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知道這些民族是如何過春節的嗎?

你知道這些民族是如何過春節的嗎?

美食與故事和你說,大家好,這裡是春食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隻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由於家裡民族不同,每當過年時餐桌上的祝酒歌必有這一首。家裡奶奶是回族,姑父是蒙古族,所以年夜飯上從來不會有豬肉,必備馬奶酒,小時候的時常小心翼翼的用筷子蘸一下姑父的馬奶酒,聽名字一直以為是濃濃的奶味,卻每次都被辣的皺眉頭。長大了之後可以跟長輩們小酌一下也越發喜歡這種不同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因為不同的習俗也讓春節變得很有特色。

那麼帶你了解一下不同民族的春節習俗:

藏族: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艷麗服裝,帶著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姑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黎族:居住在海南島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節到來,家家戶戶都要宰豬殺雞,初一、初二、全村青壯年男子,還要舉行一次「春節圍獵」。這一天的獵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獵物時,先將全部獵物的一半發給第一個擊中獵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婦可分得兩分,過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壯族:分布在廣西、貴州、雲南、廣東等地區的壯族同胞,與漢族同時過春節。除夕晚上,要做好節日那天所吃的米飯,稱為「壓年飯」,有的地區群眾稱為「吃立節」,壯語為「過晚年」的意思。它預兆來年農業豐收。有的還包制有一尺多長,五六斤重的烷粑。

布依族: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達旦地在水塘邊守歲。天一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地打水。誰最先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姑娘。

滿族: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侗族: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白族:雲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里裝上火藥,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

土家族:春節期間,土家族人民要舉行隆重的擺手舞會。擺手舞會是土家族比較流行的一種古老舞蹈,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70多個 舞蹈動作 ,節奏鮮明,動作優美,舞姿樸實,情調健康,不用道具,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厚的生活氣息。

彝族:彝族同胞根據彝歷選定年節。有的與當地漢族同過春節。有的地區彝族同胞,在門前樹立青松,用松針鋪地,表示免災消禍。還有的地區,在節日里殺豬宰羊,吃坨坨肉,人們互相拜訪,互贈肉類和饃饃。

僳僳族:僳僳族稱年節為「盍什」,他們大都做秈米粑、糯米粑和釀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許在桃、李等果樹上,祝願來年碩果累累。青年男女喜歡舉行春節 打靶比賽 。姑娘們把綉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搖動,請小夥子們射擊,誰先射落荷包,姑娘們就把美酒作為獎品送到誰的嘴邊。

達斡爾族:居住在東北嫩江兩岸的達斡爾族,農曆正月初一早上,男女青年梳妝打扮,先向長輩請安、敬酒、行禮,然後逐戶拜年,每家都準備有蒸糕,拜年的人一進門就搶吃蒸糕,據說吃了之後,生產和生活都能「年年高」。

基諾族:春節到來,聚居於 雲南西雙版 納的基諾族,口嚼檳榔的老翁揚頭打鈸,戴大尖帽的老嫗低首鳴鑼,由周巴(寨父)最先把鼓敲響,男女青年圍成一圈徒手跳舞。

我有一個酷酷的想法,在接下來的人生裡帶著我的家人走過不同的城市見過不同的人,體驗不同民族的春節。

————更 多 美 食 攻 略 盡 在 春 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影路上 的精彩文章:

TAG:光影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