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寧夏銀南區域的那些古長城

寧夏銀南區域的那些古長城

1990年前後,一隻又紅又大的圓球向鹽池縣的一個村飄降,老區人民警惕性很高,他們拿起石頭和獵槍嚴陣以待。氣球上的人疾呼:「不要開槍,我們是中央電視台拍電視的!」不久之後,電視巨片《望長城》在國內公映,我們看到許多「長城在寧夏」的鏡頭。

我小時候很愚笨。聽了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信以為真地跑到中衛龍宮湖附近長城的殘垣斷壁邊察看:這裡是否是被她哭倒的?她的眼睛有多大?難道淚水如河渠?一哭就沖得倒長城?一位小夥伴告訴我:「你看那沙坡上的一層層沙浪,不就是孟姜女的眼淚沖成的嗎?」我眨眨眼,相信了他的話。此後,每看到沙浪,便想起孟姜女,想到長城。成了我這個傻子的一個心結。

成年後,我曾一次次地帶著童年的心結,去關注長城。我到過長城起點——嘉峪關,曾目視過甘肅長城,登上中衛勝金關親近過寧夏長城,遙望過內蒙古自治區和河北省長城,幾次登上八達嶺、慕田峪長城,又幾度登上山海關,直至長城終點——丹東市鴨綠江邊的虎頭山長城。我與長城結下了不解之緣。

雄偉的長城,盤桓在偉大祖國遼闊的北方國土上,它橫越沙漠草原,崇山峻岭,跨過河流、溝壑、隘口險關,蜿蜒起伏,宛若游龍。它被稱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代表,中國的地標。

古時候,我國北方居住著西戎、突厥、匈奴、羌、蒙古等少數民族,常因爭奪牧場和良田而發生戰爭。為了鞏固邊防,制止侵擾。自春秋戰國時起至明代止,前後有22個朝代和諸侯小國修築過長城,因此形成了燦爛的長城文化。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連接燕、趙、秦三國北方長城的基礎上,又連接了西起甘肅臨洮,經隴西、北地、上郡抵陰山,東止遼寧的長城。據古籍記載,這條長城是沿黃河向東修築的。許久以來,在寧夏中部卻找不到這段長城的遺迹,而固原城北的秦長城多被人提及。前幾年,有人發現一條鮮為人知的秦長城。它從甘肅省景泰縣到中衛的黑山峽,沿黃河南岸,順香山山勢向南走。這段長城修得很智慧。面對敵方一側,在懸崖陡壁上砌石,與深溝相連,形成一道天然防禦屏障。對內一側,則較平緩,以便用兵運輸物品。高處築有烽火台,低處還設有水洞和水溝,自成體系,十分牢固。由於時間太久,且又與山勢融為一體,近幾年才被長城考古的同志確認。

漢朝時期,又在秦長城的基礎上,新修了由甘肅玉門至河北山海關,總長兩萬多里的漢長城。

隋文帝開皇五年(585年),為防禦突厥南下擾掠,曾使「司農少卿崔仲方發丁三萬於朔方、靈州築長城」。這段長城西起黃河東岸的靈州境,經鹽池縣柳楊堡鄉的紅溝梁向東進入陝西省的定邊縣。隋長城牆身現已大部傾圮,但有的地方尚有遺迹可尋。

明代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次大規模修築長城的。從洪武到萬曆二百多年間,先後18次修築。它西起甘肅嘉峪關,東到遼寧的鴨綠江邊,實際總長12700公里。途經銀南地區的有兩段。一段叫「城西南牆」,是明朝成化年間修築的。它由甘肅靜遠縣進入中衛縣的雙山,經上下河沿越過黃河,從沙坡頭沿騰格里沙漠南緣到中寧北山。明代長城在原漢長城的廢址上重修,延至青銅峽的廣武鄉,全長100多華里。除修有許多墩台外,還修築了勝金關、廣武營等關隘,以屯兵戍守。有詩寫道:

