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專家解讀《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

專家解讀《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

開啟新時代教師素質提升新征程

何勁松

今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開局之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這是指引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行動指南,是凝心聚力推進教師制度改革的集結號,是教育戰線廣大幹部教師翹首以盼的福音。

《意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準確對標新時代要求,緊扣教育發展和教師隊伍建設的主要矛盾,描繪了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宏偉畫卷,指明了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方向,從師德建設、培養培訓、管理改革、教師待遇、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的政策舉措。

北京教育學院承擔著基礎教育教師繼續教育的工作,要以習近平教育思想為指引,把貫徹落實《意見》作為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和推動學院改革發展的重大契機,全面開啟新時代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的新征程,為建設適應首都一流教育需要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作出更大貢獻。

一是提高幹部教師思想政治素質,牢牢把握教育的正確方向。要在幹部教師培訓中加強理想信念教育,開設專門培訓課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幹部教師頭腦,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堅定「四個自信」,堅定職業信仰。要把黨的教育方針和習近平教育思想貫穿到各類培訓的全過程、全方位,把解決「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與學科教學改進的要求融合推進,引導學員在教育教學中加強和改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辦好北京教育黨校,開展中小學黨支部書記十九大精神專題培訓。開展以提升組織力為主題的基層黨建高級研修,推進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落實到每個教師黨支部和每名教師黨員。

二是培育良好師德師風,引導教師爭做立德樹人的表率。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改變教師培訓中單純重視業務能力的傾向,把引導教師形成高尚師德和良好師風貫穿到教師培訓的全方位和全過程。針對新任教師、校長培訓,加強「職業規範」「職業道德」等課程建設,更多通過案例教學、角色扮演等方式改進師德教育實效。在各類培訓的課程設計、教員教學實施、學員考核評價等關鍵環節中,進一步體現和強化師德師風建設的要求。切實加強培訓師的師德師風建設,通過培訓師的行為示範、指引,影響和帶動學員樹立良好師德師風。

三是按照發展素質教育的要求,全面提升新時代教師關鍵能力。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指出,要注重培養適應學生終身學習發展、創新性思維,適應時代要求的關鍵能力,包括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職業能力等。要培養學生具備這些關鍵能力,教師首先要具備相關能力。在幹部教師培訓體系構建和項目設計中,要進一步完善培訓目標,構建更加適應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需要的教師關鍵能力指標,並將其落實到具體的課程之中。

四是服務首都發展大局,把握首都教師培訓工作的著力點。準確把握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在教師培訓中體現首都「四個中心」建設要求,用好「四個中心」豐富資源,大力培養能夠代表中國特色、首都特點的新時代教育領軍人才。準確把握《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20—2035)》新要求,主動謀劃,超前設計,努力在促進城市副中心教師素質提升、服務雄安新區教育、加強新城和生態涵養區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作出更大貢獻。準確把握新中高考改革、新課程改革、學區制和集團化辦學改革等基礎教育改革新要求,開展教育教學改革高級研修和定製培訓,切實促進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準確把握提升新時代教師質量對教師學歷的新要求,針對在職「教非所學」教師、新任教師開展第二學歷教育,提升首都教師的專業化水平。

五是把握教師成長發展規律,完善教師職後培養體系。根據幹部教師所處的不同發展階段面對的典型工作任務需要和學習發展心理行為特點,以提升素質能力為出發點,以改進實際工作為落腳點,合理確定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實施方式、考核評價等關鍵環節,持續構建分層分類的「3+1+N」教師職後培養體系。「3」指以新任教師、校長為對象的「啟航計劃」,以優秀青年幹部教師為對象的「青藍計劃」,以專家型教師為培養目標的「卓越計劃」;「1」指以農村教師為重點的「通州教師專項提升計劃」「協同創新學校計劃」「夥伴式研修計劃」等一系列精準支持計劃;「N」指根據教育改革的最新要求和熱點難點問題,及時推出的各類專題研修項目。

