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複雜性疾病「絡虛邪瘀」病機發微
作者:呂曉東 龐立健 趙仲雪 劉創 袁佺 楊麗
參與單位:遼寧中醫藥大學 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摘自:《第四次中華中醫藥科技成果論壇論文集》
摘要
探究絡病理論、痰瘀相關學說與慢性複雜性疾病之間的關係,結合慢性複雜性疾病的臨床特點,提出其核心病機為「絡虛邪瘀」,並指出「絡虛邪瘀」的現代科學內涵可能包括血栓前狀態、神經內分泌免疫網路功能紊亂,以及VEGF、ET-1、TGF-β、MMPs/TIMPs、IL-8、CD4+、CD8+等分子的異常等。同時,從「絡虛邪瘀」病機的角度,闡述了肺絡病——特發性肺纖維化、心絡病——冠心病、體絡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慢性複雜性疾病的臨床表現。從而為以絡論治慢性複雜性疾病奠定理論基礎,提供臨床診療新思路。
慢性複雜性疾病是指由多個基因位點共同參與,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決定表型,病程長且病情反覆發作、遷延不愈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如腫瘤、冠心病、高血壓等。已有研究顯示,慢性複雜性疾病的共同發病機制有「血栓前狀態」、「神經內分泌免疫(NEI)網路功能紊亂」等。近年來興起並逐漸完善的絡病理論,為慢性複雜性疾病的中醫辨證論治提供新思路,吳以嶺院士亦指出:氣絡與NEI網路相關、血絡(脈絡)與中小血管、微血管特別是微循環密切相關,故絡脈病變與上述慢性複雜性疾病的共同發病機制存在高度一致性,這為絡病理論指導慢性複雜性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論可能。本文即以絡病理論為指導,結合痰瘀相關學說,探究慢性複雜性疾病的核心病機及其治療,奠定深入研究慢性複雜性疾病的基礎,為中西醫有效防治慢性複雜性疾病提供線索和依據。
久病入絡、久病成瘀、怪病多痰——慢性複雜性疾病「絡虛邪瘀」病機的理論基礎
痰瘀相關學說與慢性複雜性疾病
中醫在慢性複雜性疾病的防治方面,除了近來興起的絡病理論,痰瘀相關學說也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痰瘀相關學說認為,在疾病的發生髮展過程中,若形成了瘀血的病理產物,往往同時或者隨後會形成痰濁,反之亦然,即痰濁、瘀血多同源共生,且互為因果,在治療上強調痰瘀同治。事實上,「久病成瘀」「怪病多痰」「久病」,病程久、易反覆之謂,與慢性病相應;「怪病」,奇怪,異於普通疾病之謂,與複雜性疾病相應。故慢性複雜性疾病與痰瘀互結的病機特點密切相關,已有研究顯示,痰瘀互結參與了大部分慢性複雜性疾病的中醫證型分類。
絡病理論與慢性複雜性疾病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統稱,經脈是人體運行氣血的主幹,而絡脈則是從經脈支橫別出,逐層細分的網狀系統。絡脈無明確的循行路線,其絡體細窄,末端連通,絡中氣血運行緩慢、雙向流動、並呈面性彌散。按照分布部位的不同,絡脈可分為陽絡和陰絡,陽絡在外在表,陰絡行內行里。按照功能的異同,絡脈又分為氣絡和血絡,其中,氣絡主運經氣,血絡主運津血。氣絡、血絡相互伴行,行於表裡內外,即陽絡之中分氣血,陰絡之中亦分氣血也。
而所謂絡病,即是指疾病發展過程中,不同致病因素傷及絡脈導致的絡脈功能障礙及結構損傷的自身病變,以及致病因素和絡脈病變引起的繼發性臟腑組織病理變化;絡病理論認為,絡脈的病機特點為:易滯易瘀,易入難出,易積成形;基本病機有絡氣鬱滯(虛滯)、絡脈瘀阻、絡脈絀急、絡脈瘀塞、絡息成積、熱毒滯絡、絡脈損傷、絡虛不榮8種;絡病的主要臨床表現有疼痛、麻木、痿廢、青筋、出血等,其治療以通為用,具體包括辛味通絡、蟲葯通絡、藤葯通絡和絡虛通補。
