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懷園語解說責子貴慈祥 期望休甚切
嘯園叢書
澄懷園語卷之四
桐城張廷玉硯齋
【原文】
淵明《責子》詩曰:
「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
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阿舒已二八,懶惰固無匹。
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
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
天運苟如此,且盡杯中物。」
杜子美《遣興》詩曰:
「陶潛避俗翁,未必能達道。
觀其著詩篇,頗亦恨枯槁。
達士豈知足,默識蓋不早。
有子賢與愚,何其掛懷抱。」
子美之貶淵明,蓋正論也。
獨山谷云:
「觀淵明此詩,
想見其人慈祥戲謔可觀也。
俗人便謂淵明諸子皆不肖,
而淵明以愁嘆見於詩耳。」
余謂山谷此言得乎情理之正。
淵明襟懷曠達,高出塵壒之表。
大抵諸郎皆中人之資,期望甚切,
稍不滿意,遂作貶詞耳。
況雍端年甫十三,通子方九齡,
過庭之訓尚淺,未可遽以不肖目之也。
【解曰】
陶淵明(352或365-427),又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的偉大詩人。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著有《陶淵明集》。
陶淵明《責子》詩曰:
「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
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
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
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
天運苟如此,且盡杯中物。」
陶淵明這首詩大約作於晉安帝司馬德宗義熙四年(408),當時四十四歲,自我感覺老態出現,兩鬢斑白,身體肌肉不再壯實,皮膚也欠飽滿。雖然有五個兒子,但他們總是不喜歡讀書寫字。大兒陶舒儼,小名阿舒,已經十六歲了,懶惰由來已久,無可匹比。二兒陶宣俟,小名阿宣,正處在孔子所說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的十五歲,而不喜愛文章學術。三子四子雙胞胎,三子陶雍份,小名阿雍,四子陶端佚,小名阿端,已經十三歲了,竟然不知道數字六與七的演算法。小兒陶通佟,小名阿通,接近九歲,只知道尋找梨果與板栗來吃。天生命運如果就是這樣,那就喝光面前這杯酒吧!
責子,就是責備兒子。詩人以無可奈何、風趣幽默的口吻,描寫了五個兒子們不喜歡讀書寫字,與自己所希望的狀態差距很大,如果天命就是這樣,也沒有什麼好辦法,只能借酒賦詩消愁,言下之意還是勉勵他們能好學奮進,表現了詩人寬厚真摯的愛子之情。
陶淵明還有一首《命子》詩,從五帝時代陶唐開始,敘述陶氏祖先的歷史文化傳承,表達了對長子陶舒儼更加深刻願望與期盼,詩中有云:
「名汝曰儼,字汝求思。
溫恭朝夕,念茲在茲。
尚想孔伋,庶其企而!」
陶淵明說,你自幼小時,我給你取名為「儼」,意為恭敬莊重;你二十歲弱冠成年時,我給你取字「求思」,意為追隨求達孔子嫡孫孔伋子思。希望你日日夜夜,時時刻刻,溫和恭敬,念念不忘這些美好含義。願你崇尚孔伋,奮起直追。
在《命子》詩的結尾,陶淵明深情地說:
「日居月諸,漸免於孩。
福不虛至,禍亦易來。
夙興夜寐,願爾斯才。
爾之不才,亦已焉哉!」
日月匆匆流逝,你逐漸成長,不再是小孩。幸福不會憑空而至,災禍卻是容易到來。你要早起晚睡,勤奮努力,願你成就棟樑才幹。如果你不能成才,那樣終究是要完蛋的呀!
