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上海人的新精神

上海人的新精神

日前,筆者在乘坐地鐵時,在較為空曠的車廂內偶然目睹了如下一幕:一對夫妻模樣的來滬人員因瑣事發生口角,男方情急之下突然抓住女方頭髮劈頭蓋腦就是幾拳。此時,在筆者周圍的好幾位乘客迅速起身靠近兩位當事人,並大聲喝止這種暴行;筆者也嚴正地指責了那位男士。從那位剽悍的打人男士的表情來看,其在受到制止後,似乎還要報復性地攻擊勸止他的乘客。但最終,在幾位乘客正氣凜然的表情和連番義正辭嚴的警告之下,該男士最終偃旗息鼓,停止了施暴行為。

筆者注意到,在所有制止男子暴行的市民中,最先挺身而出的是最早發現並全程關注本次事件的一位身材嬌小的中年女性;此外也有身材消瘦的年輕女學生等。聯想到2月2日南京西路人行步道機動車事故時,多位市民不顧肇事汽車正在起火燃燒、車內危險物品隨時有可能進一步發生爆燃的危險,奮不顧身地投入到救火中去的情景。

大部分上海市民應該會有如下感受,近年來,上海的各類新聞媒體中,有關面對不良行為或傷病及生命垂危者,不顧個人安危,見義勇為的感人事迹的報道屢見報端。考慮到能獲得媒體報道的見義勇為行為畢竟只是極少數,可以推測,上海全社會發生的此類好人好事,或已呈現出近乎井噴式的大幅增長態勢。

形成如此喜人之勢並非偶然,是上海各級部門多管齊下、全民參與之後的必然結果。首先是制度保證。上海於2016年在全國率先頒布《急救醫療服務條例》,該條例被稱為「好人法」,在國內首先提出社會急救免責制,明確規定「緊急現場救護行為受法律保護,對患者造成損害的,不承擔法律責任」。其次是持續關心。不僅是制度保障,在市民因見義勇為負傷受損後,各級政府及全社會都會給予見義勇為者各種獎勵、撫恤和優待。大火中勇救他人的「王海濱」負傷後受到的種種鼓勵和關愛就是一例。再次是自媒體的大力傳播。近年來,上海市民越來越擅長通過手機拍攝見義勇為的視頻,並通過博客、微博、微信、QQ等自媒體在網路空間大力傳播,網民也紛紛積極轉發,大力弘揚正能量。最後是市民之間的信任。本文開頭所描述的那一幕中,正是因中年女性相信只要自己先一步勇敢地站出來,其餘乘客一定會積極響應,所以才敢於挺身而出,喝止暴行。

長久以來,說到脾氣性格,人們都會說上海人溫文爾雅,甚至有些許謹小慎微。然而,時至今日,越來越多的上海人不顧個人得失,敢於同不良行為作鬥爭,勇於對弱勢群體救危搶險、扶困紓難,上海人的脾氣性格里又多了見義勇為這一新的精神。(殷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民文化 的精彩文章:

故宮獨創「原狀陳列展」,讓觀眾「浸入式」感受文物
熒屏再掀經典翻拍熱潮:好編劇去哪兒了?

TAG:新民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