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還記得小時候看過的馬戲電影嗎

還記得小時候看過的馬戲電影嗎

正在國內熱映的《馬戲之王》(The Greatest Showman)聚焦大型馬戲團的先驅菲尼亞斯·泰勒·巴納姆跌宕起伏的創業經歷,並將馬戲與歌舞這兩種都有些年頭的娛樂形式結合起來,打造了一場華麗的視覺盛宴。

事實上,它是進入千禧年之後,少見的以馬戲團為背景的影片。而在上個世紀,這類影片可說是層出不窮,中國觀眾熟悉的也不再少數。尤其是在馬戲和電影都難得一見的老舊年代裡,觀眾通過觀看以馬戲為主題的電影,得以在雙重凝視中收穫雙倍的快感,因此這類影片格外受青睞。

然而,在人權(畸形人也應受到尊重)、動物生存權(馴獸項目過於殘酷)意識日益高漲的今天,馬戲團的表演項目,乃至馬戲團本身都日漸式微,馬戲主題也慢慢淡出銀幕。這當然不是壞事,在將來的人眼中,馬戲電影或許只是特殊時代的產物。這類影片——比如以下這五部——曾帶給我們的驚奇、歡笑與淚水,或許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慢慢模糊。

《馬戲團》(1928年)

《馬戲團》海報

因為受到麥卡錫主義的迫害,卓別林在1950年代被迫離開美國,其後只能在瑞士生活、創作,直到1972年才重返令他揚名的國度,領取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事實上,早在1929年,卓別林就曾憑藉影片《馬戲團》拿到過一次奧斯卡榮譽獎。這次獲獎經歷也算是奧斯卡史上的奇葩事件之一:他最初憑藉這部影片拿到的是最佳導演及最佳男主角的提名,但後來學院決定將他的名字從競賽項目上去除,轉而授予特殊榮譽獎。

除了撤銷提名以外,圍繞在《馬戲團》這部電影上的故事還有許多許多。在影片的拍攝過程中,卓別林經歷了離婚;母親過世;片場失火導致他精神奔潰;練了幾個星期才實景拍攝完成高空走鋼絲的精彩片段,結果膠片不見了,重拍效果又不如他意等等悲劇事件。以至於當年上映之後,他就將影片雪藏起來,在自傳中也絕口不提,直到四十年之後才允許重新發行。

如今我們重看這部這部影片,不難發現它並沒有創作者本人認為得那麼糟糕,尤其可以說是默片時代馬戲電影的代表。卓別林在片中還是以經典的流浪漢形象出現,演繹了又一個笑中帶淚的故事。

《馬戲團》劇照

為了逃避警察的追捕,流浪漢誤入一家瀕臨破產的馬戲團,又陰差陽錯跑上台前,沒想到卻把觀眾逗得前仰後合,意外得到一份工作。就這樣,流浪漢時來運轉,成了團里的頭牌,還愛上了美麗卻總是被輕視的女演員。可惜她只把他當成最好的朋友,和走鋼絲的帥哥情投意合。失戀的流浪漢同時失去了搞笑的本領,偶然得到機會代替走鋼絲的帥哥上場演出,也以鬧劇收場,結果被經理掃地出門。雖然暗戀的女演員跑來投靠他,他卻選擇犧牲自己以成人之美。最後馬戲團揚長而去,只留下流浪漢獨坐在塵土中,目送心愛的姑娘漸行漸遠。

《馬戲團》劇照

在這部誕生於大蕭條前昔的影片中,卓別林一手包辦了製片、導演、編劇、主演、作曲及主題歌的演唱,盡情展現了他的多才多藝。而且影片中的許多橋段在當時都算得上技巧上的銳意創新,比如鏡子屋的那場戲就比奧遜·威爾斯《上海小姐》里的名場面早了近二十年;又比如流浪漢靈魂出竅暴揍情敵,在同一畫面中實現角色分身,在當時不啻為一種奇觀。

然而,最讓人佩服的不是技術創新,而是卓別林將魔術、馴獸、走鋼絲等馬戲項目與依靠肢體表現的滑稽動作結合得天衣無縫,以及喜劇與悲劇調性的平衡,這些正是卓別林跨越時代的偉大之處。

《馴虎女郎》(1954年)

《馴虎女郎》海報

說到我們父輩諳熟於心的馬戲電影,非蘇聯影片《馴虎女郎》莫屬。如今,它經過數碼修復技術煥然一新,不時還會在央視的「懷舊劇場」頻道重播。

耶爾莫拉耶夫有一手駕駛摩托車的絕技,他受邀加入馬戲團,成為飛車演員,在馬戲團擔任清潔工的姑娘列娜成了他的副手。然而,巡演在即,列娜卻自告奮勇報名去當馴虎演員,因此和耶爾莫拉耶夫不歡而散。當他得知列娜即將正式登台的消息後,還是立刻從巡演中趕回馬戲團,卻看到好友別佳打算向列娜求婚……

片中,三個年輕人的命運和馬戲緊緊交織在一起,不過,它的主題卻並非愛情,而是從演員的角度彰顯馬戲表演這份工作的神奇:從部隊退役的硬漢耶爾莫拉耶夫最初有些輕視這份工作,但是經過列娜關於「馬戲團像個大家庭」之類的勸導,還是選擇給自己一個嶄新的開始;而列娜不管是做清潔工,還是如同花瓶般的表演副手,又或是與猛虎為伴的馴獸師,始終不願意離開馬戲團,可見其魅力之大。