自古以來,少年兒童不喜歡讀書學習,看來都是普遍的現象。從家長角度來看,既要苛責訓戒,也要督促鼓勵,甚至要以身作則;從兒童角度來看,遊戲玩樂、懶散懈怠、貪吃嗜睡,都是天生習性,必須努力剋制,立志成才。家庭教育,尤其是富貴人家的教子之道,名門望族的子孫訓導,或許從來就是個難題。
唐代詩人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本為襄陽人,後來移居河南鞏縣。杜甫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杜閑之子。杜閑英年早逝,杜甫由姑母撫養長大。唐肅宗李亨時,杜甫官至左拾遺。後入蜀居成都草堂,由世交友人嚴武推薦,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杜少陵、杜草堂。因在歷史上詩作成就很高,詩稱「詩史」,人為「詩聖」。與李白合稱「李杜」,為與「小李杜」李商隱與杜牧區別,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唐肅宗李亨上元二年(761),五十歲杜甫所作五言律詩《可惜》,自稱最能承襲陶淵明飲酒賦詩的意境。詩曰:
「花飛有底急,老去願春遲。
可惜歡娛地,都非少壯時。
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
此意陶潛解,吾生後汝期。」
大意是說,春花飛落如此急切,漸趨衰老的人們,都願意春天遲來緩去。可惜歡欣娛樂的地方,都不是我們這些年輕力壯年齡的人,應當去往的所在。寬心的事,應當是飲酒作樂;遣興的事,沒有能比過賦詩抒情。這種意境陶淵明最能理解透徹,可惜我出生比他晚遲兩百多年,否則可以與他同飲同賦,共樂共憂。年老逢春,上四自惜;寄情詩酒,下四自遣。
杜甫遣興,飲酒賦詩,抒發情懷,解悶散心,他共有二十餘首以「遣興」為題的詩作,如《遣興》兩首、《遣興二首》、《遣興三首》、《遣興五首》三組、《弊廬遣興奉寄嚴公》、《水宿遣興奉呈群公》、《至日遣興奉寄北省舊閣老兩院故人二首》等等,其中一組《遣興五首》其三,就是針對陶淵明的《責子》詩,發出的的感慨與評價,該詩或許創作於肅宗李亨乾元二年(759),杜甫時年四十八歲。詩云:
「陶潛避俗翁,未必能達道。
觀其著詩集,頗亦恨枯槁。
達生豈是足,默識蓋不早。
有子賢與愚,何其掛懷抱。」
陶淵明是個隱居避世、超凡脫俗的老者,但是他未必能夠通達大道。觀看閱讀陶淵明著述的詩篇文章,看他也是相當地憎恨窮困潦倒。通達人生,不受世務牽累,怎麼能是滿足不滿足的問題,默默覺識大概不在早期,而是晚年。他的幾個兒子賢良與愚昧,為什麼還要那樣牽掛自己胸懷。
父母愛子女本來就是人的天性,雖然杜甫詰問陶淵明,「有子賢與愚,何其掛懷抱。」但杜甫關愛思念、稱讚期盼自己的兒子,那也是情真意切,夢繞魂牽。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十月,「安史之亂」即將爆發,四十四歲的杜甫在長安擔任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即右衛率府胄曹參軍,前往奉先縣(今陝西蒲城)探望妻兒,寫下了著名詩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就是在這首五言古詩《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中,深切地表達了對愛子餓死夭折的悲哀,而且痛及街坊鄰居他人,詩云:
「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
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饑渴。
入門聞號啕,幼子飢已卒。
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
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
大意是說,老妻帶著家眷不在長安,寄居另外一個地方奉先縣,我與一家老小十幾口人,被風雪阻隔。誰能長久不聞不問,但願能夠與他們共同承受饑寒交迫的生活。長途跋涉,奔波回家,一進家門就聽見了嚎啕大哭,我那年幼的孩子已經活活餓死。我寧願放棄自己一個人的哀痛,可是里弄街巷的鄰居們,也是嗚咽悲泣。作為人父,我是多麼慚愧,沒有食物導致孩子夭折死亡。
安史之亂爆發之後,杜甫攜帶家眷北上避難,寄居鄜州(今陝西富縣)羌村。肅宗李亨至德元年(756)七月,杜甫只身前往肅宗即位的靈武(今屬寧夏),中途為叛軍所俘,押至長安,身陷囹圄,從此與家人天各一方,思念萬分,杜甫遂作《遣興》詩,遙憶幼子宗武,宗武乳名驥,詩云:
