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身 > 淺談內功十二大勁,傳統武術果然非同凡響

淺談內功十二大勁,傳統武術果然非同凡響

第一大勁 曰:底練

底者,足也。練者,練之於地也。凡遇敵之時,百般用勁,穩然不動,皆練底之功也。用法俱在《內功經》。外用有二:一勾敵人之手足,須曲吾足尖向內彎起,以外勁勝之;一封敵人之足,須將襠勁全墜於地,以內勁勝之。

闡 釋

足為一身之根,根固則身穩,雙足敷平於地,勁意在足踝處,則雙足與地如膠似漆,便於蹬踩用勢,謂之:「煉之於地」。步法如舟車,載人閃展進退騰挪。足根尖穩健,則步法方能虛實分明、靈活以至用。有步法歌訣為證:

兩膝微彎力自然,撐前牮後練成堅。

之從順閃騰挪便,玄經斜出反迴圈。

翻復旋風肩平硬,膝雄跟踹帶勾臁。

跟落指懸神化用,輕浮堅固步中玄。

歌訣中點明兩足用力,前足落地時,足根先著地,不可有聲,然後在滿足著地,所用之勁如同手前往、往下按物一般;後足用力蹬勁,如同邁大步過水溝之意。拳經云:「腳打踩意不落空」,是前足;「消息全憑後足蹬」,是後足;也就是形意拳十二能中所言:「馬有疾蹄之能」,皆言兩足之意。即「煉之於地也」的足根穩健之功能,一身動變之根基。

有此雙足定根基的功能,方有步法載身進退閃展騰挪之用;亦有雙足立步生根之能,勁從足下升起,傳於腿,主宰於腰,騰於脅,運化於胸,發於背,以助拳勢攻防之威力的作用。此乃「凡遇敵之時,百般用勁,穩然不動」之精義。故此可知,雙足之妙用,是決定一身拳勢攻防有效與否的關鍵。故將雙足靜定厚載、靈活變化、立步生根,視為第一大勁的功夫,也就順理成章了。未言打,先定自身之根基。然練足、練步之法,皆在「經文」內敘述清楚了,學者可循序漸進而求之。

上述乃雙足的自身內用之功能。外用有兩種方法,習拳者不可不知,一曰勾法;一曰封法。

勾法:拳有三勾之法說,一曰手勾;二曰肘勾;三曰腳勾。腳勾之法,各門皆有論之,今取少林拳法歌訣以明之,以示各家通用之義。

承手牽來將次顛,用腳一勾邊自然。

足指妙在勾身用,微微一縮望天掀。

《張橫秋秘授迭打抓拿·千金秘訣二十首·第十四首》

此歌訣乃專題論述腳勾可以跌倒人也之方法的。然運用腳勾之法,必有手法配合。有足尖朝內的里勾法、扒勾法;有足尖向外的外勾法;有足尖朝上的挑勾法;亦有運用足根後勾挑、磕打的後勾法。諸勾法皆以外形之勁為用,即形到可以倒人也。這一點此拳經論得仔細、清楚、明白,乃練習腳勾的竅門。

封法:此拳經乃說封敵之足,實際上有兩種用法:一曰管,二曰攔。管,即運用自己的足管住對方的雙足或單足,自有雙管法、單管法之分別。用自己的足管住對方的足,好用上盤手法招勢跌翻對手,這種以足管足之法不勾不絆,足到位即是管,即「步要過人」之意思。管法有套、插兩種基本步法。套,即自己一足從對手前足外側後落地也,管住對手一足或雙足;插,是自己一足插入對手雙足之間,管住對手一足或雙足。有將套步法說成「邊管」的,將插步法說成「中管」的,技術實質一樣。可看前賢歌訣的論述:

雙管秘訣

雙管之法果希奇,須記腳尖是線轡。

其力要從軟處得,將人雙腳一縛之。

中管秘訣

中管之法果奇焉,膝尖好似箭離弦。

其力須知一片入,將人掀跌自天然。

外管秘訣

外盤管腳實難當,猛虎倚山勢更強。

身臀一片須顛進,將人掀跌獨擅長。

邊管秘訣

邊盤偷巧任施為,妙法須知軟處投。

也宜腳去過尺五,方為老到有算頭。

《張橫秋拳經拳法備要二卷》

攔法:古傳有「腿法十八攔」的說法。當然,此攔法有腳法,亦有腿法,但都有封管、封擋對手雙足、步法、踢法的功能作用,又不能將腿腳法分開,故有必要說清楚。由於「十八攔」用法較為廣泛,而文章篇幅有限,故而不能具體一一論說了。

此經文「一封敵人之足,須將襠勁全墜於地,以內勁勝之」的意思,乃是用足的套、插之雙管、單管的方法之論述。襠勁全墜於地,是立步生根穩健之意。以內勁勝之,是說配合上盤用招以內勁為用,此乃借足,或曰借步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方法。此即又一次闡明「凡遇敵之時,百般用勁,穩然不動,皆練底之功也。」之精義。即有用足封住對手單足或雙足,使之不能動轉變化,才有手法、肘法、靠法等百般用勁攻擊之法。自己穩健,對手跌翻,拳法之妙,雙足之用,闡述得淋漓盡致。論述至此,第一大勁底練之功,瞭然於心也。

第二大勁 曰:堅膝

堅者,用內功以後自然堅也。外用有二:凡敵近身上攻,則用提膝;下攻,則用跪膝,俱視其勢之平、側,隨時(勢)變換,不可預定。

闡 釋

何謂用內功以後自然之「堅」也?《易筋經·貫氣訣·十二節屈伸往來落氣論》中說:「其所以堅硬者,則在逐節之骨節。骨節者,兩骨間之空隙也,乃人身之壑谷,為神明所流注。此處精神填實,則如鐵如鋼,屈之不能伸,伸之不能屈,氣力方全。」此段古拳論言明,精神填實關節空隙之處,便可堅如鋼鐵,屈之不能伸,伸之不能屈,便是氣力齊全之堅。此間非尚血氣用橫力筋努骨突的聚勁凝形之力,即現時所說的「肌肉爆發力」。可以這樣說:內勁、外形柔外剛中的匹配合一而用,外形沒有格外用力凝形,方為自然之堅,此即後來所說的「落點堅剛」之堅。此自然之堅的特點是:內感通靈,攻守變化隨人之勢靈活自如;用於攻擊則犀利無比,用於防守則不懼人之衝突。此乃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基本功夫,然沒有內勁功夫者不能為之;外形不能柔弱無骨、松靜自然者亦不能為之。這一點,習拳者不可不辨、不可不知。

