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歷史上借兵關外的慘烈下場,關外之兵請神容易送神難?

歷史上借兵關外的慘烈下場,關外之兵請神容易送神難?

最先用自己的滅亡來驗證這條規律的是大明王朝。明末因為宦官弄權黨爭加劇加上天啟萬曆皇帝的胡作非為,整個社會階矛盾日益尖銳,朝廷正治腐敗,土地兼并嚴重,農民破產,壓迫剝削日益加重;與此同時天災人禍不斷發生。陝西當時正逢連續幾年的旱災,人民幾無法生活,只能揭竿而起,在血盆中抓飯吃。其中最為「成功」的當數驛卒出身的李自成。1644年春節,已經佔領了「百二秦川」、既而席捲山西的李自成,在西安建國,國號大順,年號永昌。此時尚在紫禁城裡苟安的崇禎皇帝意識到,明都北京已經受到嚴重的軍事威脅。而此時,衛戍京城的軍隊已經幾乎一年沒有得到軍餉。兵士們人心極度渙散,正如一位將領所報告的:「鞭一人起,一人復卧如故。」儘管情況已經不能再糟,崇禎皇帝還是嚴詞拒絕了群臣遷都南京的建議,堅決主張固守北京。面臨覆亡命運的明朝便把賭注押在了關外擁有重兵的吳三桂身上。不少朝臣如王永吉、吳麟征等先後上疏,要求撤寧遠之師以入衛京城。大順軍直指京師,崇禎詔征天下兵勤王,三月五日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命吳三桂火速領兵入衛北京。三月十九日吳三桂率軍到達山海關,繼而率兵西進京畿。然而,當他統帥的關外鐵騎還沒到達北京時,李自成的大順軍已攻破北京,崇禎皇帝縊死煤山。於是,名不見經傳的吳三桂走入了歷史前台。

吳三桂(1612-1678),明清之際高郵人,字長白。武舉出身,以文蔭襲軍官。明末任遼東總兵,封平伯候,駐山海關。有"明末悍將"之稱的吳三桂出身遼東豪族、武功世家,不但弓馬嫻熟,以力戰名;還世受皇恩,幼承庭訓,滿腦子全是忠孝節義(他十六歲時曾闖圍救父,有忠孝之名)。手下的子弟兵也是明軍中的王牌,戰鬥力最強。可是當明清鼎革之際,官軍同流寇交攻,外患與內憂俱來,他所處環境太微妙。當時明、闖、滿成三角之勢,螳螂捕蟬,雀在其後,他非聯闖不足以抗清,非聯清不足以平闖。況以兵力計,闖兵號稱百萬,滿兵也有十萬,三桂之兵則僅四萬,無論與誰聯合,都勢必受制於人。吳置身其間,實無兩全之策。再者,從名節講,他投闖則背主,降清則負明,也是橫豎當不成好人。

事實上,吳三桂當時也傾向於投降李自成,聯合李自成在關內的部隊回過頭對付滿清軍隊。這雖然有失君臣之義,卻不失民族大義。而當時李自成也想招降他:李自成利用自己強大的軍事實力和握有吳三桂的短處來招降吳。吳三桂的朋友已經投降李自成的明將總兵唐通、監軍張若麒奉李之命來招降吳,佔領了北京的李自成將吳三桂的家人扣為人質,並讓吳三桂的父親給他寫了一封信,信中寫道:如若歸降大順,不僅可以搭救一家人的性命,還可官封王侯。隨信一同送到吳三桂軍營的還有白銀萬兩,黃金千兩。吳三桂並沒有像他曾經的戰友唐通那樣迫不及待地賣身求榮,這位年方三十齣頭的名將經過幾天反覆考慮,決定先試探一下部將們的想法:他問部下,現在闖王的使者已經來了,我們是殺了他們還是歡迎他們呢?眾人紛紛表示,無論吳三桂是戰是降,他們都將誓死效忠,永遠追隨。雖然如此,在收下李自成犒軍金銀後,吳三桂仍然對投降之事含含糊糊。

就在這關鍵處,李自成及其部下卻失去耐心,農民軍抄了吳三桂的家,拷問吳襄,更為過分發是:地位僅次於李自成的大將劉崇敏居然食指大動,霸佔了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這一消息被吳的細作探知報告後,終於激怒了吳三桂,於是「慟哭六軍多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吳三桂立即下令殺死大順使者,致書請睿親王多爾袞,請求「合兵滅寇」——換言之,吳三桂的接引清兵在初也並不是降清而只是聯清。現在我們知道,他在威遠台與滿人盟誓,完全是效申包胥救楚,實際上只是以明不能有的京畿地區換取清出兵平闖,達成分河而治的南北朝局面。因此以王朝的正統觀念來看,非但無可指責,還受到普遍讚揚,以為「克複神京,功在唐郭(子5儀)、李(光弼)之上」,是一位了不起的救國大英雄。這就是吳三桂最初實行的聯清擊李的政策,這一政策也可以說是意在「借多爾袞的刀,砍李自成的脖子」。這一政策正好迎合清軍進關人主中原的企望。多爾袞立刻率領清兵入關「助剿」——不過,多爾袞的意圖可不是自己為吳三桂「助剿」,而是自己借吳三桂滅明滅李,入主中原!多爾袞的主意很清楚:你吳三桂不是想報「君父大仇」嗎?好,我就讓你去報。正好讓他「為王前驅」。三桂既然選定了這條險道,「馬行在夾道內我難以回馬」,當然也就身不由己,越滑越遠,從剃髮為號到拒見南使,從追殺李闖到進軍西南,終於一步步變成最大的漢族降臣。而且,在後來入主中原之後,滿清統治者對被征服的中原人民也振振有詞:說是我們的江山不是得自大明,而是得自闖賊。也就是說,實際上,我們滿清軍隊是為你們大明皇帝報了仇,你們不單不當恨我們,還應該感激我們!