「驥子好男兒,前年學語時。
問知人客姓,誦得老夫詩。
世亂憐渠小,家貧仰母慈。
鹿門攜不遂,雁足系難期。
天地軍麾滿,山河戰角悲。
儻歸免相失,見日敢辭遲。」
大意是說,驥子宗武是個乖巧懂事的好孩子,前年牙牙學語的時候,就能知道問明家裡來客的姓名,也能背誦我老夫的詩作。世道混亂,可憐他小小年紀就要承受;家中貧困,全部仰仗他母親的慈愛。想帶領家人,學龐德公隱居鹿門山的設想,沒有實現;現在身陷囹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互通音信。全國各地,都是軍隊的麾旗,到處飄揚;山川河流,頻傳戰鬥的號角,響徹悲鳴。倘若我能回家團聚,避免親人相互失散,見面的日子怎敢推辭遲疑。
唐肅宗李亨至德二年(757),杜甫繼續被叛軍困在長安,四月從長安金光門逃出,由小路投奔肅宗鳳翔行在,任左拾遺大約四個月,九月回鄜州省親,十月長安被官軍收復後,十一月隨肅宗返回長安。這年春天在長安寫了一首《憶幼子》,思念遠在鄜州的宗武,詩云:
「驥子春猶隔,鶯歌暖正繁。
別離驚節換,聰慧與誰論。
澗水空山道,柴門老樹村。
憶渠愁只睡,炙背俯晴軒。」
大意是說,上次同小兒驥子宗武見面,好像又過了一年,春天來了,天氣晴暖,鶯歌燕舞,正是繁忙季節。離別的日子裡,害怕季節變換,想到聰慧的幼子,我又能與何人談論呢?行走在澗水流淌、空曠寂靜的山谷道路上,居住在柴門簡陋、老樹飄搖的貧窮村莊里。回憶你的愁情,只是昏睡迷茫,背曬太陽俯靠在晴天的欄杆上。
代宗李豫寶應元年(762)初,杜甫生活在成都浣花溪的草堂,新皇帝繼位後,朝廷召回嚴武,杜甫送嚴武至綿州,因成都少尹兼御史徐知道作亂,遂入梓州(今四川三台),欲歸不得,滯留綿梓,因思念留在成都兒子宗武,於是創作《宗武生日》詩,勖勉宗武寫詩讀書。另說此詩作於永泰元年(765),杜甫離開成都之時,宗武十二三歲,是面命而不是遙寄。詩云:
「小子何時見,高秋此日生。
自從都邑語,已伴老夫名。
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
熟精文選理,休覓綵衣輕。
凋瘵筵初秩,欹斜坐不成。
流霞分片片,涓滴就徐傾。」
大意是說,小子宗武啊,我們何時才能相見,秋高氣爽的今天,正是你的生日。自你從都城到鄉邑,牙牙學語開始,你的名聲就已經伴隨著我老夫的詩名,一起四處傳揚。寫詩本來就是我們老杜家庭內事,子孫世代傳承,才是正道常情。杜甫的遠祖杜恕、杜預,為漢晉時的名臣碩儒,祖父杜審言是初唐著名詩人,杜甫自己更是以詩著稱於世,因此勖勉兒子宗武說,詩是我家祖輩相傳的事業,要繼承和發揚,不是一般的世間家庭親情。你要熟讀精研《昭明文選》的深刻道理,不要效仿古代老菜子,七十歲還綵衣娛親。我病中為你的生日開筵,側著身子斜靠在椅子上,坐都坐不穩。美酒佳釀只有這麼一點點,慢慢倒出來,一點一滴仔細品味。
代宗李豫大曆三年(768),此時宗武已經十五歲了,杜甫五十七歲,新年正月初一就寫下了《元日示宗武》和《又示宗武》,滿滿的都是父子愛,兄弟情,漂泊感,慚愧心,希望宗武讀書立志,成聖為賢,有所作為。
《元日示宗武》詩云:
「汝啼吾手戰,吾笑汝身長。
處處逢正月,迢迢滯遠方。
飄零還柏酒,衰病只藜床。
訓喻青衿子,名慚白首郎。
賦詩猶落筆,獻壽更稱觴。
不見江東弟,高歌淚數行。」
大意是說,宗武兒啊,你啼哭流淚,我的手就會發抖,我笑你身體都長了那麼高,怎麼還會哭泣。天下混亂,四處奔波遊盪,到處都會遭逢正月新年;千里迢迢,逃離家鄉,滯留遠方。漂泊零落,喝的還是辟邪柏葉酒;衰老病痛,睡的只有藜莖床榻。訓示曉喻你們青年書生,白頭老漢感到徒有虛名,十分慚愧。現在落筆寫詩,常常猶豫不決;年節獻禮祝壽,只知舉杯祝酒。我的五弟杜豐,漂泊江左,近來沒有消息,也看不到他;高聲歌唱吟誦詩篇,感慨萬千,淚流滿面。
《又示宗武》詩云:
「覓句新知律,攤書解滿床。
試吟青玉案,莫羨紫羅囊。
假日從時飲,明年共我長。
應須飽經術,已似愛文章。
十五男兒志,三千弟子行。
曾參與游夏,達者得升堂。」
大意是說,宗武你尋覓詩句,知道新的格律,書籍分開攤放,佔滿桌面床頭。吟誦《青玉案》,切莫枉生閑愁情愫,不必羨慕紫蘿香囊,不要沉迷才子佳人。休假的日子,遵從時節飲酒歡娛,來年我倆共同進步成長。你應當飽讀經典學問,開來好像你已經喜愛文章。十五歲的男子漢,正是孔子立志於學的年齡,立志達成弟子三千的行列。曾參子輿著《大學》,修齊治平名揚天下;子游言偃、子夏卜商文學極好,子游宰莒父,子夏宰武城;通達大道的人,才能得到登升公堂。
早在代宗李豫大曆二年(767),杜甫《熟食日示宗文宗武》詩云:「汝曹催我老,回首淚縱橫。」杜甫晚年,對自己孩子的期望更加迫切,希望他們成為孔門弟子那樣的聖賢。「詩是吾家事」,多麼希望詩篇文章,在自己的家族中延續發揚。然而世人對於杜甫最為摯愛的兒子宗武及其詩作,又是怎樣的態度呢?
