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獵鷹」升空,美中差距並非只有技術

「獵鷹」升空,美中差距並非只有技術

(圖片來源於網路)

近日,特斯拉汽車的老闆馬斯克又向太空發射了「獵鷹」重型火箭。「獵鷹」是阿波羅登月計劃「土星五號」火箭之後現役推力最大的火箭,其有效載荷碾壓目前全球所有火箭,當然也包括中國「長征5號」。隨之,其猶如一顆重磅炸彈,攪得美中輿論再難安靜。

把「獵鷹」送上天的是馬斯克成立的SPACEX公司。該公司在火箭運載技術上可謂出盡了風頭——2017年包攬了美國29次發射中的18次,且無一失敗,就連NASAY也渴盼與其展開合作。

SPACEX公司有此表現,得益於美國在航天方面上有著豐厚的遺產和底蘊。二戰後,美蘇展開了太空爭霸。從艾森豪威爾時期,美國就加大了在航天上的投入以趕超蘇聯。約翰遜總統時,政府對航天業的投入佔到了當年總財政的1/20。不惜燒錢培養人才、攻關技術,美國最終笑到了最後。航天業突飛猛進過程中,美國也培育和鍛造了其在電子、計算機、冶金、材料、機械、特種工藝、低溫與真空技術、控制等領域的全球優勢,並為美國積蓄了數量眾多的航天人才。

儘管中國近年在航天領域也取得了一些可與自傲成就,比如「嫦娥」奔月、「天宮」升空、「長征5號」飛天等等,中國也由此躋身到了世界航天強國行列,但中國還難言一流航天強國,更遑論超過美國。說到底,中國航天業起步晚,底子薄。縱然在學習和引進外國技術之後,在自我創新上也屢有突破,但航天業每一次進步都必須以工藝、材料、計算機等領域集體進步作為基礎,至於說要在核心技術上有所突破,那更要付出時間、財力、人力等巨大成本。所以,中國航天業現在的狀況,更準確說是在填補歷史舊賬,匹配國家發展,絕非「領頭羊」。

中國將2030年定為載人登月計劃年,但「獵鷹」火箭則告訴世人——「殖民火星」不是夢,重返月球更是信手拈來。這便是美中在航天技術上的巨大差距。事實上,航天技術僅是美中差距的一個縮影,在汽車製造、無人駕駛、半導體、航空飛機等領域,美國一直都是引領者的角色。這也難怪,面對「獵鷹」,就連中國黨媒《人民日報》也發出了滿滿的感嘆。

如果美中僅是存在技術上差距,這完全可用「持久戰」來填補和追趕。可事實上是,目前中國與美國似乎還存在對「自我認知」的差距,這則是可怕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

面對中國的崛起,白宮的主人們近年也頻繁發出了「美國世紀翻篇了」、「美國奔走在衰落的道路上」等聲音。連續多年,五角大樓發布的《國防戰略報告》中,也都把中國軍力描述為「正在趕超美國」,以此「哭窮」求得國會更多撥款。就連美國媒體和民眾,也同樣抱有「居安思危」或「妄自菲薄」的意識,認為中國的進步勢頭讓美國「岌岌可危」。雖然,美國這種「居安思危」一定製造了中國國際環境的不舒適,但從某個方面卻讓美國保持了清醒頭腦,少了頹廢之心,多了競爭慾望。

與美國表現出的「懼怕中國」大相徑庭,每當中國航天界有「動作」時,中國網路上經常瀰漫著盲目的超美言論,諸如「美國震驚了」「美國嚇尿了」等字眼滿屏亂飛。

一些人有這種想法,一則與媒體大肆渲染有關,比如動不動就說中國再次「創造歷史」;二則是民族主義高漲下,一些人對中國航天業進步存在著盲目自信;三則是美國在航天業的「沉寂」給外界造成了錯覺。「太空戰」擊敗蘇聯後,因投資巨大以及缺乏對手等原因,美國最終在太空探索上踩了剎車。伴隨美國太空梭退役,空間站退役也進入倒計時,更讓很多人對美國衰落信以為真。

就連一些中國專家也搖唇鼓舌,為「中國已超美國論」搖旗吶喊。比如,近年就有中國學者聲稱中國在經濟、國防、科技等多個領域超過美國,既引得不少中國人熱血沸騰,也更堅定了一些人「中國超美」的認知。

(圖片來源於網路)

但這種盲目自信和自我定位不準,不但容易迷失自我,還容易削弱社會各界對航天業的關注力度,進而降低競爭之心,讓中美差距被繼續拉大。確保中國有一個清晰的自我認識,確保中國抱持尊重學習對手的心態,這是中國當下所亟需重塑的。

除了心態上,中國也須在競爭思維和運作模式等方面看到與美國的差距。美國能夠保持在航天技術上的絕對優勢,在於美國除了政府投資外,也鼓勵各類民營資本參與航天事業。比如,美國休斯公司、美國聯合發射聯盟等都屬於民營企業。通過鼓勵民營企業參與,讓民營企業與NASA形成了競爭關係,進而保持了美國在航天業領域的充分活力。

中國的航天業基本依賴於幾大國有軍工集團。這樣的優勢在於「集中力量辦大事」。但相較更講求效率和冒險精神的名企而言,中國只用「國字型大小」的思維和模式則存在著活力不足、資源浪費等弊端。

以NASA來說,當年研製「土星五號」時花費了65億美元,但SPACEX公司的「獵鷹」火箭從立項到升空,僅花費1億美元。因為節約了大量成本,SPACEX公司承接的商業發射價格也極具競爭優勢。這種優勢又會轉化為利潤,最終推動技術的升級和進步。

(圖片來源於網路)

有句話叫「雙手難敵四拳」。單靠「國字型大小」的中國軍工集團,挑戰美國「公私」兩隊人馬,自然很難取得優勢。中國要想縮小與美國差距,就必須吸引各路民營資本參與航天科技投資。

其實,這不僅僅關乎激發活力,而且還能保持人才供給的連續性。試想,在只有政府參與航天領域的背景下,如果一些航天人才因為體制等原因離開了,那其實也就意味著他們只能轉投它業,與航天領域說再見了,這是人才資源的一種極大浪費。

透過「獵鷹」升空,中國人應該看到美中之間的差距,進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態度端正了,認知糾偏了,思維調整了,亡羊補牢,猶未晚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畿周侃 的精彩文章:

TAG:京畿周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