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凸顯中國當代藝術結構價值

凸顯中國當代藝術結構價值

內容摘要:有關藝術「當代性」的認知與實踐,幾乎構成了2017中國美術界的主調。面對歐美雙年展所推崇的當代藝術困窘,中國美術的「當代性」不僅體現在架上藝術的守望與再出發,而且體現在中國主導的國際雙年展為世界藝術發展提供的一種新思維。本文通過「書寫新時代的視覺史詩」「守望中國畫學現代之路」「油畫、壁畫、雕塑對現代性的再出發」和「構建新的全球當代藝術理念」四個分題全面評析了本年度中國美術的樣態與特徵,並認為凸顯東方藝術傳統與文化思維是新時代中國美術文化自覺的鮮明表現。

關 鍵 詞:中國美術 視覺史詩 架上藝術 當代價值

有關藝術「當代性」的認知與實踐,似乎構成了2017中國美術界的主題曲。與西方當代藝術將架上藝術邊緣化截然相反,2017年的中國美術不僅在油畫、壁畫、雕塑等領域策劃組織了一些專題性和回顧性的大型學術展覽,而且也因廣東百年展、全國畫院院展及潘天壽、劉海粟、張仃等紀念展的舉辦而引發中國畫學對百年中西之路的回望與反思。還不止於此,已淡出西方現當代藝術史觀照範疇的歷史與現實主題性創作,在2017年因某些特定歷史節點而獲得重力加速,宏大敘事與史詩書寫似乎依然是造型藝術「當代性」的價值目標;而北京雙年展、鳳凰藝術年展提出的由各國族藝術互交互鑒的世界全球化藝術觀、「超當代」藝術觀等,則倡導了一種新的全球當代藝術價值理念。顯然,面對2017年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第14屆卡塞爾文獻展對於藝術政治學、藝術媒介學的持續升溫,中國美術界更加鮮明地凸顯了東方藝術傳統與文化思維的當代藝術價值判斷。

書寫新時代的視覺史詩

史詩無疑是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歷史發展的重大轉折與艱難蛻變中出現的歷史事件和民族英雄的書寫與歌頌,也是以詩的情懷對於歷史的宏大敘事與藝術再構。通過藝術創作所記錄所傳誦的這些事件與人物,由此而獲得了一種穿越歷史限度的永恆性,並成為激發民族鬥志、鑄造民族靈魂的一種文化象徵。史詩無疑也是一個偉大時代民族精神的濃縮,一個偉大民族在一段歷史巨變的急流中啟航與遠行的藝術見證。描繪歷史與現實的主題性美術創作,因迎接慶祝建軍90周年全國美展、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全國中國畫展和黨的十九大召開以「最美中國人」為主題的大型美術作品展以及十位中青年美術家「深扎」主題實踐而獲得了新的發展機遇。

從年初就開始籌劃的香港回歸展[1],除了廣泛發動、精心組織有關香港回歸主題的中國畫創作,更調動中青年美術精英創作了有關香港從被殖民到回歸祖國這濃縮了一百七十餘年歷史的九幅歷史畫巨制。從《英國侵佔香港》到《香港人民歡慶新中國成立》,再從《香港回歸祖國,特區政府成立》到《不忘初心,堅持「一國兩制」,香港的未來一定更美好》,這些用中國畫呈現的一幅幅歷史瞬間,既再現了歷史事件與人物對於香港近現代歷史的深刻影響,也探索了中國人物畫在還原宏大歷史場景時所具有的獨特藝術魅力,眾多人物形象塑造與恢弘氣象營造成為這些畫作書寫歷史的藝術基調。在歷史題材創作上,慶祝建軍90周年全國美展中的《紅軍北上》《翻越夾金山》《1936年12月,歷史的瞬間》《金戈鐵馬》《我的父輩》和《八路軍大刀隊》等,讓人們看到了當代美術家對於人民革命戰爭的真實描繪、對於浴血奮戰的英雄形象塑造;這些創作還讓人們看到了美術家追求歷史真實的嚴謹創作態度與通過精湛的藝術語言重構歷史的想像與創造,這種歷史書寫在當下更加鮮明地凸顯出英雄主義的精神底蘊。

「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展覽現場

作為對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的紀念[2],從全國軍內外送審的應徵作品多達七千餘件,最終評定的入展作品531件,涵蓋了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裝置、水彩畫、宣傳畫和連環畫等,可謂氣象恢弘。這個大展上最惹人眼目的還是對軍隊現代化建設與當代軍人風采的深沉描繪。與20世紀八九十年代軍事題材美術創作往往偏向軍人休閑情景的描寫不同,本屆許多力作如《熱血?青春》《訓練日誌》和《整裝待發》等,都以藝術的正面刻畫來直呈軍訓戰士的威武形象,並試圖通過對於硬朗陽剛的軍人形象塑造,揭示這些鋼鐵之師所深蘊的富有血性的民族精神,從而展示了和平年代另一種青年形象的社會人生與人性品質。還有許多作品如湯婷婷《待發》、張蕊《中國琨行動》和呂宛宣《南沙天門》等,描寫了高科技軍事裝備下的現代軍訓場面,這些現代化裝備的表現促使了藝術語言的現代性探索,甚至於這些現代化裝備與現代軍訓生活成為軍事題材美術創作進行藝術語言變革與藝術觀念突破的載體。建軍90周年全國美展對於當代中國軍人鐵血形象的塑造、對於軍隊現代化發展的藝術呈現,既有現代高科技軍事生活的寬廣度,也有家國英雄主義精神的深層發掘,而這些無疑都是對中國當代主題性美術創作的重要開拓。