六是創新培訓模式,不斷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啟動實施專業建設,根據幹部教師所處的不同發展階段,堅持以培養對象素質能力要求為出發點、實際工作需要為落腳點,組織研討制定並實施「啟航計劃」「青藍計劃」人才培養方案。抓住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實施方式、考核評價等關鍵環節,推進培訓課程規範化建設。重視教材建設,積極推動教師培訓教材編寫。大力促進教學方法與學習方式創新,強化以問題為導向、以學員為中心的理念,積極採用項目式、參與式、體驗式、研討式、研究式、混合式、任務驅動式等先進研修模式,切實提升培訓的實效性。推動以賽促學,辦好北京市「啟航杯」新任教師教學技能展示活動。整合融通研修資源,加強以一批優質學校、國際學校為代表的研修實踐基地建設。推動開放式研修,加大以技術合作、購買服務等方式將優質培訓服務與技術應用於研修項目的力度。積極推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學習,探索運用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改善教師學習體驗,緩解工學矛盾。 (作者系北京教育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

深刻認識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戰略內涵

張志勇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出台了《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央第一次專門出檯面向教師隊伍建設的文件,具有重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深刻認識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戰略背景

一是要放在教育發展的歷史縱深中來認識。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事業取得了偉大的歷史性成就,教育總體水平達到世界中上國家平均水平,教育發展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變,教師隊伍質量高低成為影響我國教育事業健康持續發展的根本因素。二是要放在國家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中來認識。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歷史進程,現在正從「富起來」進入「強起來」的歷史發展階段。教師強則教育強,教育強則國家強。三是要放在人民群眾對教育的需求發生重大變化的背景下來認識。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教育生活的嚮往,成為今後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主要任務,人民群眾對多樣、特色、優質教育的需求更加強烈,對教師隊伍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四是要放在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中來認識。世界各國越來越重視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是國際共識。探索教師隊伍建設的中國道路、提供中國方案,是中國教育界必須承擔的神聖使命。

深刻認識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戰略定位

對教師職業屬性、素質規格以及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戰略定位,是《意見》的最大亮點。

一是更高定位。賦予教師更高的職業定位,首次確立了公辦中小學教師作為國家公職人員特殊的法律地位,凸顯教師職業的公共屬性,不但明確了公辦中小學教師特殊的政治地位,更為加強公辦中小學教師的待遇保障提供了制度基礎。二是更高素質。《意見》提出,到2035年,教師綜合素質、專業化水平和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建設一支具有更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必然要求。三是更高標準。《意見》明確提出提高教師入職標準,要求逐步將幼兒園教師學歷提升至專科,小學教師學歷提升至師範專業專科和非師範專業本科,初中教師學歷提升至本科,有條件的地方將普通高中教師學歷提升至研究生。這意味著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必須吸引優秀人才從事教育,用更優秀的人去培養優秀的學生。四是更高待遇。《意見》要求把提高教師地位待遇作為增強教師職業吸引力的根本舉措,要求相關部門制定切實提高教師待遇的具體措施,健全中小學教師工資長效聯動機制,特別是首次明確要求核定績效工資總量時統籌考慮當地公務員實際收入。

深刻認識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戰略布局

《意見》從戰略高度謀劃教師隊伍建設的戰略布局,在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實現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一是明確了教師隊伍建設在整個教育事業中的優先地位。《意見》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地位,把教師工作置於教育事業發展的重點支持戰略領域,確立了教師隊伍建設在整個教育事業中的「三個優先」地位:優先謀劃教師工作,優先保障教師工作投入,優先滿足教師隊伍建設需要。這些改革標誌著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戰略重心從硬體條件的支撐轉向人力資源的支撐。二是明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師範教育體系的戰略任務。包括實施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重點建設一批師範教育基地,改革師範生招生制度,適時提高師範專業生均撥款標準,吸引優秀青年踴躍報考師範院校和師範專業,提高師範生生源質量等。這些改革標誌著我國教師隊伍建設的重點從重視數量走向更加重視質量。三是明確了建立事權人權財權相統一的教師管理體制。《意見》要求把管理體制改革與機制創新作為突破口,特彆強調創新編製管理,建立省級統籌、市域調劑、以縣為主的教師動態調配機制等。這些改革標誌著我國對教師隊伍治理體制將由教育系統的內部治理走向編製、人事、財政與教育部門的合作治理,既要強化教育部門對教師隊伍建設的統籌管理職能,又要明確相關部門參與教師隊伍建設的具體職能和權力邊界。四是明確了黨對教師工作的領導體制。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認識教師工作的極端重要性,把全面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和根本性民生工程切實抓緊抓好。強調教師隊伍建設實行一把手負責制;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常委會每年至少研究一次教師隊伍建設工作等。這些改革標誌著我國教師隊伍建設領導體制的重大創新,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供了根本的強大的組織保障。

