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德國新表現主義藝術中的理性精神

德國新表現主義藝術中的理性精神

早在20世紀「85美術新潮」時期,德國新表現主義藝術就已經被介紹到中國。「安塞姆·基弗作品中國巡迴展(2016—2017)」在中國掀起不小波瀾,使新表現主義再次進入國人的視野,這使表現主義藝術史研究者、當代藝術觀念實踐者有了近距離觀看其作品的機會,他們能夠從中國歷史現實與藝術現實的角度對新表現主義進行解讀和研究,這助於中國當代藝術家樹立藝術責任感與社會責任感,以積極的態度,創作出充滿正能量的藝術作品,有利於推進中國現代藝術文化的健康發展。

匯聚德國文化精神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一場空前的浩劫。戰後的德國不僅在政治、金融方面受到嚴重的影響,在文化方面同樣遭到了衝擊。20世紀70年代末,德國新表現主義開始萌芽,它的形成絕非偶然,這不但是對藝術形式的選擇,而且是社會心理和政治立場的選擇,它是特定的民族性格和傳統繼承基礎上的產物,體現出德國人特有的敏感、冷峻、堅韌不拔的民族性格。德國人民特有的激情理性、抑鬱沉重的悲劇情結以及剛毅、勇敢、悲壯的民族個性,衍生出該民族的藝術和文化,呈現出理性約束和情感衝突的對立傾向。因而,德國新表現主義精神早已存在於德國民族的靈魂深處,它是德國民族狂放、孤獨、悲觀的文化心理的複合體。這一藝術風格發展至20世紀80年代,掀起關於繪畫的回歸性討論,旗幟鮮明地號召還原繪畫的本質,再續歐洲繪畫傳統。具有新表現主義精神的每一位藝術家都擁有鮮明的個人風格,他們沒有迎合時代的口味,而是尊重藝術家個體的價值。他們讓繪畫回歸畫架,運用色彩與形式抒發繪畫最本質的狀態;讓雕塑回歸原始的手工力量,體現出對觀者情緒的最大尊重。新表現主義強調政治和社會批判的觀念,通過藝術家的思想與之進行觀念的對抗,更具積極的社會意義。通過德國藝術家的不斷努力,新表現主義藝術作品逐漸呈現出德國民族畫風,並主觀地反映世界和大眾生活。儘管他們的作品中散發著緬懷民族傳統的抑鬱情懷與歷經滄桑之後的無奈,但重聚了德國文化的精神,恢復了德國藝術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改變了西方當代藝術史的格局。

藝術與哲學的完美融合

在西方認識論中,藝術代表著人類感性的最高境界,哲學代表著人類理性的最高形式,哲學和藝術在一定意義上是相輔相成的。德國表現主義的繪畫作品與哲學的關係,主要集中體現在再現(表象)問題上。它提出藝術主觀賦予物體表現力,它繼承了德國傳統藝術中重個性、重感情色彩、重主觀表現的特點。

德國新表現主義脫胎於表現主義,面對的主要問題是藝術如何再現世界。新表現主義藝術家在一定程度上轉向了對作品與世界關係的研究。他們將德國觀念融入藝術創作中,藝術表現手法追求自由與聯想;在德國民族特有的理性思維基礎上,強調情感的率直與天真,作品內容與時代、社會現實息息相關,散發出對民族傳統的緬懷以及對這段戰敗歷史的反思,畫面具有強烈的象徵性、觀念性與哲學性。他們面對德國的歷史,通過理性地思辨探尋德國文化的根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在創新中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學術不端挫傷日本學界聲譽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