十九大召開前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隆重舉行的以「最美中國人」為主題的大型美術作品展[3],以中國畫、油畫的超大幅面形象地展現了以郭毅力、羅陽、高思傑和閻肅等為代表的當代英模形象。圍繞這個展覽而開展的現實題材繪畫創作,再次把當代美術如何塑造英雄形象、如何繪寫當代視覺史詩的課題凸顯出來。在普遍沉溺日常書寫、崇尚消費審美的當下,通過造型藝術重新喚起人們對於理想信念與崇高精神的追求,不只是藝術回到人民的一種真正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體現,而且是藝術回歸視覺史詩創造的一種時代訴求。客觀說,審美地描繪現實生活中那些閃爍著理想主義思想火光的人物形象,在當下是存在某種創作難度的。這種難度顯然不是視覺素材的匱乏,而是在駁雜的生活表象中如何萃取真正能夠凸顯英模人物的精神與品格、又富於造型表現性的那些素材。這裡既涉及創作者駕馭造型藝術技藝的能力與水平,更關涉藝術主體是否能夠真正與被表現對象的思想情感形成高度的統一。或許只有深入被表現人物的精神世界,才能找到表現這個人物的典型形象與典型環境。塑造英模形象,同樣需要審美髮現與審美創造。

繼2015、2016「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的開展,2017所選擇的十位中青年美術家的主題實踐[4],讓人們看到了這個代際美術家對於現實主義創作當代精神的探索。曾深受歐美現當代藝術影響的中青年美術家,在他們面對中國社會現實與文化現實的長期實踐中,逐漸把現代主義主觀唯心主義的藝術思想方法轉向了以人民為主體的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不過,在表現方法上,他們比前輩們更具備這個圖像時代的審美思考,也有意汲取了當代藝術的一些表現方式。「讓藝術創造生活」的超現實主義和「讓生活本身創造藝術」的新現實主義,都曾給予他們的藝術變革以某種程度的啟迪,正是這種啟迪使他們在現實主義創作中顯現出更加多樣與多元的表現方法與呈現方式。如果說,現實主義創作方法與多樣表現形態的辯證統一,是當代中國美術處理藝術主客觀關係最重要的價值觀,那麼,「70後」「80後」這批中青年美術家才是這種價值觀最忠實的踐行者與探索者,正是他們的創作實踐,發展並豐富了現實主義的創作內涵與當代性的表現方法。

當代中國美術家對於歷史主題書寫的濃厚興趣,無疑體現了民族復興的當代國家意志,這是繼2016年完成的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熱潮的持續發酵,也是迎來新時代國家綜合實力再度提速發展、抒發詩史情懷的必然審美訴求。而當代視覺史詩的書寫,更是當代美術家的審美擔當,當代視覺史詩的書寫雖不乏豐富的視覺素材,但由實寫而升華的詩寫,必然是藝術主體容涵這個時代精神的詩性創造。其實,不論現實題材還是歷史題材,視覺史詩的美術創作都離不開真實,但也都不是真實的複製,因為它是現實審美訴求的表白與凝縮。

守望中國畫學現代之路

中國畫學從20世紀以來發生的歷史性變革是社會轉型、西學東漸的產物。嶺南畫派最早提出「折衷中西,融匯古今」的藝術變革思想,可謂影響了一個世紀中國畫學的發展道路。及至今日,中國畫應當「縮小距離」還是「拉開距離」,已不再激烈論辯,但一些紀念活動和大型展覽,卻不斷讓人們從這種歷史的回望與思考中來反芻當下中國畫的發展理念問題。

作為今夏美術界最引人注目的展事,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與「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讓人們思考的是廣東百年美術與整個中國百年美術、香港水墨畫發生與內地現代水墨運動之間構成的某種深刻聯繫。廣東美術百年大展[5]以「其命惟新」為主題,不僅濃縮了廣東美術百年變遷與變革的思想主脈,而且隱含了廣東美術對20世紀中國美術所具有的啟蒙、開創與探索的引領作用。的確,康有為發出的「合中西而為畫學新紀元」的思想,幾乎整整影響了這一百年中國美術的發展路向;「二高一陳」提出的「折衷中西,融匯古今」的「現代國畫」概念,也幾乎是中國畫現代性轉型的基本方法。這一百年,繼李鐵夫、馮鋼百作為中國自主引進西畫的先驅之後,不僅有符羅飛、司徒喬、余本、胡一川、羅工柳等直面現實的現實主義代表,而且有林風眠、胡根天、趙獸、丁衍庸等中國現代主義藝術先鋒;就是魯迅先生悉心扶植的新興版畫,也離不開李樺、賴少其、黃新波、古元等這一代最有影響的踐行者。引進移植,融合中外,面向現實,張揚個性,這四個主題詞所構成的百年中國美術運動,幾乎都可以在廣東美術這百年歷程里尋繹到先覺的火光、斬棘的路標。

