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黃連苦口,清熱下火

黃連苦口,清熱下火

黃連又名王連、支連,最早記載於《神農本草經》。其苗高一尺,葉似甘菊,四月開黃色的花,六月結像芹子的果實,也是黃色的。生在江南的根像連珠,它的苗經歷冬天而凋,葉子像小雛尾草,正月開花像細穗淡白微黃色。六七月份可以采。

傳統中醫認為,黃連味苦、性寒,無毒。除熱氣,目痛毗瘍泣出,明目,止腸腹痛下痢,婦人陰中腫痛。主五臟冷熱,久下泄潞膿血,止消渴大驚,除水利骨,調骨厚腸益膽療口瘡。治五勞七傷,益氣,止心腹痛,驚悸煩躁,潤心肺、長肉止血,天行熱疾,止盜汗並瘡疥。治鬱熱在中,煩躁噁心,兀兀欲吐,心下痞滿。

黃連可排胎毒並清火明目,據載,古時候江浙一帶農民患結膜炎者,均煎黃連水滴眼治療。廣東民間,新生兒呱呱墜地,就在哭喊著的小嘴裡灌一小勺黃連苦水,有的還滴眼睛。有一羊肝丸的藥方,藥用黃連一兩,羯羊肝一具,去筋膜,生用,搗爛和丸,可治肝經有熱,目赤睛痛,及內障青盲。相傳唐代有一個叫崔之亮的官吏,拯救了一死囚,這個犯人出獄數年以後病故,其時崔之亮得了白內障,失明一年有餘,半夜獨坐嘆息,忽聽得窗外有聲。崔問:誰?答:我就是你當年搭救的犯人,為報答你的恩情,我把羊肝丸的方子告訴你。崔以此服用,數月後痊癒。

此外,用黃連七錢,水一盞半,煎一盞,食遠(飯後過一陣子)溫服,可治心驚實熱;用黃連、薑汁炒為末,粥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可治肝火為痛;用黃連四分切,以童子小便五大盒浸經宿,微煎三四沸,去滓,分為二服,可治骨節積熱,漸漸黃瘦;用黃連五錢,酒二盞,煎七分,人黃蠟三錢,溶化熱服之,可治破傷風病;若牙痛惡熱,可用黃連末摻之,主止;若口舌生瘡,可用黃連煎酒,時含呷之。

需要注意的是,黃連大苦大寒,過服久服易傷脾胃,脾胃虛寒者忌用。苦燥傷津,陰虛津傷者慎用。以下是幾組黃連的食療方,供大家參考:

黃連阿膠雞子湯:黃連10克,阿膠15克,雞蛋2個,黃岑9克,白芍12克。先煎黃連、黃岑、白芍,取煎液300毫升,阿膠單獨烊化,與藥液同煮沸時,沖入雞蛋黃,攪勻即成。每日1劑,趁熱分3次飲用。可養心陰、瀉心火,適用於陰虛火旺症者,心經實火者亦可飲用。

黃連党參餛飩:黃連5克,党參20克,生薑10克,制半夏15克,乾薑10克,甘草5克,大棗10克,豬瘦肉250克,麵粉500克,素油50克,鹽6克,豆粉適量。將党參乾薑、制半夏、黃連、乾薑、甘草、大棗放入鋁鍋內,加水適量,用武火燒沸,文火煎煮15分鐘,濾去渣,留汁待用。再將豬肉洗凈,剁成泥;素油煉熟,乾薑切成末,再把豬肉泥、豆粉、薑末拌成餡待用。將麵粉放在面板上,用藥液將麵粉揉成麵糰,用擀麵杖擀成薄皮,切成餛飩皮大小備用。最後如常規包成餛飩,煮熟即成。正餐食用,可補脾胃,祛瘀滯,對胃酸過多之胸悶、噯氣、胃部膨滿患者尤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熱 的精彩文章:

【健康】買葯時務請留心這10個字!
冬天降血壓必備養生湯,老中醫也推薦它!除了降壓,還清熱解毒、利濕化滯

TAG:清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