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全球首座具備四代核安全特性的氣冷堆明年發電,安全嗎?

全球首座具備四代核安全特性的氣冷堆明年發電,安全嗎?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寒木釣萌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要了解高溫氣冷堆到底有多安全,咱們先來看看其運行機制。

上圖黑色的小圓柱體為壓水堆的核燃料芯塊,它們一節一節地被裝入燃料棒中。而高溫氣冷堆的核燃料卻是這樣的:

圖為高溫氣冷堆的球形燃料元件,每一個都如網球般大小。

中國山東榮成的石島灣高溫氣冷堆預計2018年併網發電,圖為工作人員正在檢查球形燃料元件。

球形燃料元件看上去傻大黑粗的樣子,但其實它很精密,因為它不止是一個球,它裡面還包含著1.2萬個「小球」。

直徑60毫米的球形燃料元件包含1.2萬個「小球」。

而內部密密麻麻的每一個「小球」也具有精密的結構,如下:

「小球」直徑1毫米,內部的二氧化鈾核芯直徑0.5毫米。

以上,就是高溫氣冷堆使用的燃料元件,它們放入反應堆時大概是這個樣子。

接下來,咱們再看看它是怎麼運作的。

如上圖,上萬個球形燃料元件在反應堆容器裡面進行反應,熱量由透明的氦氣帶走,通過熱交換,高達750攝氏度的高溫氦氣將自身熱量傳遞給二迴路中的水。此圖為了簡明,少畫了一個鼓風機,顯然,只有鼓風機高速運轉,才能讓氦氣高速通過堆芯並帶走熱量。

高溫氣冷堆的頂部是加料口,底部有卸料口,這意味著,即使核電站還在運行,換料時也無須停堆。

GIF

實際上,高溫氣冷堆中,其燃料元件並不是用一次就完事,而是一兩年內多次循環使用,10次左右,直到經過檢測,燃料不能再用為止。

固有安全性

就像一架戰鬥機,它必須滿足隱身、超音速巡航等重要條件後才能稱之為第五代戰鬥機一樣。第四代反應堆也具有很多特徵,而其中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安全性進一步提高。

從這一點上來說,高溫氣冷堆是滿足的,因為它的安全不是依靠人的掌控,而是依賴於一種物理現象。

1987年,10兆瓦高溫氣冷實驗堆的建設被列入國家「863」計劃。1995年,由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建造,2003年1月實現滿功率運行。

2004年的時候,中國10兆瓦高溫氣冷堆向60多位國際原子能專家進行了核安全展示。

這次展示是這樣的:在反應堆正常運行時突然切斷電源,也就是說,鼓吹氦氣的鼓風機停轉,冷卻系統被關閉,同時,也沒有人為地插入控制棒,結果,反應堆自己停了下來,事後也沒有發生堆芯熔毀、燃料元件燒毀等事故。

山東石島灣20萬千瓦高溫氣冷堆,其技術是依據之前的10兆瓦高溫氣冷實驗堆進一步提升發展而來,所以它也將具有這種固有安全性。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高溫氣冷堆的這種高安全性是怎麼來的。

反應堆中,參與裂變的是鈾235,而鈾238雖然會吸收中子,但它不會參與裂變。神奇的是,如果反應堆溫度升高,則鈾235吸收中子的能力就會減弱,但鈾238吸收中子的能力卻會增強,這是一種物理現象,叫做「多普勒展寬」。

根據多普勒展寬,高溫氣冷堆中如果失去冷卻,那麼顯然,堆內溫度將升高,可高到一定程度時,因為鈾235吸收中子能力減弱,同時鈾238又吸引了過多中子,結果就是,沒有足夠的中子,裂變就玩不下去了。而堆內的球形燃料元件即使經受1650℃的高溫時也不會破損。

到這裡,有人會質疑:又不是只有高溫氣冷堆中有鈾235和鈾238,其他種類的反應堆中也是大把大把的呀。如果氣冷堆具有這種固有安全性,那麼其他堆也將具有!

確實如此,在一般的傳統反應堆中,同樣也具有「多普勒展寬」效應,但由於傳統反應堆的核燃料密度較高,所以這種現象不佔主導作用。

而高溫氣冷堆由於燃料密度較低,故「多普勒展寬」效應才能發揮決定性的作用。

這也是為什麼,高溫氣冷堆的功率通常較小的原因之一,比如石島灣這個是20萬千瓦,而下一個正在規劃的也才60萬千瓦。目前,高溫氣冷堆的缺點是經濟性還有待考驗,不過,未來如果採取模塊化設計和建造,則經濟性將會進一步增強。

幾大優點

與其他堆型相比具有這麼幾個優點。

GIF

反應堆的出口溫度高達750~950℃,技術進一步提升同時安全性能得到保證時,出口溫度甚至可提升到1000~1200℃。如此高的出口溫度,這讓高溫氣冷堆除了發電以外,它還可以直接應用于于鍊鋼、制氫、煤的液化或氣化等工業生產中。

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健超表示:高溫氣冷堆是安全性很高的反應堆,而它最具吸引力的應用前景是規模製氫。

同時,由於出口溫度高,它的發電效率可達40%以上,是目前效率最高的核反應堆。

圖為山東石島灣核電廠,反應堆壓力容器吊裝過程。

根據華能集團網站上的信息顯示,英國石油公司、美國杜克能源、新加坡淡馬錫等公司曾探討使用中國高溫氣冷堆的事宜。而美國橡樹嶺國立實驗室發表的報告則認為,中國高溫氣冷堆一旦成功,將有可能佔據發展中國家相當一部分市場份額。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普中國 的精彩文章:

重要!這件事影響到每位關心科普事業的人!一定要看

TAG:科普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