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桂林美麗的山水光環里,還有曾被忽略的珍貴佛塔

桂林美麗的山水光環里,還有曾被忽略的珍貴佛塔

旅行,只為找到想要的風景

枯水季節的象鼻山

冬日的桂林,少了遊人的喧嘩,整個城市顯得悠靜而祥和,前段時間全國普遍的強冷天氣和強降雪,在桂林的周邊也有許多能看到美麗雪景的地方,卻也懶得一動,而是選擇了蝸居在家,等強冷天氣過後,瞅准了有暖陽的時間,便也按捺不住了,美名曰去活動活動筋骨,晒晒冬日的暖陽,於是陸續走訪了市區中心地帶的三座佛塔——塔山的壽佛塔、象鼻山的普賢塔和位於木龍古渡臨江岩天然蛤蟆石上的木龍塔。

其實,這三座塔,對於每個桂林人來說,要去觀賞都不難,或許每天上班的途中,或是外出逛街買菜的路上,都可以看到它們的存在,可難的是,需要一個很悠閑的姿態,一個平和的心氣,去感受它們的古往今來。當一個人從「旅遊」的初級階段,過渡到「旅行」的時候,「慢旅行」才是發現一切美好的開始。

塔山——壽佛塔

塔山,位於灕江和小東江的塔山島上,隔江與穿山相望,壽佛塔就建在陡峭的塔山之上。

出門順著穿山路往南走,就可以來到塔山腳下的劉家村,當強冷空氣肆虐過後,看到小東江對岸的穿山公園裡,桃花傲然開放,當寒凍來臨的時候,春天還會遠嗎?

藍天映襯下的桃花,分外耀眼,在這暖洋洋的冬日裡,一掃前幾日的徹骨寒冷,人也因此而爽心悅目。

劉家橋連接起了小東江兩岸的交通,也把穿山公園和塔山連接在了一起,成為一個整體的遊覽區域。

2017年3月18日凌晨1點左右,由於受到強降雨和大風天氣的影響,塔山東側山體突然發生岩石坍塌,崩塌所在位置相對地面高度約8~14米,崩塌下來的岩石總共約有60方,最大的直徑約有1.5米,雖然過去差不多一年的時間了,但還可清晰的看到塌方後山體留下的痕迹。

非常重要的tips:在多雨的季節遊覽桂林的山山水水,一定要注意安全,盡量避免在山腳下長時間逗留,因為桂林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體多為石灰岩,由於日常風化遇水後容易鬆動,很容易出現山體塌方的不可控因素。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桂林人,而且一直都居住在離塔山半徑不超過1公里的區域,每天出出進進、來來往往都可以眺望到塔山,但很汗顏的說,我是第一登塔山,也是第一次這麼近距離的發現塔山的美。

塔山的登山道位於山體的南面,有石階可順道而上。

在接近山頂的時候,石階變得陡峭而盤旋,植被也沒有山腳下的多了。塔山垂直高度不超過50米,因此,對於男女老少來說兼宜。

壽佛塔建於明代,是常見的中國七級六角形密檐式磚塔,通高13.2米,塔身呈梯形向上逐級收進,每層高度也遞減,塔頂呈覆缽形,上承葫蘆形寶珠剎頂,因北面嵌有「無量壽佛」而得名。

從下往上仰望壽佛塔,佛塔因角度的改變,而顯得挺拔而莊重。

當佛塔展現在我眼前的時候,沒想到是這麼的精緻而美麗,歷經了600多年的風霜雨雪,依然留存完好。

正北面鑲嵌的佛像已經出現風化而變得有些模糊。心生可惜,多麼珍貴的史料文物,一直與自然風化無聲的對抗著。

雖說這麼寫寫畫畫不足取,也不應提倡,但是,從這些字裡行間里,也看出了人們對佛的虔誠和信仰,對美好願望的期盼。

對愛情的祈禱。

對自己學業的訴求。

對家人的祝福。

站在山頂朝東北面俯瞰,是一個建設工地,城市的規劃是把最後的城中村改造成為集旅遊、文化、休閑、娛樂、商業等元素為一體的標杆性旅遊項目。

從山上下來,右轉是進村的小道,然而,從村裡看到的塔山另一面,卻是非常的陡峭,靠左邊有一個柱子一樣的山體是與塔山分隔開來的,一旁的村民告訴我,這柱子一樣的山體,就像一隻蠟燭,他們把它叫做「蠟燭山」。一山從兩個不同的角度看過去,截然不同,這就是桂林山水的獨特之處。

象鼻山——普賢塔

象鼻山是桂林的城徽標誌,也是桂林歷代人文薈萃地之一。在灕江的西岸觀賞象鼻山,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這是絕大多數人的觀賞模式,但是,繞到山體後面,還有更精彩的人文風景,在水月洞,可以欣賞到很多有關象鼻山詩賦的摩崖石刻。