杜甫兩子宗文與宗武。杜宗文,乳名熊兒,書籍少有記載,杜甫在《催宗文樹雞柵》詩中有所表述,看來也不是讀書作文的人才。杜宗武生於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十二年(753),乳名驥子,娶何氏,生子嗣業,流落湖湘,卒年不詳,葬衡山。杜甫去世四十餘年後,杜嗣業啟拾祖父遺骸,回歸故里首陽山前安葬,還特地請大詩人元稹,為杜甫撰寫墓志銘。
據後唐馮贄《雲仙雜記》卷七「石斧欲斫斷詩手」條目記載,杜甫兒子杜宗武,以自己所寫的詩作,獻給阮兵曹,阮兵曹卻用一把石斧回復宗武,並且將詩一併還給他。宗武曰:「斧,父斤也。兵曹使我呈父加斤削也。」宗武說,斧字是由父與斤兩字組成。阮兵曹回復石斧的意思,就是讓我呈現父親杜甫的風采,更加斤削修改完善詩作吧!不久,阮兵曹聽說了杜宗武對石斧這樣的理解,曰:「誤矣!欲子斫斷其手。此手若存,天下詩名又在杜家矣!」阮兵曹說,杜宗武這樣理解大錯特錯啦!我是想要你砍斷你的手。這隻手如果存在,天下好詩美名,又在你們老杜家呀!
宋代周紫芝《竹坡詩話》也記載,杜甫兒子杜宗武,用詩獻示阮兵曹,阮兵曹用一把斧子回復他,並且對他說,我想要你砍斷你的手,不然天下好詩美名,又在你們老杜家了。從杜甫《宗武生日》詩中可以看出,杜宗武擅長作詩,這是可想而知的事情。可惜他的詩,沒有流傳下來,找不到,也看不到。
清代何文煥《歷代詩話索考》說:「信然,不雅馴莫甚焉。若以贈無知好作惡詩者,卻正合當。」杜宗武真心獻詩,阮兵曹想要斫手,這是可信的故事。沒有高貴文雅,沒有溫馴善良,世上沒有比這件事,更加嚴重的了。如果將詩贈給那些不識好詩、厭惡詩作的人,理所當然,正是符合這樣的結果。
看到這裡,人們或許對於杜宗武遭遇阮兵曹的故事,感到揪心,但反映的卻是,世間會有那麼一些人,對於名門後人的惡劣態度,就是要砍斷你的手,甚至要你的命,要你的財產則更是不在話下,這就是人性之惡,嫉妒之根。因此,謙虛為人,低調行事,乃是家運源遠流長的法寶。
富貴人家,名門望族,教子之難,難在哪裡呢?子孫成才與不成才,兼有兩難。如果子孫能夠成才,難免世人產生羨慕、嫉妒、恨;如果子孫不能成才,家族難以傳承,以致衰落,難免世人「呵呵」興嘆。
陶淵明所謂「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天運苟如此,且盡杯中物。」一方面表達了對子女不喜歡讀書作文的無奈,另一方面卻道出了一種順其自然的超脫。杜甫所謂「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熟精文選理,休覓綵衣輕。」一方面表達了詩書傳家對子女的嚴格要求,必須讀書作文,飽學經術,另一方面卻道出了不要象老萊子那樣七十娛親,隱居山林,最終無有解脫,憂愁苦悶躍然紙上。簡而言之,陶淵明和杜甫兩人,對子女讀書有相同的期盼,而對於現實結果則有不同的認識,陶淵明表現出天命自然的境界,杜甫表達了現實主義的態度,這與兩人風格特質也是相應的。
實質上,凡事都不能過於絕對與偏激。張英大學士在《聰訓齋語》中說,「世人只因不知命,不安命,生出許多勞擾。」世人在對待兒女讀書方面,也是這樣,既要有身體力行與嚴格要求的一面,也要有實事求是與順其自然的一面,在矛盾中尋求統一,在中庸里保持平衡。
張廷玉大學士說,杜甫《遣興》詩,貶損陶淵明《責子》詩,是正確的評論。杜甫言下之意是說,你陶淵明既然超凡脫俗,還把兒女賢愚掛在心間,未必能夠通達大道,還是生活在塵世之中,還是凡夫俗子。既然是凡夫俗子,那就要實實在在地教育引導子女,好好讀書作文。