深刻認識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戰略重點

《意見》突出強調了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四個重點任務。

一是更加重視師德建設。師德是教師隊伍建設的靈魂。《意見》要求把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擺在首要位置。強調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師德養成,廣大教師必須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二是更加重視提高質量。質量是教師隊伍建設的根本。《意見》要求推進教師培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義務教育學校側重培養素質全面、業務見長的本科層次教師,為高中階段教育學校側重培養專業突出、底蘊深厚的研究生層次教師。三是更加重視增強活力。活力是教師隊伍建設的歸宿。《意見》要求完善學校收入分配激勵機制,有效體現教師工作量和工作績效,激發教師的工作活力;建立完善教師退出機制,完善中小學校長優勝劣汰機制,營造教育家脫穎而出的制度環境等。四是更加重視薄弱環節。《意見》特彆強調要加強鄉村教師、幼兒教師、特殊教育教師、職業學校教師隊伍的建設等。這是保障教育公平、建設教育強國的迫切要求。(作者系山東省教育廳巡視員)

教育事業發展進入重視「軟體」時代

李廷洲

《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出台的第一個專門面向教師隊伍建設的文件,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義。《意見》的出台將教師隊伍建設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標誌著教師隊伍建設「極端重要性」的戰略地位成為共識,我國教師隊伍建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期;標誌著教育事業發展重心由重視硬體投入轉向重視教師發展「軟體」的新時代。

增加教師編製總量、盤活存量,優先保障教育發展需要

教職工編製制度是我國教師隊伍建設的生命線。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持續推進,農村小規模學校結構缺編和城鎮寄宿制學校後勤管理工作量大等問題愈發突出,為保證教育公平發展和質量提升,需要適當增加教師數量。截至2016年底,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專任教師1578萬人。與2012年相比,學前教育專任教師增加75.3萬人,普通高校專任教師增加16.2萬人,義務教育專任教師增加18.7萬人。然而,我國編製總量自2012年以來就嚴格執行「只減不增」政策,新增教師多數為編外聘用,這些教師工作穩定性差、待遇得不到保障;少數從其他系統調整而來,但由於缺乏政策依據,困難重重。

為此,《意見》提出「盤活事業編製存量,優化編製結構,向教師隊伍傾斜,採取多種形式增加教師總量,優先保障教育發展需要」,這是我國教師編製政策自建立以來的重大突破。這意味著事業編製將實現跨系統的調整,從其他公共部門向教育抽調編製,優先保障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意見》同時提出「加大教職工編製統籌配置和跨區域調整力度,省級統籌、市域調劑、以縣為主,動態調配」。這將使編製制度適應城鎮化進程中學齡人口的城鄉流動和跨區域流動,真正滿足教育事業發展的動態需求。

嚴格教師准入、完善招聘辦法,遴選樂教適教優秀人才

2011年起,我國開始實施教師資格考試製度改革。這種制度最大的問題在於,非師範生參加教師資格考試不需要經過系統的教師教育和專業實習。對此,學術界很多觀點認為,這種做法否定了教師教育的專業性,衝擊正規師範教育體系,存在著將教師教育變成應試教育的危險,這在世界範圍內都缺乏先例。實踐中教師招聘由人社部門和教育行政部門聯合實施,學校僅負責聘用。這樣招聘來的教師往往不是樂教適教者,而是善於考試者,為教育事業發展埋下隱患。

《意見》提出,「完善教師資格考試政策,逐步將修習教師教育課程、參加教育教學實踐作為認定教育教學能力、取得教師資格的必備條件」,同時提出,「建立符合教育行業特點的中小學、幼兒園教師招聘辦法,遴選樂教適教善教的優秀人才進入教師隊伍」。這直接回應了過去教師資格考試和招聘中存在的關鍵問題,是我國教育政策供給積極回應現實問題、與時俱進的重要體現。未來參加教師資格考試者都將經過系統的教師教育和專業實習,教師招聘也將更加符合教師崗位特點,遴選出樂教適教善教的優秀人才。