曾作為嶺南畫家過往與落腳之地的香港,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才逐漸形成獨具香江文化特色的現代水墨畫形態。香港水墨畫的產生是在殖民文化語境下進行文化變種的結果,即水墨畫承擔著表達多種非漢語文化體系的人文訴求,這種訴求在遠離本土文化中心的殖民地獲得了一種自然的媒介還原。而回歸後香港水墨藝術跨文化的深度實踐所呈現出的新轉機,一方面表明了香港水墨創作不斷滋生於這個多元文化混融的鮮活機體,從而賦予其水墨藝術以不斷被刷新的國際視覺文化視野;另一方面則因其與內地文化的互動性與參照性,而形成了香港水墨藝術的文化歸屬指向。也即,香港水墨藝術不斷在跨媒介、跨觀念和跨文化的當代性開拓中,始終和民族文化與現代文化構成一種深廣的關聯性。也正因如此,「水墨中國」在當下已成為中國畫現代性的全球藝術標籤,並將成為21世紀中國藝術在全球進行文化輻射的重要藝術媒介。

不論從哪個角度看,粵港文化對於中國畫學打開的一個新世界都具有積極的意義;而中國畫學在中國文化腹地發生變革的路途卻並不平坦。2017陽春在江蘇省美術館舉辦的第五屆全國畫院美術作品展[6],以450件參展作品覆蓋了國、油、版、雕、書等美術門類,全面呈現了當下全國畫院建設的最新創作成果與學術水準。這一方面體現了全國畫院多學科、綜合發展的辦院理念,另一方面則體現了畫院在中國畫學承傳與探索上所具有的強大優勢。選入此展的中國畫,讓人們較清晰地看到了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歷經觀念更新、媒材實驗和語境轉換等變革之後,再度回歸中國畫本體的演變脈絡。相對於當代藝術大尺度的顛覆與跨越,畫院系統的中國畫創作顯得紮實而穩健。所謂紮實,即對筆墨、氣韻、格調等中國畫傳統藝術精神深廣厚博的研習;所謂穩健,即對西畫的有益借鑒、對現代藝術理念和當代視覺經驗的適度融入與新銳探索。因而,這些中國畫不僅是在「新」上下大氣力,更是在「好」上做足功夫。他們力求在當代藝術的語境中更深刻地體現他們對於傳統的理解,並於此加入自己對藝術、對生活、對時代的感悟。

立足傳統,或許正是當代中國畫家成就自我的藝術變革前提。這種藝術思維模式,其實也正是新中國建立畫院體制的基本文化方略。的確,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畫院的建立,保全了民國時期形成的京派、海派這一南一北的畫學面貌,這使得50年代開始的面向現實、以中融西的中國畫變革具有了傳統畫學的基底,新金陵畫派的產生其實就是依託江蘇省國畫家的畫師從傳統邁向現實的典型創造。的確,七八十年代畫院的恢復、興建,使得傳統畫學在經歷了嚴寒之後迅速獲得了復甦,並在經歷新潮美術運動的洗禮而展開轟轟烈烈的中國畫大論爭大論辯中持變守恆,顯現出畫院在傳統畫學斷裂後所進行的承傳與創新。的確,新世紀以來的全球化語境使中國當代美術的發展日益呈現多元並舉的藝術生態,但多元並不意味著對中國文化優秀傳統的消解,畫院的職能與使命被提升到國家文化發展的戰略高度,這就是當代中國美術是西方藝術模樣的翻版,還是創建具有中國文化根基的東方當代藝術模式。

中國畫學在新中國以來發生的從「保全與變革」到「承傳與創新」、再至「尋根與拓展」的歷史興變,正是對傳統中國畫學現代人文精神追求從西而中、從外而內的一種探尋過程。而2017年初和歲末迎來的紀念潘天壽誕辰120周年[7]、紀念張仃誕辰110周年的系列學術活動[8]以及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劉海粟[9]、宗其香[10]等大型個人回顧展,則從個案研究的角度呈現了他們的藝術思想與變革成就。譬如,中西繪畫「拉開距離」的立論,因紀念潘天壽誕辰120周年系列學術活動而再度成為美術界的熱點話題;潘天壽這一於20世紀60年代——那個特殊社會環境闡發的中國畫學思想,也再歷經門戶開放的時代變革而於文化自覺的當下語境獲得了一種穿越歷史的燭照。

