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英拉之「逃」折射泰國政治文化

英拉之「逃」折射泰國政治文化

英拉之所以能順利「逃走」,據說與一位受恩於他信家族的警官——努伊警長密切相關。在「庇護制」關係下,他信、英拉為他提供庇護,他對他信家族效忠,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

2017年8月25日上午9點半,泰國前總理英拉·西那瓦以「耳水失衡」為由,未能出席最高法院舉行的「典米案」最後宣判。最高法院認為英拉有「逃案」嫌疑,立刻出具逮捕令,並將宣判日期延遲至9月27日。

川登喜大學民意調查中心的民調顯示,「英拉事件」已經成為近期泰國民眾最為關注的新聞事件;同時,此事件也因關係重大,且有諸多蹊蹺之處,而成為國際熱點。本文擬就其發展進程和有關各方反應做一梳理,並簡析其折射出的泰國政治文化。

英拉去向撲朔迷離

英拉8月24日最後一次在Facebook上發帖,以政府安全部門可能會採取相關措施而導致無法見面為由,懇勸支持者們次日不要專程去現場加油。此後,英拉便再未出現在公眾視野,彷彿「人間蒸發」一般,消失於現實與網路世界。

關於英拉離境的路線,坊間較為認可的是這種說法:英拉從象島乘快艇進入泰柬邊境戈公島,得到柬重要人士幫助,從金邊機場飛抵新加坡,然後又轉乘專機前往迪拜。這條路線之所以被泰國民眾認為可信,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他信與柬埔寨高層關係熱絡,乃至他信在流亡海外期間,曾一度被聘為柬國經濟顧問,後因泰國政府強烈抗議而被解聘。

其二,泰國歷史上有不少政治家選擇從泰柬邊境的戈公島逃出境。

其三,泰柬邊境在泰國與鄰國各段邊境中最為適合越境。然而,柬埔寨首相洪森第一時間作出回應,否認英拉通過柬埔寨中轉。而新加坡也宣稱無英拉入境資料。同時,泰國駐阿聯酋大使也表示,英拉未持泰國護照進入迪拜。有專家認為,英拉除持有兩本泰國護照外(其中一本為外交護照),應該還持有一本別國護照,甚至已經改名換姓,所以,想從正常渠道查到相關信息,幾無可能。

泰國警方日前宣布,他們已向190個國家發出請求協查函,但未得到任何英拉蹤跡的消息反饋;警方正在籌備成立英拉事件調查委員會,一旦收到並確認英拉身處何地的消息,該委員會將向外交部發函,要求按照法律程序吊銷英拉護照。此外,根據警方公布的最新調查結果,在事發前兩日,有兩輛汽車以及一輛警車曾出入英拉府邸,被懷疑有可能協助英拉出境,但目前仍在調查之中。

各方反應耐人尋味

「英拉事件」發生後,軍政府(維和委)、為泰黨(紅衫軍)、民主黨(黃衫軍)等泰國政壇主力,包括某些王室成員,或主動或被動,或直接或間接,都對該事件作出回應,其中有不少地方值得推敲。

作為執政者的軍政府,此前一直嚴密監視英拉,但竟然在案發前兩天便失去對英拉動向的掌握,確實有些不合常理,因此被輿論懷疑是否與英拉有「揭成」(泰語詞,大致意為政治上的秘密交易),為其出境大開方便之門。

對此,巴育·占奧查總理表示,自己對於英拉之「逃」毫無心理準備,因為此前英拉一直強調會出庭聽審。而且,英拉作為前總理,黨羽眾多,必定有內部人員協助其離境。陸軍司令出身的巴育,還向媒體介紹了泰國邊境情況,表示只要有人幫助,英拉離開泰國並非難事。此外,對於網路上流傳的2011年水災時巴育與時任總理英拉的親密合影,巴育表示時移世易,切勿混為一談,並保證軍政府絕對沒有「放走英拉」的行為。

主管安全事務的副總理兼國防部長巴威·翁素萬上將,可能沒有料想到英拉事件會令自己成為輿論焦點。案發當日,當媒體就英拉「逃案」一事採訪他時,他表現得鎮定自若,毫不吃驚,令媒體推測他早已知情。其後,泰國捍衛憲法組織協會秘書長占亞向國家預防懲治腐敗委員會辦公室起訴巴威上將及警察總監,指控二人作為國家安全部門最高負責人,在英拉外逃一事上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巴威對此強硬回應,強調安全部門已經儘力,不必對此負責。

而軍政府另一位要員——陸軍司令差林猜上將,則承認軍方在英拉事件上存在疏忽。他向媒體解釋,因外界輿論批評政府嚴密監視英拉,軍方不得已才撤走了部分安全人員。而他認為,英拉出走一事他信集團早有預謀,憑藉著他信在國內和國際上的人脈,英拉能順利「出逃」,亦是不難理解。

軍政府在此事上成為眾矢之的,在無法證明清白的情況下,明顯感覺到有些被動。去年8月29日,巴育總理下令延期本應於次日在國防部召開的軍政府執政三周年安全領域成績發布會。

英拉的不辭而別,對於為泰黨的士氣而言,或多或少都是一種打擊。這從案發當日的情形可見。當日8時許,為泰黨高層便悉數到場,個個西裝革履,如同參加內閣會議。然而,等待良久後,得知英拉稱病不來,眾人皆神情落寞,竊竊私語一番後,草草而散。不少專家認為,隨著英拉此去,西那瓦家族在泰國政壇上將銷聲匿跡。而群龍無首的為泰黨又將如何自處?

