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能動手就別叨叨」,才是面對孩子不聽話的關鍵

「能動手就別叨叨」,才是面對孩子不聽話的關鍵

大家好,我是圈主華川,育有一兒一女。曾留學歐洲,是美國正面管教家長講師。在此與您分享二胎孕、產、育兒知識,以及自家倆寶的親子教育經驗。

文| mom 來源|mom看世界(ID:xyzmom)

這是兒童心理學奠基人Rudolf Dreikurs的觀點。

他在《孩子:挑戰》一書中,講解了媽媽四種無用的「念叨」,非常經典,也很有意思。

我重新做了提煉和總結,分享給大家。

「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吃東西前要洗手。現在你離開桌子,不洗乾淨手不能回來吃飯!」

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感覺特別熟悉,就好像不久前才對孩子說過一樣。

在生活中,我們總會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念叨」孩子。

雖然每次都本著為Ta好的心,苦口婆心地浪費了好一頓口舌,但是,常常沒有用,人家根本不聽。

有時候,甚至「選擇性」失聰,真是氣不打一處來。

面對這樣的問題,兒童心理學奠基人Rudolf Dreikurs的答案是:「如果真的想改變孩子的行為,家長需要用行動,而不是語言。」

簡單說,就是行動起來,別啰嗦,別念叨。

一、「講道理型」念叨

媽媽從廚房窗戶看八歲兒子布萊恩,正在用玩具氣槍瞄準鄰居的窗子。她叫道:「布萊恩,過來,我有話跟你說。」布萊恩把槍放下,慢慢走過來。媽媽把他帶到工作間,讓他坐在高腳椅上,自己坐在椅子上說:「親愛的,你知道的,我們給你玩具氣槍時教過你,它有危險。而且我們在地下遊戲室里專門給你設了一個射擊間,在那裡玩沒問題,不會傷到人或者打破東西。對嗎?」

布萊恩睜大眼睛看著媽媽,一臉無辜,雖然他看起來對這次談話很有興趣,卻什麼也不回答。媽媽問:「你知道玩具氣槍可能會打破別人家的窗戶嗎?」 孩子只是揚了揚眉毛。

媽媽又說:「你想想,寶貝,這些子彈出膛的時候很有力量,如果真的瞄準了,肯定會把窗戶打爛。你並不想這樣做,不是嗎?」布萊恩垂下眼晴,依然不說話。

「總之,寶貝,你知道如果你打爛了別人家的窗戶,我們就得賠人家錢。你並不希望這樣的事情發生,對吧?」布萊恩看了看媽媽,還是什麼都不說。

「那你現在要不要去地下遊戲室的射擊間玩?我想那裡肯定好玩。」布萊恩點點頭,晃悠著雙腳說:「我想去外面玩。」「好的,兒子,但是槍要留在屋子裡,好不好?」「好吧。」布萊恩不情願地聳了聳肩。

幾天後,媽媽又發現布萊恩在很近的距離射擊瓶子和鐵罐。

她又把他叫進屋,講了一通道理。媽媽重複了一遍怎樣小心用玩具槍、射擊的危險等。布萊恩又一次做出認真聽的樣子。媽媽又一次讓他把槍留在屋子裡,然後去外面玩。

在這個例子中,媽媽本著「和孩子講道理」態度,一再跟孩子說道理。

雖然布萊恩表面上在聽,但實際上,他沒有任何改變的意願,對媽媽的說教一點都沒有放在心上,「選擇性」失聰

當我們發現孩子」不聽我們的話「時,如果繼續採用說的方式,其實都是在白費力氣。

講道理沒有用,又不能打,那媽媽能做什麼呢?

媽媽可以行動——她可以把玩具氣槍拿走。「我很遺憾你不願服從規則,等你服從時就可以把槍拿回去。」這樣做一兩次之後,如果布萊恩仍然陽奉陰違,玩具氣槍就應該被收起來,不用多說話。

2.「嚇唬型」念叨

晚宴後,媽媽讓珍妮特回房間睡覺。

「珍妮特,把睡衣提起來,這樣子踩著褲腳,你會摔倒的。該上樓睡覺了。」

媽媽接著轉身對客人解釋,「這件睡衣對她來說長了點,我本來打算明年再給她穿,但你們知道收小孩子就是喜歡新東西,她非穿不可。」

大家看著仍然站在樓梯上的小姑娘,她開心地向每個人微笑。她向下瞟了一眼自己被睡衣蓋隹的雙腳,把腳抬起來繞圈,看著睡衣褲腳垂下來跟著繞回,非常好玩。她臉上帶著惡作劇般的笑容,再抬起眼睛看看大家。