唯獨黃庭堅《山谷集》卷二十六「題跋」條目中《書陶淵明責子詩後》說:「觀淵明之詩,想見其人豈弟慈祥,戲謔可觀也。俗人便謂淵明諸子皆不肖,而淵明愁嘆見於詩,可謂痴人前不得說夢也。」黃庭堅評論的意思是,閱讀陶淵明這首《責子》詩,可以想像陶淵明這個人,和樂平易,慈愛友善,安詳平靜,詼諧幽默有趣,達到了很高的程度。凡夫俗子之人,便說陶淵明這幾個兒子不像父親,品行不好,沒有出息,從而使得陶淵明憂愁嘆息,表現在詩句言語之中,簡直是胡說八道。也可以說是,在痴人面前,不得說夢吧!痴人聽人說夢,信以為真。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他是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宗師,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黃庭堅著有《山谷詞》,書法亦能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
張廷玉大學士說,黃庭堅的這個評價,從人情與道理方面來講,都是正確的。陶淵明心胸開朗,豁達樂觀,人品高超,脫離世俗之外。大概他的幾個兒子都是中等人的智慧能力,而他的期待希望非常迫切,稍微有些不甚滿意,因此寫出來都是貶損的詞語吧。何況陶雍份、陶端佚年齡才剛剛十三歲,陶通佟也才九歲,如同孔子教育孔鯉的「過庭之訓」一樣,父親的教育還很淺顯,時間還不長,程度還不深,不可以立馬就用「不像父親,品行不好,沒有出息」來看待他們。
同樣都是教育兒子讀書的詩作,陶淵明寫得無奈詼諧,杜甫寫得莊重嚴肅,無不顯示壓抑憂鬱,氣氛凝重,而張廷玉大學士所作的《長孫曾效,方七齡,性頗聰慧,賦此誌喜》一詩,則充滿輕鬆愉快,其樂融融。該詩作於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乾隆四年(1739),這年張廷玉大學士六十八歲,兒子張若靄二十七歲,長孫張曾效七歲。上年,張廷玉大學士父子,受到乾隆同召泛舟遊覽圓明園,殊恩榮幸。雖然張廷玉大學士上奏請辭吏部尚書,但未獲恩准。轉來這年,張廷玉大學士更是好事連連,又是乾隆皇帝賜宴,又加封太保之職,又是奉旨擔任《明史》總裁,又是君臣父子與聖上和詩,又是三弟張廷璐受到皇帝召見,又是張若靄升授侍讀學士等等。張廷玉大學士四十二歲得子,六十二歲得孫,在當時二十年一代人的情況下,不可謂不晚,詩中隔代寵愛之情溢於言表。詩云:
「閑來何事可舒眉,
七歲雛孫繞膝時。
敢冀他年能接武,
且娛老景是含飴。
晨興問我趨朝早,
晚課憐渠散塾遲。
尤喜抱書隨阿姊,
推梨讓棗本良知。」
大意是說,平時什麼事情能夠舒展眉頭、消解憂愁、心情歡樂呢?那是七歲幼小的孫兒張曾效,圍繞膝下的時候。不敢希望他將來以後,能夠繼承接續高官厚祿,暫時娛樂我的老年晚景,這就是是含飴弄孫的親情,甜蜜如同嘴裡含糖一樣。晨興早起,他問我上朝怎麼那麼早;他晚上的課業,我可憐他從家塾散學是那麼遲延。尤其喜歡他抱著書本,跟隨姐姐跑來跑去;兄弟友愛,推梨讓棗,本來就是人們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識。
關於張廷玉大學士長孫張曾效後來的功業,據清代梁章鉅《樞垣記略》與《清實錄乾隆朝實錄》記載,張曾效,字魯堂,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四年(1759)己丑科,二十七歲中正榜;乾隆三十七年(1772)四十歲,得旨任內閣中書;四十六年(1781)四十九歲,由內閣中書入直,官至戶部員外郎;乾隆五十一年(1786)五十四歲,得旨准其一等加一級。
張書才主編的《纂修四庫全書檔案》第「七〇五」記載,乾隆四十五年(1780)七月二十四日,軍機大臣奏,查明四月至六月所進書籍、錯誤次數、請將總裁等,交部察議片,其中載有張曾效記過八次。乾隆四十六年(1781),奉敕編纂《四庫全書》告成進表,在分校官中,列有內閣中書臣張曾效。可見張曾效,參加了《四庫全書》編纂分校工作。
另外,關於陶淵明的《責子》詩,歷代文人墨客唱和之作甚多,恕不一一解讀。
【參引】
附1:魏晉陶潛《命子》
悠悠我祖,爰自陶唐。
邈為虞賓,歷世重光。
御龍勤夏,豕韋翼商。
