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轉基因之爭與科學的思維素養

轉基因之爭與科學的思維素養

科學進入中國大眾的視野,始於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已經整整一個世紀了。科學和民主也被稱為賽先生和德先生,當年,這兩位來自西洋的先生成為中國啟蒙運動最深入人心的形象。100年過去了,中國的科學技術有了巨大的進步,移動網路不斷改變日常生活,超級工程力拔世界頭籌,中國正在向科技強國邁進。但是科學的精神是否融入了我們的文化?科學的思維方法是否成為了我們思想的素養?一場轉基因之爭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們前進路上的陰影,也照出了我們因襲的沉重歷史負累。試看媒體對轉基因技術的宣傳和渲染,大眾對轉基因技術的認識和理解,官方對轉基因技術的搖擺與矛盾,都體現出了國人的科學思維素養。

規律和經驗

科學是「以範疇、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多種現象的本質和運動規律的知識體系」(中國大百科全書)。在科學的知識體系建立之前,人類只能根據經驗、根據所見所聞所感知的零碎知識來認識世界的,不能運用規律來理解現在和預見未來。今天,人類利用Bt基因培育轉基因抗蟲作物,是建立在對Bt基因的功能和結構充分理解的科學規律的基礎之上的。但是如果我們無視科學規律,只從「蟲子不吃、人吃了可能有害」的經驗出發,是無法對轉Bt基因抗蟲作物做出正確評價的。

實證與臆測

科學是一門實證的學問,每一個科學規律都必須經過實際驗證。科學可以從提出假說開始,但是假說必須通過實踐證明,並且符合必要和充分的邏輯條件,才能成為科學規律。可是如果離開科學的思維方式,僅憑感性和支離破碎的若干概念去推論,就成了臆測。例如經濟學家郎某,也介入轉基因技術之爭。他說:「這就是轉基因的問題,所以玉米、大豆都有類似的問題。為什麼會破壞免疫系統?為什麼會破壞腎臟跟肝臟?很清楚了,腎臟跟肝臟是幹嘛的?是解毒的么,可見這個毒已經破壞到肝臟了」(2010-02-25 ,來源和訊網)。他把免疫、肝腎、解毒這些支離破碎的知識羅列到一起,採用煽情的語言,臆測出一幅恐怖的景象。

邏輯與推理

我們常說,說話要符合邏輯,可見邏輯和推理是十分重要的思維方法。生命科學和轉基因技術的發展過程,是符合科學邏輯的延伸;國家關於轉基因作物和產品的安全性管理制度,也是一套科學邏輯體系。我們可以批評轉基因技術是否濫用,可以討論轉基因技術會帶來哪些風險,也可以批評安全性管理制度是否嚴格,但是不應該離開正常的邏輯和推理,斷章取義的抽取個別概念去煽情。轉基因技術能夠使生物具備過去沒有的新性狀,例如棉花能抗棉鈴蟲,切開的蘋果不變色。但是並非一切少見的植物性狀都是轉基因的。網上流傳顏色鮮艷的蔬菜、個大的草莓都是轉基因的,這些完全不符合邏輯的反轉謠言反覆傳播,引起一部分人對轉基因技術的恐懼,說明這些受眾的邏輯思維素養還有待提高。

類比與分析

針對轉基因抗蟲作物,有一句十分煽情的說法,「蟲都不吃,人能吃嗎?」這是一種類比的說法,其隱含意義是人和蟲都是動物,都是靠食物為生,你看蟲子都不能吃,人更不能吃了。類比是一種思維方法。類比有抽象和具體,有感性和理性,有在科學分析基礎上的精密的比較,也有僅憑感覺進行的簡單模糊的比擬。簡單模糊的比擬由於其直觀通俗,很容易引起共鳴。國人十分善於簡單的比擬思維。例如食療法常常用「吃什麼補什麼」的原則來搭配食物,燉豬心補人心,燉豬腦補人腦,燉牛鞭壯陽。其實心腦血管病變常常源於高膽固醇,而動物內臟膽固醇含量特別高,對心臟大腦危害甚大。「蟲都不吃,人能吃嗎」就是一種簡單的類比思維,缺乏科學的分析。蟲有千千萬,如果我們不能進行細緻的分類和科學的分析,怎麼能發明那麼多的針對各種不同的害蟲的藥物和技術?細緻的分類和科學的分析是現代科技的基礎之一。我們今天有殺蚊子而對人無害的蚊香,有殺雜草而對莊稼無害的除草劑,有殺癌細胞而保護健康細胞的抗癌藥物,這些都是精密的科學研究的結果,而不是像「蟲都不吃,人能吃嗎」這樣簡單的類比所能概括的。

