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既然知道益州疲敝,諸葛亮為何還六出祁山?

既然知道益州疲敝,諸葛亮為何還六出祁山?

劉備去世後,朝野震動。諸葛亮對後主劉禪作為像父親一樣的角色,花了五年時間,治理內務,結盟東吳,平定南方叛亂,恢復了國力。

於建興五年(公元227年),上書後主,準備北伐。傳世名篇《前出師表》即此時寫就。建興六年春,兵出祁山伐魏。對方大將軍曹真,左將軍張郃負責防禦。當時戰爭形勢對蜀漢非常有利,只是由於馬謖不聽指揮,被張郃打敗失了街亭(甘肅天水奉安縣東)。諸葛亮被迫退兵。第一次北伐結束,這次有兩個收穫,幾千戶人口,和收了個徒弟,姜維。

228年冬,諸葛亮再次北伐,兵出大散關(寶雞市南郊,秦嶺北麓)。對方還是大將軍曹真,由於糧草不續,被迫退兵。這次的收穫是把對方大將王雙斬殺。

229年,諸葛亮派大將陳式,出兵武都(甘肅隴南)陰平(甘肅隴南文縣),諸葛亮自己出建威,得兩郡而還。

231年,再次出祁山,糧盡退軍,斬殺魏國大將張郃。

234年春,兵出斜谷,對戰司馬懿,十月病逝五丈原。

從228年到234年短短六年時間,諸葛亮五伐中原。諸葛亮在國力不濟的情況下,還如此「窮兵黷武」,原因何在?從四個角度試著去理解。

報劉備父子知遇之恩的職份

在《前出師表》中,諸葛亮提到,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是費禕董允等人的責任。

他的職責是「北定中原,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唯其如此,才能報答先帝劉備的知遇之恩。

對自己有個交待

生逢亂世,諸葛亮自己本想隱居山林,不求聞達諸侯。既感於劉備三顧之恩又有機會實現自己的管樂之志,才與劉備一起盡智儘力轉戰東西。既然干,就得善始克重終。

「盡人事,聽天命」儒家性格的體現

三國強弱之勢洞若觀火。但天命無常,不儘力怎麼能知道天命歸於何處?從戰略上講,蜀漢集團的哪次勝利不是以弱克強?從戰術層面,第一次和第四次北伐勢如破竹,勝利在望,之所以功虧一簣,只是馬謖和李嚴出現的偶然情況所致。如果老天再給諸葛亮一紀壽命,結果還真未可知。

益州疲敝,後繼乏人的焦慮

諸葛亮深知,益州地狹,人才匱乏。自己身後,已無才智可與曹魏一爭天下的人了。而強敵在側,守成自保並不是弱國生存之計。唯有反其道而行之,畢其功於一時,才是實現興復漢室的夙願的唯一希望。的確,他後來的繼承者們,蔣琬、費禕、董允都是守成有無餘,進取不足。姜維倒是位能征慣戰的將才,但在蜀國後期複雜的政治環境下,也是徒勞無功。至於說諸葛亮連年興兵,勞民敗政的說法。孟子有句話,「以逸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人,雖死不忿。」諸葛亮基本做到了這點。在蜀漢滅國多年後,涼州益州的百姓還在稱頌懷念他。

用陳壽的話說,「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治國到這份上,從古到今也沒誰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海泛書 的精彩文章:

「瘦金體」是怎樣的一種書法字體?有什麼獨特之處?

TAG:史海泛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