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如水的平淡中實現君子的跨越

在如水的平淡中實現君子的跨越

GIF

第八講 在如水的平淡中實現君子的跨越

親愛的同學們,晚上好!今天你的心情還好嗎?

在第七講中,荀子告訴我們:人性本惡且人性很不美,因此我們懂得了防範小人之惡才是君子的大善。同時,我們還懂得了在日常的交友當中要秉持以公益勝私利的原則,做到「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很多「棄善揚惡」之人,他們往往道德品質低劣,行為惡俗,因此被稱之為「小人」。在大千世界的芸芸眾生當中,我們要如何辨別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呢?今天洪濤老師將在第八講中為大家揭曉識人的密碼。

第一節以微知明

荀子曰:「以近知遠,以一知萬,以微知明。」

荀子說:「由近處知道遠處,由少數知道眾多,由隱微知道顯著。」

辨莫大於分,分莫大於禮,禮莫大於聖王。聖王有百,吾孰法焉?故曰:文久而滅,節族久而絕,守法數之有司,極禮而褫(弛)。故曰:欲觀聖王之跡,則於其粲然者矣,後王是也。彼後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後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猶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故曰:欲觀千歲,則數今日;欲知億萬,則審一二;欲知上世,則審周道;欲審周道,則審其人所貴君子。故曰:以近知遠,以一知萬,以微知明,此之謂也。

在這一段當中,荀子講述了在君子與小人之中,我們應該去效法誰,怎樣去效法的問題。對各種事物的界限加以區別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名分的確立;然而名分的確立也遠不如遵循禮法更重要;遵循禮法則沒有比效法聖明的帝王更重要。

聖明的帝王有上百個,我們究竟要效法哪一個呢?

那我就要說:禮儀制度因為年代久遠而湮沒了,音樂的節奏因為年代久遠而失傳了,掌管禮法條文的有關官吏也因與制定禮法的年代相距久遠而使禮法有所脫節了。所以說:想要觀察聖明帝王的事迹,就得觀察其中清楚明白的人物,後代的帝王便是。所謂後代的帝王,就是現在統治天下的君王;捨棄了後代的帝王而去稱道上古的帝王,拿它打個比方,這就好像捨棄了自己的君主去侍奉別國的君主。就如同現實中我們常見到有些人總是看著自己的爹不完美,轉而認別人做爹一樣。

所以說:要想觀察千年的往事,那就要仔細審實現在;要想知道成億上萬的事物,那就要弄清楚一兩件事物;要想知道上古的社會情況,那就要審察現在周王朝的治國之道;要想知道周王朝的治國之道,那就要審察他們所尊重的君子。所以說:「根據近世來了解遠古;從一件事物來了解上萬件事物,由隱微的東西來了解明顯的東西。」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一粒沙子代表三千大千世界

荀子在《非相》中,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相人之術」,做了大膽的批駁。在荀子看來,以貌取人自然是不可取的,因為在歷史當中,許多有才德的人都是相貌平平,甚至其貌不揚。然而有很多人雖然長得很好,品行卻並不高尚。因此,我們不應該以貌取人,不是因為你的眼睛會欺騙你,而是因為人性甚不美,在人性當中惡的一面客觀、真實地存在著,所以不要被表面的現象蒙蔽了雙眼。然而,君子與小人之分,也不是沒有規律可循,一個再會偽裝的人,也不可能凡事都做得天衣無縫,我們可以從一些細節之處發現他的紕漏。

荀子指出:觀察人的形體和相貌不如考察人的內心思想,考察人的內心思想不如看他所採取的處事方法。因為形體、相貌不如內心思想重要,而內心思想又不如處事的方法重要。

在《道德經》當中,老子將荀子的這一段講得更加凝練、清楚和明白。老子曰:以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史,是謂道紀。即依順當下的歷史潮流,用當下的科技手段、輿情、民心,去做當下該做的事情。當事情做好之後,我們要去考察它背後的邏輯,最終你會發現事情做成的道一定是「思無邪,歸於正」。正如荀子所說,觀察千年的往事,仔細地審視現在,你會發現人性並沒有太大變化,道更是亘古不變。每一個人都具備人性的自足,一粒沙子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當你弄明白了這一顆小小的微塵,也就幾近於道矣了。