現代性轉型無疑是20世紀中國畫變革的主題。對於中國畫現代性轉型的訴求,一方面來自中國社會在20世紀發生的社會制度、生產方式與科學文化等方面的巨大變革,以及由此而折射在人們精神心理與視覺體驗上的新變;另一方面則是西畫被自主引進,在審美觀念、創作方法與語言樣式上給予中國畫的衝擊、參照、介入與改良。不論以西入中的改良派,還是中西合璧的融合派,抑或全盤接收的西化派,在客觀上都對建立怎樣的現代中國畫起到了不容低估的重要作用。顯然,這種現代性轉型也在很大程度上漠視了傳統自身進入現代性的可能。潘天壽作為身處這樣一個中西融匯時代大潮中的畫家,能夠清醒而鮮明地提出拉開中西繪畫距離的主張並進行中國畫現代性的探索,這無疑為中國現代美術史打開了一條從傳統進入現代性的路徑。在筆者看來,拉開中西繪畫距離,其實是個文化鏡像。也即,富有圖像性的西方再現性繪畫恰恰是潘天壽反省中國畫乃至繪畫自身存在價值的一面鏡子,正是從這面鏡子里,他才一再反對中國畫對於西方圖像性寫實繪畫的引用,而在中國畫傳統的基礎上從筆線圖形走向了更加自覺的筆墨抽象,在繪畫自身特徵的探索上縮小了中國畫與西方現代主義的距離。

在今天看來,「拉開距離」與「縮小距離」都只是相對的,並都構成了20世紀以來中國畫進行現代性探索的方法與路徑。我們既不能因長久地關切中西融合命題而忽略「拉開距離」的學術主張,也不必過度誇大「拉開距離」的學術慧識而否定已走過並將繼續走下去的文化跨越之路。

油畫、壁畫、雕塑對現代性的再出發

相較於歐美造型藝術的冷淡,油畫在當下中國依然顯現出強勁的張力。2017年度,不僅有中國百家金陵油畫展、江南如畫——中國油畫展(2017)等較具規模的油畫專項年度展,而且迎來了中國油畫院十年展。

《舊日的筆記》 高連保 120x120cm 2016年 布面油畫「江南如畫」2017中國油畫展作品

以「江南如畫」為主題的2017中國油畫作品展[11],是本年中國油畫界既富特色也頗見水平的展覽。相比於本年度盛大而惹人眼目的北京雙年展、建軍90周年全國美展等,這個展覽顯得相當精小而平實,但也因這種並不十分明確的主題,給表現中國南部的油畫創作帶來了一種本真的探索性。油畫在中國江南獲得的本土化,更鮮明地呈現了現代性特質。這種現代性顯然不同於塞尚及印象派之後那些對於繪畫性語言獨立價值的凸顯,也很難簡單地把它們歸屬於法國現代主義某一派別,而是在中國人比較傾向於具象寫實的基礎上,進行某種程度上的平面化與抽象性因素的探索,從而使這些油畫具有現代性的視覺經驗與審美趣味。這些具有中國江南地理環境與人文特徵的油畫,並非一味地進入絕對理念的抽象或心理情緒的表現,而是將畫面總體特徵控制在某種含蓄內斂的情境內,情境似乎是那些人物、風景與物品所共同呈現的一種審美境界。顯然,詩性是深埋於江南文化之中看不見卻可以被深深感受到的一種情愫。

已連續舉辦了12年的中國百家金陵畫展[12],開始收穫了良好的業界反響。以「色彩中華」為主題的2017百家金陵油畫作品展,不僅呈現出較高的整體水準,而且一些獲獎作品也讓人過目難忘。當《共享時代》畫出了「00後」的純真、當《微光》畫出了這個社會生存的孤守、當《詩和遠方》畫出了我們的憂傷,我們相信油畫這個舶來的古老藝術媒介在當下中國的現實審美訴求中獲得了某種審美的穿越。這種穿越,無疑是以本土的現實關懷為基底、以指向未來的當代生活為路標。如果油畫就是人類藝術的一種公共媒體,那麼,我們堅信,在當下中國我們分享了這種藝術給我們生活與思想帶來的陽光和色彩,這就是色彩中華的時代共享。這個從歷史的深處走來,刻錄了歐洲文藝復興,見證了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和印象主義等興衰的繪畫媒介,在成為我們共享的藝術時,既需要我們深入研習這個媒介所凝固了的技藝傳統與審美品質,也需要我們面對當下進行本土的、當代的和個性的創造。它所面臨的學術課題,既在於如何運用這種共享媒介通過對當代生活的深入表現而創造新的視覺體驗,也在於如何立足於中國文化本土並更深入地研習與轉化歐洲油畫傳統的審美意蘊。

