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春節故事:村子裡的歷史記憶

春節故事:村子裡的歷史記憶

春節故事:故鄉的寶藏 古老的中國鄉村具有悠久的以「禮」為內核的文化。春節,人們在一次次對天地的敬意中,完成著家族的傳承、歷史的記憶以及對永恆人心的追問。

漢武帝廟裡的「獻爺饃」。 記者 沙莎攝

良周村的親娃奶奶在自己灶前。 記者 沙莎攝

漢武帝廟裡的金代泰和三年醮盆。 記者 沙莎攝

  每年臘月二十八,親娃奶奶就會開始蒸饃饃,她的饃饃對於村裡很重要。

澄城縣王莊鎮良周村趙家82歲的奶奶有個很萌的名字叫親娃,不僅因為年輕時人長得親,更因為蒸得一手村裡模樣最親的花饃饃。親娃奶奶的饃饃有各種樣子,有孩子們喜歡的小貓小狗,也有大人們要吃的結實的椽頭饃,最重要的是給家裡灶王爺的「棗山饃」,給祖先和漢武帝廟裡的「子福饃」「獻爺饃」。

祀蒸食,當地人這樣稱呼親娃奶奶的饃饃。親娃奶奶說:「這些饃饃就是中國人過年的講究。」

對於良周這個小小的村子來說,祀蒸食就是村子裡的大事。良周村寶藏的發現之旅也從親娃奶奶的祀蒸食開始。

老盤子里的饃,灶王爺的嘴

  臘月二十三,親娃奶奶叫兒子趙興俊翻老箱子,拿出5個紅色的漆盤子。她親自監督著讓兒子把盤子洗得乾乾淨淨。

趙興俊說:「我媽每年都要讓我洗這幾個盤子。她說這些盤子是祖先一代代傳下來,一定要洗凈。」

這些紅色的盤子不大,但是卻紅艷動人,歲月的痕迹讓它們有著灼灼的光彩。

漆器在澄城縣的農民家中很重要。家中過紅白喜事的托盤,以及姑娘出嫁的箱子通常都是漆器。這個地區使用漆器的歷史,在2016年劉家窪村的考古中得以確定。劉家窪村與良周村同屬於澄城縣王莊鎮,兩個村子緊鄰,據說當年都是唐朝名臣魏徵的封地。劉家窪村發現的春秋時期諸侯的大墓中就有漆盒。

這漆盒,經過千年歲月,已經沒有了木胎,但是地上的一層漆依然紅得動人心魄。考古學家說:「中國從新石器時代就有了漆器,先秦與漢代的漆器多為貴族享用,到了唐代漆器達到空前水平,堆漆、鑲嵌、剔紅等工藝相繼被創造。紅色,是中國漆器通常使用的顏色。」

親娃奶奶也喜歡這紅色,她說:「紅色才吉利。」親娃奶奶給灶王的獻品也很講究。圓圓的棗山饃是必不可少的。名字叫棗山,實際上主要還是用白面卷著棗,捲成柿餅大小的圓餅壘起來的。最下面先用面做底座,底座上一層放四五個圓餅,然後每向上一層少放一個,最高層只有兩個,再做一個頂花,獻灶王爺時豎起來靠牆放在灶火板上。

「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據說臘月二十三的時候灶王要打道回天宮向玉皇大帝復命,彙報的主要內容就是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為,玉皇大帝會根據灶王爺彙報的情況,對這家人進行善惡獎懲。棗山饃做成圓的形狀,意思就是讓灶王爺把事說圓滿。

「二十三糖瓜粘」,糖瓜是給灶王的另一種獻品。糖瓜用麥芽糖製成,做成南瓜狀。糖瓜又甜又粘,人們希望灶王爺也能嘴巴變甜,給玉皇大帝多說好話。

給灶王的獻品里還有澀柿子,親娃奶奶說:「灶王爺要是亂打小報告,就用澀柿子麻得他張不開嘴巴。」此外還有用芊草節專門給灶王爺做的馬。

神仙在親娃奶奶的嘴裡,倒像是一個執拗任性的孩子,要給點糖的同時也給點教訓。上天與人間只隔著一個小小的紅色獻盤。

影軸里的祖先,麥籽湯里的「瑚」

  過了臘月二十三的小年,親娃奶奶就正式開始準備過年的祀蒸食了。首先要碨面,就是專門碨過年的面。這種面不但麥要撿得特別乾淨,還要過水淘濕,最後銅底密籮子籮三遍。因為這是為了招待客人和敬祖先用的,一點馬虎不得。

到了臘月二十八這天,親娃奶奶會用一整天去蒸饃。這一天最重要的饃饃叫「獻爺饃」,雅名「棗禡瑚」。

「獻爺饃」做得有意思,底下有足,好像一個鼎,上面層層堆著花,花頂上有紅棗。為什麼蒸個饃饃還要給底下裝四個足,親娃奶奶說不清楚,只知道祖祖輩輩都是這麼蒸的。

其實,從「獻爺饃」的雅名「棗禡瑚」就可以看出端倪。考古發現,中國古代有鼎、彝、瑚、俎、豆等青銅祭器。古代師出之祭,謂之禡。從廣義來講,禡即祭。「棗禡瑚」顧名思義就是用棗做的瑚進行祭祀。普通百姓,在無權或無力鑄造青銅祭器的情況下,就只好以麵食仿製祭器而進行祭祀,於是,棗禡瑚就出現了。