因此,我們學習經典就是要了解經典背後的邏輯,進而明白邏輯背後的道。當我們掌握了事物的規律之後,就能在學習和生活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後運用當下掌握的知識與科技,根據自己的能力,去創造獨屬於自己,甚至是獨屬於這個時代的經典。這才是我們學習經典的真正意義。

根據荀子的論述,「君子」和「小人」的確代表著兩種不同的道德境界。但是在現實的社會人群中,到底有沒有截然可分的「君子」「小人」兩類人群?如果你認為有的話,究竟是「君子」比較多還是「小人」比較多?洪濤老師告訴大家,其實問題本身就是答案,只要你加上一個「不」字或去掉一個問號,然乎慢慢地去悟它,就能體會到其中的真意。

讀懂一個人的眼神

我們常說:相由心生。那人所生之相的規律到底是什麼呢?

荀子曰:術正而心順之,則形相雖惡而心術善,無害為君子也;形相雖善而心術惡,無害為小人也。一個人心裡藏的東西才是他的本色、本相或者說是心相,當你看不清楚他的真實想法,就很容易被他的偽裝所蒙蔽。處事方法正確而內心思想又能與其一致的人,形體相貌雖然醜陋但內心思想與處事方法好,絲毫不會妨礙他成為「君子」;反之,形體相貌雖然美好但內心思想與處事方法惡的人,也並不妨礙他成為一個「小人」。

以貌取人之人看問題只喜歡看表面,他們往往缺乏對事物深入認識的耐心,過分地相信自己的眼睛,從而只看到事物表面的東西。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真人」可以從常人不經意的一個眼神中讀出他心中所想,而一個不會「以近知遠,以一知萬,以微知明」的人,即使眾里尋他千百度,也一定不知「真相」在何處。

「人不可貌相」的真相

一提到暴君,我們立馬會想到夏桀和商紂王,但是同學們可能有所不知,這兩位在歷史上惡名昭著的君王都是地地道道的美男子,不僅身體強健,還能夠以其力敵百人。但是,他們人死了,國家也滅亡了,而且還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恥辱的人,只要後世談到壞人,就必定拿他倆做為例證。他們之所以被後人這樣唾棄並不是因為容貌引來的禍患,而是由於見聞不多,思想品德低下的緣故。

荀子告訴我們不要「以貌取人」,但是今天洪濤老師要為大家講明白什麼是真正的「人不可貌相」。我們常常聽人說「懷才不遇真君子」「女子無才便是德」,可又有幾個人能夠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呢?

在中國,只有當一個人把自己分內的事情做好了,才有資格挨罵,否則,他連這個資格都沒有。所以,「懷才不遇真君子」「女子無才便是德」是針對「有才」,而且是「有大才」的人說的,並不是倡導君子和女子「無才」。因此,洪濤老師告訴大家:從「1」看到另外一個「1」,然後歸為二才能不「二」。

「女子無才便是德」有以下五層含義:第一,女子要有才;第二,要深藏不露;第三,該表現的時候就華麗登場;第四,「上德不德」,把功勞全部分給家人,自己不居功;第五:「恆有歸恆無,恆無生恆有」,讓自己的德行日日進焉。同理,「懷才不遇真君子」也可以以此推之。

很多人說:「好白菜」都讓「豬」拱了。我們可以想像一個畫面:當「豬」來了,一顆「白菜」把自己打扮得水靈靈的、白嫩嫩的,身材曼妙而且火辣撩人,你說「豬」不拱她拱誰呢?道理就是這麼簡單,還是那句話,「女子無才便是德」。

「人不可貌相」的五層含義

第一,相由心生,看一個人首先要看「貌相」。常言道:大醫看病,一望便之。中醫講:「望、聞、問、切」,其實「聞」「問」和「切」這三個步驟都是對「望」的驗證,因為一個人的「相」就是他生命和思想的全息圖;