油畫在當下中國的火熱,還體現在中國油畫院的創立與發展上。大概在世界藝術院系範圍內,還沒有單獨以「油畫院」命名的學術機構,這個學術機構命名本身就很中國。畢竟在中國的土地上,繪畫以國畫為主體,油畫、水彩、版畫等這些舶來的藝術必然存在並不能都平行移植的艱難性,這意味著我們每代人所進行的本土化探索,也都是在重新回到原生語境下對其藝術進行深入研習的過程。自2007年創立的中國油畫院,至今已走過十年歷程,為此而舉辦的中國油畫院十年展,[13]充分展示了這十年學院師生的創研成果。這個展覽更加清晰地呈現了中國油畫院以「尋源問道」為校訓的教學理念。的確,這所學院幾乎薈萃了中國當代那些最具實力的具象寫實油畫家,他們以自己的才智顯現了對西歐油畫傳統的深入研習,並以此體現當代中國社會語境中的人文情懷與審美創造。他們探究的是西歐油畫藝術傳統的深厚度,並以此表達油畫本土化的艱難性首先就表現在必須以對西歐油畫藝術傳統的精深理解與高超駕馭為前提。

顯然,中國油畫院的成立及其十年紀念展是在西方丟棄了寫實繪畫之際產生的,它在東方文化語境中追問了一個寫實繪畫在圖像時代的價值命題。寫實油畫在中國獲得的復興,還得益於一些有識之士對中國油畫存在的問題始終保持清醒認識而形成的作用力。在大都美術館藏品展所舉辦的以「油畫表現語言與文化創造價值」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上[14],靳尚誼就一針見血地指出,油畫藝術的研究方法不是依據風格流派、觀念更新等外部因素,而是基於畫種的特點進行技術層面分析來展開的。如對素描造型的研究就基於體積空間、物體結構的表現方法;對色彩的研究就遵循光照下的顏色、色調與油彩的關係。他認為,新時期以來關於美術教育有一種觀點,認為重視基礎教學沒有用處,全都是技術問題。然而,這其中所說的「技術」不僅與科技並不等同,而且它既包括構圖、形式、色彩和整體效果的考量,又包括藝術家對生動性、藝術性、精神性的完整表達。「我幾十年來研究的都是技術問題,因為技術問題、語言問題不解決,油畫水平上不去,光依靠觀念是沒有用的。」[15]尚輝指出,中國在20世紀對西方油畫的引進移植過程中,更多關注的是現實主義、現代主義等各種流派的概念和主義,而沒有很好地在實踐和語言層面解決油畫的基本與基礎問題。其實,基礎決定了高度。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今天中國油畫的發展看似流派紛爭、多元多樣,但總體藝術水準不高,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約了中國油畫進入世界藝術史的觀照視野。[16]

2017年中國美術界對造型藝術熱度不減。壁畫這個幾乎已被邊緣到只有在全國美展中通過「架上壁畫」得以存在的畫種,於今年10月在廣州美院大學城美術館舉辦了中國第一個鑲嵌藝術展。這個以「鑲嵌中國——馬賽克藝術邀請展」為展名的大型壁畫藝術展[17],是在玻璃馬賽克鑲嵌壁畫走進大型公共空間與家庭室內裝飾的現實需求下策劃的,也是市場需求與藝術提升相結合的一次完美嘗試。畫展中的許多作品雖是對一些著名藝術家原創繪畫作品的二次創作,但玻璃馬賽克材料的半透光性、色彩的飽和度、不同剪切工藝的分塊、不同方式嵌塊拼接所形成的肌理痕迹以及各種料器並置所產生的對比,都向人們揭示了馬賽克鑲嵌壁畫藝術的獨特魅力。以「鑲嵌中國」為主題,不僅暗含了中國鑲嵌壁畫藝術的復興,而且是在科技與材料的當代發展中對馬賽克材料工藝的點狀突破與壁畫藝術的縱深挖掘。

張充仁 《戀愛與責任》(青銅雕塑)

中國雕塑的現代性是雕塑自20世紀從西歐引進中國後最為人們關注的一個藝術命題。中國引進西方雕塑的這百年並未完全按照歐美藝術的演進路線,而是根據中國的社會現實與文化語境進行了中國雕塑的現代性發展。因而,中國雕塑的現代性也便不能完全等同歐美現代主義雕塑的概念。2017年9月由中國美術館舉辦的首屆全國雕塑藝術大展[18],是對20世紀中國雕塑現代性演進軌跡的一次全面梳理。當從李金髮、滑田友、劉開渠等這些第一代留歐雕塑家開始的百年名家雕塑、約590件薈萃於中國美術館所有展覽大廳時,人們對於中國雕塑的現代性進程也便形成了一種清晰的感性認知。從張充仁的《戀愛與責任》表達的現代社會對人性的啟蒙到滑田友的《轟炸》對日軍侵華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揭露,從余積勇《五卅慘案紀念碑》對那些犧牲者形象的抽象概括到《人民英雄紀念碑》通過八塊浮雕所濃縮的中華民族從覺醒、抗爭到解放的宏大敘事,這些雕塑作品對於民族精神的揭示,是一幅繪畫、一部文學作品所不能達到的,也不是去具象的雕塑語言自立、以某種抽象性的現代性雕塑就能夠完成的,因而,中國雕塑的現代精神是以表現這個民族國家的現代精神為內核的,只有那些真正凝固了民族悲劇性的歷史瞬間,才能真正揭示中國當代社會民族精神的來源與力量。