穆穆司徒,厥族以昌。
紛紛戰國,漠漠衰周。
鳳隱於林,幽人在丘。
逸虯繞雲,奔鯨駭流。
天集有漢,眷予憫侯。
於赫憫侯,運當攀龍。
撫劍夙邁,顯茲武功。
書誓山河,啟土開封。
亹亹丞相,允迪前蹤。
渾渾長源,蔚蔚洪柯。
群川載導,眾條載羅。
時有語默,運因隆窊。
在我中晉,業融長沙。
桓桓長沙,伊勛伊德。
天子疇我,專征南國。
功遂辭歸,臨寵不忒。
孰謂斯心,而近可得?
肅矣我祖,慎終如始。
直方二台,惠和千里。
於皇仁考,淡焉虛止。
寄跡風雲,寘茲慍喜。
嗟余寡陋,瞻望弗及。
顧慚華鬢,負影只立。
三千之罪,無後為急。
我誠念哉,呱聞爾泣。
卜雲嘉日,占亦良時。
名汝曰儼,字汝求思。
溫恭朝夕,念茲在茲。
尚想孔伋,庶其企而!
厲夜生子,遽而求火。
凡百有心,奚特於我。
既見其生,實欲其可。
人亦有言,斯情無假。
日居月諸,漸免於孩。
福不虛至,禍亦易來。
夙興夜寐,願爾斯才。
爾之不才,亦已焉哉!
附2:唐代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
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闊。
蓋棺事則已,此志常覬豁。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
取笑同學翁,浩歌彌激烈。
非無江海志,瀟洒送日月。
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
當今廊廟具,構廈豈雲缺。
葵藿傾太陽,物性固莫奪。
顧惟螻蟻輩,但自求其穴。
胡為慕大鯨,輒擬偃溟渤。
以茲悟生理,獨恥事干謁。
兀兀遂至今,忍為塵埃沒。
終愧巢與由,未能易其節。
沈飲聊自適,放歌頗愁絕。
歲暮百草零,疾風高岡裂。
天衢陰崢嶸,客子中夜發。
霜嚴衣帶斷,指直不得結。
凌晨過驪山,御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
瑤池氣鬱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歡娛,樂動殷樛嶱。
賜浴皆長纓,與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
聖人筐篚恩,實欲邦國活。
臣如忽至理,君豈棄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戰慄。
況聞內金盤,盡在衛霍室。
中堂舞神仙,煙霧散玉質。
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
北轅就涇渭,官渡又改轍。
群冰從西下,極目高崒兀。
疑是崆峒來,恐觸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撐聲窸窣。
行旅相攀援,川廣不可越。
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
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饑渴。
入門聞號咷,幼子飢已卒。
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
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
豈知秋未登,貧窶有倉卒。
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
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
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