上面所論為膝的自身內用之法,然膝乃七拳之一,故亦有外用之法式。外用之法式有二:一曰提膝;二曰跪膝。即推上擊下的連用法式,推上乃提膝法,擊下乃跪膝法。有歌訣為證:

兩手相加亂擾攘,無心思到下盤傷;

橫直撇膝因穴道,縱是英雄也著忙。

《拳經拳法備要·千金歌訣》

歌訣中表明用膝擊法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自有出奇制勝的效果。本拳經講明運用膝擊法的方位距離:凡敵近身上攻者,運用提膝法;下攻者,運用跪膝法。近身是關鍵,膝屬人才部位,乃中盤攻防之方位。拳訣云:「遠用手打腳踢,近使肩胯靠擊,不遠不近用肘用膝」。知道用膝的時機、方位、距離,還要明白用膝的具體技術方法:有提膝擊打對手少腹、胯之里外;有豎膝、橫膝的區別;還有提膝撇擊的用法、屈膝跪擊的方法。各種運用方法都要看對手是正身進勢或側身進勢,上攻或下攻皆要隨對手之勢而相機運用,不可預定。不單膝擊法式這樣,就是各種攻防招法的實施,各部位攻防法式之運用,皆是隨時相機而用的。拳訣云:「拳有定勢」,即有一定之法式的修鍊,方能有體而至用;「用無定勢」,即攻防較技運用之時,皆隨時相機而用,故不可預定。雖「用無定勢而不失勢,方是把勢功夫」。由此可知,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中的「練用有別」和「體用有別」之深刻內涵了。能知此中道理,習拳練藝便可步步深入,層層升華,終可臻神拳神明上乘之藝境了。否則,徒勞而無功矣!

然用膝之法不單是待敵近身上攻、下攻時可以實施;亦可以主動攻擊,在對手防不勝防之時,以膝擊法式收功,關鍵是在主動近敵。明白這種用法者,也就明白了拳術中「權變造勢」和「權必示形」的深刻之內涵了;能充分的體現出拳術中「靜以待動有上法,動中處靜有借法」的攻守皆可施招用手、施手用招制勝的用法,能於較技中實現速戰速決的方針策略了。攻防技法純熟,方具備速戰速決之能力。

第三大勁 曰:襠胯

襠者,內襠也;胯者,外胯也。若兩敵逼近,將周身大力一落,內襠、外胯俱可勝人也,但須湊集合式方可用之。若勉強做作,則失之遠矣,其講細俱見經內。

闡 釋

外腎囊兩旁謂之襠,貴圓貴虛,不可夾住,襠圓則步穩。實際上,襠乃分前中後三部分。前襠:外腎囊兩旁;襠中:會陰穴部位;後襠,尾閭骨部位,即前中後一線皆曰襠。所謂開襠,意開一線之微,蓋心意一開,襠即開矣;不會開襠者,腿雖叉開三尺寬,不開仍然是不開。襠開則圓,然會陰要虛,小肚要實,下腰勁,坐胯尾閭向前翻起,襠勁自然合住;勾臀,襠自然撐開;兩膝合住,襠自然圓。撐襠開胯、襠開胯合,下盤自然穩固;襠合胯開,下盤自然靈變。有了這樣的認識,也就知道襠胯匹配合一而用亦是「陰陽逆從」的法式,「勁形反蓄」的方法。用於上盤攻擊施招用手時,襠開胯合,拳勢必然具備勁整之威力;用於防守時,襠合胯開,拳勢自然具備靈變無稜角之巧妙。故此可知,上盤攻防變化之用的靈妙與否,皆根於「襠開胯合」和「襠合胯開」的靈變圓活機巧之能力。如以「執中以制外」的法則運用,則執襠的開合變化,胯便自然隨之合開以為用了。當然,這也需要一定時間的訓練,方可達到自動配合的運用機制。

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中有四種基本發勁方法,即「上打背發勁,下打尾發勁,外胯鯉魚打挺和全身發勁法(晃海法)」。此經所論「襠胯」為第三大勁,是直接論說「下打尾發勁」和「外胯鯉魚打挺」兩種發勁方法的,而兩種具體發勁方法又有具體運用之區別。

外胯鯉魚打挺,指的是上用手、肘法的攻擊之勢時,順「手、肘」之側的胯,名之曰「外胯」,要上提,乃足之踩勁而來;而內胯,即後胯,要下落前逼。此時襠中的內勁上貫百會穴。後胯落而又前逼之勁,乃由後足根的蹬勁而來。此皆拳論云:「前足如萬斤之石壓,後足如門閂之堅抵來,臀如坐剪夾大銀,身如泰山無可撼」之描述的景象;也是《內功經》中所說的「逼胯以堅膝,圓襠以堅胯」之用法的描述。

下打尾發勁,乃墜法。歌訣云:「墜扳牽挽勢,掩護勿失控」。對手運用牽而扳我欲摔跌,我運用尾閭下墜的勁勢破解,反而能牽動其根。此乃順勢用勢之法,是在不打之中的真打法。如用坐胯、跪膝的跌人之法,皆用「下打尾發勁」的方法。雖然用膝、用胯,兼上可用手、用肘,皆用的是「下打尾發勁」的方法。也就是運用襠勁的墜跪法式。