「象山水月」四個字,是泰國老華僑丁耀江老先生於1984年題刻,位於象鼻山後山水月洞附近。

繞到象鼻山後山,在象鼻子和象腿之間形成的這個天然洞穴,稱作「水月洞」。水月洞長17米,高約12米,寬達10米。洞內最早的石刻是唐代文學家元結在象鼻岩用篆書刻寫的「水月洞」三個字(見下圖)。

洞內面積不大,卻彙集了50多件歷代著名詩人佳作的摩崖石刻, 其中宋代23件, 元代1件, 明代12件, 清代14件, 民國2件。內容有題詩、填詞、題榜、銘文、傳記、營繕紀事等。

上世紀的水月洞,允許遊人來到洞前細賞那些珍貴的摩崖石刻,近幾年來,考慮到安全因素,如今已被鐵欄杆擋了去路,再加上風化的侵蝕,有些摩崖石刻已經字跡斑駁了。現代的文明不斷的侵蝕著祖先給我們留下的歷史財富,我們又將留下什麼給子孫後代。

洞中最著名的詩是宋代薊北處士的《水月洞》詩,細緻的刻畫了「天上月,洞中月,水中月」相互輝映的奇特景觀,這就是著名的象山水月。

詩曰:

水底有明月,

水上明月浮,

水流月不去,

月去水還流。

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為了水月洞里精美的石刻,曾3次造訪象鼻山拓片。

在象鼻山的後山有一個高19米,寬3.3米,長13米,南北對穿半封閉形的通道。因在象鼻後側故而得名象鼻岩。

原來未曾開放的象眼岩,近年也開放了。

在象眼岩看到的桃花江美景。

普賢塔:是一座喇嘛式實心磚塔,建於明代初期,高13.6米,須彌底雙層八角形,寶瓶式圓形塔身,上覆傘形蓋,頂蓋兩圈相輪。矗立在象鼻山頂。

曾經一度在桂林導遊員的導遊辭中,是這樣介紹象鼻山的傳奇:

傳說,這是一隻天庭派來巡視凡間的神象,有一次,神象來到桂林,看到桂林遭受大旱之災,勞不忍歸,沒有按期回到天庭,而違背了天令,被天兵天將用長劍刺死在灕江邊,露於背部之外的劍柄就隨著大象的石化而變成了這古塔,因此普賢塔又名叫「劍柄塔」。因塔身又像一座寶瓶,故也有「寶瓶塔」之美譽。

而普賢塔的得名,是因塔身第二層正北面嵌有的「南無普賢菩薩」之像。一聲嘆息,這青石上的刻像也模糊得難以辨認了。

在象鼻山頂的觀光平台上往南眺望,就可以看到不遠處的穿山和塔山。

象鼻山的水月和南面的穿山月岩相對,一懸於天,一浮於水,天然的形成了「灕江雙月」的奇特景觀。

「西南保障」這幾個字,篆刻於象鼻山體西面的半山上,我站在這裡有好許時間,很新奇的發現,大凡上山或下山的人,很少有人知道這半道上,還有這麼強勁有力的榜書石刻,只是我駐足觀看時,才看到有人好奇的望望我,然後抬頭望望山,驀然發現頭上有乾坤。

1935年冬天,為了有效防禦日寇的侵略,國民革命軍十五軍參謀長何宣在象鼻山修建了堅固的碉堡和運輸暗道。為了穩定民心,鼓舞鬥志,又在象鼻山山門上,親自書寫並請石工鑿刻了一方一丈二尺多寬的「西南保障」四個大字,以表達抵禦日寇的氣概與決心。此碑刻便一直保存至今,成為桂林人民奮勇抗擊日寇不可磨滅的印跡。也印證了桂林自古以來都是南方政治、經濟、軍事的中心。

這是前山登山道,要比後山的登山道陡峭,因此告訴外地的朋友們一個遊覽象鼻山的省力tips:

從後山登山,先到水月洞附近觀賞象鼻山和灕江美景,眺望對岸的訾洲公園(訾洲煙雨是桂林老八景之一哦),藍後觀賞象鼻岩,登半山觀賞象眼岩,山頂膜拜普賢塔,山頂觀光平台俯瞰遠處的穿山、塔山,藍後從前山道下山,前山道除了「西南保障」四個字遙掛在登山道的頭頂上方外,沒有其他景點。

木龍洞外——木龍古塔

最近的出行很低碳、很環保,不是步行,就是掃二維碼騎共享單車,趁著好天氣,邁開腳步,跨過解放橋,今天要去另一座塔——木龍古塔。

慢旅行,能發現很多以前未曾感到的美好,從家到木龍塔的一段路程,是沿著灕江一路向北,路過伏波山公園時,遠遠看到半山亭,不同的角度,才發現在龍珠路上看到的半山亭那凌空的架勢,好不威武。

木龍洞左倚疊彩山,右枕灕江,南北穿透,洞里停了不少的電動車,這些都是一些建築工人的交通工具,在洞的北面出口的江邊,正在修建一座涼亭,汗!

