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第一位女校長,被總統兒子苦苦追求,卻終身未婚成了傳奇!

中國第一位女校長,被總統兒子苦苦追求,卻終身未婚成了傳奇!

呂碧城,蕭紅,石評梅,張愛玲,被稱為民國時期的四大才女,這四個人當中,呂碧城排在第一位。

當然,任何一位才女,都有一段屬於自己的傳奇,呂碧城也是。

她是中國新聞史第一位女編輯,中國教育史第一位女校長。

在民國女子中,她是一個傳奇般的人物,是極少數真正活出自我的極不平凡的女子。

呂碧城,安徽旌德人,生於1884年,書香門第,家境不錯。

五歲那年,呂碧城與爸爸同在花園裡休憩。呂爸爸看到垂柳,隨口出了一個上聯:「春風吹楊柳。」

呂碧城想都沒想,直接對出:「秋雨打梧桐。」

12歲時,詩詞書畫的造詣已達到很高水準,當時有「才子」美稱的樊增祥讀了呂碧城的詩詞,不禁拍案叫絕。

當有人告訴他這其實只是一位12歲少女的作品時,他驚訝的已經開始懷疑人生了。

1895年,父親呂鳳歧去世,呂碧城的母親從京城回鄉處理祖產,族人因為覬覦呂家家產,唆使匪徒將乃母劫持。

呂碧城在京城聽到了消息,四處告援,給父親的朋友、學生寫信求助;幾番波折,事情終於獲得圓滿解決。

這件事讓小小年紀的呂碧城顯示出了非凡的膽識,卻也讓與呂碧城有婚約的汪家起了戒心。

汪家認為小小年紀的呂碧城,竟能呼風喚雨,於是提出了退婚要求,本來女子被退婚,在當時是奇恥大辱。

呂碧城不是沒有為此焦慮難解過,但好在她生來就有一股英豪氣:

我爸培養我,不是為了讓我被人挑選。他們沒資格來挑選我,而是我來挑選他們!

於是呂家孤女寡母不願爭執,答應了下來,雙方協議解除了婚約。

婚約解除後,呂碧城的母親帶著四個尚未成人的女兒投奔在塘沽任鹽運使的舅父嚴鳳笙。

後來她想上學,更是被舅父嚴辭責罵,讓她別想東想西,將來說一門好親事,早點結婚生子才是正事兒。

她卻不想要這樣的生活,毅然逃離家門,隻身奔赴天津。

在那個男尊女卑的時代,魯迅曾概括當時女性離家出走面臨的兩個結果:不是墮落,就是回來。

古有卓文君,即便為愛出走,也少不得婚後返鄉,被父親接濟度日。

同時期有蕭紅張愛玲,出走後,前者顛沛流離貧困潦倒,後者情路挫折不斷。

然而,呂碧城,可以說是最成功的一位,不僅邁出了嶄新人生的第一步,還成為倡導女權運動第一人。

火車上,呂碧城身無分文。

正在惆悵之際,恰好遇上了天津「佛照樓」旅館的老闆娘,恰好老闆娘也要回天津,恰好老闆娘看她一臉無辜,但長得嬌巧玲瓏,就忍不住搭訕。

兩人聊著聊著,呂碧城覺得機會來了,於是拿出自己的詩稿:

這是《清平樂》:

「不是一聲孤雁,秋聲哪到人間。」

這是《念奴嬌》:

「一月鎔成銀世界,來去人皆如玉。」

這是《浪淘沙》:

「素手先鞭何處著,如此江山。」

老闆娘越看越手抖:那境界,那語言,層出不窮,氣象萬千啊,就是放到唐宋,也不遜色!

她撇下詩稿,挽起呂碧城的手,聲音也顫抖了:

「走,跟我走,到我家。沒車票?我幫你出!」

到了天津以後,世界因此變得海闊天空,她寫作,當編輯,倡導女權,甚至執掌女校,成為那個時代里最美的傳奇。

呂碧城主筆《大公報》時候的場景,那時人人都知道天津出了個奇女子,擅場詩詞,姿容殊麗,還對時政頗有見解。

一時間,《大公報》成了她與騷客文人的唱和之地。彷佛人人都與她交心,個個都解她思緒。

1904年至1908年,呂碧城成為《大公報》的主筆,她的錦繡文章頻頻面世,於是她就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編輯。

慈禧死後,朝廷失去了主心骨,不知如何是好。

朝廷里的好事之徒,在萬壽山排雲殿掛上老佛爺的畫像,希望她老人家在天之靈保佑大清國祚連綿,不致速朽。

消息一出,呂碧城立馬寫下一首《百字令》,先是對這樣愚蠢的行為大加諷刺,隨後痛斥慈禧賣國,直言她死入黃泉,見到呂后、武則天這樣的前輩女政治家,肯定是羞愧難當無地自容。

這首詞一出,轟動全國。清政府急忙調查是誰寫的。當時控制力弱了點,不然真的要封了她號。

呂碧城熱點追成了,結果自己也成了熱點,當時有句話叫「到處咸推呂碧城」,這下真是紅得發紫。

她的兩個姐姐呂惠如、呂美蓀和她一樣,均以詩文聞名於世,號稱「淮南三呂,天下知名」。

秋瑾

世無女子的地位,因此有了秋瑾的反叛。她身著男裝,攜劍遠遊,叫囂著女權與革命。秋瑾也曾經號「碧城」,在報上看到呂碧城的名字之後,她還曾登門拜訪,兩人志同道合,曾有同榻而眠的情誼。