而同期在長春舉辦的第五屆國際城市雕塑高峰論壇[19]對於世界當代城市雕塑發展的探討,也再次彰顯了中國雕塑的現代精神在中國意象美學與寫意語言上的獨特價值。顯然,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雕塑,並不完全盲從於以裝置、新媒體為代表的後現代主義雕塑概念,而是回到中國文化本體,以意象美學與寫意語言探求中國雕塑跨越寫實的方法與路徑。吳為山提出「文心意寫」的寫意雕塑概念,是繼滑田友、王朝聞等一代雕塑大家之後提出中國雕塑寫意論最為明確的藝術主張,也是面對世界以裝置代替雕塑的流行趨勢而提出中國雕塑現代性發展的基本理念與應對策略。中國雕塑的現代精神既是中國引進西方雕塑百年歷程對於民族現代精神的塑造,也是在歐美當代藝術理論中反芻中國意象美學,從而尋求人類雕塑藝術發展新方向的文化思考。

構建新的全球當代藝術理念

每十年一遇的兩個國際藝術大展——威尼斯雙年展和卡塞爾文獻展於2017夏季相繼開幕,並構成了策展理念上富有意味的比對。以「藝術永生」為主題努力回歸藝術本體的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20]試圖用裝置、影像、新媒體藝術來詮釋藝術的永恆性,這種對藝術永生的追問與呈現似乎仍只偏執於對藝術不斷變革的「當代性」的演繹,而輕視或放棄了人類已有的造型藝術傳統。以「以雅典為鑒」為主題的第14屆卡塞爾文獻展,[21]試圖以希臘和卡塞爾這兩座城市的展區來探討曾作為西方文明發源地的希臘在當下面臨的文化邊緣化與經濟、政治雙重危機的窘境。不論本屆威尼斯雙年展對於藝術本體問題的追問,還是本屆卡塞爾文獻展對區域政治問題的熱情,它們都無一例外地把藝術的「當代性」命題設定在裝置、影像、行為和新媒體藝術範疇,並以此作為唯一的當代國際藝術,彷彿在此之外的造型藝術與非歐美國家的藝術類型都不是「當代的」,也不具備「國際性的」。與此相反,已連續舉辦15年的北京雙年展,以「絲路與世界文明」作為第七屆的策展主題,[22]這或許也最鮮明而精準地傳遞了這15年來北京雙年展從創設到繁盛所持守的文化立場與藝術主張,那就是當代藝術的全球化是個由世界各國、各民族的藝術互交與互鑒的結晶,而不是全球藝術被歐美藝術的殖民化與同質化。

史國良(中國)/ 今年又上帕米爾/ 2015 /中國畫·紙本彩墨/ 144厘米×366厘米(2017第七屆北京雙年展作品)

唐勇力(中國)/ 盛唐書畫藝術/ 2016 /中國畫·紙本設色/ 190厘米×380厘米(2017第七屆北京雙年展作品)

史鍾穎(中國)/ 流/ 2012 /裝置:蠶繭、手工紙、蠶子/ 80厘米×460厘米×50厘米(2017第七屆北京雙年展作品)

當來自102個國家、567位藝術家的601件作品俱陳於中國美術館所有展廳時,人們強烈地感受到其參與國之多、涵蓋種類之全、藝術樣態之豐,或許都完美地詮釋了本屆北京雙年展為不同國族的文化藝術進行平等交流、互學互鑒而提供展研平台的絲路精神。以「絲路與世界文明」為主題所調動的全球藝術家創作,無疑是一次富有挑戰性的美學重建。它一方面倡導能夠體現各國文化特徵的藝術創作,另一方面則聚焦各國在藝術當代性上的不同理解與不同創新。其挑戰性顯然在於,如何從各自民族傳統的來路中來理解藝術的當代性開拓,它既同於人類藝術發展的某些共同走向,也依然葆有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印記與審美特質。這就是人們在展覽現場觀賞到的繽紛多彩的藝術景觀,它不僅呈現了許多國際雙年展通行的新媒體藝術,而且較多地展現了造型藝術的當代探索;它不僅呈現了一些歐美國家對於當代視覺體驗的試驗,而且較多地展現了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國家對於視覺藝術文化內涵的求索;它不僅呈現了包括抽象、表現和符號表徵在內的非現實形象的視覺藝術探尋,而且較多地展現了再現寫實或具象超現實的現實形象系統多樣表意方式的拓新。

趙培智(中國)/望春風/ 2016 /布面油畫/ 200厘米×340厘米(2017第七屆北京雙年展作品)

