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身 > 八卦掌初學者該怎樣練習?

八卦掌初學者該怎樣練習?

傳統哲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八卦及其由此而演變出來的六十四卦可以用來比擬人身體內外萬事萬物。對於初學者來說,雖然不必了解過多,卻應知道「水有源,木有根」。如果把人的身體與天地自然相比:山川即是人的骨骼和筋肉,森林植被是人的皮毛和肺,河流是血管,道路是經絡,風和雨即是人們用以吐故納新的空氣與水。還有,大自然有日月星,人有三寶「精氣神」。因此,人生是否健康長壽與自然、社會是否和諧昌盛同出一理。空氣、陽光、雨露,滋潤大地萬物,無微而不至,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因此,我們的「拳諺」上說,「呼吸綿綿(吸弧溜臀),氣潛丹田」。呼吸要慢、長、深、勻、細,身架要中正,這就是「風調雨順,山川穩固」;如果練功時氣粗意僵、身偏力滯,那就是「颶風暴雨,山河搖動」,定然傷害身體。丹田是藏「氣」之所,「氣」為血之帥,更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元氣充盈則經絡、血管就能暢通無阻。否則,丹田元氣不足,就會「河流阻塞,道路不通」,使生命各系統無法正常運行。我們練功,就是要通過各種形體動作達到以形引氣、聚氣、養氣的目的。因此,如同莊稼需要「和風細雨」,萬物需要「和諧共存」一樣,我們不但要保持拳架「不偏不倚」,還需逐漸做到:「呼吸與動作合為一體,呼吸就是動作開合」。不然,兩者永遠是「各行其事」,不但運動中的肢體會「營養不良」,還會氣息運行不周,無法達于丹田。

愛因斯坦曾說:「所有物質都是等待釋放的能量,所有能量都是已經釋放了的物質」。中國傳統文化認為,「氣」是萬物之源,是一切物質最細微、最微化、最精微的基礎形態。它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在一定條件下卻可以發生轉化,所謂「空化為有」。這樣,我們除了通過飲食攝取營養之外,還可通過練功獲得「氣補」。這裡的「氣」就不僅僅是「氧氣」這個簡單的涵義。拳論中有「氣出百孔」,就像森林植被能夠凈化空氣一樣,全身的汗毛眼也能參與「呼吸」。這就是「有吐納之意,無呼吸之念」:忘掉鼻子呼吸,只有「意念松長、動作開合;百會入、百孔出」,所謂「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那麼,怎樣才能做到「沒有呼吸」而卻「吐納自如」呢?全在一個「松」字。練功之時,動作的收、放、開、合隨著意念的松、靜、長、遠而連綿不斷地運行,除了鼻子呼吸之外,也就打開了全身汗毛孔和相應穴位,天下之氣隨之而入,充而盈之。「松」既是吸也是呼,綿綿長長,周而復始。傳統文化講究:從大處入手、從整體著眼。既然一切「有」皆從「空」中而來,我們練功的目的就是給「空」提供能夠轉化為「有」的條件:從淺層次的吐故納新開始,通過一個「松」字吸收「氣」的能量,再逐步向高深層次追求。正如前輩所說:「若呼吸練至下行,直達丹田,久而久之,心腎相交、水火既濟,火氣不至炎上,呼吸自然,不至中途而返。如此方謂之內外、上下相溶,氣自和順」,進而達到「與天地融合、天人合一」的大境界,時時與宇宙能量溝通。當然,我們許多人(包括我本人)由於種種條件所限,也許最終並沒能達到如此高深的功夫,但如今的路標在哪裡卻應該清楚。

