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國空間站有意私有化,小眾市場能否大爆發

美國空間站有意私有化,小眾市場能否大爆發

馬斯克「獵鷹」的故事沒完,私人火箭的下一站或許是私人空間站。本世紀以來,美國航天局正越來越多將近地球軌道活動外包給私營部門,自己則將工作重點轉向深空探索。儘管太空市場目前還相對小眾,但急速下滑的成本正在降低太空經濟領域的准入門檻,太空旅行、小行星採礦或是在軌製造有望成真。

01

放風私有化

北京時間2月12日早間消息,今年1月,曾有外媒報道,特朗普政府準備在2025年底前結束美國對國際空間站的支持,引起國會議員的強烈抗議。日前《華盛頓郵報》稱,上述決定已被寫入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內部文件。這份文件概述稱,出於商業利益,NASA計劃在2024年融資結束後實施國際空間站的私有化。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文件顯示:「停止聯邦政府對國際空間站的直接支持,並不意味著該平台屆時將脫離軌道,產業界可以繼續運用國際空間站的某些要素或能力,將其作為未來商業平台的一部分。」文件還提到,美國航天局將在未來7年內「擴大國際和商業夥伴關係,確保人類能夠繼續進入並出現在低地球軌道」。

NASA在星期一對外公布預算要求,其中包含削減資金計劃。美國政府打算在2019財年投入1.5億美元,來確保商業接班人有能力接管空間站。

國會官員抨擊了這些報道,稱此舉將損害美國在太空中的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然而,這一計劃基本符合許多人對國際空間站未來的設想:商業利益將最終取代NASA來負責空間前哨的運轉,後者將重新關注月球和火星。

「重型獵鷹」火箭成功發射,意味著太空探索不再是政府專屬。不過,NASA內部文件並未就空間站的私營化如何運轉進行詳細說明,白宮要求私人企業提供市場分析和商業計劃。同時,這也意味著NASA會將近地軌道領域轉交給私人領域,從而將自身資源集中在探索更遙遠的太空。

特朗普政府試圖推進公私夥伴關係,實現平穩過渡,希望將來在近地軌道領域,NASA能夠成為那些私營公司的客戶之一。

02

空間站處置

最近幾年美國一直在糾結如何處置國際空間站問題。2014年,奧巴馬政府和國會將對空間站的支持延伸到2024年底,但此後的命運仍不明朗。國際空間站私有化的動議去年被眾議院空間委員會否決,支持者說,過渡到商業運營可使空間站繼續操作下去。

小布希政府時期,NASA曾跨出第一步,將貨運補給任務外包給了SpaceX公司和軌道ATK公司。奧巴馬政府在 2014年拍板對國際太空站的資助延期至2024年,並允許波音和SpaceX接送宇航員往返國際空間站。

然而,行業官員稱,美國政府最好在2028年之前繼續為空間站提供資金。儘管軌道軌道ATK和SpaceX等民營企業定期飛往空間站完成補給任務,但商業航天企業可能還沒有為接手國際空間站做好準備。

「國際空間站是用來進行科學研究和人類探索的,而不是為了牟取利益。」太空製造公司董事長安德魯·拉什表示。

航天工業協會副總裁弗蘭克·斯雷澤說:「讓國際空間站完全商業化很困難,因為美國在其中牽涉了大量國際協議。」他表示,這意味著必須由美國政府出面解決這些國際性合約。

此外,波音公司國際空間站項目主管馬克·馬爾奎恩表示美國政府「放棄」國際空間站將會是一個錯誤決定,這勢必會威脅美國在太空探索領域的領導者地位,商業市場和科學界都會因此受損。

歐空局和另外一些參與國也不會輕易放棄使用權,而是想方設法地繼續讓這個基站停留太空中。NASA發言人凱利·漢弗萊斯還暗示,其他多個國際空間站參與國家的負責人已經就空間站的使用問題達成一致,各方正在努力確保其壽命能夠延長到2028年以後。

03

太空經濟學

美國東部時間2月6日,馬斯克麾下商用航天公司Space X的獵鷹重型運載火箭,在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首次成功發射,並成功完成兩枚一級助推火箭的完整回收。這是全球有史以來首次由私人企業發射到太空的火箭。

獵鷹重型火箭可送入近地軌道的有效載荷高達63.8噸,為現役航天器中推力最大的火箭,僅次於當年執行阿波羅計劃的「巨無霸」土星五號重型運載火箭140噸,是美國空軍的主力重型運載火箭德爾塔IV和中國主力長征5號有效載荷的近三倍。

成功發射僅是擺在Space X面前的第一道門檻,能否全面接替美國國家航天局,成為國際空間站的「頂樑柱」,尚待觀察。

高盛統計了投資數量和規模後發現,自2000年來,太空領域的投入活動有3/4來自於最近5年。僅2015年一年,就有超過50家風險投資選擇投資太空領域,促使2015年的空間風投金額甚至遠超之前十五年之和。

有分析認為,這一方面是因為空間金融融資變得越來越可行,有各種不同的投資者類型涉足該領域。同時,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太空創業公司的成立,也為行業帶來更多的風投資金。很多投資來自於眾人皆知的著名公司,如Google和富達投資了SpaceX,軟銀集團投資了OneWeb,但還有更多的資金來自於較小的私人投資者或公司。

隨著行業新參與者和新技術的到來,太空領域正在發生結構性的改變,尤其是在發射階段和衛星領域。新的衛星技術極大地改變了供應源,並分解了目前的衛星代工廠和相關服務業。

在發射階段,有諸多新參與者在積極推動改革創新,這其中包括馬斯克的SpaceX公司和亞馬遜Jeff Bezos的Blue Origin公司。另一方面,衛星領域的服務和市場日漸過剩,因此價格也迅速下跌。高盛認為,未來小衛星、衛星群和高吞吐量衛星的發展增長將進一步加劇這一現象。

這一輪改變的核心驅動來自商業發射和衛星製造行業改造升級。在業內看來,儘管現在這還是一個並不起眼的市場,但是迅速降低的成本在不斷降低參與到太空經濟的門檻。在將太空探索推向更遠更深的地方同時,還有一些行業變得現實可行了,諸如太空旅行、行星採礦和在軌製造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商報 的精彩文章:

劇透達沃斯:「美國優先」還是「全球優先」
脫歐關鍵期,英國首相訪華的經濟算盤

TAG:北京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