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二戰:瓜島爭奪戰 E67 塔薩法隆加海戰 02

二戰:瓜島爭奪戰 E67 塔薩法隆加海戰 02

1942 年 11 月 30 日晚上 2140 時,田中賴三的艦隊已經鄰近瓜達爾卡納爾島,日軍艦隊已經能夠目視看到薩沃島的大致輪廓。


三、眼見為實

此時,田中賴三的艦隊乘單縱隊前進,打頭陣的是驅逐艦「高波號」,也是兩艘護航艦艇中的一艘,緊接著按順序,是「親潮號」、「黑潮號」、「陽炎號」、「卷波號」、旗艦「長波號」、「江風號」和「涼風號」。美軍艦隊與此同時剛剛通過倫加點東側的倫戈海峽(Lengo Channel)前往鐵底海峽,賴特的艦隊也呈單縱隊,打頭陣的為驅逐艦「弗萊徹號」,重型巡洋艦和輕型巡洋艦放在中間,兩艘驅逐艦「拉姆森號」和「拉德納號」殿後。

這裡說明一下,賴特這樣的布陣並不是重蹈諾曼·斯科特或是卡拉漢的覆轍。後者這麼做是因為當時不相信 SG 雷達的能力,而讓驅逐艦們前去承受首輪炮擊。而賴特是為了讓裝備 SG 雷達的驅逐艦衝到最前面,好為整個艦隊提供「視力」,況且單縱隊的隊形順序只是普通航行時的狀態而已,到了戰鬥狀態,隊形還會發生變化。

四艘驅逐艦帶領著美軍巡洋艦向西機動,兩個隊形之間大約相距 4 千米左右,每艘巡洋艦之間間隔大約在 1 千米左右。此時的夜晚月亮又比較害羞,洋面比較平靜,因此能見度大約在 3 千米和 10 千米左右徘徊,比埃斯佩蘭斯海角海戰和第一次薩沃島海戰時的天氣狀況好太多了。

然而,圖拉吉島部署的美軍水上飛機由於某些原因,未能準時起飛提供照明。好在美軍有 SG 雷達的幫助,難點倒不是發現敵人,而是在開火測距上會有點吃力。

(上圖)塔薩法隆加海戰的大致航跡圖,美軍艦艇在倫加點北部區域錯開行駛的航跡顯示明顯,但日軍艦艇的機動方向和撤離路線則不全,後篇文章爭取補上更全的航跡圖

2223 時,巡洋艦向 320 方位機動,同時驅逐艦與巡洋艦平行行駛,但稍靠海岸一些

2240 時,田中賴三的艦隊大概到達了塔薩法隆加預定卸載點以北 5 千米的海域上,整個艦隊開始逐步減速至 12 節,「高波號」則移動到更前的位置進行護衛警戒任務。與此同時,美軍艦隊則以 20 節的航速朝薩沃島徑直駛去。

2306 時,重型巡洋艦「明尼阿波利斯」在雷達上發現了在埃斯佩蘭斯海角附近的兩個目標,21 千米遠。賴特收到情報後,在兩分鐘內命令原先與巡洋艦錯開行駛的驅逐艦歸隊,並準備接敵。此時,田中賴三的部隊由於未配備雷達,因此他們仍然按照之前的計划進行補給任務。田中賴三的八艘艦艇分成了兩隊,「長波號」、「江風號」和「涼風號」前去多馬礁(Doma Reef)卸載油桶,「卷波號」、「陽炎號」、「親潮號」和「黑潮號」則前往塔薩法隆加點卸載油桶,「高波號」繼續孤獨地在前方執行護衛任務。