這裡,若想求得「松」,必先求得「靜」。對於初學者來說,這是腦子最容易理解而身體最難於明白的兩個字;真的讓身體懂得了它們的真實涵義,也就掌握了拳法入門的鑰匙。另外,「松」與「緊」也是一對矛盾,宇宙無限大,「松」是絕對的;而「緊」是相對的、瞬間的。在一定條件和範圍之下,「松」到了家,「緊」也就來了。因此,我們內家拳就是一門探究「松」的藝術,一切能量、力量、內氣、內勁兒,都是通過若干層次的「松」的功夫,循序漸進地一點點獲取而來,所謂:松中求整,松而不散,松透力即出。而「靜」又是「松」的起始點,心不靜即無定力,身必散亂,力無源頭,所謂:心定才神安,神寧氣方行。初練者應首先做到:將「杯中的水倒空」,放下一切往日的執著、雜念,學會「以一念代萬念」之法,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由「著熟而漸至懂勁兒「、「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清凈無為之本原)」,逐步向深層次功夫進發。

再說人之三寶「精氣神」,貴如「日月星」。根據中醫理論:「精」是維持生命的基本元素;「氣」是維持生命的物質能量;「神」是生命主宰和生命活動的一種體現。三者不可分,相互滋生,相互助長:精足氣旺,氣充神旺,神旺精足。此三者是人先天之本真,初生具備,後天不修,乃所寂滅,本真耗散,百病懼生。而三者之中,「氣」是能量,也是「精、神」二者的中間橋樑,因此我們內家拳專門去練「吐納養氣之功」,即所謂「善養浩然之氣」;許多中國人也懂得養生須保養自己的「精氣神」。正如前文所提到過的,內家拳講究「心與身「同一而動:「形神合一、動靜合一、神氣合一」;與西方人只注重身體與精神各個局部獨立訓練的「後天之法」明顯不同。我們就是要通過「凝神靜氣」的功夫,松長全身的筋骨、鬆開僵化的關節、舒緩全身的肌肉,給氣血流通開闊渠道,使人的心態和體態兩方面都能相對正常地運行。與此同時,由於全身尤其是肩、胯的關節在「凝神」之中逐漸鬆開,日久不但力隨氣通,且能使其靈活應變,運勁自如,也就增長了內家拳的功力。這就是「神、意、氣、力同源」。既然內家拳注重「靜心為主,其它為次」,那麼,形體動作又怎樣去配合呢?

人如果學嬰兒之爬行,可將其身體比為一座房屋,脊柱為房梁,兩肩、兩胯為房柁,四肢有如承擔重力之四柱。那麼,身體的每一個重力支撐點(包括肢體各個關節),都因「矛盾對立統一」而形成。如房子的立柱,上連屋頂,下撐地面,上下兩點之間力的方向相反,互為依託。同樣道理:人的四肢不管是支撐身體重量或是出拳、起腳,胳膊和腿的每對關節之間力的傳遞也是如此。有如大炮在打出炮彈的同時,炮身一定會產生一個後坐力一樣,前後兩力皆是陰陽對立,互生互存。同時,房梁也要保持正直,就是頭、頸椎、脊椎、尾骨要一線貫穿,不可歪斜。否則,房就東倒西歪散了架。還有,內家拳這座特殊的「房子」,結構上應是一個整體,斷其一隅不至於倒塌,「牽其一枝而百枝搖動」;也就是說,這是一座會「運動、變化」的「房子」。運動當中,其「神意與身體重心」始終處於獨立狀態,四肢動作不會影響其自身平衡,對方來力我「吸而化之」,我方去力重心自己掌握,並且漸漸成為一種下意識的回應。