第二,相貌是可以變化的,比如人們隨著年齡的增長,模樣在一點點地改變;

第三,相貌是可以改變的,比如整容,或遇到一些意外事件而改變了容貌。

第四,相貌是可以偽裝的。一般涉世不深的男子在說謊時,眼睛會不經意地往右看;而女子在說謊時,她通常會直視對方的眼睛,然後以聲嘶力竭地以壓倒性的優勢戰勝對方。所以,當同學們聽了洪濤老師的課,學會反其道而行之,也就代表著學會了「偽裝」。因此,「偽裝」是人們可以學來的,也是可以改變人的「貌相」的。

第五,當人們學會了通過細枝末節捕捉到人的變化以及偽裝的規律之後,再從「貌相」出發去思考問題。

有魔術師的本領

因此,我們就懂得「人不可貌相」,雖然是以「可貌相」開頭和結尾,但中間卻出現了變化、改變和偽裝的過程。因此,我們要學會「以微之明」,通過細節看變化,進而抓住人的「心相」。如果你學會「看相」,無論是「君子」也好,「小人」也罷,在你目光如聚的雙眼注視下一定會變成「透明人」。

人,究竟如何才能成就自己呢?要「思無邪,歸於正」,要有「師法」,要日行一善,「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要「以微知明,見微知著」,通曉人心。

第二節你的朋友圈就是你的生命全息圖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這是荀子的一段著名的論述,總結起來,就是君子居住必然選擇社會風氣好的地方,交友必然接近賢士。如果一個人的身邊都是狐朋狗友,那你也會變成狐狸或者狗。所以,朋友圈就是一個人生命和命運的全息圖,與什麼樣的人交往時間長了,你就會成為他們的一員,他們身上絕大多數的共性,也會出現在你的身上。

與好人交友,「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相處,「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聞不到香味,是因為自己也「香」了,聞不到臭味,是因為自己也「臭」了。

那麼我們怎麼樣才能修行自己,取得成功?

荀子說:我曾經整天地思索,但不如學習片刻之所得;我曾經踮起腳跟瞭望,但不如登上高處所見之廣闊。登上高處招手,手臂並沒有加長,但遠處的人能看得見;順著風向呼喊,聲音並沒有加強,但聽見的人覺得很清楚。憑藉車馬的人,並不是善於走路,卻能到達千里之外;憑藉船、槳的人,並不是善於游泳,但能渡過江河。

所以,君子的生性並非與人不同,只是善於憑藉外物的作用罷了。你的朋友圈,就是那登上的高處,你的須臾之所學,就是你的舟船,也是你的致勝點。荀子講了兩個例子。有一種鳥,名叫蒙鳩,也叫鷦鷯,它用羽毛做窩,還用毛髮把窩編結起來,但是,它把窩系在蘆葦的花穗上,風一吹,葦穗就折斷了,鳥蛋落地摔破了,小鳥也摔死了。這種鳥的窩建造得不可謂不完善,只是窩系的地方不合適罷了。

還有一種草,名叫射干,莖長四寸,生在高山之上,因而能俯臨七百多尺的深淵。它的莖並非能長這麼高,是它所處的位置可以使它傲視一切。所以,有人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通過兩個例子,荀子再次論證了自己的觀點,君子必須居住在社會風氣好的地方。

GIF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昔孟母為教子斷機杼」,孟母三遷的原因,就是找尋社會風氣好的地方居住。如果一個女子她所結交的閨蜜上學時說老師、同學不好,工作時說領導同事不好,結婚後說婆婆、老公不好,那她遲早也會變成這樣的人。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環境對於人的影響是巨大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荀子說,蓬草長在大麻中,不去扶持它也挺直,因為周邊都是麻桿,就算倒也倒不下去,如果周圍有好朋友托著,你也不容易摔倒;雪白的沙子混在黑色的泥土中,就會和黑土一樣黑。蘭槐的根就是白芷,如果用酸臭的髒水浸泡它,君子也不願再接近它,就算它原來是非常好的藥材,老百姓也不再佩帶它。並不是因為它的本質不好,而是因為它所接觸的事物不好。如果一個人的朋友圈不好,那麼他也不會多受歡迎。