可是,2312 時,「高波號」的艦員發現了美軍艦隊的蹤影,田中賴三接到報告後,立即命令所有艦艇目視確認。而此時,並不是美軍所有的軍艦都能「看到」日軍艦隊:2314 時,驅逐艦「弗萊徹號」通過她的 SG 雷達發現了「高波號」和其它四艘日軍艦艇;驅逐艦「德雷頓號」的 SG 雷達也發現了這五艘艦艇,但雷達顯示這些船艦並未運動,而是停在了海上;驅逐艦「珀金斯號」則更加離譜,她裝備的是 SC 雷達,而不是 SG 雷達,雖然她在 2315 時發現了日軍艦艇,數目和敵方艦隊的速度都非常準確,但唯獨方位卻和 SG 雷達的搜索結果大相徑庭(「弗萊徹號」的結果為 243 方位,「珀金斯號」則顯示 284 方位);緊跟旗艦的重型巡洋艦「新奧爾良號」雖然裝備 SG 雷達,但並未第一時間發現日軍艦隊,但好在最終還是和「弗萊徹號」的數據對上了;其餘巡洋艦和驅逐艦都未裝備 SG 雷達,而且在目視距離內都未發現日軍艦艇,她們只能依靠其它艦艇報告來判斷敵軍的大致方位。

戰場信息透明還得加把勁兒啊。

2315 時,驅逐艦「弗萊徹號」與日軍艦隊的距離已經不足 7 千米。她的艦長威廉·科爾中校(Cdr. William M. Cole)此時向賴特請求進行魚雷進攻。賴特收到回復後請求測距,科爾中校收到後則告知賴特距離沒問題。然而,就在無線電通話期間,田中賴三已經命令所有日艦停止卸載作業,轉而向美軍進攻,而驅逐艦「弗萊徹號」也錯過了最好戰機,日艦已經接近美軍魚雷的射程極限。整個日軍艦隊此時距驅逐艦「弗萊徹號」7300 碼,距驅逐艦「德雷頓號」8200 碼。美軍於是開始發射魚雷,驅逐艦「弗萊徹號」發射了 10 枚,「德雷頓號」發射了兩枚,「珀金斯號」發射了 8 枚,「莫里號」因為沒有 SG 雷達,因此沒有發射魚雷。

因此,美軍首發,20 枚MK 15 魚雷(Mark 15 Torpedo)朝日艦奔襲而去,氣勢洶洶,但是「珀金斯號」上的 SG 雷達卻仍然顯示日艦未動~

(上圖)MK 15 魚雷所裝備的Mark 6 Mod 1 型引信。MK 15 魚雷和 MK 14 魚雷「低調內斂」在 1943 年 9 月之後,才開始漸漸好轉,那時Mark 6 Mod 5 型引信將會代替之前的型號。


2321 時,也就是美軍發射魚雷後的 1 分鐘後,賴特命令所有美艦開火,打頭陣的幾艘驅逐艦率先發射了照明彈,來彌補遲到的水上偵察機犯下的錯誤。重型巡洋艦「明尼阿波利斯號」打出了四波齊射,第一波齊射錯過了目標,校準後,剩餘的三波齊射均準確命中了「高波號」;重型巡洋艦「新奧爾良號」在「明尼阿波利斯號」開火後一分鐘,也開始發揮作用,在她打出第四波齊射之時,「高波號」由於承受了大量的打擊,發生了爆炸。此時,「高波號」大概離「新奧爾良號」8700 碼,處在後者的 220 方位附近。

別以為「高波號」在此次海戰中很窩囊,她在美軍開火的間隙,已經發射了 8 枚九三式魚雷。

另一方面,在兩艘重型巡洋艦打出齊射之時,缺少 SG 雷達的「彭薩克拉號」依然嘗試參與到打擊「高波號」的隊伍當中,她打出了三波齊射,但基本上全部錯過了。她在第四波齊射發射之前,打出了照明彈,讓自己看得更清楚些,但是當她發射的第四波齊射到達「高波號」前,後者已經沉沒了。

好吧,命中注定不是我的菜~

「高波號」畢竟還是受不了美軍重型巡洋艦的「關懷」,立即沉沒了。艦上 197 人陣亡,48 名生還者游到了瓜達爾卡納爾島,在之後被美軍俘虜了 19 名。她沉沒的地點為薩沃島南偏西南緯 9° 14′,東經 159° 49′ 處。

