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女皇末路:男寵和「李武政權」的正面交鋒

女皇末路:男寵和「李武政權」的正面交鋒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把當了六年皇帝的兒子唐睿宗李旦趕下了台,自己正式當起了女皇帝,這真是歷史上破天荒的頭一遭,這也使得過去很多老規矩老傳統都顯得不太合適了。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怎麼確定接班人的問題,正式登基的時候,武則天已經是六十七歲高齡,很自然會考慮到未來的繼承者該選誰。

按照過去的皇位繼承原則,當然是兒子要被立為太子,當時武則天還剩下兩個兒子,老三、以前的唐中宗李顯正被流放在房州(今湖北房縣),老四、前睿宗李旦被取消了帝號,但是武則天並沒有把李旦也流放出去,而是軟禁在宮裡,看管起來,還新創造了一個頭銜「皇嗣」,這也是前所未有的一個稱號,既不是太子但「嗣」字好像又意味著有接班的可能性,這種模糊的處理方式,也看得出武則天內心的矛盾。

如果傳給兒子的話,兒子都姓李(李旦下台的時候,武則天給他改姓了武),就等於自己辛辛苦苦奮鬥了這麼多年,付出了那麼大代價換來的這個「武周」政權,最終又要回到丈夫那邊李家的手裡,不免使人覺得很無意義也很不合情理。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以血緣關係來說,還有一支重要的勢力,就是武則天娘家這邊的武姓子弟們,當時武氏家族這邊最重要的人物就是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

武承嗣世襲了他爺爺、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彟的周國公的爵位,可以被視作是武氏一家男性的繼承人,並且在武則天當上皇帝的過程中,武承嗣忠心耿耿鞍前馬後出過大力。

因而當看到姑姑上台以後好像還是舉棋不定,不免就有些按耐不住了,時不時旁敲側擊地提醒姑姑還是武家人最可靠,應該把自己確定為太子,有一回還自作聰明指使手下組織了一百多名洛陽「輕薄惡少」前來宮裡請願,說大家都希望武承嗣能當太子,武則天非但沒同意,還把帶頭的給打死了。

武則天之所以不能下定決心將來傳位給武家子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群臣的普遍反對。你武則天當皇帝當女皇都沒什麼問題,畢竟你老人家已經實際執政了三十多年,大家心服口服都已經習慣了,但是武承嗣這些人威望實在是差得太遠,不是看在這幫人的女皇侄子的份兒上,朝中這班大臣是根本不會買賬的。

當然大家勸說武則天的理由還都是站在將來只有兒子會在你死了以後給你祭祀,侄子肯定就沒這份心思了的角度上進行勸說,武則天也畢竟是一個傳統文化觀念束縛的老婦人,逃不出當時的封建意識圈子,的確也害怕將來沒人祭祀自己孤魂野鬼的,心裡不安,很大程度上開始傾向兒子這邊。

武承嗣想當太子沒當成,不久以後就鬱鬱寡歡生病死去。接過他權力的是武則天的另一位侄子武三思,當然也不能說這些武氏子弟一點能力都沒有,像這位武三思就是「略涉文史,性傾巧便僻,善事人,由是特蒙信任」,也是具有不錯的政治才能,很快就成了武家集團的領袖,深得姑姑的重用。

經過長時間的考慮,武則天對於李家、武家兩邊的處置安排,又大致在武三思掌權以後有了新的想法,那就是有意識地想把武李兩家融為一體,以李家人繼續出面當皇帝,但是實權卻掌握在武家人的手中。

在這一思路的指導之下,我們就看到了過去水火不容、有著天然敵對關係的李、武兩家竟然開始了大面積的聯姻,武三思的兒子武攸暨娶了武則天女兒新寡的太平公主、武承嗣的兒子武崇訓娶了李顯的女兒安樂公主、武延基娶了李顯女兒永泰公主、武則天另一個侄孫武延暉娶了李顯的另一個女兒新都公主等等(這兩家的聯姻是不大考慮輩份問題的)。這樣在武則天當皇帝的後期,朝政就可以逐漸被這個比較奇特的「李武」勢力集團所掌控,這也是武則天所希望看到的局面。