擴大中高級崗位、完善評價標準,暢通教師專業發展通道

職稱關係教師的切身利益,一直是我國調動廣大教師積極性、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合理配置教師資源的基礎性制度。一項在全國14個省份59個縣(區、旗)的調查研究發現,中、高級崗位數量少是當前中小學教師職稱改革中最突出的矛盾。多達50.7%的訪談文本都在反映該問題,89.5%的校長、教師認為中、高級職稱崗位「非常缺乏」或「比較缺乏」,並呼籲提高中、高級職稱崗位的比例。2006年起,我國專業技術高級、中級、初級崗位之間的結構比例控制目標確定為1∶3∶6;2010年調整為1∶4∶5。這種政策將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統一管理,對中小學教師極為不利。由於崗位限制,相當一部分中小學教師無論如何努力直至退休都無法被聘任高級崗位。

為此,《意見》提出,「適當提高中小學中級、高級教師崗位比例,暢通教師職業發展通道」。這實際上是以中共中央的最高權威要求稀缺的中級、高級崗位資源向中小學教師傾斜,對於調動廣大教師積極性、促進專業發展具有極大的促進。《意見》同時提出,「加強聘後管理,激發教師的工作活力」「實行定期註冊制度,建立完善教師退出機制,提升教師隊伍整體活力」。這直接回應了職稱制度過去存在管理僵化問題,對於激發全體教師活力、營造公正的專業發展平台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以黨的最高權威保障政策執行,從根本上破解體制機制障礙

《意見》的有關舉措要落到實處、惠及廣大教師需要各級黨委和政府有效的政策執行。教師編製、職稱、招聘等政策的執行不僅涉及教育行政部門,還涉及編製管理部門、人社部門、財政部門等。教師政策的有效執行有賴於各個部門的協同合作。傳統上,教育行政部門與很多其他同級部門相比處於弱勢地位。對全國288個城市分管領導的特徵進行統計發現,分管教育的政府領導在排名上往往較其他幾個部門靠後,且市委常委的比例顯著低於其他部門,在部際協同執行教師政策方面處於被動地位。這是一直以來制約我國教師隊伍建設的體制機制瓶頸,也是影響教師隊伍建設改革舉措落地的制約因素。

為此,《意見》提出「要切實加強領導,實行一把手負責制」「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常委會每年至少研究一次教師隊伍建設工作」。黨的領導是我國教育改革發展偉大成就最基本的經驗,也是新時代深化教育改革最根本的政治資源。在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問題上實行「一把手負責制」,並將其納入各級黨委常委會的常規議事日程,實際上是以黨的最高權威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統領政策執行中的各政府部門,形成合力,從根本上破解制約教師隊伍建設的體制機制障礙,共同推進教師隊伍建設。(作者系華東師範大學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員)

高校教師隊伍建設迎來新契機

劉皛

高校教師隊伍建設一直以來都是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核心環節。《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的出台為高校教師隊伍建設尋求新的制度突破提供了契機。《意見》強調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提出全面提高高等學校教師質量,建設一支高素質創新型教師隊伍的目標,並對新時期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改革方向和內容提出諸多富有建設性的意見。

強化職業道德,使教師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

《意見》的五項基本原則之一是強化師德,並指出要「把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擺在首要位置」,職業道德水平作為教師道德的重要組成被放在了和思想政治素質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強調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

從過往的師德建設方式來看至少存在三方面的問題:一是脫離社會現實空泛談論師德;二是有關師德的論述過於抽象;三是對人性之惡、權力之惡的防範機制不到位。職業道德的內涵有其發生的具體情境,往往表現為一種日常教學與研究生活中的實踐倫理,脫離了人與人之間真實的關係情境,就無法形成有效的師德建設機制。長期以來高校師德內涵要麼被泛化為抽象的道德觀念,要麼被窄化為思想政治素質,而對具體情境中教師權責與操守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因而出現了一種重業務能力而輕道德倫理的傾向。當個別負面案例被曝光時,才意識到對違背師德行為缺乏切實有效的預防和懲戒機制。