親娃奶奶做好的第一籠「棗禡瑚」首先要給祖先。村子裡幾個大姓的一家之長都會找親娃奶奶做「棗禡瑚」。這其中就有良周村張姓的張生俊。

雖然張生俊家老宅子里的影壁已經有些傾斜了,但是他還是很驕傲地說,張姓是良周村第一大姓,這影壁當年也只有大戶人家才會有。

穿過影壁,走過幾個門檻,才來到張生俊家的老窯洞前。這個窯洞果然和普通的窯洞不一樣,比起村裡一般的土窯洞,張生俊家的窯洞不僅高大而且里里外外都是用磚砌的,門楣與窗戶也有特別的磚雕裝飾,對開的大門依稀能看出當年的紅門銅釘。

進得窯來,家裡雖然不大卻收拾得非常整齊。門口一個四方的八仙桌,配兩把官帽椅。在張生俊的記憶中,從他的爺爺開始,每年春節的團圓飯都是在這張桌子上吃的。

在桌子旁邊,順著牆有一個高大的箱子,擺著張家的祖先牌位,下面有一個很長的黑匣子。張生俊小心翼翼地打開匣子,裡面放著一個畫卷似的東西。「這就是我們良周村張姓祖先的影軸了。」張生俊說。只見影軸頂部端坐一男一女兩位老人,他們面帶笑容,象徵家中的兩位先祖。「兩位老人」前有供桌,上置牌位,牌位上寫有「三代宗親」等字樣,其下是一排排的格子,格子里填寫的是已故先祖的名諱。影軸的兩側有豎行窄軸,繪有花卉等吉祥圖案,牡丹芍藥,龍鳳麒麟,大紅大綠,色澤鮮艷。

張生俊說,到了年三十晚上,最主要的就是在這影軸下燒香、叩頭。如果這一年家裡生了男孩子,家長還要拿著錢到老祖家廟,上「人丁錢」,錢數多少不論,但這個樣樣必須有。

「棗禡瑚」年三十晚上獻上,直到正月二十三才拿下來掰碎,泡到麥籽湯里吃掉,這樣就可以把祖先的福德承接下來。

  金朝的醮盆,漢武帝的心

親娃奶奶的祀蒸食有兩個特點,一是個頭大,一般一個饃用水面1斤。二是不管哪種饃,都要在中心包個紅棗。為什麼一定要包一個棗呢?親娃奶奶說:「紅棗就是心,人對祖先要有心,祖先對後輩才能有心。」

對於良周村的人來說,有心是非常重要的。蒸饃要有心,做人要有心,甚至對堂堂的漢武大帝也要有心。為什麼會牽扯到漢武帝呢?原來緊鄰良周村的良甫河村有一座漢武帝廟。

漢武帝廟始建年代已無法稽考。據史料記載,漢武帝在公元前110年農曆十月,親率12部將、18萬步騎兵從山西雁門出塞,途經澄城、合陽北部親征匈奴。公元前72年,漢宣帝下詔,武帝生前巡遊過的郡國都要建廟尊奉。良甫河村的漢武帝廟很可能是當時奉詔所建。清代《澄城縣誌》記載:「漢武帝廟一在武帝山巔,一在良甫鎮……」

考古發現後來證實了歷史和縣誌的說法。考古人員在漢武帝廟後發現了漢代的宮殿遺址,遺址內發現「宮」字以及「與天無極」的瓦當。

每年,良周村、劉家窪村以及良甫河村的村民都要在大年三十夜裡到位於良甫河村漢武帝廟去上香。這些村民上香的醮盆可不一般。盆沿鑄有金代泰和三年(1203年),算來至少在800多年前良甫河村就有漢武帝廟。

可惜的是,現在能看到的已經不是當年的漢武帝廟了。「文革」將廟完全破壞,近幾年才重新修築。傳奇的是,當年紅衛兵在砸漢武帝像的時候,良甫河村民曹金愛、楊親娃、李秋鳳偷偷收藏了漢武帝像「裝臟」的原物,兩面護心鏡和一個戥子。所謂「裝臟」就是人們想像的神像的心臟。裝鏡子是希望神明能洞照人間善惡,裝戥子是希望神明能主持公平正義。

可見人們對那個神一樣的漢武大帝最大的希望就是「正大光明」了。

從親娃奶奶的祀蒸食到漢武帝的心,春節對於每個中國人就是一個傳奇。這傳奇中有對天地的敬仰,有家族的傳承,也有對永恆人心的追問。

 (記者 沙莎)

來源:陝西日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朝 的精彩文章:

漢安帝顛倒是非之謎
古代被判死刑,為何會在秋後午時三刻砍頭?這裡面的學問非常深奧

TAG: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