賀蘭山下羽書飛,

廣武營中戰馬肥。

壯士爭誇神臂弩,

打圍先射白狼歸。

另一段叫「西關門牆」,明朝嘉靖十年(1531年)修築。它自青銅峽大壩鄉東北至賀蘭山中的三關口,全長80公里。其中北岔口一段最為壯觀,有土石兩道,雖不長,卻因地勢險要,山高壁陡,危城、壕塹、烽墩密集,故有「小八達嶺」之稱。

明代在銀南東部和南部還修有幾道長城。明朝成化十年(1474年),修築了自靈武橫城,沿寧夏、內蒙古的邊界,經鄂爾多斯台地,穿毛烏素沙漠到鹽池縣的「河東牆」(俗稱頭道邊),全長387里。有詩讚道:

危桓迢遞枕雄邊,

勢壓金城鐵臂堅。

中國有憑堪保障,

外夷無計可逾穿。

後來部分長城毀壞,明朝嘉靖十年(1531年)由兵部尚書王瓊統領,再次修築了從靈州橫城到鹽池,全長380里的「外挑壕塹,內築高牆」的「深溝高壘」(俗稱二道邊)。其中部修築了一座方形的駐兵城堡——興武營。明代官吏張珩的《防秋》詩寫道:

興武營西清水河,

牧童橫笛夕陽過。

逢人報到今年好,

戰馬閑嘶綠草坡。

「河東牆」和二道邊,在興武營西是一條邊牆。過營東行,一條稍偏東北,一條稍偏東南,形成兩條平行的長城爬行於鹽池廣袤的大地上。這在我國古長城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奇觀。王瓊寫詩道:

危樓百尺跨長城,雉堞秋高氣肅清。

絕塞平川開塹壘,排空斥堠揚旗旌。

已聞胡出河南境,不用屯兵細柳營。

極喜御戎全上策,倚欄長嘯喚煙橫。

此外明朝從戰略需要出發,於1502年至1537年,修築了第二道邊防線——固原內邊。它東起陝西定邊,經甘肅環縣進入銀南地區同心縣的下馬關,過海原進入甘肅的靖遠縣,全長318公里。還有一條從同心縣的下馬關北行,經紅寺堡到中寧縣的鳴沙鎮。這些長城現在還存留部分遺迹。

銀南境內的長城,絕大部分是用木板夯土築成,外表沒用磚包砌,不如山西省以東用磚包砌的長城牢固,但若從牆身高寬及全長2000里來計算,需用土約2000萬立方米,其艱巨程度,可想而知。

由於築起長城,並派兵戍守,曾一度出現過:「煙銷胡斂跡」、「笑談虜塵清」的安定局面,然而因築長城也給人民帶來了許多災難,明朝靈州都御使馮清的《邊人苦》一詩,可透一斑而窺全豹:

余夫輸邊糧,壯夫隸邊伍,

邊戍歲無休,邊征身何怙?

邊修妨耕鋤,邊巡歷沙鹵。

邊兒解兵戍,邊女廢織組。

邊婦嘆室廬,邊夫賦屺岵。

……

銀南地處長城內外,土地肥沃,本是一片大好河山,因「刁斗鳴不息,羽書日夜傳」的腥風血雨的戰爭頻繁,「冤骸白露泥中雨,磷火青吹月下風」,回看史跡,令人浩嘆。

「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在我老來之時,坐在鹽池縣的長城頭上,還遐思翩翩。昔日那「百戰沙場鳥不飛,朔雲羌笛晚凄微」的衰敗凄慘景象一去不復返了。展現在眼前的,是一片希望的大地。

1995年發表後又被選入《塞上明珠》王非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游在中衛 的精彩文章:

飛來橫禍,中衛李女士駕車在小區內行駛,突然被空中掉下異物砸中
2000年時發掘的寧夏中寧龍坑漢墓群

TAG:游在中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