針對該問題,《意見》除了強調通過樹立模範典型、弘揚師德楷模的正面方式開展師德建設之外,對可能存在的師德敗壞問題,指出「應加強對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師德師風等的監察監督,強化師德考評,體現獎優罰劣,推行師德考核負面清單制度,建立教師個人信用記錄,完善誠信承諾和失信懲戒機制,著力解決師德失范、學術不端等問題」。這些要求為高校充分考慮校園環境的特殊性,研究制定可實施、可落地的師德建設制度提供了依據。

突出教學工作,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

人才培養一直以來都是高校的首要職責,國家對高校的基本財政投入也主要依據高校人才培養的成效。但在高校發展建設的實踐中,與人才培養成效密切相關的教師教學工作沒有得到與其價值地位相當的重視,在教師聘任、考核、評優等環節,科研能力指標所佔比重明顯高於教學能力指標,導致教師對科研工作投入過多,而教學精力投入不足。

針對該問題,《意見》指出要「著力提高教師專業能力,推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並提出三項具體建議:一是在學校層面搭建校級教師發展平台組織研修,開展教學研究與指導;二是從院系層面加強院系教研室等學習共同體建設,建立完善傳幫帶機制;三是開展重點面向新入職教師和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升培訓。同時,在人事制度改革中,將新入職教師崗前培訓和教育實習作為認定教育教學能力、取得高等學校教師資格的必備條件;在薪酬制度改革中,對專職從事教學的人員,適當提高基礎性績效工資在績效工資中的比重,加大對教學型名師的崗位激勵力度。

如何突出教學工作一直以來都是高校發展建設的難點,《意見》的出台不僅強調了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還提出了具體的行動舉措。但不同類型的高校和不同學科構成的院系在具體的操作上應避免照搬《意見》,還是要結合具體的學科專業屬性,設計適合本校和本院系教學工作發展的方式來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

保障辦學自主權,推進人事制度和薪酬制度改革

當前,教師隊伍建設和高等教育的制度供給之間尚不匹配,與教師切身利益相關的核心環節如人事和薪酬制度還有待完善。在人事制度方面,不同層級政府間、政府與高校間權責界限不清,人事管理剛性較強,高校人事自主權並未真正落實。在薪酬制度方面,收入分配的原則還不明晰;績效工資制改革過程中,政府確立定額總量的方式和高校薪酬分配的方法還需進一步科學化;科研經費的精細化管理和科研活動的不確定性之間存在矛盾,引發科研收入和科研獎勵分配方式的不合理。

人事制度和薪酬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充分發揮高校的辦學自主權,《意見》充分吸收近些年各地高等教育制度改革中的經驗和成效,圍繞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議。提出深化高等學校教師人事制度改革,積極探索實行高等學校人員總量管理,並推動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高校應根據人才培養的結構,自主確定教師隊伍結構,自主評聘、考核教師。政府應擴大高校收入分配自主權,高校在核定的績效工資總量內自主確定收入分配辦法。

營造創新環境,著力打造創新團隊

《意見》指出要打造一支高素質創新型的教師隊伍,具體的建設目標,一是從創新型國家建設、人才強國戰略和「雙一流」建設出發,通過重大人才項目打造創新團隊,培養引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科領軍人才和青年學術英才;二是依託高校智庫和重點研究基地等,會聚培養一大批哲學社會科學名家名師;三是在高層次人才遴選和培育中突出教書育人,讓科學家同時成為教育家。

在「雙一流」建設的政策契機下,高校紛紛加大人才引進力度,但優厚的物質支持並不是吸引優秀人才的充分條件,只有建立在優化人才生存環境上的制度設計才是打造創新團隊的關鍵。相關舉措包括:解決青年人才的後顧之憂並為其職業生涯之路提供可預期的前景;給予領銜專家足夠的科研和財務自主權,使其得到充分的歸屬感和獲得感;從具體學科發展的角度出發,創新院系層面的人事聘用方式,因地制宜實施准聘和長聘相結合的用人制度。(作者系華東師範大學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講師)

《中國教育報》2018年02月13日第3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華南理工:攻克多孔材料世界難題
傳統工科專業靠什麼「刷新」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