而下打尾發勁和外胯鯉魚打挺的上下相互變化,就是《納卦經》中所說的「高步以胯勁為主,襠勁為佐;中部襠胯勁互於吞併;下步以襠勁為主,以胯勁為佐。襠勁豎,陰中陽也;胯勁橫,陽中陰也。故須分上中下以用之,襠為胯之樞機,胯為襠之直使,故襠靜而胯動,胯走而襠守,表裡不可錯亂,久而行之自能骨口相吞,而真氣真勁無不通矣!」由上述所論而知,若兩人較技逼近,將周身之勢皆落實在襠胯的襠開胯合、襠合胯開的堅固靈變之中,則起也打,落也打,襠胯皆具勝人之用。但要深刻領會其要點:落勢下步襠勁為主,胯勁為輔;起勢高步胯勁為主,襠勁為輔;中平架勢不起不落,襠胯之勁相互吞併為用。這是正確運用襠胯之勁勢制勝的格局,如勉強做作,不純任自然,則失之遠矣。欲得竅要,具在經內已然詳細地講解明白了。可依法循序漸進而修得。

前邊論述足、膝、胯之三大勁法,合而觀之,乃為步法之內容,古拳論有「腳步能勝人」的問答解說及歌訣,答曰:「用堅墜跪」。將歌訣錄之於下,以便參考為用。

前腳彎兮後腳箭,前足如矢後足?。

用肩推靠不能搖,墜跪勾撻隨人變。

《拳經拳法備要·千金秘訣》

從歌訣中可以知道,足勾、膝跪、胯墜等用法是拳術攻防中通用的方法,而胯、膝、踝三節一氣貫串以為用,則又是上身施手用招、施招用手的根基功夫。由此可以明白拳訣:「明了三節多一方」之涵義了。這一點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中必須要修鍊明白的。否則,不知三節分用、合用的機制,便不知骨節要對,不對則無力的用堅之法 ;不知柔行氣的九曲珠之靈變化解之用;也就不能知道柔行氣、剛落點的攻防轉化之機制了。步法如是,身法如是,手法如是,三法合一亦如是。明白整體與局部相互為用的關係,則具體練用方法可不迷矣!用之必然精矣!

第四大勁 曰:胸背

內功已成,前胸、後背具有大力,可以制人。無有甚巧,須封敵人之手,用胸背須讓出處敵人之手,防其攻吾也。

闡 釋

此乃言說後背、前胸直接攻人之用法,即靠法。有背折靠、胸腹靠、腹肋靠。尚有種種肩靠法,放到後面三門之勁法中在論述。

能運用背、胸腹靠法制人的首要條件是「內功已成」。有了內勁「神以知來,智以藏往」的功夫,還要將背、胸腹靠法的功夫運用純熟,再具備背、胸腹靠法的明勁法,暗勁法,化勁法三法,方謂之「內功已成」。

明勁法:勁形順從法。即後背後靠時則內勁在後背;前胸腹前靠時,則內勁在前胸。後背後靠時,全憑前足蹬踩之勁力,後足支撐自身,以防靠空不失動轉變化之勢的能力;前胸腹前靠時,全憑後足根蹬踩之勁力,前足支撐自身,以防靠空不失動轉變化之勢的能力。此明勁法所發之勢有被對方借力而利用的弱點,但其是初修鍊攻防招法運用必修的內容。乃具有貫通氣道而壯大其勢的作用。

暗勁法:勁形反蓄法。即後背後靠時,雖全憑前足蹬踩之勁力,後足支撐自身,以防後靠空而不失其勢,同時內勁由後背向前胸腹運行;而前胸腹前靠時,雖全憑後足蹬踩之勁力,前足支撐自身,以防靠空不失勢,同時內勁由前胸腹向後背運行。此暗勁法所發之勢,更有動變平衡之效果,發人、放人的威力更強大。如對手借力發招,由於勁形反蓄具有彈簧效應,隨即可以借其勢而發之,故而不畏懼他人借勢用招,因機巧靈變之妙用為常人所不知,不知則無破法矣。此可明白「拳打兩不知」的內涵了。

化勁法:勁形得一之法。內勁化無,惟有一觸即發之用,毫不受力,故輕靈無比。後背、前胸腹之靠,不見其動,而對手莫能逃出,被擊而後亦不知如何被擊出。此乃神拳神明、具備神化之功的上乘功夫藝境。

如此可知「內功已成」之三層攻防功夫藝境的內涵及其精義了。經文所言「」前胸、後背具有大力之精華,乃指內勁功夫而言的。故說背胸之靠法威力之大,是「無有甚巧」的。既不同於巧招妙手之巧妙,便可直接相機而用,然卻妙不可言!

然運用胸腹、後背的前後靠法,須先封好對方之手,或排開其手,或掩壓蓋住其手,皆在運用胸腹、後背靠時同時做到。這樣可有效防止對手在我靠擊時而擊打我,可以勝的乾淨利落。其文中所說:「封住,讓出對方之手。」就是指此意也。

第五大勁 曰:頭顱

內功已成,不但胸背可以制人,即頭顱亦可取勝。其用有二:曰側撞。側撞者,敵在吾前,吾側身撞去也;正撞者,敵在或上,吾正撞去也。亦必防敵之手。

闡 釋

內功已成,頭亦可勝人。頭為七拳之一,故有勝人用頭之法。此經總結有「側撞、正撞」二法。側撞者,用額角;有左額角,右額角,所謂敵在吾前,吾側身用額角部位撞擊。正撞者,用前額頭,即印堂、神庭,額部正中位置,所謂敵在吾上,吾正撞擊而去也。不管側撞、正撞,皆擊打對手鼻樑、太陽穴、胸腹部位。不可用後腦勺部位,此處骨壁最薄而脆弱;更不能用百會穴前的囟門處。凡用頭撞擊時,必須防備對手的手、肘、肩等部位的攻擊。用頭攻擊之妙在藉機用勢,純以巧勝,正所謂「善勝者,其勢險,節貴短」。所用之時機:「兩手搬開用頭擊,正中一線側太陽,你搬我搬皆如是,傷敵額頭撞鼻樑」。無內勁功夫者,千萬不可用之;不得用法真傳者,莫要亂用,以防自傷。