雖然美軍 SG 雷達已經能夠比較準確地恢複目標的方位和速度,但是美軍艦隊對「高波號」的判斷仍然有較大的出入:重型巡洋艦「明尼阿波利斯號」認為「高波號」是艘運輸艦,重型巡洋艦「彭薩克拉號」認為「高波號」是一艘輕型巡洋艦,重型巡洋艦「北安普敦號」終於認對了,但她並不是使用她的CXAM 雷達(CXAM Radar)認對的,而是通過前面幾艘巡洋艦下墜爆炸的炮火火光發現了,原來「高波號」是一艘驅逐艦。由於「高波號」著火後產生大量煙霧,對於目視確認戰果的美軍來說,判斷艦艇類型變得難上加難。

(上圖)美軍重型巡洋艦「北安普敦號」(USS Northampton,CA-26)是裝備了早期 CXAM 雷達的巡洋艦,同期裝備此型雷達的還有戰列艦「加利福尼亞號」和航母「約克城號」,之後改進型的 CXAM-1 則裝備了航母「列剋星敦號」等艦艇,此型雷達幫助「列剋星敦號」在距離日機 68 英里處就發現了海航的進攻。此照拍攝於 1941 年 8 月 15 日,地點:澳大利亞布里斯班

管它是個什麼艦,總之是個好兆頭,因為此時日軍很多艦艇還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2322 時左右,日軍的艦艇開始產生反制措施。「長波號」調轉方向,朝右舷的方向進行規避,不僅向美艦方向開火還擊,還發射了煙幕彈;另外兩艘驅逐艦「江風號」和「涼風號」則向左舷方向掉轉船頭,這三艘艦艇在 10 分鐘的時間內,均發射了她們所有的魚雷,一共 24 枚(8 枚每艘)

2328 時左右,「高波號」基本已經沉沒,對於日軍艦船來說,反而是幫助後者清除了魚雷發射的障礙。此時,「黑潮號」和「親潮號」朝美軍艦艇的方位發射了超過 10 枚魚雷。因此,在 2328 時,雙方一共有超過 64 枚魚雷在鐵底海峽的幽深海底進行高速奔襲:美軍發射了 20 枚 MK 15 型魚雷,日軍發射了超過 44 枚九三式魚雷。

但是,雙方魚雷所造成的破壞可以算是截然相反。歷史學家拉塞爾·克倫肖(Russell S. Crenshaw Jr.)曾經假設,如果美軍所發射的魚雷中,有任何一枚能夠發揮作用的話,整場海戰的結果將會與史實顛倒。他的言下之意甚是明顯:美軍發射的 20 枚魚雷,全部射失~

哦,上帝啊,那 40 多枚日軍九三式魚雷,可不像美軍這樣內斂羞澀,她們製造了大規模的戰果。

「如需轉載,請登錄快版權官網獲取正版授權」

資料來源:

1)Samuel Elliot Morrison 著,The Struggle for Guadalcanal, August 1942 – February 1943,History of United States Naval Operations in World War II 第五卷,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58 年出版, ISBN 0-316-58305-7

2)C. W. Kilpatrick 著,Naval Night Battles of the Solomons,Exposition Press 1987 年出版,ISBN 0-682-40333-4

3)Theodore Roscoe 著,United States Destroyer Operations in World War II,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6 年出版,ISBN 0-87021-726-7

4)Paul S. Dull 著,A Battle History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1941–1945,Naval Institute Press 1978 年出版, ISBN 0-87021-097-1

5)Russel S. Crenshaw Jr. 著,The Battle of Tassafaronga,Nautical & Aviation Publishing Company of America 1995 年出版, ISBN 1-877853-37-2

此文章為「馬哈拉什維利」原創,特此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戰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二戰時歐洲和亞洲戰場士兵數量懸殊如此之大嗎?真相令人鼻子一酸
二戰中的日本實力強大無比,明治維新前的它,在世界是什麼地位?

TAG:二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