人站立的時候,可將其身體看作一個「骨骼架子(衣服架子)」,豎起來的頸椎、脊椎、尾骨連成一體,頭頸下面掛滿了肩、胯、四肢、五臟和全身筋肉,就像衣服輕輕地、實實地、沒有一點人為褶皺地落在衣架上一樣。此時,為了增強其承重的力量,頸椎和脊椎的任何兩個骨節之間都必須保持「兩力支撐」。這樣,才能使「骨架」中正,上下一條線,上為天牽著頭,下為地拽著腳,懸掛著的任何「零件」皆不可與地心引力相抗衡。如此,五臟六腑皆歸了位,就能各司其職,更好地「工作」,身體如何不康健呢?假如此時頸椎或脊椎的某兩個骨節之間缺少了支撐(對拉)之力,就會使椎間盤受到擠壓,久而久之還會使之受損、變形,嚴重影響身體健康。這樣豎起的椎骨一定缺少上下中正,因此會使氣血受阻而影響力的貫通。這個「同時存在的兩個對撐的力「,形式上出於筋肉、韌帶的張力,內里卻是一股似有似無的精神力量在支配,拳法中應是無處不在:小者是所有的骨節、關節之處,大者是天與地、頭與肩、腰與胯、肩與膀、胯與膝等幾個最要緊的地方。此中,人與天地同是一體。假如不能在「上拉」的同時,還有一個「下拽的勁兒」,兩者未成一統,先後有別,就不能使「松落」之意落於地心,無法做到拳諺所說「順項提頂,松肩墜肘,實腹暢胸」,更不能使「心火降,腎水升,氣貫丹田」。至於「溜臀吸胯,掩襠提肛」兩句要訣,沒有全身的「頂懸、對撐和松落到家」也是枉然。

內家拳之一的八卦掌不講究處處使用小的意念,但卻應有大的意境。初練時可以想像:天上一根無形的線索吊起頭頂百會穴,看住起點順流而下,嘩啦一下,頭、頸、肩、身一節節墜下來,身體就能時時刻刻保持中正。此處最關鍵的地方就是「頭」,看住起點就是要把頭「定」住。筆者曾將「頂頭懸」比作「千鈞墜(從上往下說)」、「千斤頂(從下往上說)」正是為了彰顯「頭」的「提綱挈領」作用。如果單說頭,百會是起點;如說到全身,頭是起點。無起點,則無落點。人身體的某個局部正是全身的一個縮影。「頭」中正之後,頸椎、脊椎連成一線,節節松沉貫通,松腰斂臀托起小腹,尾閭也中正,自然溜臀、吸胯、提肛,再加上舌柢上齶,接通了任督二脈的氣路,前輩所說「吸地氣於湧泉,降天之清氣於百會、勞宮,皆歸丹田」,意將至矣。當然,這是一個從有意念到無意念的過程,要漸漸從「有為」做到「無為」。而所有這一切,何為動力?歸根結底還是一個「松」字。松靜相生,靜極而動。功夫到了一定階段,練功時就不用什麼意念了,一舉一動自然符合拳理。

內家拳先得內氣,後得內勁兒。所謂得內氣,就是通過練功將後天之氣補充先天之耗損,使丹田氣相對充盈,強化其運行,使血脈通暢,祛除百病。若是健身,得內氣足矣。若想各方面(包括技擊)獲得更大的成就,則功夫還要進一層:松沉(松落)的功夫要練到家,把「返力」練出來。何為「返力」?就是「對立統一的那股松長的勁兒」松落到家之後,物極必反,陰陽轉化,自動出來的一股「真勁兒」。此時,這一點點兒「真勁兒」能帶動起所有的肢體動作,功夫到了這個「換勁兒」的階段,內勁也該一點點上身了。所謂「內勁兒」不是肌肉緊崩出來的,它是一種松而不散的整勁兒、粘長不斷的活勁兒、剛柔相濟的變勁兒;完全是一個「松」字練到家的結果。所謂「到家」就是沒完沒了,永不斷勁兒。走圈、站樁時綿綿長長;打拳時也如此:前一個式子做到家,後一個式子才會自動出來。從肢體結構來說,「松長之意」鬆開了相關部位關節的筋肉、韌帶,強化了「對立統一」,「炮彈射出炮身不動」,使對撐的兩骨節間隙拉長,久練久熟,逐漸緩解了原先因後天勞損所形成的筋脈錯位、粘連以及肌肉僵滯、氣血不通、活動障礙;同時也緩解了原先因關節筋肉僵滯、骨節之間相對錯位而導致的「力傳遞」受阻之狀態,使練功者在出拳、出腳時胳膊或腿的每一對關節的連接都是「對立、直線」,力出無限,沒有彎路和阻礙。「靜心和松沉」即是這股「或綿長或剛勇」勁兒的源頭。換句話說,「靜心松透力出」:練意不練氣和力,功夫皆由松靜出,鬆開全身的關節、筋肉,以形引氣達丹田,如前輩所說「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使經絡、血脈暢通,凝神靜氣,松而不散,久而久之其「真勁兒」自出矣。到此,距離我師爺王文魁先生「拈長多變的勁力」也就不遠了。前輩還教導我們:「道藝之用者,心中空空洞洞,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筆者認為,以上這些皆是內家拳之精神所在。初學者應該明白這些拳法道理,卻不可急於求成,只有日積月累、踏踏實實、循序漸進才能成功。