居必擇鄉 游必就士

「居必擇鄉」,強調的就是環境,「游必就士」,交朋友必須要交良師益友,如此,才可以「防邪辟而近中正」。即是預防你「思有邪」,走旁門左道,讓你接受到良好的熏陶,品行慢慢地接近於中正。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強調人們要「慎其所處者」。《孔子家語》有記載,子曰:「吾死之後,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曾子不解,問為什麼。

孔子回答:「商也好與賢已者處,賜也好說不若已者」,子夏喜愛同比自已賢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養將日有提高);子貢喜歡同才質比不上自已的人相處,(因此他的道德修養將日見喪失)。「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了解孩子的將來如何,看看孩子的父親就知道了,不了解他本人,看他周圍的朋友就知道了。

「不知其君,視其所使;不識其地,視其草木。故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

「所處」,就是環境,人們要在良好的環境之下,在良師益友的激勵之下,棄惡揚善,讓自己的人性日趨完美。沒有「孟母三遷」,在中國的思想史上,也許就沒有「亞聖」孟子。

那麼如何選擇良師益友呢?荀子認為,標準之一,就是看對方如何看待自己,誠懇地讚揚我,就是我的朋友,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場合中肯地點出自己的不足,就是我的老師。而一味地阿諛奉承我的人,都是我的敵人。

畏友 密友 昵友 賊友

荀子非常智慧,荀子的學生也是根據他的理論,在歷史的長河中創造了獨屬於自己的經典。明代學者蘇浚在《雞鳴偶記》中將朋友分為四類:道義相砥,過失相規,畏友也;緩急可共,死生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飴,遊戲徵逐,昵友也;利則相攘,患則相傾,賊友也。

志同道合,直言相勸,是「畏友」;患難與共,生死相交,是「密友」;甜言蜜語,吃喝玩樂,是「昵友」,閨蜜,酒肉朋友;明爭暗鬥,相互傾扎的是「賊友」。所以,荀子所說的「非吾而當者」,就是朱熹所說的「益友」,或者蘇浚講的「畏友」,也稱為「諍友」,這是最難得的朋友。

人一旦有了過失,周邊的人既不是我們的父母,也不是我們兄弟姐妹,誰來責備我們?不是最愛你的人,誰肯跟你說幾句真話呢?我們老家話說:「說你幹嘛呢?還不如把那口氣留著暖暖心口窩呢!」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不可避免地會犯錯,這時就需要有人給我們指點迷津。《孝經· 諫諍》章中有言:「昔者天子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一個人能有直言相諫的朋友,才能保證好的名聲,一個領導有直言相諫的下屬,他的基業才能做到儘可能的長久。

交友慎,人性才可以光明澄凈

《學記》中有言:「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我們給每位同學都傳過了講義,也從公眾號上發布了講義,但是看講義,與在空中課堂同學們一起聽課、探討是不一樣的。荀子特彆強調「師友」在個人進德修業中的作用,並把「隆師親友」作為「隆禮」重要內容。《中庸》上講「君子之道,淡而不厭」,與荀子所講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異曲同工。

我們常說「君子之交,淡淡如水,小人之交,蜜裡調油」,淡如水,一切皆可化,蜜如油,不能相互融和,那是小人的同而不和,而君子追求的是和而不同。

交友有兩個原則:其一,結交益友,遠離損友;其二,交友不在多,而在於精。《易經》說「比之匪人,不亦傷乎」,當你靠近了不該靠近的人,怎麼能夠不損傷自己呢?交友必須謹慎,要遠離品行不端的人,如此,你的人性才可以光明澄凈。

