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懷素作為僧人在《食魚帖》中卻大談食魚吃肉為哪般?

懷素作為僧人在《食魚帖》中卻大談食魚吃肉為哪般?

《食魚帖》極為瘦削,骨力強健,謹嚴沉著。

懷素作為僧人在《食魚帖》中卻大談食魚吃肉為哪般?

《食魚帖》「現世」

傳世唐臨僧懷素草書《食魚帖》,8行,56字,略有破損模糊,然則「墨色濃潤,神采不失」。其文曰:「老僧在長沙食魚,及來長安城中,多食肉,又為常流所笑,深為不便。故久病不能多書異□還報。諸君欲興善之會,當得扶羸也。□日懷素藏真白。」

此帖距今已有1200餘年。

懷素傳世墨跡,共有四帖:《自敘帖》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苦筍帖》現藏上海博物館,《論書帖》現藏遼寧博物館。《食魚帖》流傳有序,多有記載影印,始藏民間,「文革」期間抄家至青島博物館,1981年歸還個人後不知所終。

1999年春天,二衣著素樸男人來到北京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不露聲色,出示幾件一般藏品後,說:「我們還有一件東西。」

「什麼東西?」

「懷素。」

「不可能。我們從來就沒見過真懷素!」

「我家是真的。」來者從容地說。

專家幾經認證,果然是《中國美術全集》上登載過的青島博物館原藏《食魚帖》。

這可是一條大「魚」。

拍賣行家都知道,國內外拍賣行從未見拍過唐代書法墨跡,況乎大書法家懷素的作品?

狂僧懷素草書巔峰

僧懷素,字藏真,湖南長沙人,生於唐開元25年(公元737年),其草書盛譽當代,與張旭齊名,時稱「顛張醉素」,以善「狂草」出名。所謂「狂」者,食魚食肉飲酒,佛門諸戒,皆難羈絆。

懷素練書法更「狂」。他自幼喜書,尤喜草書,因寫得太多太快,紙張不濟,便摘芭蕉葉代紙練字,摘光了他種的1萬多株芭蕉葉。芭蕉葉不夠,他將木盤木板上漆練字,直至寫穿木板。傳說,他把寫壞的筆隨手扔到窗外,日積月累,堆積如山,他就刨坑掩埋,堆成墳墓,戲稱「筆冢」。可見用功之勤之深。

懷素同時代人「茶聖」陸羽有《懷素別傳》,記載了懷素與大書法家顏真卿論書的故事:

素曰:「吾觀夏雲多奇峰,輒常師之,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

真卿曰:「何如屋漏痕?」

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

概括了懷素形狀及書法特點: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如「坼壁之路」,如「屋漏痕」。

有書法史家評論說,草書至唐,達到巔峰,宋、元、明、清乃至當代,遠不及唐,而唐則以張旭、懷素為代表,而張旭只見碑刻,不見墨跡。所以,稱懷素為中國草書之巔峰不為過。

毛澤東書法獨步懷素,行家評論說,毛澤東的「懷素」,只得了懷素的「架構」,「筆意遠遜」。

懷素作為僧人在《食魚帖》中卻大談食魚吃肉為哪般?

懷素作為僧人在《食魚帖》中卻大談食魚吃肉為哪般?

懷素《食魚帖》(古摹本) 水墨白麻紙本手卷

「文革」抄家險作垃圾

從世界藝術史的角度看,以文字形成博大精深的藝術,惟有漢字。中國書法堪稱「國粹」。

然而,歷史變遷,兵荒馬亂,藝術珍品,流傳至今,命運多舛。《食魚帖》便是一例。

《食魚帖》原藏山東濰坊望族,「文革」被抄,堆於青島博物館。1977年,中國書畫鑒定大師徐邦達率一文物小組赴各地搶救文物,至青島,在一堆廢棄 待處理的書畫堆中揀識《食魚帖》,大喜過望。之前,已有鑒定家說是「贗品」,差點毀於一旦。

他在考證的文章中稱讚《食魚帖》:「此帖書法高華圓潤,放逸而不狂怪。」

徐邦達今年90歲,從事中國書畫練習鑒定70餘年,被譽為「鑒定國寶的『國寶』」,特別是「文革」後搶救了許多書畫國寶。

徐邦達老先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十分感慨。他說:「『文革』毀了多少好東西呀!搶出來的東西跟毀了的東西相比,真是太少了,真是千古罪人呀!」

他豎起大拇指說:「《食魚帖》可是頂尖的好東西呀。這回嘉德公司拍賣可是件好事。」

筆者了解到,《食魚帖》將很有可能通過「定向拍賣」,由國家博物館、圖書館和國有企事業單位收藏。(佚名)

《食魚帖》, 亦稱《食魚肉帖》。唐·懷素書。墨跡本。古摹本。紙本。草書。八行,五十六字。二九厘米×五一·五厘米。鈐有「希字半印、「軍司馬印」、「趙氏子昂」「項元汴印」等鑒藏印。原藏於青島市博物館。明顧復《平生壯觀》、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清吳升《大觀錄》等著錄。

懷素《食魚帖》略有破損模糊,但是「墨色濃潤,神采不失」。其文曰:「老僧在長沙食魚,及來長安城中,多食肉,又為常流所笑,深為不便。故久病不能多書異疏(按:此字左半已破損)還報。諸君欲興善之會,當得扶贏也。□日懷素藏真白。」《食魚帖》書法高華圓潤,放逸而不狂怪,筆墨精彩動人,使轉靈活,提按得當,風格在真跡《苦筍帖》、宋拓本《律公帖》等之間,結字亦近宋臨本《自敘帖》。亦有評者以為筆劃稍嫌滯澀,枯筆中見有徐徐補描之跡,應是半臨半摹之本,但勾摹技巧高超,所見只有唐摹《萬歲通天帖》,能與比擬,結體筆劃保持懷素書法的面目。就高古作品而言,早期摹本與真跡有同等重要的學術價值。鑒定家徐邦達先生1979年曾撰文論證此帖,學術界公認此為徐先生重要鑒定發現成果之一。《食魚帖》經北宋人吳吉吉題跋,又鈐有元代趙孟兆頁、喬簣成、張晏、張雨,明代項元汴、項篤泰、華幼武和清代何元英等收藏、鑒賞家印88方,歷四朝,傳千年,流傳有緒,是現存懷素四件公認傳世作品中的佳作,彌足珍貴,堪稱國寶。

史載懷素性疏放,不拘細行。作為僧人在《食魚帖》中卻大談食魚吃肉,表現了蔑視封建世俗和宗教戒律的豪放性格。這一點,與其書法所體現的奔放不羈的藝術個性是相通的。

懷素作為僧人在《食魚帖》中卻大談食魚吃肉為哪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趙子昂《臨蘭亭序》數本合集(補)
來楚生隸書魯迅《哀范君三章》欣賞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