李洪波(中國)

教具系列——馬賽/ 2014—2016 /雕塑:紙,膠(紙拉花)/ 65厘米×42厘米×35厘米

教具系列——大衛/ 2013—2016 /雕塑:紙,膠(紙拉花)/ 68厘米×45厘米×36厘米

(2017第七屆北京雙年展作品)

孫玉敏(中國)/哥倫布的海上之夢/ 2014 /中國畫·紙本工筆/ 144厘米×75厘米(2017第七屆北京雙年展作品)

通過對這些作品的深層解讀,人們似乎可以觸摸到這樣一種貫穿於作品之間的創作思想脈絡。「絲路與世界文明」為當代藝術創作提供了恢弘而深廣的歷史背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藝術家正是從這個歷史穹頂里探尋了連接他們各自文化存在與現實處境的審美通道。遠古的絲路遺存與現實的絲路構建,喚醒了他們積蓄已久的藝術想像力與重構當代美學的渴望,而這些想像與渴望正源源不斷地轉換為他們進行媒體實驗、語言探尋和觀念寄寓等的創新實踐。「絲路與世界文明」還為藝術的全球化提供了這樣一種新思維、新參照,這就是從由某種藝術史進化邏輯所推演的當代藝術路線圖裡解放出來,不以追逐歐美流行的以新媒體取代造型藝術的當代藝術理念為人類藝術當代性發展的唯一方法與路徑,而是把世界藝術的展延置於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藝術的平等對話與交流互鑒中,促進全球文化藝術的多元與多樣性發展。

而另一個來自中國湘西鳳凰的「鳳凰藝術年展」則舉起了「超當代」的策展旗幟。曾在沈從文筆下描繪出的「邊城小鎮」因為其獨特的客家文化、邊城景色而成為藝術當代性創作的特定「情境」,並因「鳳凰藝術年展」的舉辦而使這種邊緣和世界當代文化中心構成了某種意味的解構現象。以「超當代」為主題的鳳凰藝術年展[23],給人印象深刻的,並不是把裝置、影像、觀念等新媒體藝術當作當代藝術的獨角戲,而是以當代人文精神的表達為內核,從新媒體藝術的視覺化突進和造型藝術本體語言的時代性變革這兩個方面予以詮釋。「超當代」藝術概念的提出,讓人們開始思考藝術有不斷「當代性」的一面,也有超越「當代性」的另一面。就人們今天看到的「當代藝術」而言,它是針對當代高科技研發而改變人們生活方式、並根據解構主義理論而新生的一種藝術類型,這是藝術當隨時代並具有「當代性」的一種表現。但這並不意味著造型藝術的終結,也不能表明造型藝術不能被賦予「當代性」,更不意味著造型藝術不能在不同國族的文化互鑒中獲得新的演變與拓展。因為,這種由人的生理機能所創造的造型藝術體系,是審美地解放人性與人性的審美解放的必然表徵,從人的勞動而開始的生產的對象化,也就孕育了審美的對象化;由此而形成並高度發展的造型藝術規律——這個有關人的審美對象化的高級形態,正是造型藝術的本質。

繪畫、雕塑等有關人類手的創造性與精神情感表達的高度統一,無疑是一種超自然的人文訴求和人文表達。就此而言,這種對人類審美的人性創造與人性的審美創造而形成的造型藝術及其規律,也具有某種超越「當代性」的永恆性。這正像奧利瓦在談論20世紀80年代歐美繪畫復興時所認識到的「手工技巧」的價值那樣,「創作過程的愉悅將繪畫傳統再次引入藝術」[24]。只不過,包括繪畫在內的造型藝術創作與發展在中國從未中斷、也從未失去信心;而其所言繪畫「創作過程的愉悅」說得還欠缺些底氣,人手對於形象的藝術塑造,早已超越「愉悅」層面而進入了更深層的精神創造。

北京雙年展、鳳凰藝術年展釋放出的藝術「當代性」的新思維,既體現了中國藝術的主體立場,也表達了中國美術對於人類造型藝術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藝術是穿越歷史與當下、理想與現實的精神隧道,因而,藝術的穿越也總是在變革與守恆之間。

*作者:尚輝,任職於《美術》雜誌社,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

*責任編輯:吳江濤

注釋:

[1]「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2017年6月23日至 2017年7月4日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展覽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共同主辦,展出作品兩百餘件。

[2]「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暨第13屆全軍美術作品展覽」,2017年7月28日至8月9日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展覽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中國美術家協會聯合主辦,展出作品531件(不含評委及部分經典作品)。

[3]「最美中國人——慶祝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召開大型美術作品展」,2017年10月10日至11月30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國家博物館共同主辦,展出3米×8米大型創作作品21件。

[4]「向人民彙報——十位中青年美術家『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作品展」,2017年10月11日至16日在北京炎黃藝術館展出,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