第六大勁 曰:三門

三門者,肩也。用肩三法,須垂吾手,或收手貼住兩股,以小身用之,或側用,或平用,或用之於上,或用之於下,俱在合戰散門內,難以盡注,大抵有內功以後方可用之。

闡 釋

肩為第三道防線,又名三門、內門。用肩有「八面肩頭」之用法:直肩,壓下肩,倒後肩,倒前肩,射起肩,陡起肩,凝、挺肩。經文所述用肩有三法,乃言用肩的靠法。一曰俯肩靠;二曰側肩靠;三曰後肩靠。

俯肩靠:又名七寸靠,乃因對方采擄我手,我順勢借力俯肩靠擊彼胸腹,彼必跌翻矣。拳訣云:「俯肩一靠破銅牆」,即指此法爾。太極拳門的「海底針」式,首選就是俯肩靠擊的法式,繼之以挑打補招以勝之。

側肩靠:即用雙肩左右的外側(肩箅穴處)靠擊對手。此法常用於對手破解我左右直拳時,側肩靠擊。太極拳的的野馬分鬃、白鶴亮翅式,皆藏有側肩靠擊在其中,即挑打分托帶靠擊之謂也。

後肩靠:又名肩後靠。常用於對手搶我左右外門,披身而進,用套步時,吾可順勢用左右肩背骨後靠擊打對手。

凡運用靠法,必先有偷步在前以予支撐,以防靠空被跌。靠法之用,屬於近身短兵深入險地之戰,故必「潑皮膽大」、功夫爐火純青方可用之。經文所言:「大抵有內功以後方可用之」,是說有系列功法的內功修鍊,內勁具備「神以知來,智以藏往」者,方才具備「神窺其勢,意?其隙」的隨機用勢之能力,才能用此短兵,深入險地而一戰勝之。「善戰者,其勢險,節貴短。」即言靠法之用。

凡運用靠法,皆是順勢借力,乘虛而入,對手不知不覺,方為上乘。靠非撞也,故被靠擊者,不知如何即被跌飛而出,身上毫無疼痛之感覺,只覺得被靠擊之勢,渾厚不可阻擋。這又是經文所言:「有內功以後方可用之」的內容之一。內勁泓濃,靠如山崩地裂之勢。

善用靠法者,可在破解對手攻擊的同時又以靠法攻擊著對手,有一招兩用的功能作用及效果。靠法的實施即可單靠取勝,又可連續靠擊;即可用於手法、肘法之後,又可靠法造勢,繼以其它攻防招法攻擊制勝;即可接手即靠,亦可在諸攻防招法中運用靠法收功,所以經文說:「難以盡注,俱在合戰散門內」。我今給予了教詳細的論述,也是便於習拳者修鍊、運用。其用法之妙,不得明師所傳不易得其竅要。

第七大勁 曰:二門

二門者,肘也。在勁在十二大勁中成之最速。其用有二:曰橫肘,曰豎肘。豎肘者,豎吾手頭在吾面側以肘攻人也;橫肘者,橫吾手頭在吾懷中以肘攻人也。用法雖多,必本乎也。

闡 釋

手為頭門,肘為二門,肩為三門,此乃縱深的三門定位分法,來源於三才法說。雖曰三門,既是防守時縱深的外、中、內三道防線,同時又是進攻的三支奇兵。故三門之手、肘、肩的用法,有防守護身之功能作用,又具有攻擊制勝之功能效用;然必與下邊胯、膝、足的步法;中間腰、脊、頸的身法,三法合一而用,才最為完善;才能有「梢節領,中節隨、根節催,三節齊到力增加」的攻敵制勝、防守縝密、無懈可擊的一派堂堂正正的拳法。

肘在曲使。雖說在十二大勁中,肘勁煉成的時間較短,然能攻防至用,也並非易事。拳門所傳:「肘法三十六,打人夠不夠。」充分說明肘法的數量不少,在較技攻防中可運用的機會相當多。因為肘法的運用是由肘的五個部位所決定,有肘尖、肘前、肘後、肘里、肘外,故各拳門皆有用肘方法之名稱,如:里鸞肘、外迎肘、蹲坐肘、下挫肘、上挫肘、後搗肘、占陰肘、釘心肘、挑心肘、擠肘、泰山壓肘、團肘、頭肘、羊蹄肘、肩肘等。然本拳經所總結的只有「橫肘、豎肘」的認識,認為肘的「用法雖多必本乎此」,乃是很有見地的。初學拳者有此清楚的認識,對於用肘,可以由簡入繁,再以簡馭繁了。其實這是習拳練藝的必經之道路,因為拳法至用的掌握在熟不在多。這裡舉幾個運用肘法的例子,對學拳者掌握用招攻防是一啟發。

倒插柳:亦名栽肘,也為本拳經的豎肘。對手右直拳順步直取我面門而來,我起左手上攉挑由對手裡門攔截,同時上左步插進(或上右步)進身,豎吾左手頭在吾左面側,手心捂左耳,屈肘以肘尖栽打對手面門或胸膛部位。此乃搶里門用豎肘的法式。

還可搶外門復從里門用肘:對手仍是順步右直拳直取我面門而來,我上左步起右手上攉其右腕外側;同時左手下搬對手右肘彎,復豎吾右手頭在吾右面側,手心捂右耳屈肘以肘尖栽打對手面門或胸膛部位。此乃搶外門復搶里門用豎肘的方法,招法運用一氣呵成,才見其妙。此乃本經文豎肘的運用法式。