多年以前我總結出六種朋友的類型:聊天式的朋友,知音式的朋友,借錢式的朋友,竹林七賢式的朋友,託命式的朋友,託孤式的朋友。這六種朋友很好理解,我們的朋友圈裡不外乎這六種朋友。

所有的遇見,都是我們悟道的道具,與我們的遭遇無關,只與我們的心胸,我們得道的程度有關,我們懂得了「朋友」的表相、真相以及心相,我們才可以構建自己良好的朋友圈,才可以在淡淡如水的交往中,圓滿自己的人生,讓自己可以在如水的平淡中,實現君子的覺悟與跨越。

作業

一:根據荀子的論述,「君子」和「小人」的確代表著兩種不同的道德境界。但是在現實的社會人群中,到底有沒有截然可分的「君子」「小人」兩類人群?如果你認為有的話,究竟是「君子」比較多還是「小人」比較多?

二:結合你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圈子」,談談「君子之交淡如水」談談怎樣實現朋友圈的「清粉」。

學員心得感悟

01

感悟一

洪濤老師解讀《荀子》第八講後留作業一:界定「君子」和「小人」。二,淺淡君子之交與朋友圈「清粉」。

要回答第一個問題,先從第二個問題說起。

曾幾何時,手機已與我們融為一體,而曬朋友圈自然成了手機控者每天生活的一部分。關於朋友圈信息種類,可以用洪濤老師定義:1=1+1。有人分享喜悅,有人散發哀愁,有人傳遞知識,有人造謠惑眾,今天拉贊,明天投票,自拍的,曬娃的,曬吃喝玩樂的,曝假惡丑的,至於把圈子當其廣告平台者有之,於圈子內嘩眾取寵者有之,甚至「今天xx了」也能發一條朋友圈,最無耐的是有人竟用群發助手發廣告,而且「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怎麼感覺像是褻瀆了這神聖的經典古訓),不回不禮貌,回呢,實在提不起興趣。

發朋友圈的目的,本是好東西需要大家共享,可是朋友圈裡信息竟是如此五花八門。你發了朋友圈,是朋友一定會認為有價值,只要不是一味地發廣告,任誰不會關注呢?洪濤老師以往講過,一個人發了朋友圈,隔不久即會打開看看,多出幾個贊你的臉上就會燦爛。(當時臉上熱熱的,難道自己也是為了得幾個贊的目的?)

君子之交淡如水,並且各人有各自的事情,不可能總圍繞著你傻傻地笑,傻傻地哭吧!沒點贊不一定是別人不關注,不點評你不能說他是你僵粉。關鍵時能挺你的朋友才是真的朋友!其實默默關注你的人,說不定早有想要聯繫你的衝動,只是怕打擾了你而已。那麼你能認為他不在乎你,而非要逼迫自己去「清粉」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象那種三句話即翻臉,動不動就「清粉」者的交情是脆弱的。日久見人心,這種做法只能招人厭,久之倒會讓自己成了別人「清粉」的對象。

辨別一個人,老師講:人不可貌相。那看哪兒?這裡在下要回答第一個問題了:您就看他(她)朋友圈吧!正能量者為「君子」,負能量者即「小人」吧!(楊好家長——書之子)

02

感悟二

君子之交淡如水,我首先想到的一句話就是: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想要有怎樣的圈子,首先你要成為怎樣的人,比如你自己是一個充滿正能量的人,你吸引的也是正能量的人。這應該是真正的圈子。至於我們通常所說的微信朋友圈,是為了便於工作和生活需要才存在的,成員複雜,其實他們發的圈對自己並無太多影響,好的會去共享學習,不以為然的摒棄,我覺得不能算是真正的朋友圈。(羅何英)

薦讀

洪濤講《荀子》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錄音整理

楊玲嬌 劉龍祥 |中國孝心網編輯中心編輯

程虎躍 | 山東儒學傳播公司產品經理

插圖|網路

編輯|版式 千年老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有了這六款洗面奶輕輕鬆鬆過冬天
素描的這些知識,幫你更好的理解素描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