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
附3:唐代杜甫《熟食日(秦人呼寒食為熟食)示宗文宗武》
消渴游江漢,羈棲尚甲兵。
幾年逢熟食,萬里逼清明。
松柏邛山路,風花白帝城。
汝曹催我老,回首淚縱橫。
附4:唐代杜甫《又示兩兒》
令節成吾老,他時見汝心。
浮生看物變,為恨與年深。
長葛書難得,江州涕不禁。
團圓思弟妹,行坐白頭吟。
附5:唐代杜甫《吾宗》
吾宗老孫子,質樸古人風。
耕鑿安時論,衣冠與世同。
在家常早起,憂國願年豐。
語及君臣際,經書滿腹中。
附6:唐代杜甫《催宗文樹雞柵》
吾衰怯行邁,旅次展崩迫。
愈風傳烏雞,秋卵方漫吃。
自春生成者,隨母向百翮。
驅趁制不禁,喧呼山腰宅。
課奴殺青竹,終日憎赤幘。
蹋藉盤案翻,塞蹊使之隔。
牆東有隙地,可以樹高柵。
避熱時來歸,問兒所為跡。
織籠曹其內,令人不得擲。
稀間可突過,觜爪還污席。
我寬螻蟻遭,彼免狐貉厄。
應宜各長幼,自此均勍敵。
籠柵念有修,近身見損益。
明明領處分,一一當剖析。
不昧風雨晨,亂離減憂戚。
其流則凡鳥,其氣心匪石。
倚賴窮歲晏,撥煩去冰釋。
未似屍鄉翁,拘留蓋阡陌。
附7:唐代杜甫《得家書》
去憑遊客寄,來為附家書。
今日知消息,他鄉且舊居。
熊兒幸無恙,驥子最憐渠。
臨老羈孤極,傷時會合疏。
二毛趨帳殿,一命侍鸞輿。
北闕妖氛滿,西郊白露初。
涼風新過雁,秋雨欲生魚。
農事空山裡,眷言終荷鋤。
附8:明代劉泰《責子效陶彭澤》
七十吾已衰,兩鬢颯然白。
家貧寡生理,僅有三畝宅。
兒痴不知書,頗能勤稼穡。
常恐遇飢歲,租庸官府迫。
憂來且傾酒,醉看南山色。
附9:明代李賢(原德)《和陶詩責子》
為人體忠信,相副名與實。
學文在餘力,無徒玩紙筆。
各宜勉爾志,求與古人匹。
苟不勤詩書,致身那有術。
我言徒諄諄,十不記六七。
譬之壟上苗,結秀在堅栗。
賢愚且聽天,不須嗟造物。
附10:明代蘇仲《責子賦此自解》
不為痴頑怒,那知氣數窮。
省躬雖老子,得性自天公。
每見黎民變,難教聖子聰。
顧非湖海地,安得有魚龍。
附11:明代林大春《讀陶淵明責子詩,依韻和之》
灼灼池中蓮,花明摘其實。
婉彼班生女,投機嗣史筆。
誰雲烏獲身,不勝雛一匹。
所思既匪彝,承家故無術。
借曰猶未知,業非六與七。
況復厭膏粱,行當樹榛栗。
如之何勿思,甘為轅下物。
附12:明代林大春《讀杜少陵誚淵明責子詩,因次其韻,反其意,以示兒曹》
少陵誚陶翁,謂其未聞道。
不見鮑焦生,洛水空立槁。
憤俗故所懷,捐軀恨不早。
何況骨肉間,安得不縈抱。
附13:明代饒與齡《責子》
轉盼春秋五十餘,
肌膚不實鬢毛疏。
題門咸謂多凡鳥,
隆棟豈容采道樗。
詩禮無聞堪太息,
帶鋤映雪好加儲。
淵明非愛杯中物,
掛笏吟詩正勉渠。
附14:明末清初盧若騰《責子詩》
(次陶淵明韻)
題註:(里中細人從軍,其父咆哮無忌,感而賦此)
臧谷均亡羊,達人考名實;
世亂重干戈,空復事紙筆。
嗟予及衰憊,孑焉寡儔匹;
爾力幸方剛,克家貴擇術。
所見鄰里人,從軍去十七;
各各庇阿翁,睚眥人股慄。
爾猶讀父書,定知是蠢物。
附15:宋代王阮《次韻來梓見贈》一首
無心谷璧陪蒲璧,
有分山光映水光。
子賤假令宜單父,
淵明終合在柴桑。
為氓且盡今生力,
責子寧須後代昌。
為問故人緣底事,
不來同醉酒醅香。
附16:宋代劉克莊《送山甫銓試二首,並寄強甫》其一
二昆南北各驅馳,
季復隨群試有司。
蕃衍皆因先世積,
荒嬉端為乃翁慈。
爭名古有笞兒語,
任運吾無責子詩。
萬一原夫能末綴,
采蒲裹粽待歸期。
附17:宋代劉克莊《和季弟韻二十首》其三
放逐歸來老一廛,
舊巢回首五雲邊。
固知七略慚臣向,
誤把三長責子玄。
豈有侍郎留下榼,
亦無司業送來錢。
豐年不怕相如渴,
處處人家酒似泉。
(註:三長,謂才也,學也,識也。)
附18:宋代劉克莊《赤侄孫改名圭行冠禮一首》
冠,非責童子禮;
兒,必讀手澤書。
簞瓢,回也,不改;
宗廟,赤爾,何如?