金魚斗鱗肘:亦名橫釘肘,本拳經的橫肘。對手左直拳順步直擊我面門(或胸部)而來,我起右斜領手順勢領接其左腕外側、上右步;同時左手上起反摘(地骨向上)對手左肘外側,復橫吾右手頭,手心向下,在吾左胸懷中(此時我左手在外右手在內,形成雙小臂十字交叉狀態),屈右肘以肘尖擊打對手左腋下(或左肋),即可制勝。此為搶外的橫肘用法,亦是古拳譜中所記載的「金魚斗鱗在池塘」,運用橫肘之一招法。

此橫肘法亦可用於搶里。同樣,對手左直拳順步直擊我面門(或胸部)而來,我起左斜領手順勢領接其左腕里側、上左步;同時右手上起反摘(地骨向上)對手左肘內側,復橫吾左手頭,手心向下,在吾右胸懷中(此時我右手在外左手在內,形成雙小臂十字交叉狀態),屈左肘以肘尖擊打對手面門、胸膛,即可制勝。如不欲橫肘法,亦可左肘變為豎肘釘砸對手面門、胸膛,招法更為兇猛。此乃橫肘開門豎肘用的法式,亦可以肘後橫掃對手左頸部位。

亦有搶外門直接運用橫肘的方法,更為直截了當。如對手右直拳順步直取我胸部而來,我上左步起右手反搭其右腕外側,同時起左手下搬其右肘彎;同時橫吾右手頭在吾左懷中,屈右肘以肘前或肘尖橫擊、釘擊對手頭面、頸部、胸膛,即可勝之。亦可以此法入手,而右肘採用豎肘法,上撩打對手下頜部位,對手避撩擊後仰頭,可復用下砸肘,砸擊對手胸膛。此肘法狠毒,極可傷害對手,故慎用。

拳門自有「寧挨十手,不挨一肘」的警言,說明肘法具有殺傷能力,非克敵不用矣!然於攻防較技中,皆屬於交友的切磋,不存在傷害對方之心的念頭,也能運用肘法以致勝。一個成熟的拳手,是能夠「掐手」的,其所用招法的勁道十分清楚,故能用必打犯不傷人,就是其用肘法於攻防之中,對手也不覺有疼痛難挨之處所。這就是施手用招、施招用手的功夫藝境。然無內勁功夫精純者是不可能做到的。於此可知內勁功夫之重要性了。

第八大勁 曰:穿骨

敵自上路來,吾將全局極力以伸向前穿之,彼之勁自破,吾自獲全勝矣。但須斗骨倒起,後步即往前步以極力向前穿之,不然與通捶混矣。

闡 釋

《內功經》中解釋「穿」勁時說:「曰穿,勁之連也。」什麼「勁」之連呢?在註解之文中說:「豎連為穿,屬陽,抻筋拔力,以剛堅凝結之謂也。」原來穿勁是全身抻筋拔骨之力的解釋,即肌膚骨節處處開張的筋勁骨力之用法。然於穿法之中,必然有內勁的一氣貫串於其中,才具穿勁之效用;才具備剛健的無堅不摧之勢。前賢為了說明這一點,在此用「穿骨」二字,表明了「筋長力大」和「骨節要對,不對則無力」的用形之剛發的精義。傳統拳法雖然是以「意氣君來骨肉臣」為宗旨,但亦有用形之方法,此穿骨法就是應用外形為主的方法,故後面有「用形擊形」的論述。此處只論穿骨的方法及其用法。

在穿骨法中,註解談了兩點:一是全局極力一伸向前穿之;二是但須斗骨側起,並解釋說:「後步即往前步以極力向前穿之。不然與通捶混矣」。即穿骨法的的步法有兩種:一為前步進前仍在前,後步後跟仍在後的疾步法式,可以完成穿骨法的運用;一為後步往前步為前步,並極力向前穿之的倒步法,也可以完成穿骨法之運用。穿骨法的勁之連,亦要與對手之骨力相連,方可將對手穿起跌出。即與彼勁接定,則彼必跌出,是為穿骨法。否則,會與通背捶的打法相混淆。通背捶的用法屬於擊打法,即如釘如矢。而穿骨法屬於接定彼勁的「對法」,屬於一觸即發的用法,從技術、功夫的實質難度上看,穿骨法較通背捶打法的難度要大的多,發人放人的效果腰巧妙的多。故八卦掌訣言中有「好漢怕三穿」的說法。為什麼不說「好漢怕三掌」,而說「好漢怕三穿」?道理就在「穿法」之妙。穿法之妙在「對法」的運用,自然與通背捶的打法有分別了。

穿法之妙有二:一是吾將全局一伸向前穿之,是自身內的勁之連也;二是斗骨側起,與對手的勁之連也,可有橫破直、直破橫的妙用。如對手直勁進擊,我斗骨橫起,則接定彼勁,以橫勁破解對手直勁,一身之穿勁必將對手發放擊出。如對手橫勁進擊,斗骨橫起,則我接定彼勁,橫勢之中見直勁,破解對手橫勁,一身之穿勁必將對手發放跌出。而此中關鍵乃斗骨側起之妙用,見直可以橫破直;見橫可以直破橫。此即形意拳門中的五行拳之橫拳的妙用。 橫拳,屬土,起橫不見橫,其中自藏縱橫變化之妙用,此妙用就是穿骨法的縱橫之兩用。五行拳中,橫拳乃劈、崩、鑽、炮四拳之母拳,故具威力最大,變化最妙。古拳譜中對縱、橫身法的解釋,就是對「穿法」運用之解說。記之如下,以相互參照。縱,「則放其勢,一往而不返」。此乃自身上下抻筋拔骨的勁之連也。橫,「則裹其力,開拓而莫阻」。此乃與彼勁之連的接定連擊而發出之方法。縱橫之身法就是穿骨之勁法,與此可明白了。雖有外形之所用,必有內勁之為主,方能為之妙用。

然「須斗骨側起」,何謂斗骨?如何側起?此時明白穿骨用法的著眼點。否則,用便自己有失誤;失誤在先,又如何能以穿法勝人呢?