媽媽再一次命令她:「珍妮特,請你把睡衣褲腳提高點,不然你會被絆倒的。快點到樓上去!」小姑娘慢慢轉過身,慢慢地走上一級樓梯,又轉身,朝著大家看。

媽媽這時背對著她,她聽了一會兒大人說話,然後坐在樓梯上,伸長兩條腿,讓睡衣褲腳來回擺動。

媽媽看到客人在笑,轉過身來:「珍妮特!你想摔下來是不是?現在馬上提起來,上樓去。卡爾(孩子爸爸),你來把珍妮特帶上樓。」

珍妮特一聽,立刻轉身迅速爬上樓梯,毫不在乎長長的褲腳,在爸爸出現以前進了卧室。

在這個例子里,媽媽說得太多了,而她所做的始終是用語言和危險恐嚇孩子。

其實,珍妮特知道應該把睡衣怎麼辦,她只是故意表現出她不知道危險的存在而已。

這樣,睡衣和媽媽都在她的控制之下。她利用這個機會把媽媽的關注從朋友那裡拉到了自己身上。而媽媽的反應也都在珍妮特的預料之中。

很多情況下,父母要做的,就是保持沉默。

雖然,我們第一次嘗試用沉默的方式時,會覺得很困難,覺得面臨這樣的挑戰,必須說點什麼!

但是,很快我們就會發現,沉默不但可以減輕當時情形的緊張和壓力,還能重新讓家庭氣氛恢復和諧。

媽媽可以對珍妮特的睡衣隻字不提。她要做的是果斷採取行動,讓孩子選擇自己去睡覺,或者讓爸爸或媽媽送她去睡覺。

3.「行為與語言不一致」念叨

在學校門口,五歲的特里站在角落裡大哭。媽媽又哄又勸又威脅:「別哭了,寶貝······如果你再哭,我就走了,你一個人在這兒哭吧。」可是孩子哭得聲音更大了。

「現在我真的走了。」 媽媽說。特里聽到,尖叫著跑到門口去追媽媽。媽媽已經走到大門口,但聽到特里尖利的哭聲,又折返回來:「嘿,特里,你需要留在教室里,別哭了。」

老師這時介入了:「特里媽媽,你儘快離開就好了,特里會沒事的。」「我怕他離開學校。我們從家來這裡的時候,他就挺麻煩的。」「我相信,特里準備好了就會加入我們的。特里,我很樂意看到你和我們一起玩,記得嗎?我們是朋友哦。」

媽媽離開了,特里很快就不哭了。在角落裡待了一會兒後,就決定加入大家。

在這個例子中,媽媽面對孩子尖叫、失控,感到非常的無助。她試圖用語言威脅給孩子施壓,讓孩子聽話,但她的行為卻與她的語言相反。

她想讓孩子停止大哭,卻不知道自己應該採取行動,離開這個環境。孩子這時的哭只是「淚水壓力」而已,不用太過在意。

4.「無效就放棄」的念叨

五歲的喬治爬過超市裡的購物車,從欄杆上滑下來,坐在旋轉欄杆門上。「喬治,趕快下來!你會受傷的。」

喬治不理會媽媽,彎著膝蓋,倒掛在欄杆上面。「喬治,下來,你會受傷的!」

媽媽拉出一輛推車。小男孩直起身坐在欄杆上,爬下來,又爬上推車。「喬治,走啦!」媽媽說完就去購物了。喬治在欄杆、旋轉柵欄門上一直玩到媽媽買完東西準備離開。

在這個例子里,剛開始媽媽以為用語言就可以制止孩子,可誰知,喬治在做「媽媽的聾子」,根本不理會,媽媽也就放棄了。

下次再發生類似情況,媽媽繼續講道理,孩子繼續不聽。如此,形成噁心循環,對孩子行為規範沒有一點好處。

要想從這樣的困境中走出來,我們必須學會用行動代替語言。我們需要記住一個座右銘:發生衝突時,不用語言,用行動。

在他們去超市之前,媽媽可以說:「喬治,超市不是遊樂場。」當喬治胡鬧時,媽媽可以溫柔而堅定地牽起他的手,一起回到自己的車裡:「對不起,如果你不能再超市裡行為恰當,我們就回家,不買東西了。」

用這樣堅定的行為,媽媽可以向喬治表達她的認真態度。

總結

怎麼樣?從這四個例子當中,把握到了用行動而不用語言的精髓了嗎?知道為什麼「能動手就別叨叨」了吧?

其實,不管是耐心勸說的媽媽也好,還是恐嚇孩子的媽媽也好,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希望孩子不要去做那些危險的事情。

可是,孩子有時就是這樣,Ta的行為意志並不會因為我們大人的擔心而發生改變,他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目的。

如果我們無法用語言去改變孩子,那麼,就應該採取行動!

雖然,給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但是,我們也應該要孩子明白,愛Ta並不代表沒有規則。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胎媽媽圈 的精彩文章:

龍應台:即使你平庸,父母也未必失望
一場流感,就能壓哭多少中國家庭!

TAG:二胎媽媽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