接下來的事情就是順理成章了:四月二十一日,多爾袞利用吳三桂所處的危急局面,逼迫吳三桂放棄聯清擊李的政策而徹底投降清朝。四月二十二,吳軍初敗,吳三桂求救於多爾袞,多爾袞將計就計,趁吳三桂與李自成談判之機,突然向李自成發動攻擊。在一片石戰役中吳三桂聯合清軍擊潰李自成。清軍入關後,攻入北京,多爾袞把年幼的順治帝以及朝廷由東北的盛京遷都至北京,封吳三桂為平西王。

開始吳三桂還不願放棄復明立場。吳三桂在降清之初,仍與明朝殘餘勢力保持著一定的聯繫。對南京福王政權,甚至表示:「不忍一矢相加遺」。再次,和其他降官不同的是,吳三桂還擁有一支由自己獨立統率的部隊。因此,在入關之初,清政府對其外示優寵,內存疑忌,並未授之以事權。除在政治上對其嚴加防範之外,在軍事上,也只是利用他對李自成起義軍的仇恨,使其率兵擊李。六月,吳三桂師出山東,平定李自成余部,九月,又從英王阿濟格西征李自成。順治二年(1645年)八月,在李自成主力基本被消滅之後,清政府將其從前線調回,「出鎮錦州」。對於清政府的這種安排,吳三桂瞭然於心。從此以後,他再也不提什麼「復君父之仇」,而是望風轉舵,稱崇禎帝為「故主」,反覆表白自己「矢忠新朝」了。順治四年(1647年),清政府又調吳三桂入關,與八旗將領李國翰同鎮漢中,剿殺西北地區的抗清義軍余部。在此期間,吳三桂為了表示自己清朝的忠誠,不但對農民軍殘部進行殘酷的鎮壓,動輒屠城,而且,對一些起兵抗清的朱明後裔,他也不遺餘力地去斬盡殺絕。吳三桂思想和行動的轉變使得清朝中央政府對他更加倚重,西北地區抗清義軍殘部被剿殺殆盡。順治八年(1651年),清政府又命吳三桂和李國翰一起率軍入川,攻打張獻忠義軍余部。幾年之中,先後平定重慶、成都等兩川重鎮。順治十八年(1661年),師出緬甸,擒斬桂王。十幾年間,吳三桂率部從西北打到西南邊陲,為清朝確立對全國的統治建立了特殊的功勛。也因此,他被晉封為平西親王,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並稱三藩。

然而,這些靠借兵而來的功勛榮譽很快就灰飛煙滅: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皇帝下令撤藩。吳三桂自知這是兔死狗烹的第一步,於是起兵造反,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布檄文——在吳三桂的討清檄文中,我們可以讀到這樣的文字:「本鎮獨居關外,矢盡兵窮,淚乾有血,心痛無聲,不得已歃血定盟,許虜藩封,暫借夷兵十萬,身為前驅,斬將入關,李賊遁逃,痛心君父重仇,冤不共戴,誓必親擒賊帥,斬首太廟,以謝先帝之靈。幸而賊遁冰消,渠魁授首,政(正)欲擇立嗣君,更承宗社封藩,割地以謝夷人。不意狡虜逆天背盟,乘我內虛,雄踞燕都,竊我先朝神器,變我中國冠裳,方知拒虎進狼之非,莫挽抱薪救火之誤。本鎮刺心嘔血,追悔無及,將欲反戈北逐,掃蕩腥氣,適值周、田二皇親,密會太監王奉,抱先皇三太子,年甫三歲,刺股為記,寄命託孤,宗社是賴。姑飲泣隱忍,未敢輕舉,以幫避居窮壤,養晦待時,選將練兵,密圖恢復,枕戈聽漏,束馬瞻星,磨礪競惕者,蓋三十年矣。」也算道盡了他不得已借兵關外,結果為滿清所利用成為明朝叛將的心曲。然而,三十年的委屈心酸,三十年的卧薪嘗膽,將誰欺乎?其誰信之?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登基為大周皇帝,國號大周,建都衡陽。建元昭武。同年秋在衡陽病逝。其建立的大周王朝也旋被平定 灰飛煙滅。

兵者兇器,豈能輕借?一旦借之,不僅尾大不掉,且將為尾所掉——或許,這就是吳三桂借兵關外的歷史教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東影魔 的精彩文章:

吳三桂最忌諱的多爾袞死後,他才敢稱王,可惜他一心學韓信
關羽的頭顱為何把曹操嚇出病?

TAG:山東影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