總而言之,內家拳以修練心性、涵養德行為宗旨,溶養生蓄能、防身技擊為一體,練後天補返先天,松靜為源,以形引氣,遵循「中和之道、陰陽轉換、對立統一」,頭領精神,身意中正,對撐天地,肢掛於體,氣以直養,力以綿長,開關節松膀胯,神安氣聚力到。它與中醫理論同源,用中華傳統哲理完全可以解釋清楚,但在現階段僅僅用現代科學簡單的「力學、慣性」概念,還不能把內家拳「變化莫測、連綿不斷」的內勁兒說明白,因為人不是機器。更何況「氣與經絡」到底是什麼,還有待科學進一步的發展和不斷的探究;我們祖先文化在某些地方真的處於領先的地位。我想,中西文化之間的不斷理解、認同和取長補短,也許就是將來解決所有未知問題的出路所在。

傳統武功是否耗時間、長功慢呢?其實不然,我們練功如果拿出世界冠軍鄧亞萍練乒乓球的一半勁頭來,難道不能得個全國冠軍嗎?拳友們都有體會:對於業餘練功來說,許多人確實是時間少、條件差、未得真傳,因此打「持久戰」是不得已而為之。可是,年輕人如果求得明師,練功得法,並有一定的時間保障,就一定會又快又好地練出功夫,中華傳統武功不但不比任何體育運動形式長功慢,其拳理功法反而更顯得科學、合理。