聖曆元年(698年)九月,召還了流放多年的廬陵王李顯,正式立李顯為太子,第二年又封前睿宗李旦為相王,同年七月「上以春秋高,慮皇太子、相王與梁王武三思、定王武攸暨等不協,令立誓文於明堂」,怕將來自己死了以後李家武家又鬧矛盾,把李顯、李旦、武三思、武攸暨一塊叫到明堂之上對天發誓還寫下誓文。這一番折騰,武則天還是費了不少腦筋的。

然而這邊剛摸索出一套李武聯姻共為一家人的模式,女皇的男寵那邊又爆發出了新的矛盾。被後人津津樂道的武則天有男寵其實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史書上有名有姓的一共也就四個:薛懷義(馮小寶)、沈南璆、張易之和張昌宗,哪個男皇帝有四個寵妃肯定沒人會記得什麼,只是女皇帝有四個男寵就被大家惦記了幾千年,的確有些不公平。

如果說之前受寵的薛懷義還只是簡單的生理需要的話,那麼萬歲通天二年(697年)進宮陪侍女皇的張易之和張昌宗兄弟倆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了。二張兄弟是太宗高宗時期宰相張行成的族孫,不但人長得漂亮而且文化素質還很高,這就和洛陽街頭賣藥丸的馮小寶之流不可同日而語。

二張深得女皇喜愛,到了晚期可以說是形影不離,在宦官勢力還未形成的時候,這兩人基本就提前扮演了後來專權的宦官的角色,不但如此,他倆還能不受身份限制,公開交結大臣,從而在政治上能夠有更大的號召力,所謂的「引用朋黨」就不是一句空話,當時幾乎所有重要的朝臣都與兄弟倆有過各種各樣的聯繫。這就難免在「李武」之外,又形成了一股新的勢力。

大足元年(701年),皇太子李顯的兒子邵王李重潤以及永泰公主和她老公武延基,被人告發在背後悄悄議論張家兄弟,「則天聞而大怒,咸令自殺」,我們已經不知道這些人到底講了些什麼話惹惱了女皇招致殺身之禍。

但從這一案件卻可看得出此時男寵二張的勢力顯然逐漸形成,被殺的這幾個人當中既有李家的公子公主也有武家重要人物,隨著武則天的年紀越來越大,身邊的男寵已然有了公開叫板李武的勢頭。不到兩年之後,太平公主的情夫司禮丞高戩也因為得罪了二張而被處死。

到了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大臣張柬之、桓彥范等五人,通過被策反的中央警衛隊將領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率領五百羽林軍突然沖入玄武門進入皇宮,當場斬殺了張易之和張昌宗,然後包圍了武則天所在的長生殿。

八十三歲的老太太可能都還沒反應過來,問叛軍們這是要幹什麼,張柬之說那兩個兄弟謀反,已經按照太子的吩咐處決了,武則天說那你們就回去吧,而叛軍們的回答則是「群臣不忘太宗、天皇之德,故奉太子誅賊臣。願陛下傳位太子,以順天人之望!」,我們都不會忘記太宗和高宗的恩德,所以才誅殺奸賊,如今是到您老人家該下台的時候了,把皇位交還給您的兒子。可憐的一代女皇也就沒做任何抵抗。

有關於這場很蹊蹺的政變,史書上記載較為簡略語焉不詳,歷史學家黃永年先生的觀點是,這是李顯、李旦、武三思、太平公主等人在背後親自策劃的一場軍事政變,成功地清剿了日益操控武則天的二張勢力,將政治大權奪回,這是李武兩家的聯手行動,否則很難解釋為何在武則天下台以後,武三思等武姓子弟非但沒有因此失勢,反而在中宗李顯複位以後還一度執掌大權,在武則天身後,早先確立的「李武政權」模式仍然得以繼續發展,直至下一場宮廷政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往事推送 的精彩文章:

離亂應無初去貌:唐代的和親公主

TAG:往事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