附19:宋代劉敞《續黃子溫讀陶淵明詩十首》其四
子綦委天樂,窮達兩已忘。
九歅爾何知,梱也安得祥。
一吟責子篇,千古如相望。
附20:宋代朱長文《次梅評事韻》
滿目紅塵汩沒深,
誰能世事總無心。
買松野老栽成徑,
覓竹山僧種滿林。
薄酒時斟資道氣,
好詩頻諷滌煩襟。
鳳雛光顯門庭喜,
應笑陶潛責子吟。
附21:宋代吳沆《以易授玭,有契於予心,喜而成詩》
早日功名世背馳,
擬將文字療寒飢。
雖無杜甫驚人句,
庶免淵明責子詩。
總角宜興俱脫穎,
含哺應惠尚兒痴。
殷勤謝爾傳心印,
解後靈椿見五枝。
按: 自註:宜乃璋小字,興乃琮小字。璋請甲午舉,丁酉再薦名;琮後甲辰登科。
自註:應乃玠小字,惠乃珍小字。請丙午舉者玠;珍負俊才,不幸早逝。
附22:宋代李曾伯《滿江紅》其八《再和》
既作閑人,便應付、此身溝壑。
不應更、將愁半點,寸心中著。
責子淵明徒自苦,
憂君范老何時樂。
縱一嘲、一詠欲奚為,何如莫。
不自鄙,葵蔬惡。
還肯薦,茅柴薄。
任侯門,海陸雜陳珍錯。
有暇盍聯車騎過,
相忘勿遣詩情覺。
怕家僮、無處買蒓鱸,烹琴鶴。
附23:宋代蘇軾《和頓教授見寄》
(用除夜韻)
我笑陶淵明,種秫二頃半。
婦言既不用,還有責子嘆。
無弦則無琴,何必勞撫玩。
我笑劉伯倫,醉發蓬茅散。
二豪苦不納,獨以鍤自伴。
既死何用埋,此身同夜旦。
孰雲二子賢?自結兩重案。
笑人還自笑,出口談治亂。
一生溷塵垢,晚以道自盥。
無成空得懶,坐此百事緩。
仄聞頓夫子,講道出新貫。
豈無一尺書,恐不記庸懦。
陋邦貧且病,數米銖稱炭。
慚愧章先生,十日坐空館。
袖中出子詩,貪讀酒屢暖。
狂言各須慎,勿使輸薪粲。
附24:宋代辛棄疾《感懷示兒輩》
窮處幽人樂,徂年烈士悲。
歸田曾有志,責子且無詩。
舊恨王夷甫,新交蔡克兒。
淵明去我久,此意有誰知。
附25:宋代陳造《挽章 》其一
隱操人將處士看,
寧知器業自槃槃。
襄陽耆舊今餘幾,
儒館先生定莫攀。
元亮歸來猶責子,
德公老去竟無官。
子孫忠孝聯三綬,
說似前人合厚顏。
附26:宋代段縫《贈王介甫》
溪橋久廢湮,竹樹半攲側。
夢尋六代塵,老構一椽宅。
誰知江令門,猶倒山公舄。
霸氣消舊朝,歌聲慨陳跡。
鼎族昔繁華,荒徑今岑寂。
願言辟榛蕪,重與開景色。
石疊雲自生,渠鑿流不息。
我幸卜公鄰,望衡步咫尺。
晨夕愜素心,把臂共悅懌。
西崦帶煙樵,南埭釣水食。
底事憂怦怦,相將愛惕惕。
或築吟詩壇,或設談經席。
焉知才不才,聊各適其適。
岸幘豁眼界,揮麈吐胸臆。
隴晴許扶鳩,水漲可


TAG:有義方家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