[5]「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2017年7月8日至23日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展覽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文化廳、廣東省文聯、中國美術館聯合主辦,廣東省美協、廣東美術館承辦。共展出作品554件。

[6]「第五屆全國畫院美術作品展覽」,2017年2月26日至3月21日在江蘇省美術館展出,由中國國家畫院、江蘇省文化廳主辦,江蘇省國畫院、江蘇省美術館、中國國家畫院藝術交流部承辦,共展出作品450件。

[7]「民族翰骨——潘天壽誕辰120周年紀念大展」,2017年5月1日至14日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展覽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浙江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中國美術館、中國美術家協會、浙江省文化廳、中國美術學院共同承辦,共展出作品一百二十餘件。

[8]「張仃百年誕辰紀念展」,2017 年10月15日至11月10日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展出,由中國文聯和清華大學聯合主辦,共展出作品近三百件。

[9]「滄海一粟——劉海粟藝術展」,2017年11月3日至26日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展覽由中國美術館、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中共常州市委、常州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共常州市委宣傳部承辦。共展出劉海粟書畫作品101件。

[10]「為畫而生——宗其香百年誕辰藝術展」,2017年11月30日至12月10日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展覽由中國美術館主辦,展出作品一百餘件。

[11]「江南如畫——中國油畫作品展(2017)」,2017年5月23日至6月23日在蘇州美術館展出,展覽由中國油畫學會、江蘇省文化廳、蘇州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共展出作品163件。

[12]「色彩中華——2017中國百家金陵畫展(油畫)」,11月16日在江蘇省美術館展出,展覽由中國美協、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化廳、江蘇省文聯共同主辦,展出作品100件。

[13]「中國油畫院十年展」,2017年9月26日至10月20日在中國油畫院美術館展出,展覽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主辦。

[14]「百年油畫的軌跡——大都美術館油畫藏品展」,2017年9月9日至20日在山東美術館展出,展覽由山東省文化廳、中共濟南市委宣傳部、北京大都美術館主辦,山東美術館、商河縣人民政府、北京文化藝術基金會協辦,共展出油畫作品143件。

[15]鄭石如:《文化沒有繼承,創新就無從談起——油畫發展要回歸本體》,《美術》2017年第10期,第9頁。

[16]鄭石如:《文化沒有繼承,創新就無從談起——油畫發展要回歸本體》,《美術》2017年第10期,第9頁。

[17]「鑲嵌中國——馬賽克藝術邀請展」2017年10月29日至11月10日在廣州美術學院大學城美術館展出,展覽由中國美術家協會壁畫藝術委員會和廣州美術學院聯合主辦。

[18]「首屆全國雕塑藝術大展」2017年9月6日至17日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展覽由中國美術館主辦,長春市人民政府支持,共展出作品五百餘件(套)。

[19]「第五屆國際城市雕塑高峰論壇」,2017年9月7日在長春雕塑博物館召開。論壇特邀請原建設部副部長宋春華,中國工程院院士程泰寧,法蘭西美術院通訊院士迪埃?貝奈姆,白俄羅斯共和國國家美術館館長弗拉基米爾?普羅科普佐夫,俄羅斯東方民族藝術博物館館長亞歷山大?謝多夫,德國波恩文化藝術基金會主席沃爾特?斯麥林,國際動態藝術組織主席拉爾方索,中國美協美術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尚輝為主講嘉賓。從不同側面闡述城市雕塑建設的研究成果和發展方向,介紹各自國家的城雕特色,以及共同關注和解決的問題。

[20]「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2017年5月11日至11月26日在威尼斯展出,本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以「不息」為主題,由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主辦。

[21]「第十四屆卡塞爾文獻展」,2017年6月10日至9月17日在德國展區展出,本屆的主題為「以雅典為鑒」,展場分別位於:文化火車站(Kulturbahnhof)、弗里德利希阿魯門博物館(Museum Fridericianum)、文獻廳(Documenta-Halle)、桔園宮(Orangerie)、自然博物館Ottoneum Naturkundemuseum)、卡塞爾大學(University of Kassel)等。

[22]「第七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2017年9月24日至10月15日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展覽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國美術家協會共同主辦,共有102國567位藝術家的601件作品參展。

[23]首屆「鳳凰藝術年展」2017年9月22日在湖南省鳳凰古城開幕,展覽以「超當代」為主題,由鳳凰藝術年展組委會主辦,中國國家畫院、《中國美術報》、《中國美術報》網、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為支持單位,展出19位各國藝術家創作的二百餘件作品。

[24][美]H.W.詹森著、戴維斯等修訂:《詹森世界藝術史?第三十章後現代時代:1980年至今的藝術?繪畫回歸》,藝術史組合翻譯實驗小組譯,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4年,第1090頁。

《中國文藝評論》主編:龐井君

《中國文藝評論》常務副主編、中國文藝評論新媒體總編輯:周由強

網編:青青

《中國文藝評論》2018年第01期 總第28期

轉自《中國文藝評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