以雙小臂而論,大指側橈骨,小指側為尺骨;橈骨、尺骨皆可稱為「斗骨」。而橈骨在拳門中又稱為「天骨」,尺骨在拳門中又稱為「地骨」,合稱「天地骨」。故關於斗骨側起的方法,自古以來就形成了兩種拳法的應用。一種是出拳時尺骨外展的斗骨側起,拳至擊發點位時,手背向上,手心向下,虎口朝內,是名陽拳法;出拳為陽攻,拳又是陽拳。一種出拳時尺骨內旋的斗骨側起,拳至擊發點位時,手背向下,手心向上,虎口朝外,是名陰拳法;出拳為陽攻,拳是陰拳。前者為陽中有陽;後者為陽中有陰。如以回手而論,前者陽拳回收,必復為陰中有陰之拳勢;後者陰拳回收,必復為陰中有陽之拳勢。後者乃傳統拳法中「順纏出拳陽中陰,逆纏回手陰中陽」的順逆手法。這樣也就明白了穿骨法中須斗骨側起的用意了。只有以「順纏出拳,逆纏回手」的法式之用,才是穿骨用法的正確方法。因為順纏出手接定彼勁,直指對手的脊椎之中,故跌人勝之有其必然之道理。如以逆纏的尺斗骨外展側起之法接定彼勁發人,勁勢直指對手身外,故而沒有發人必勝之道理,只能擊打一下而已。由此可以看出拳法的本質內容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第九大勁 曰:堅骨

敵自在路來,吾以一手封其一手,將全局極力猛落,自得全勝矣。但須斗骨側起方能得法,其堅之輕重全在內功之深淺。

闡 釋

上面論述以穿骨法式破解對方自上路來攻擊,乃「仰之彌高」的方法之運用。此又論述破解對手下路來攻擊的法式,即「俯之彌深」的方法之運用,皆是順勢借力的方法。上法用「穿」,此法用「堅」。何為堅?即前面所論述的精神填實骨節間空隙,堅如鐵石;也是「捶捶要沉實而有骨力」之堅。

已明堅之為何,在明「堅骨」之用。

註解之文中談了兩個意思:其一:「敵自下路來,吾以一手封其一手,將全局極力猛落,自得全勝矣。」這裡就出現了兩個問題,一是以封敵之手靠全局極力猛落的?打勝之?還是以一手封敵之手,再以全局極力猛落的靠法勝之?這是第一個意思。其二:「但須斗骨側起方能得法,其堅之輕重全在內功之深淺。」此論中的「斗骨」是指小臂尺、橈骨而說的?還是指胸骨、脊椎骨而言的?其中我問了三個問題,實際皆是為解釋「堅骨」之精義而設計的。如果以「接骨斗榫」一句話就可以說清楚,然對於習拳者如何理解古拳論沒有什麼意義。故兩者取其難,如於難者能明白了,則易者自然就通明了。取於難處用心堅,亦為學拳之一法爾;破難則易行,乃習拳之名言。

拳之用法,自來就有柔行氣、剛落點兩種大法,以成拳術攻守之勢、攻守轉化之用。柔行氣,乃自身節節貫串的柔曲走化之功夫;剛落點,乃自身節節貫串的剛直發放之功夫。如以剛柔論,剛柔以明;如以軟硬論,則柔行氣之勢為軟,剛落點之勢為硬。堅剛之勢,是剛落點的發放之拳勢,乃由柔行氣之拳勢而來;柔軟之勢,是柔行氣的走化之拳勢,乃由剛落點之拳勢而來;而拳法之勢,以柔為體,以剛為用,則體、用剛柔自然分明。此是「以柔用剛,方為真剛」之精義。以剛為用時,必然是「接骨斗榫」的堅剛之景象,即內氣充填骨節間之堅了。明白了「堅骨」的來龍去脈,我們在分析註解之論「堅骨」的用法,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敵自下路來,吾以一手封其一手,將全局極力猛落,自得全勝矣。如以?法而論,以封敵之手的尺骨外展逆纏法,亦為斗骨側起,抓住敵手,將周身全局極力猛然一落,以?法順勢擊之,其必跌出。此乃側起尺骨的逆纏?法;全身松沉之堅骨法。如以靠法而論,以一手封敵之手,側身靠擊對手,亦為斗骨側起,此乃以胸骨為地骨、脊椎骨為天骨,側身以肩內、外側靠擊對手胸部,並用全身的松沉勁勢猛然一落靠之。此也是全身松沉的堅骨法。而此?、靠的斗骨側起所指具體內容不同,?法是指小臂尺骨外展側起的逆纏用法;靠法是指胸骨、脊椎骨的側旋轉之用的方法。

「其堅之輕重全在內功之淺深」,這句話充分說明用手之?、用肩之靠,兩種方法之堅骨的用法之輕、重,是由內勁功夫之淺深決定的。內勁功夫深,用輕可有重擊之效果;內勁功夫淺,即使用重也不會有良好的效果。內勁功夫深,可用輕、用重,輕重變化自如;內勁功夫淺,只能用重,不知用輕,故拳勢輕重變化單調。此句話點明,內勁功夫才是決定堅骨用法質量好壞的根本所在。何止如此,十二大勁法中,法法皆強調內勁功夫的質量作用,這是領會十二大勁法的運用之關鍵所在,故以「勁」言之。

第十大勁 曰:內掠

敵自里來,須以掠勁勝之。其用有三:上掠破敵人上路之勁;中掠破敵人中路之勁;下掠破敵人下路之勁,俱封其手以用之。

闡 釋:

掠之本義,乃輕輕擦過或拂過之意,故掠勁輕靈敏捷,乃搶機奪勢之一方法。故有「掠奪」之說,即用掠勁而壓其勢可與捋、擄相提並論。

關於「敵自里來,須以掠勁勝之」。是指單用掠勁直接勝之?還是要掠勁封其手復用其他方法勝之呢?看來這是不定之論,自有一定之法,分析完後自然全能明白。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上、中、下三路的掠法之運用上來論述清楚明白。