後來,秋瑾被清政府殺了,懾於壓力無人敢於為她收斂,呂碧城冒著巨大的危險為其收屍豎立墓碑,哭拜過後,她一個人繼續戰鬥。

即便如此,呂碧城卻不能苟同秋瑾的女權主義,?她認為女子天性愛美、情感細膩並非弱點,而是身為女子的靈氣,為穿男裝而感到自豪,反而是對女性身份自卑的表現。

因此在衣裝打扮上向來奢侈,她曾經穿過孔雀裝:頭戴孔雀翎,衣裙類似西式,顏色漸變,到裙擺處幻化作五彩的雀屏。

這樣的觀點大膽前衛,是許多人直到今天都未能參透的。

呂碧城發表了多篇言論,宣揚興辦女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她把興辦女學提到關係國家興亡的高度,以此衝擊積澱千年的「女子無才便是德」的陳腐觀念。

女學運動的興起,恰恰證明了社會上男女地位的不平等,

「欲使平等自由,得與男子同趨於文明教化之途,同習有用之學,同具強毅之氣。」

她認為,「辦女學、開女智、興女權才是國家自強之道的根本」。

袁世凱就任民國大總統之後,邀請呂碧城加入了北洋政府,不僅作為他的機要秘書,還負責女子學校的創辦工作。中南海的中華門,她可以自由出入。

對於一個23歲的女孩來說,創辦一所學校的意義,大概就相當於林朝英開創古墓派、郭襄開創峨眉派一樣,在整個中國,都是重磅炸彈。

這麼一位有抱負的女中豪傑,自然是希望政府首腦能爭氣,多聽自己的話,然後得以實現平生政治抱負。

偏偏袁世凱不是個聽話的主,內閣風潮、宋教仁案、善後大借款、二次革命、「二十一條」等事件,已經讓他越來越跑偏了。

最後他索性復辟帝制,1915年組建「籌安會」,跳上了開往龍椅的火車。

呂碧城當然不幹,她衣袖都不揮,就此離開了袁世凱班子。

辭別北京的呂碧城,並沒有「四下茫然費躊躇」,因為一個更大的人生藍圖呈現在她面前——南下上海灘經商。

她與外商合辦貿易,她早就買好了數萬大洋股票,在市場上大賣大買,斬倉做空,樣樣得心應手,殺得外國公司片甲不留,把白花花的銀子賺回中國人手裡。

僅兩三年間,就積聚起可觀財富,成為富甲一方的女商人,生活極其西化、奢華。

呂碧城當然愛國,但她不主張和敵人奮身肉搏,玉石俱焚。她施的是曲線救國的手段:既掙了外國人的錢,又消了外國人的氣焰。

她用努力和才華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她結交的異性朋友,也都非富即貴。

變得更好後,確實可以找個更好的人做伴侶,愛慕她的也大有人在,但她卻一生未婚。

當時追求呂碧城的人很多,而她的眼光也非常之高,只看上了梁啟超與汪精衛,但她又嫌梁啟超年紀太大(比呂碧城大9歲),汪精衛年紀太小(與呂碧城同歲)。

另外,根據近代天主教史學家方豪先生考證,《大公報》主編英斂之,十分愛慕呂碧城,甚至引起了英夫人的誤會。

史學家梁元生先生也在英氏日記中發現了英斂之寫給呂碧城的詞:

「稽首慈雲,洗心法水,乞發慈悲一聲。秋水伊人,春風香草,悱惻風情慣寫,但無限悃款意,總托詩篇瀉。」確實情意綿綿,流露著一片深情。

每每有人問及婚姻大事,呂碧城回答道:「我的目的不在錢多少和門第如何,而在於文學上的地位,因此難得合適的伴侶,東不成、西不就,有失機緣。幸而手頭略有積蓄,不愁衣食,只有以文學自娛了。」

取悅自己是女人一輩子的功課,生活不止愛情一種。

這世上有人願意走進婚姻,也有人對婚姻無感。

呂碧城應該屬於後者,所以,即使變得更好了,即使有條件可以找更好的伴侶了,她卻並不願意走進圍城。

(袁克文)

她在女校授課,她廣泛交友,遊歷各國,當記者,寫書。

有次她飛去倫敦的時候,偶見英國皇家禁止虐待動物會的會函,身心震顫,好像見到了「天良上一線光明」,於是馬上回國,籌建中國動物保護協會。

當時的國人驚呆了眼:

我們連自己的命都朝不保夕,還保護動物?

呂碧城雷厲風行,當年就斷葷,變成素食主義者。她還作為中國唯一的受邀代表,參加國際保護動物會的邀請,盛裝出席,走上紅地毯,一顰一笑間,謀殺了外國記者數不盡的菲林。

她的生活五彩斑斕,一生所走過的路,所做過的事,所見識的世界,是很多人幾輩子也做不到的。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呂碧城由瑞士返回香港。

1943年1月24日,她在香港九龍辭世,享年61歲。

在遺囑上,她寫著:「遺體火化,把骨灰和麵粉為小丸,拋入海中,供魚吞食。」

人對生命都要有點敬畏之心,不僅對人的生命,對動物的生命也是。

能敬畏生命的人,才配受人敬畏。

呂碧城雖然一生未婚,但散盡家財匡扶慈善,英豪闊氣深得朋友愛戴,寫詩寫詞甚至被人稱為是李清照後第一女詞人,無權無位卻叱吒上海灘頭,她用一生的歲月告訴世人:

獨立的女人,才最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客讀史 的精彩文章:

孤獨是生命的禮物
淮北和宿州開發隋唐大運河遺址旅遊,淮北打造隋唐古鎮,而宿州……

TAG:看客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