絡脈的上述結構特點、生理功能和病機特點,決定了其在慢性複雜性疾病病機中的重要作用。儘管慢性複雜性疾病臨床表現各異,但均有久病絡傷、邪聚、痰瘀互結以及慢性遷延、可急性加重的特徵表現,其演變過程簡述如下:陽絡居外居表,若外邪侵襲,久居不去,則邪氣循陽絡—體絡(筋骨肌肉關節處之絡)—經脈—陰絡—臟腑的順序傳變,初則表現為絡中氣血陰陽的偏盛偏衰或絡脈功能的失調,久則邪氣阻滯,絡失滑利,津血停滯,成痰成瘀,痰瘀互結,邪氣(或寒或熱或濕或毒等)亦與痰瘀膠結,導致病情複雜,纏綿難愈。進而絡脈結構受損,自我調節能力以及藥物以絡脈為通道祛邪的能力下降,痰瘀邪氣浸漬絡內、絡中、絡外,導致病情更為複雜,預後不良。若病起於中或內,則通過絡脈「氣血雙向流通」的特性,邪氣亦可外溢皮膚肌腠,內貫五臟六腑。另外,絡脈「氣血行緩」,正氣相對經脈為不足,「至虛之處便是容邪之所」,加之其縱橫成網,為邪氣提供了良好的居處,這正是大多數慢性複雜性疾病具有慢性遷延、急性加重或有宿根基礎。
「絡虛邪瘀」——慢性複雜性疾病的核心病機
「久病入絡」「久病成瘀」「怪病多痰」、痰瘀多互結,絡病理論與痰瘀相關學說存在著一定的聯繫和區別。簡單來講,痰瘀互結證主要考慮津液和血液的同時病變,而絡病理論除了強調脈絡中氣血津液的病變,更加強調絡脈自身的病變及痰瘀(或他邪)互結的部位:既包括脈絡腔內之有形邪氣,又包括脈絡管壁內之「混處之邪」;絡病理論為痰瘀相關學說進一步擴大或明確了病位,痰瘀相關學說為絡病理論指出了邪實方面的病機重點,二者結合,能夠較為全面、準確的詮釋慢性複雜性疾病的病機特點,已有學者指出,慢性病的治療中,要注意痰、瘀及絡脈的病變。
作者則根據絡病理論、痰瘀相關學說以及二者的關係,結合上述慢性複雜性疾病的演變過程,進一步提出慢性複雜性疾病的核心病機為「絡虛邪瘀」。其中,「絡虛」是指疾病發生髮展過程中,絡中精氣血津液的不足、絡脈功能失調以及絡脈與絡中精微物質相互作用減弱的總括;「邪瘀」,則是指疾病演化過程中的寒、熱、濕、痰、燥、毒等各種邪氣與瘀血互結於絡脈內外的病理狀態,其中最為主要的是痰瘀互結於絡;且「絡虛」、「邪瘀」相互影響,共同左右慢性複雜性疾病發展進程。
「絡虛邪瘀」病機觀下慢性複雜性疾病的臨床表現
慢性複雜性疾病眾多,涉及各個系統的多個疾病,整體論述則泛,每病詳盡卻難;絡脈支橫別出,內聯五臟六腑,外系四肢百骸,所屬疾病亦多,故推演其病機,亦難病病俱到。然「心主血脈藏神」、「肺朝百脈主氣」,五臟六腑借經絡聯繫四肢百骸,故心絡、肺絡、體絡在所有絡脈中佔有重要地位且具有代表性,故本文選取心絡、肺絡、體絡病變之代表疾病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特發性肺纖維化(idiopathi cpulmonary fibrosis,IPF)、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作為慢性複雜性疾病的重點論述對象,以示絡病理論指導慢性複雜性疾病病機、治法研究的法章,學者當舉一反三,隨病論治。
肺絡病——IPF
IPF臨床表現為漸進性呼吸困難和乾咳,可伴氣短乏力、喘息、咳吐濁唾涎沫、甚至胸痛、咳痰帶血、口唇紫紺等。其緩解期病機和重症病機為「肺虛絡瘀」,急性發作期病機為「肺熱絡瘀」。汗、吐、下、環境毒等外感內傷病因,致使肺絡中陰津不足,肺絡失養,氣絡呼吸清氣功能以及氣絡血絡相互交感能力下降,故宗氣生成減少,出現呼吸困難、氣短乏力等癥狀;虛熱內生,煎熬津液,虛熱邪氣自肺之陰絡入肺,肺氣上逆,則乾咳或咳吐濁唾涎沫、可有喘息;肺虛日久,或虛熱灼津耗血,或氣虛陽虛,血失推動,津失氣化布散,又或肺絡虧虛,肺之絡脈失調,可致其舒縮功能、滑利程度、感傳信息的速度和敏感度以及統籌調節氣血津液的輸布代謝能力受損,均可使得氣血運行障礙,痰瘀互結,故可出現口唇紫紺、舌下絡脈青紫及脈澀的表現。至於胸痛、咳痰帶血,則是絡脈損傷,不通則痛,血溢脈外所致。
心絡病——CHD(主要指心絞痛)
CHD臨床表現為陣發性前胸壓榨性疼痛,可伴有全身乏力、氣短或頭重昏沉、胸痞脹悶、肢體沉重或舌下絡脈瘀紫、口唇紫紺等。其病機為「氣絡失調,邪伏血絡」。心為君主之官,最易過用,過用則虛,虛則受邪,藏於心包絡。心主神明以氣絡為功,邪氣犯心,則氣絡功能失調,神機紊亂,影響血絡之舒縮,心脈絀急,發為心痛;氣絡失調日久,絡氣虧虛,可致全身乏力、氣短,進而血絡虛滯,成痰致瘀,故頭重昏沉、胸痞脹悶、肢體沉重或舌下絡脈瘀紫、口唇紫紺、不通則痛等,若再兼夾他邪,則諸症叢生,寒熱不一。
體絡病——RA
