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Luisa Collina,抓住未來的方向

Luisa Collina,抓住未來的方向

義大利著名當代文學家伊塔洛.卡爾維諾在1972年時創作了一本喚作《看不見的城市》的後現代小說。在一種打破時空和空間的敘述中,他以城市與記憶、城市與慾望、城市與符號、城市與貿易、城市與眼睛、城市與名字、城市與死者、城市與天空等八種角度來觀察與記錄城市。當我們在他寓意深厚的文字中不斷咀嚼回味之時,有些內容似乎缺失 ——城市與未來。卡爾維諾並非沒有想到這點,只是用極簡的文字為我們留下思考的空間:在每個時代里都有某些人,看著當時的菲朵拉(編者:假象的城市名),想像著如何把她改建成理想中的城市......

幾十年後,時間來到了屬於我們的時代。在距《看不見的城市》創作原型之一威尼斯3小時車程之外的米蘭,身兼米蘭理工大學副校長和設計學院院長,CUMULUS國際設計藝術、設計和媒體院校聯盟主席的Luisa Collina收到關於《城市與未來》論壇邀請後便立即啟程。這是第三次造訪深圳,面對這座朝氣蓬勃的城市,Luisa興緻盎然,一場面對教育、對理想和未來的對話從她所熟知的米蘭開始娓娓道來。

Luisa Collina接受採訪

---

後世博時代的米蘭變遷

米蘭世博會,2015

作為米蘭市唯一一所集工程、工業設計和建築為一體的理工大學,米蘭理工自然肩負起2015年米蘭世博會規劃與搭建的重任。Luisa身為設計學院院長,為這場以「滋養地球,生命之源」為主題的世博盛會煞費苦心,她一邊緊鑼密鼓地策劃著12個主展館的搭建工作,一邊為米蘭理工在園區內所進行的,諸如「餵養知識」和「世博會所帶來的偉大變革」等學術課題研究進行協調;同時,建築科班出身、又對室內設計頗有見解的她,還見縫插針地操持起世博會服務中心的室內設計和服務設計,讓生活在世博村中、來自世界各地的工作人員擁有臨時的、溫馨的家。

Luisa Collina手繪

六個月的世博會不光吊足了全球設計愛好者的胃口,同時被調動的還有食客、吃貨們的味蕾,以至於「知乎」中有熱心的看客挨家挨戶地上傳了各個場館的美食,讓無法身臨其境者們「望圖興嘆」。無論多麼熱鬧的盛會都會迎來它散場時的清冷,可在世博會之後,大米蘭城區消停了半年的工地,又在敲打聲和轟鳴聲中悄然開工。「時尚之都」、「藝術之都」和「設計之都」的魅力開始從市區向四周散逸開來。

米蘭甄選咖啡烘焙工坊 Reserve Roastery

先是一批市中心老舊的酒店、公司的重新修繕,因世博會而改善的交通和設施也吸引了不少國際化大公司的入駐。「你或許不相信,義大利之前都沒有蘋果旗艦店和星巴克的身影」,Luisa的目光中閃爍出些許尷尬的神情,而這樣的眼神隨著下一秒種的陳述便消失殆盡,「2018年秋,米蘭將在西雅圖和上海之後,成為全世界第三個擁有『甄選咖啡烘焙工坊』(Reserve Roastery)的城市。在此前的2017年5月,與Foster & Partners合作設計的蘋果公司,也在米蘭自由廣場戶外露天劇場之下,開設了Apple Store。」驚喜不斷傳來,Zaha Hadid建築事務所奉獻的7棟豪華公寓生活住宅區CityLife在2016年4月正式落戶,用Zaha式的線性造型為當地帶來了不一樣的天際線。由建築師Herzog & De Meuron設計的微軟義大利米蘭技術中心新辦公室也於2017年2月正式投入使用,它用一種Luisa看來有些「怪誕「的造型,為客戶、合作者、學生、創業者、非營利性組織和消費者等公眾貢獻出超過半數的空間,用來體驗生活中的新技術,體驗未來的辦公和生活方式,以及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數字化改造成果中受益。

---

理想中的未來城市

格蘭達宮

儘管Luisa對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而出的新式建築興奮不已,閑暇時,她卻更願意徜徉在與商業中心咫尺之外的老街小巷之中,「我喜歡Corso Magenta,挨家挨戶的小店連接在一起,店中售賣著各種精美的義大利傳統手工藝品,它們品質很高,你很難在米蘭之外找到,」Luisa笑道,沉浸在「導遊」的角色之中。讓她尤為仰慕的是坐落在米蘭國立大學內,由著名建築師Filarete(費拉來得)主持設計的Ca』Granda(格蘭達宮),「它可能是米蘭城中最美麗、最雄偉的建築了。」很顯然,Luisa對義大利的歷史和傳統充滿著自信,「只有當我們回望過去和那些留存至今的偉大傑作,才能讓我們認清未來的方向,因為沒有強大的『義大利之根』做基石,我們就無法展望未來。」在她看來,設計不光是從無到有的創新,也可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繼續前行。