首先要知道,掠法是順勢借力的用勁方法之一種,掠法是搶外門常用的一種方法,是奪其勢的方法。對手搶上打來,即用「托槍式」的上掠之法,順勢借力掠奪其勢,即可順勢借力拋出對手以勝之。此托槍式乃八卦掌門的招法,是上掠破敵人從上路之來勁的。對手搶里、外門中路來擊,可使「狸貓撲鼠」招式,撤步掠奪其勢,即可順勢借力跌扑對手以勝之。各拳種皆有此招法。對手從下路里、外門攻擊我下陰、少腹、膝彎等處,我即刻運用「海底針」式下掠?奪其勢,即可使對手跌扑於地以勝之。而海底針式乃太極拳三十七式中的一式。上掠的托槍式、中掠的狸貓撲鼠式、下掠的海底針式,三者有個共同的特點,即所實施的手法皆一手拿其腕,一手管其大臂,雙手皆掠向一個方向,在順勢借力中用之。此特點,就是注文中所說「俱封其手以用之」。「俱封」之意,即點明是兩手俱掠住敵一手臂,以暗合之勁勢,封住其變化的可能,方能順奪其勢、借其力而為我用。至於所實施的掠法勁勢的輕靈、沉重,一方面是因對手之來勢的輕靈、沉重決定的;一方面是由自己內勁功夫的深淺所決定著的。但凡好手功夫,輕靈、沉重之勢乃隨勢應機而出之,無不恰如其分。這又不可不知。

第十一大勁 曰:外格

敵自外門而來,須以格勁勝之。亦有上格、中格、下格之分。但內功已成,亦不必盡拘,敵遠則格敵人之手,近則格敵人之身,無不可格之處,學者神而明之可也。

闡 釋:

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又名「格鬥術」。首先要弄明白「格勁」之格是什麼意思,方能明白「外格」的格法為何勁勢,方可至用而無誤。

曾子所著《大學》中有:「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的論述。明代理學大儒王陽明,將格物的意思定論為「是格去心中的物慾。」我認為:「自見本身無形的法身道體,其一塵不染。其與萬物相格而不入,謂之『格物』。明此『物格』,而後能知「道本清靜無為」的法則以為用,謂之『知至』。」我們藉此而能明白「格勁」了,內勁格物而其不可入也。為什麼名「外格勁」?外格勁非外形單純的攔擋防守的方法,而是在外形攔擋形式中有內勁封擋(?勁)作用的基礎上同時又有發放的攻擊功能的作用,這是內勁的功能特點決定的。古拳法論:「彼從內門來,則應之;彼從外門來,則接之;不得力處,則變而換之」。依此而知「外格勁」存有「較接粘黏、因依連隨,引進落空,得打疾斷」十六字之連用的法式內容。以故拳法論解之,既然彼從外門而來,即我之門外而來,我自在圈裡了,「圈裡自里裹打開」的勁勢,就是接敵自外門而來的方法,也就是「外格勁」了。雖然有上格、中格、下格之分別,皆是自里裹打開的勁勢不變。

其又說:內勁功夫以成,亦不必盡拘於圈裡、圈外的打法和上、中、下的格法了。敵遠則格其手,以牽動其全身;敵近可格其身而跌翻之。對手之身無不可格之處,我之一身無處不可用格之法。故古拳法論有「圈裡自里裹打開,圈外自外裹入來;里裹打開左右角,外裹打入窩裡尋」等論,說明裹打法就是外格勁,即攻防同時的打法;如果以「左重則左虛,右已去;右重則右杳,左已去;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的「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的一點子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的「站住中定往開里打」的太極拳法立論,外格法的概念就廣泛的多了。

最後一句「學者神而明之可也」,是當時註解此文之人,沒有我們今人理解的全面、深刻、清楚,不知道裹打法之法式,只有用外格以配內掠來說明敵自里來、外來的勁勢之用法而已。但我們清楚的知道「圈裡自里裹打開」的用法,以及太極拳法的「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的法式,皆具備「敵自外門而來,須以格勁勝之」的外格勁,乃自己無形的法身道體之功夫爾。

我們從穿骨、堅骨、內掠、外格四種勁勢之法中,得到上、下、里、外四門攻、守方法的概念,如果結合前面所論的肩為三門、肘為二門、手為頭門的三門法,共計為七門法式明白七門法的攻防運用之概念,形成了傳統拳術的縱深立體方圓之攻守體系的陣式,此乃綜合觀讀經文的效果。如在結合前面所論的足膝、襠胯、胸背、頭,乃一身由下至上的攻防功夫內容,則看得更為清楚了。前賢所論十二大勁,已有十一大勁已然明了,再看最後一個大勁自然會有恍然大悟之感。

第十二大勁 曰:撩攻

將手頭亦內功練得堅實,如撩物之勢,亦攻人也。此勁若成,微一著手,即可工人與數步之外。手頭不可太遠,敵人僅隔寸許,然後撩之方妙。若與敵人相去甚遠,須以步趕之。其用有五:曰內撩,攻敵人之在里門者;曰外撩,攻敵人之在外門者;曰上撩,攻敵人之高勢者;曰下撩,攻敵人之低勢者;曰正撩,攻敵人之正逢者。其倒身如何發勁,如何身法、步法,俱在經內。

闡 釋

撩,有幾種解釋,一曰向上掀起甩出;一曰撂的意思。但是,「撩」字在傳統拳術中,前賢又賦予了一種勁力功夫的內涵。首先說是手頭上的功夫,或掌或拳,皆可用之。如以現在通論用法而說,乃「伸手軟如棉,粘身硬似鐵」的摔手功夫。正如此經文所言:「將手頭內功練得堅實,如撩物之勢,以攻人也。」此勁力若成,微一著手,即可攻人於數步之外。