拿西洋拳法與中國內家拳來比較:前者只是一種運動形式,後者卻是一種練功方法;前者是「健身」,後者是「養生」;前者練的是肌肉的收放之力,後者練的是神意的無限松長;前者有動無靜,後者動靜相兼;前者練拳「氣浮於上」,後者練拳「氣貫丹田」;前者心火過剛太燥,後者心安氣自和順;前者身步移動蹦蹦跳跳,後者步隨身換重心平穩;前者練拳極易用力過度而傷身,後者練功講求「順其自然」而無害;前者訓練過強過硬、好勇鬥狠,後者追求「放下心來、心無掛礙」;前者以訓練肌肉有力骨骼強壯為主,後者以靜心培補元氣內外兼修為要;前者訓練力量加速度但只是身體局部之力,後者追求巧力與變化並都是全身整體之為;前者出拳力僅在臂肘膀腰未與地面時時貫穿,後者發力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前者出拳打到盡頭方可回收,後者出手打停隨意應變自如;前者出拳更快更強更准,後者出手小打大弱勝強;前者出拳多為斷勁兒勢大力猛且連續擊打拳拳緊逼,後者出手前後之勁兒連綿不斷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前者剛之愈剛,後者剛中寓柔;前者練拳「努氣努力」不為過,後者練功「意在精神不在氣」;前者訓練高強度高消耗,後者練功補神聚氣蓄能;前者訓練重在挖掘人體潛力,後者練功重在提高人體能量;前者練拳「氣血上涌」,後者練功「心平氣和」;前者訓練「拼盡全力」,後者練功「松中求整」;前者注重「短快狠」,後者注重「拈長變」:前者追「勇猛」,後者求「中和」;前者瞬間出重拳往往牽動身體重心,後者時時發勁力平穩來自「對立統一」;前者出拳一個「硬」字讓你倒地不起,後者出手一個「隨」字讓你「欲走不能」;前者訓練重在強化力量速度,後者練功重在順應「陰陽變換」;前者年老體弱的「望而生畏」,後者男女養生者「老少咸宜」;前者練「力」,後者練「神」;前者練「體」,後者修「心」;前者筋肉越練越緊,後者肌肉鬆緩若一;前者千斤之力臂中求,後者全身力集某一點;前者練「奮勇持強」,後者練「自然松靜」;前者蹦蹦跳跳難免重心上浮與地面少「聯繫」,後者返勁輕盈全憑「對立統一」與地面無壓力;前者說生命在於「運動」,後者講生命在於「平衡」;前者體能訓練消耗大,後者練功蓄能成一體;前者年老體衰技藝沒,後者功深年長藝更高;前者「勢大」為宗,後者「自然」為本;前者強化局部易受傷,後者均衡整體延壽命;前者年老練不了,後者年高也能行;前者多挖潛力損健康,後者靜心蓄能不老春;前者練拳乃重體力運動,後者練功比散步還「輕鬆」;前者文化內涵少,後者背靠「儒釋道」;前者練身不注重練「心」,後者「心與身合而同一」;前者動拳頭動步子多是局部動作,後者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前者內外難得相顧,後者內外動靜合一;前者出拳快速有力拳與拳之間獨立運作少有後坐力,後者發力無限長遠前後無間斷對立之勁兒通徹腳底;前者往往力出前後勁斷離,後者處處發力前後勁「對撐」;前者局部每每掀起突擊力,後者全身時時處處「矛盾力」;前者爆發力前後之間力有停頓,後者爆發力不分先後綿長無間;前者以快猛見長,後者以粘長為快;前者多勇敢和毅力少修養心性,後者使暴燥變仁義柔弱變剛強;前者練得勢不讓人頑強勇猛,後者求「寬厚又仁慈藝德服人」;前者憑藉先天優勢後天強勢,後者依仗「中和之氣平衡之理」;前者憑氣壯腰可助臂力,後者「腰為車軸氣為車輪」;前者收放分離,後者「收放一體」;前者追求力大靈活,後者講求內外三合;前者可以硬頂硬碰,後者不可「雙重」之病;前者躲閃移位方能乘機進攻,後者立身中正乃可得機得勢;前者身與腰腿難得合為一氣,後者身子散亂即從腰腿醫之;前者以力服人以快贏人難免神傷氣息粗意不沉,後者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直貫丹田頂頭懸提精神;前者練拳不求鬆開四肢根稍;後者練功最求松透膀腰胯根;前者氣息量大呼吸與動作非一體,後者意落地心呼吸就是動作開合;前者健身以「強」為宗以力為本提高身體素質未必同時靜心蓄能,後者養生以形引氣順其自然疏通經絡進而凝神靜氣循道修行;前者注重身強力壯肌肉發達勇武精神英勇氣概,後者追求「性命雙修」康健身體改變氣質開發心靈;前者為高強度訓練與日常生活截然分開,後者乃放鬆之藝術練功與生活渾然一體;前者頻使拙力練的就是提高後天抗強力之力,後者順應自然時時處處不與地球引力相抗衡。。。。。

以上也許還有很多,不再贅述。總歸無論從前後兩者修鍊的哪個層面和層次來比較,後者似乎都要高出前者一籌。可如今中華武功在健身和技擊上卻總是處於落後和尷尬的境地;比起我們的祖宗和前輩,今天中華功夫的整體水平明顯在下降,甚至不可同日而語;綜觀各地的公園、學校、體院、運動隊,多數人練的太極拳、八卦掌都沒有了「行氣」的內涵;這樣一來,其柔美不如體操,其剛健不如拳擊和跆拳道,技擊功能也打了折扣,有其名而無其實,這也是不容置疑的現狀。作為年輕的中華武功愛好者,如何趁著少數有真功的老前輩們還健在的時候,趕緊把真東西學過來,正是你們的當務之急,也是我們這些業餘老武迷們的熱切期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藝堂 的精彩文章:

江湖打鬥絕命腿-野鬼點燈鐵腳趾
拳擊步法在比賽中的實戰運用

TAG:武藝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