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碳變來臨,我們這一代人會以何種方式永生?

碳變來臨,我們這一代人會以何種方式永生?

Netflix又要推出神劇了。在前幾天的超級碗上,Netflix播放了新劇《副本:碳變》的預告片,如此重金投入,讓全世界都對這部新劇充滿了期待。

和《西部世界》一樣,《副本:碳變》同樣是一部科幻作品。故事建立在未來世界,意識的儲存和轉移已經可以實現,人類只要支付得起資金,就可以通過在軀殼之間轉換來實現永生不死。於是在碳變的世界中,永生不死的權貴掌握了絕對的權威。故事就在這樣背景中展開。

在春節之際,我們不妨來討論這個被人類幻想了千百年、任何一個文化體系都對其充滿嚮往的辭彙——永生。

為什麼我們終將走向死亡?

古人尋仙問葯,今人將冷凍住自己的身體。這麼多年了,雖然人類的平均壽命不斷增長,但長生不死這一願望一直沒能實現。

從生物學上來講,由於我們基因組天生存有不穩定性,在不斷複製的過程中會有錯誤產生,但隨著我們肌體的衰老,修復能力逐漸變弱,錯誤逐漸累積,人也漸漸走向死亡。另外,我們的染色體上還有一種名為「端粒」的東西,隨著每次細胞分裂進行消耗,端粒消耗完了,細胞也就無法再進行分裂並走向死亡。

總之,從人類作為生物的本質來看,肉體走向衰老並隨之帶來各種疾病是我們終將死亡的主要原因。

想要實現永生,大概只有兩種方式,要麼解決肉體的問題,要麼繞過肉體的問題。於是,目前關於永生的研究(或者說想像)大概也分為這兩個方向,維持肉身不腐,或者想辦法讓精神永存。

永生真的存在嗎?腦容量限制下忒休斯悖論

古代帝王喝下含有水銀的仙藥,或是伯爵夫人將處女血塗在自己臉上,這一切行為的目的都是為了增強肉體的保質期。不過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開始找到了稍微正確的方向,最起碼不至於求長生不成,反倒毒死自己了。

我們已經知道了一些生物以及癌細胞有著無限自我繁殖的功能,或許未來有一天可以探尋到其中的秘密,突破端粒、基因組合錯誤等等人類天生的限制從而實現永生。

另一種正在逐漸實現的方式是,製造出各種各樣的人造器官去替代人身體上已經衰老和病變的器官。現在世界上已經出現了3D列印的人造心臟,科學家還製造出了和感測器連接,可以有真實觸感的人造皮膚。相比突破基因上的限制,不斷用替換器官的方式延長壽命更接近現實意義的永生。如果有足夠強的經濟實力,替換器官所延長的壽命實際上是在為你爭取時間,等待科技的進一步進步來用其他手段延續生命。

但這就又出現了另外一個問題,要知道人的記憶容量是有限的,隨著壽命的增長,我們會不斷遺忘過去形成新的記憶。這就又陷入了忒休斯之船的悖論,當一條船上的所有零件都被替換過了,這條船還能算是原來的船嗎?

同樣,當我們的生命不斷延續,但卻不斷遺忘過去的事情,活到300歲我們,和30歲的我們還算是同一個人嗎?

腦機介面不能讓《黑客帝國》成真,人類如何才能數字化生存?

這就引出了第二個方向——精神永生,也就是數字化生存。在很多科幻作品中我們都見過類似的概念,比如衛斯理在《原子空間》中寫到的永恆星人,沒有生與死的概念,人人都以電波的形式存在。還有《黑鏡》中描寫過的,人死之後精神生存在雲端,以數據的形式活在任何一個年代。

既然肉身不腐如此困難,那麼我們有可能保存自己的意識,像科幻小說中那樣活在虛擬世界中嗎?甚至像《副本:碳變》中一樣,把自己的意識轉移到另外一具肉體中嗎?

可最大的問題是,要如何才能保存意識呢?在大多數作品的設計中,腦機介面通常被用來上傳意識。主角只要戴上個頭盔,就能像使用U盤一樣讀取腦海中的一切。這裡是一個很常見的誤區,腦機介面的作用絕不是為了讀取人腦中的數據,而是為了讀取人腦發射出的信號。

我們的肢體行為都是由神經元信號控制,腦機介面的作用之一就是將這些信號進行解碼再編碼,轉換成操縱機械的指令。已經出現的一些案例,如通過腦機介面打字、殘疾人通過腦機介面踢球等等,都是這種技術的嘗試性應用。

腦機介面的另外一個作用,就是模擬信號刺激大腦。說白了就是僅僅通過發射信號,在人腦中形成痛覺、快感等等感官刺激。當然這一技術的發展還在萌芽時期,不過理論上來講,還是可以實現讓大腦活在虛擬世界中的。

可是活著,並不代表「你」活著。你的意識能受到刺激,卻沒法證明這就是你的意識。因為你的行為不再具有你的特性,不會承載著你的記憶和習慣,所受到的刺激也僅僅停留在感官和生理上,這樣的永生,相當沒有吸引力。

多發幾條微博吧,或許將成為你永生的必備材料

那麼我們是否可以換個角度呢,雖然沒辦法主動去讀取一個人的意識,但我們已經可以收集到一個人在世界上留下的所有痕迹:言論、外貌、生活經歷、喜好……通過對這些數據的學習,我們完全有能力在數字世界「再造」出這個人。

俄羅斯一位名為Kuyda的工程師就利用類似的技術,收集起一位去世好友與自己的聊天記錄,開發出了一個聊天機器人,和這個聊天機器人對話時就好像在和去世的好友對話。

相比以上提到的所有方案,這種方式可能是未來幾十年內最經濟可行的永生方案。通過機器學習,只要有一段音頻、一段視頻,加上一些社交網路上的數據,人工智慧就能輕鬆模擬出我們的音容笑貌。雖然我們自己已經不再能有所感知,但我們還可以以另一種形式存在於程序中,甚至能通過社交網路和全世界交流。這種永生的成本,也低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不過這樣「活在別人心中」的永生方式完全違背了永生的真正含義,不過電影《超體》中曾經探討過生命的終極目的:生命永遠在和時間賽跑,渴望在時間維度上獲得永恆,只是這種目標不能實現,於是我們選擇了另一種方式,讓文化、知識不斷傳遞,讓一代代人不斷獲得進化,代替上一代人完成與時間的競賽。

如果遵循這一邏輯,朝生暮死的蜉蝣一生只為交配,卻也是在讓下一代幫自己完成「永生」這件事。

或許現在的我們 「正在永生」,依靠一代又一代累積下來的基因與經驗,與殘酷的時間進行搏鬥。雖然這項偉業還未實現,但好歹我們也與時間打了個平手。

為自己鼓掌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無處不在 的精彩文章:

把幾噸重的核磁共振掃描儀變成電腦一樣大
日本原裝進口 索尼新一代VAIO新品發布

TAG:科技無處不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