RA是一種以小關節慢性﹑侵蝕性炎性損害為主要特徵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對稱性的關節腫脹疼痛,常伴晨僵、屈伸不利、皮下結節、關節變形以及多滑膜關節炎和關節外病變等。汪東濤等將RA的病機概括為「臟虛絡病」,「臟虛」主要包括脾虛、肝虛、腎虛;「絡病」方面,則強調RA的臨床表現與絡脈易滯易瘀,易入難出,易積成形的病機特點極為吻合,認為在「臟虛」絡脈不榮的基礎上,邪壅絡道,血氣運行受阻,津液不布,可致痰瘀互結,痰瘀浸漬絡脈內外,導致關節腫脹疼痛、屈伸不利、皮下結節、關節變形等病變,且隨兼夾邪氣的不同而或寒或熱。又絡脈雙向流動,能夠調節臟腑組織氣血之分配,「人卧則血歸於肝」,晨起氣血本應隨絡脈灌注筋骨關節,但由於痰瘀阻絡或其功能失調,氣血不能及時、足量的到達,故致晨僵形成。
慢性複雜性疾病共性發病機制探析
慢性複雜性疾病「絡虛邪瘀」共性病機的概括,為中醫以絡論治慢性複雜性疾病奠定了基礎,而探析慢性複雜性疾病的西醫發病機制,能夠為「絡虛邪瘀」病機提供現代科學內涵,並為以絡論治慢性複雜性疾病中藥復方分子靶標的研究提供方向。
研究顯示,「血栓前狀態」、「NEI網路功能紊亂」等,以及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內皮素-1(endothelin-1,ET-1)、轉化生長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基質金屬蛋白酶-2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 /組織型金屬蛋白酶抑制物(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TIMPs)、白細胞介素-8 (interleukin-8, IL-8)、CD4+、CD8+等分子,是慢性複雜性疾病的共性發病機制或其分子群:姜艷等研究發現,多種慢性複雜性疾病存在著凝血功能及纖溶功能的異常,表現為CD62p、組織型纖溶酶原抑製劑(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PAI)、血小板數量(platelet,PLT)、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 ,FIB)表達水平增高,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activator,t-PA)含量明顯下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時間縮短。這些指標的改變容易導致微血栓的形成和血管內皮細胞的功能或結構受損。而努爾·艾買提等則認為,慢性複雜性疾病是神經、內分泌、免疫三大系統的產物和溝通彼此間的聯繫的信息傳遞物質細胞因子、神經肽和激素等的整體作用,主要包括多巴胺(dopamine,DA)、去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5-羥色胺(5-hydroxy trptamine,5-HT)、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hormone,ACTH、)、皮質醇(cortisol、CORT)IL-1、IL-6、TNF-α等。另外,通過對IPF、CHD、RA發病機制有關細胞因子及以絡論治上述三種慢性複雜性疾病作用靶點的文獻研究,發現VEGF、ET-1、TGF-β、MMPs/TIMPs、IL-8、CD4+、CD8+等是眾多學者研究慢性複雜性疾病較常選用的分子指標。
綜上所述,根據絡病理論和痰瘀相關學說,結合慢性複雜性疾病的臨床特點,可將慢性複雜性疾病的核心病機概括為「絡虛邪瘀」。「絡虛邪瘀」病機的現代科學內涵主要包括「血栓前狀態」、「NEI網路功能紊亂」,以及VEGF、ET-1、TGF、MMPs/TIMPs、IL-8、CD4+、CD8+等分子的異常等。至於「絡虛邪瘀」更全面、更準確的現代醫學詮釋,以及如何根據「絡虛邪瘀」病機確立相應的治法方葯以指導慢性複雜性疾病的臨床防治,則需要更為深入的研究。


TAG:絡病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