8月29日,為泰黨發表「未來政治行動聲明」,表示英拉必將在合適的時間向公眾作出解釋。並且,為泰黨在聲明中宣布了未來幾項重任,包括:為實現真正的民主社會而鬥爭,為改善國民生活水平而努力,堅持以和平路線與友好寬容共建和諧。為泰黨表示,他們將以壓力為動力,化危機為機遇。不少為泰黨高層也紛紛表示,他們有信心調整好步伐,應對即將到來的大選。前他信安全事務顧問、朱拉隆功大學政治學院素拉查教授,對為泰黨的前景持樂觀態度。他認為,沒有了「西那瓦」標籤的為泰黨,反而可以輕裝上陣。

值得關注的是,已在推特上沉默了兩年的他信於去年8月30日發表推文,引用了孟德斯鳩的名言:「最為黑暗殘酷的極權,莫過於法律與正義名下的長治久安。」有分析人士表示,他信此言無疑是針對軍政府;他選擇此時發聲,應該是想鼓舞為泰黨和紅衫軍的士氣,堅定舊部信心,以盡量減少英拉事件對己方陣營帶來的消極影響。

而當他信的小女兒將推文截圖轉發到Instagram上時,前年駕崩的普密蓬國王的大女兒烏汶樂公主發表評論:「我同意!!!加油。」個中深意,發人聯想,令人玩味。

泰國政壇反他信的民主黨,最近活動明顯增多。英拉出走後,民主黨黨魁、前總理阿披實立刻對此事開展民調,並將民調結果向公眾宣布。以「黃衫軍」領袖聞名的素貼表示,儘管英拉已經「溜走」,但他信一定還會通過其他代理人操控泰國內政。而根據民主黨一位議員在參加電視節目時的表態,阿披實將繼續擔任民主黨黨魁,民主黨有信心在接下來的大選中取勝。

政治文化獨具一格

英拉是否已經離開泰國,究竟身在何方,目前仍是一團迷霧。不過,透過「英拉事件」,我們可以發現泰國政治文化獨具個性。

有一位泰國學者說:「從根本上說,泰國文化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即宗教。」泰國是一個佛教國家,在佛教文化熏陶下,泰人性格較為平和、寬容,喜好安逸,不喜爭鬥,習慣「妥協」。例如,最近軍政府反覆被媒體問及有無與他信集團「揭成」,儘管政府矢口否認,但是深知內情的專家表示,「揭成」是泰國用於解決政治問題的私下溝通解決方式,很多政府重大決策背後都需要幾番「揭成」方可。

「庇護制」也是泰國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徵之一。這種制度始於素可泰時期「君父同倫,家國同構」的家長式統治模式,強調權利與義務的平衡。被庇護者須向庇護者效忠,而後者則應向前者提供保護。可以說,這種文化在泰國幾百年盛行不衰,是維繫政治生態穩定的重要方式。

英拉之所以能順利「逃走」,據說與一位受恩於他信家族的警官——努伊警長密切相關。努伊是警察尉官學校第49屆畢業生,起初從事邊境巡邏,其後從事重要人士保衛工作;之後,被擢升進入時任總理他信的警衛隊。從此,努伊的命運便與他信家族密切關聯。2008年,努伊一度被謫遷至泰南某基層警署,但在隨後的大選中,他信集團的泰國力量黨贏得大選,努伊苦盡甘來,重返權力中心,負責他信家族的安全保衛,其後一直追隨在英拉左右。認可「庇護制」文化的泰國人普遍相信,他信、英拉為努伊提供庇護,努伊對他信家族效忠,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協助英拉離開泰國。

此外,「軍政商交融」也是泰國政治一大特色。泰國自1932年君主立憲後,起初官僚政體保持相對穩定,商界與軍政界保持一定距離,但隨著國家角色的變化和經濟政治形勢的發展,軍、政、商逐步融合,形成一張巨大而盤根錯節的人際關係與商業利益網路。不久前,泰國著名媒體《經理報》刊載了一篇文章,將他信家族與現任軍政府的頭頭腦腦們的關係來了一個大起底,認為其實他信家族與現任軍政府之間是盟友關係,英拉之所以如此順利離境,軍政府「功不可沒」。而這兩個集團在未來的大選中會攜手合作,最終形成一個「西素萬集團」,即「西那瓦」與「翁素萬」(巴威副總理的姓氏)的合體。此觀點在筆者看來,有些牽強附會,但是軍政商三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確是事實。

「英拉事件」未來會如何發展,這一切我們都無法預料。但可以肯定的是,一種文化的形成有其獨特的土壤,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管未來形勢如何變化,「獨具一格」的泰國政治文化會依然如故。所謂的大選,不過是各利益集團之間的又一次利益「揭成」罷了。

(摘自《領導文萃》2018年1月下)

稿件來源:《南風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領導文萃 的精彩文章:

雍正VS年羹堯:待人接物的風格

TAG:領導文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