穿過木龍洞,往前走幾十米,就可看到小巧玲瓏的木龍古塔。

木龍古塔矗立在木龍古渡臨江的一塊天然蛤蟆石上,建於唐代,全塔高4.34米,由一塊巨石雕刻而成。

塔基為三層鼓形蓮瓣的須彌座,寶瓶形塔身,四面雕有神龕,南北龕造菩薩像、東西龕造佛像,均趺坐於蓮花座上,六角星形傘蓋及葫蘆寶頂冠於十二層相輪的塔剎之上,冠以葫蘆形寶珠剎頂。

與壽佛塔和普賢塔的磚塔結構不同,木龍古塔是一座石塔, 且小巧玲瓏,獨具一格,是桂林保存完好的古代石塔。

在古代的桂林城區里,灕江上沒有一座橋樑,連接灕江兩岸的交通,就是靠渡船,木龍古渡是當年船渡的繁忙之地。想當年,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坐著木船由北順流而下,就在古渡登岸進城。如今的「木龍古渡」是桂林新二十四景之一。

木龍古渡附近的江面開闊,景色怎一個美字了得。

站在江邊往北看,近處的鐵封山和遠處的虞山都臨江矗立,這是山與水的天然完美結合,而灕江因為正處在枯水時節,河床下降,江石裸露,平添另一種山水景緻。

沿著江邊的休閑步道往北走,一條古驛橋向前延伸,帶你跨過木龍湖和灕江的交匯處。

高大的古城牆已然使人感覺到城裡城外的氛圍,這是宋代時期的古城牆,如今在市區內能保存下來的已不多了,而顯得彌足珍貴。

沿著古城牆繼續北走,就到了東鎮門——桂林18座宋代古城門中,僅剩的2座古城門之一(另一座是古南門),為南宋末期靜江府城的外城門之一。兩端城牆北連鐵封山,南接疊彩山。

穿過城門,就進到了古代桂林的城內,東鎮門在冬日夕陽下,顯得威嚴挺拔。

東鎮門名稱由來:

鐵封山雄踞城北入口,與鸚鵡山東西相峙,形成由北面進入桂林城的咽喉要道。鐵封山有2峰(圖中遠處一高一矮兩峰),西峰高於東峰,呈馬鞍形。兩峰間在絕壁處築有城牆,依勢南伸,直通東鎮門,與木龍洞相接,有「鐵封鸚鵡鎖北關」之說。

從東鎮門往西走,橫過中山北路橋,就進入了桂林的城市名片景點——兩江四湖核心景區了。本想慢行到桂湖後,掃一輛共享單車騎回家的,可到了寶積橋上,看到寶積山有登山道,甚感新奇,就沿登山道上山了。

(又一次很汗顏,知道寶積山,但這麼幾十年都一直不知道還有登山道可以上到山頂,無比慚愧)

寶積山為城北勝境,其名最早見於明正德年間鐫刻于山麓的篆體「寶積山」三字,兼因山上奇石累累,似無數珍珠寶石堆積而成,故名。寶積山分南北兩峰,中間低回,遠看象個馬鞍,山上樹木繁茂,鬱鬱蔥蔥。山北有寶積岩、華景洞、華景塘。

寶積山上基本上見不到遊客,我在山上的時候,也就只看到居住在附近的一個小男孩在家人的帶領下,上到山上來溜達,光看這石道和鐵索欄杆,就盡顯寂靜而充滿滄桑。

早在唐宋時期,寶積山就已成了游賞勝地,壁間有宋明以來石刻10餘件。1979年5月,在寶積岩內發現距今約3萬年前人牙化石兩枚、動物化石和打制石器等。

桂林老八景之一的「桂嶺晴嵐」:指的是,從寶積山上北望,鐵封山、鸚鵡山、觀音山一帶雨後初晴,嵐光紫霧飄渺其間的迷人景色。

寶積山所在的地理位置,是古代桂林城府的中心地帶,登台遠望,前後左右為華景塘、桂湖、灕江、八角塘所拱,四周則觀音、鸚鵡、疊彩、獨秀、騮馬、老人諸山環繞。

冬日下午5點的陽光,和醺溫柔,它把最後一抹餘暉灑向老人山,映襯出石山老爺爺清晰的眉毛、鬍鬚和慈祥的側影。

一次無意間的城市漫步,卻在不經意間,發現了平日匆忙腳步下,曾經被忽略的美好,也瞬間領悟了,旅行需要的不是數量上一處又一處間的不停穿梭,而是慢下來,去發現那些經過長久歲月沉澱下來的精華,這是我能理解到的旅行的真正意義。

2018,需要給自己一個改變,給自己安利一萬個「慢旅行」的理由,去發現那些不經意的美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行行攝攝去旅行 的精彩文章:

TAG:行行攝攝去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