「米蘭2033」,2017

對於未來,科幻小說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在若干年前就頗有先見之明,「未來已經在這裡了,它不是均勻分布的。」根據吉布森的觀察,未來是我們不能提前只曉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不可預知也是不確定的。假若真如他所言,許多人將會陷入到對於未來未知性的恐慌之中,然而,Luisa與她的同事們更願意用積極地方式去準備未來的來臨。幾年前,她便導演了一場名為「米蘭2033」的城市實驗展,「我們不應被動地捲入未來生活的漩渦之中,而是要更積極地參與未來的設計」。在理想的未來城市模型里,個體和個性的重要性得以彰顯,用Luisa的話說,未來絕不是單一形式的體現,而是豐富多彩,兼容共生,讓所有人都能尋找到理想場所的未來。這就對公共空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Luisa Collina

卡爾維諾早在1960年為他的《我們的祖先三部曲》撰寫後記時,就指出了公共空間的重要性,「我喜歡故事發生在戶外,在公共場所,如在車站,許多人際關係在那裡產生於偶然相遇的人們之間......」。故事歸故事,可文學家發出的一句肺腑之言如今卻放之四海而皆準,學校也不例外。Luisa目前在米蘭世博會場址內主持修建國立大學新校區時就在不斷思考:我們是否還要跟從前一樣使用相同的教室,相同的實驗室和相同的服務設施?是否還能跟從前一樣讓教授們站在講台前傳道授業解惑?在如今工作和學習方式發生巨大改變的當下,答案顯然是否定的。Luisa正鼓勵教與學走出象牙塔,在更廣闊的天地中與社會進行更為有效的互動,在城市中看到城市未來的可能性,用新的元素,有感知和有意義的元素,去考慮現代的城市空間的運用,讓這些空間來服務於人們。

高品質的生活,美麗的公共空間,優質的公共服務與良好的人際關係,在這些看似近乎完美理想城市猜想中,Luisa仍然覺得似乎欠缺了些什麼,她忽然想到了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ss)的一句調侃:如果只能在一個『小確幸』的區域里盡情享受,這樣的生活似乎有點無聊。是的,城市不光需要美麗,還需要律動(tension)。

---

律動的方向

三十餘歲的居民平均年齡,深圳的律動感真切存在。Luisa對這座年輕的城市充滿了好奇。

「深圳對於年輕人的吸引,對於新興科技的推動,在全球範圍內看,都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它或許可以成為新的服務、新的生活方式的孵化地,許多模型在此試驗成功後,再移植和推廣到世界的其他國家和地區」Luisa說。米蘭城市中高新企業的逐漸減少讓Luisa倍感憂慮,而由盈投置地推動的兩個面向未來的項目「高北十六」和「明日之城」恰好成為了最佳試驗田。她正在考慮讓米蘭理工的學生, 尤其是研究生群體走出學校,進入到駐紮於此的創新企業中,通過數月的深入體會,掌握到寶貴信息。

《城市與未來》論壇,2018

除了尋找未來的合作機會,Luisa此行的意圖是參加一場由2017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和盈投置地聯合舉辦的《城市與未來》論壇。她以「面向未來城市的服務設計」為標題,解釋了設計從「有形」到「無形」的轉變,用Airbnb作為鮮活的例證,闡述了優秀的服務設計為社會和個人生活品質帶來的便利性。她說,「好的服務設計產品意味著這個體系中所有的元素,包括產品、空間、溝通、服務等要素都是一致的方式所得以設計的,元素當中是和諧的,不光是元素自身的和諧,還要與使用者之間的和諧。產品服務的體系、中心仍然是關於人的、關於社區的,包括他們的價值觀、行為、需求和夢想,這個就是故事的開始。」無論故事如何演變,它的核心始終是人。米蘭與深圳,甚或是全球所有的大城市,儘管在商業集中的CBD區域顯現出愈來愈無差別的城市外觀,然而文化的差異仍然無比強大的展現在人的舉手投足的言行思維之中,「只要在一個無傷大雅的情況下,多樣性的存在會為城市增添無限樂趣。」

一番思維的激撞後,再回想那場「米蘭2033」的展覽,它邀請了不同領域的教授、研究人員就「如何交流、如何生活以及如何工作或學習」等三個主題進行交互和跨學科研究,讓人們駐足當下去展望未來的模樣。作為培養了45%義大利設計師的米蘭理工大學設計學院掌門人,Luisa憑著對未來的想像和遠見,在夯實產品設計、工程和建築等傳統專業的基礎上,也添加了代表新的邊界的產品服務體系、社會創新、用戶體驗設計、大數據設計和數據交互等前沿學科。畢竟,年輕代表未來,唯教育引領之,不是嗎?讓我們期盼2033年的米蘭,也翹首期待距我們咫尺之遙的深圳「明日之城」!

撰文:Linda Jiang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盈投明日之城 的精彩文章:

TAG:盈投明日之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