相對與絕對

相對和絕對是最重要的科學思維方式之一。人類在某一階段的任何認識,其正確性在歷史的長河中都是相對的。但是缺乏科學思維素養的人,往往為了追求絕對的結論而偏離了正確的思維。農業是為人類提供食物的行業,食品安全是人類生存最重要的防線,這是轉基因之爭中雙方都有的共識。爭議的問題是如何科學的認識食品安全的相對性。一個科學家無法回答的問題是,「你說轉基因食品安全,請問吃一年安全,十年五十年安全嗎?吃一代安全,吃十代二十代安全嗎?」 華中農大教授林擁軍說:「什麼是安全?安全是個相對概念,絕對安全是不存在的。只有基於這個共識的討論才有意義。」這是十分客觀的意見。

安全與劑量

食品安全不僅在時間的維度上具有相對性,更在劑量上具有相對性。離開劑量談食品安全或毒性都是非科學的、詭辯的。網上流傳的所謂軍旅作家呂某某用兩碗水打敗科學家的文章就是脫離劑量的詭辯。我們每天吃菜都要用食鹽,因此在可口的範圍內食鹽是安全的。但是給你一杯濃鹽水,喝下去就是不安全的。說到食品安全的劑量,就要考慮計量的精確性與安全閾值。科學的問題總是和測量聯繫在一起,科學的進步也表現為測量技術的進步。古代的人們只能在人的五官能感知到的範圍內去測量世界,最小到肉眼可見的沙粒,最大到目力可及的山河。可是今天一個受過科學訓練的人,使用科學工具,微觀可以看到分子原子,宏觀可以遠望火星的表面。以前我們識別食物的安全性只能像神農嘗百草一樣去品嘗,可是我們今天可以檢測到一捆青菜中有多少農藥殘留分子,可以檢測出一斤大米里有一粒含有Bt蛋白。面對如此精密的測量,很多食物成分已經從有沒有轉變為有多少的問題了。所以歐美國家認定是否轉基因食物、是否需要標識,是有一個含量的數量標準即閾值的。

統計與概率

很多科學規律都是通過對大量事件的統計分析得出來的。世界衛生組織列出了可能引發癌症的各種因素,就是基於對大量病例的統計分析。所謂一級致癌物、二級致癌物是對這些物質引發人類癌症的可能性即概率的分類。食品安全都存在一個概率問題,存在一個取捨問題。花生和雞蛋是人類長期食用的日常食品,可是確有少數人對花生和雞蛋過敏。但是人類並沒有因為有個別人過敏這種小概率不安全事件就不吃花生和雞蛋,而是採用現代技術,鑒別出哪些人可能對花生和雞蛋過敏,從而避免過敏事件發生。當一種事件發生的概率很小時,我們可以認為它實際上不會發生。例如天上掉隕石是可能砸死人的,但是這種事件發生的概率微乎其微。如果我們每天生活在擔憂被隕石砸死的恐懼之中,那就活不下去了。許多反轉的謠言採用誇大小概率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需要我們以科學的理性思維來認識。

討論轉基因之爭與科學的思維素養,是一個重要而基礎的命題。現在大家在討論轉基因技術的科普,我認為還要關注科學思想和思維素養的科普。希望本文能夠拋磚引玉,引起科學界的更多重視。

作者:白雲黃鶴,湖北省農科院研究員(退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基因農業網 的精彩文章:

基因組編輯技術應用於作物遺傳改良的進展與挑戰

TAG:基因農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