《馴虎女郎》誕生於1954年,由於當時我國正處於與蘇聯的蜜月期,第二年就由長春電影譯製片廠引進,擔任翻譯的是在《小兵張嘎》里的「王翻譯」王溯。現實中,王溯的專項並非日語而是俄語。他自幼在哈爾濱的俄語學校就讀,曾在北京電影學院當過蘇聯專家的翻譯。相比龍套角色,他在譯製片領域做出的貢獻恐怕更不為人知。

影片用了不少鏡頭展示馬戲團後台的場景,而台前的表演與主線劇情的銜接也非常自然,毫無為了拍馬戲而拍的生澀感。此外,當年處於精神和物質雙重匱乏中的中國觀眾也從中看到了列娜那身合體時髦的布拉吉,見識了蘇聯人民的閑適生活,而當時距「二戰」結束也不過五年光陰。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是那隻通人性的大貓,多年以後,即便已經記不清這部電影到底講了什麼,它在辦公室里放飛自我的畫面依舊清晰。

《嬌嬌小姐》(1986年)

《嬌嬌小姐》片頭,該片留存於世的海報及劇照極少

上世紀80年代,我們國家拍過不少由滾滾當主角的電影,《嬌嬌小姐》是其中最為歡脫的一部。

影片的主角嬌嬌是馬戲團里的新晉明星——一隻喜歡吃蛋糕的大熊貓。可是,吃貨不愛訓練,讓大家無可奈何。好在初來乍到的馴獸員小龍對它十分耐心,但老馴獸員卻只相信棍棒教育,心疼嬌嬌的小龍只好帶著它離團出走,因此成了誘拐國寶的罪犯。

這部電影真正算是特殊年代的產物。要是放在今天,把滾滾當成馬戲團的「當家花旦」,還像狗一樣在脖子上套著項圈牽著走,非被網友口誅筆伐不可。然而,想當年我們眼裡只有大熊貓的憨態可掬,哪懂得從動物的角度出發去考慮它們的權益。除了嬌嬌以外,聰明的小狗花花、調皮的猩猩陸陸,還有總是把「想當年」掛在嘴上的老團長,也都是片中讓人過目難忘的角色。

《大象音樂會》(1975年)

《大象音樂會》海報

由捷克斯洛伐克和蘇聯合拍的《大象音樂會》其實是不少70後、80後的馬戲啟蒙。這部電影由上海譯製片廠配音製作,或許因為在電視上重播的次數不那麼頻繁,它的知名度相對較低。

《大象音樂會》完成於1975年,中國觀眾欣賞到它要等到1987年。影片講述一個馬戲比賽的評審團和一群動物學家在莫斯科相遇。一邊是來自英國的鳥類學家女士和來自捷克的大象專家先生為大象能否學會唱歌爭得不可開交,分別以吃掉帽子和吃掉鞋子打賭;另一邊是精彩的馬戲節目接連上演,但挑剔的評委總是看不上眼,反倒是馬戲團後台的鬧劇獲得一致好評。

該片出自捷克赫赫有名的導演奧德里奇·利普斯基(Oldrich Lipsky)之手。然而,可能由老大哥蘇聯坐鎮的緣故,以腦洞大著稱的利普斯基在這部電影上表現得中規中矩,形式上不見《快樂的結局》的離奇,內容上無有《紳士們,我把愛因斯坦給宰掉了哦》的怪誕。全片80%的時間都在用鏡頭忠實還原馬戲演出,只能從慢鏡頭展示的馬戲動作與詭異音樂的混搭,以及結尾別出心裁的「吃帽子」,一窺利普斯基的「惡趣味」。

不過,對於馬戲愛好者來說,《大象音樂會》倒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作品,它將各種馬戲項目一網打盡,從常見的馴獸、空中飛人到罕見的炮打活人,可謂應有盡有。而且許多演出都是一鏡到底,真實畢現。

《大路》(1954年)

《大路》海報

若論影史上最愛拍馬戲團和馬戲藝人的導演,非義大利人費里尼莫屬。不難想像,在他度過童年的亞得里亞海邊小鎮上,每每有馬戲團來訪,必定如過節一般萬人空巷,孩子們更是喜不自禁。這樣的盛況深深植根於小費里尼的腦海中,成為某種揮之不去的情結,並投射到他的導演處女作《雜技之光》以及其後的《白酋長》《大路》《小丑》等影片中。

在以上這幾部電影中,最純粹的馬戲電影要數拍攝於1970年的《小丑》。片中,費里尼親自出鏡,以偽紀錄片的形式還原了不同時代的馬戲團的台前幕後,從而揭示這一娛樂方式中究竟蘊藏著何種樂趣,何以能跨越不同的世代。

費里尼(右)在《大路》片場

不過,對於我們中國影迷來說,最熟悉的還是他的成名作《大路》。在世紀之交進入DVD時代之初,最早在中國的市面上露臉的費里尼作品也正是這部《大路》。

《大路》劇照,圖右為費里尼的妻子朱麗葉塔·馬西納

「鐘樓怪人」安東尼·奎恩和費里尼的妻子朱麗葉塔·馬西納主演的這部影片,充分反映出由謀生的行當導致的馬戲藝人的命運悲劇。他們總是居無定所,本應珍視的美好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被消磨殆盡:「傻瓜」認為自己不知哪天就會摔死在鋼絲下,所以他玩世不恭,總是不計後果地嬉笑,最後反倒死在贊帕納的拳頭下。走南闖北的贊帕納醉生夢死,以為拖車就是全部,失去心愛的人而不自知,最後留給他的唯有悔恨與孤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美韓防長在夏威夷談朝鮮問題:重申無核化目標。歡迎朝韓對話
41歲砍下47分,請欣賞馬布里籃球人生最後的表演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