「將手頭以內功練得堅實」一句,說明內勁功夫將手頭修鍊的堅實。然以拳家的明、暗、化三勁而論,則有明、暗、化三種功夫層次。肯定的講,明勁為初期功夫,暗勁為中層功夫,化勁乃大成上乘功夫了。這樣可以知道,撩勁的攻防招式相同,可由於明、暗、化勁的功夫層次不同,則撩攻的效果也不盡然相同,但最低水平,也是「伸手軟如棉,粘身硬似鐵」的明勁功夫之效果。此撩攻法,乃論說的是用手頭擊人的方法。十二大勁的體、用法,將手頭之勁的方法、功夫放在最後論述,也是有其道理的。即先讓習拳者修鍊前面的功夫內容,則手頭勁勢功夫自然容易獲得。如果先修鍊手頭撩勁用法的功夫而用之,則不再用心修鍊其它勁法,最終只為「拳打腳踢的下乘拳法」了。最後才論手法的撩攻之勁,是因為撩攻之勁全在身中內勁功夫為本;無內勁功夫者,則不知撩攻之勁力運用之妙。外形柔弱無骨是運用撩攻勁力的基礎之一,不可不知。現時北京地區通背拳的高手,皆具備手頭撩攻勁力,他們的勁力功夫已成,較技時得機微一著手,即可攻人於數步之外;甚有功夫精純者,微一著手,即可跌人於丈外。此手頭撩攻之勁力,必須是「伸手軟如棉,粘身硬似鐵」方為正確。妙手功夫雖然跌人於丈外,但被擊者身上無疼痛之感覺。為說明此撩勁的手頭功夫,就是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中的「摔手勁」之功夫。特引用螳螂拳門的摔手歌訣以證手頭撩攻勁勢的威力。錄之如下:

《梅花螳螂拳譜》

螳螂摔手豈虛誇 踏遍天涯只一家

燭光搖影閃電手 連環妙招勢梅花

摔似流星氣勢雄 驚魂奪魄一擊中

勸君莫惜千金體 磨礪還需百日功

如上所論,撩攻之勁力又似內勁之功法。如以《神運經》中「以氣擊氣,手方動而可畏;以神擊神,身未動而得人」而論,像是以氣擊氣的懂勁功夫之法式;再加入「以形擊形,身到後而乃勝。」則為氣形合用之法式。這樣,就完全明白了撩攻之勁力乃是運用手頭擊人之方法,初期功夫是松沉的摔手勁勢,中、後期功夫是輕靈的摔手勁勢。到了中、後期的輕靈功夫之摔手勁勢的時候,就可以自然的做到「用必打犯,而不傷人」的藝境了。

這樣認識便可理解「手頭不可太遠,敵人僅隔寸許,然後撩之方妙。」即粘衣發勁。此「撩」字又有松靜自然的意思。如離敵太遠,則須以步趕之,以防用手夠著打人而犯貪病。明白了撩攻勁力的道理、技法功夫內容的實質,我們再認識撩攻的具體用法內容,就容易理解了。有關具體用法,其曰用法有五,依次闡釋之。撩法,可用拳,可用掌、指。

內撩:攻敵人之在里門者。即對手在我兩手臂之間者,可用左手由左向右擊打;右手由右向左擊打,皆為內撩手法。如左右手的搬打法,即屬於內撩手法。

外撩,攻敵人之在外門者。即對手在我左右臂外一側者,皆可用左右手心、手背攻擊對手的左右臉面、脖頸。如左右單鞭手法,皆為外撩手法。

上撩,攻敵之高勢者。對手攻擊我上路臉面,我以善通背、炮拳、高探馬等招法,即為上撩手法。

下僚,攻敵之低勢。對手以撩陰掌、仙人摘茄、坐盤打攻擊我下路,我以劈砸捶勢、海底針式勝之,即為下撩手法。

如對手左直拳擊我面門而來,我進右步,左手外攉撩其手腕外側,右手外攉撩對手左臂內側,進步欺身,左手下迴環撩擊其下陰、少腹。此乃先左手外撩,復以右手外撩,繼而左手內撩擊之,是以撩論用的方法,說明撩攻之法具有全面功能作用的特性。

正撩,攻敵之正逢者。奉敵必用撩,如撩物之勢,但要手頭以內功練得堅實,擊之必有效。由此看來以手頭擊人之法,皆可謂之撩了。這個認識是肯定是正確地。如虎撲勢、沖鼻捶、劈鋒掌、單雙換掌、插喉、腰斬石人、撩陰掌,皆屬於攻擊對手中鋒線的招法。若窄而論之,可知「攻敵正逢者」之「逢」字,應是「鋒」字,則成「攻敵正鋒者」是名正撩。正撩,乃攻擊敵之正中鋒線者之謂矣。

至於撩攻五法中的「其到身如何發勁,如何身法、步法,具在經內」,具體的記載論述在《內功合戰八門》中,可分揀查明,以備練、用。

五中撩法的論述,又使我們知道了上、下、左、右、中的五門法,即「五行本是五道關,無人把守自遮攔」之意思。雖然後來有「起落鑽翻之濺裹鑽」;亦有「不鑽不翻一寸為先」之論述,皆不出此十二大勁之練用。即「萬變不離其宗」之精義。

「十二大勁註解」的內容基本上全部闡釋完了。由此可以將《內功經》、《納卦經》和《十二大勁註解》前後連貫起來。此中論述雖然著眼點不一樣,但皆為攻防功夫的體、用立論是共同的;立論在攻防功夫至用的基礎上是一致的。理論指導實踐,實踐驗證理論,是《內功真經》這部拳術經典著作的特點。不管是從內功法論述,以《易經》天人合一理法闡述,還是具體的《十二大勁註解》中說明,皆是一個目的:闡明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鍊、建體、至用及攻防功夫藝境升華的理法內容,並告知讀者:只有如此按法修鍊,必能成為拳門行家裡手。有了這個正確地認識,下面再來闡釋《神運經》的內容,更富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及其指導今人習拳練藝之重要意義。「明體知用」是關鍵,體不明,則用便不知了,妙論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藝堂 的精彩文章:

傳統武術之少林9式內功秘法!武術動態教學簡單易學!
傳統進攻性肘法

TAG:武藝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