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何健平:人間至味是清歡

何健平:人間至味是清歡


「人間有味是清歡」,是蘇東坡的人生感悟。出自其《浣溪沙·從泗州劉倩叔游南山》詞: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這闋紀游詞,是元豐七年(1084),蘇東坡從貶謫之地黃州赴任汝州團練使途中,路經泗州與劉倩叔同游南山時所作。是蘇東坡和朋友在南山遊玩,喝了浮著雪沫乳花的小酒,吃了春日山野里的蓼茸蒿筍等時令鮮蔬之後,詩興勃發、欣然吟詠、猝然成章的名篇,它盡情讚美了人與天地山川相容相悅的「清歡」。
悉心咀嚼品味該詞,尤其喜歡「清歡」二字。何謂清歡?百度的解釋是「清雅恬適之樂」。林清玄的解讀是「清淡的歡愉,這種清淡的歡愉不是來自別處,正是來自對平靜的疏淡的簡樸的生活的一種熱愛」。我以為,也可以理解為清凈簡單的快樂。
清歡,不是「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狂放洒脫;不是「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的自我放逐;更不是「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悲觀沉淪。清歡,是「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的酣暢淋漓;是「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安然寧靜;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閑適。
但清歡,並不僅僅是心懷一己、冷漠他人、旁觀世事的怡然自得、自取自足。若如此,則遠遠背離了清歡的本意。清歡,是恪盡職守、盡己所能的恬然安適,是安於本分、與世無爭的超然豁達,是去留無意、寵辱不驚的泰然自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其本有之義。清歡,是面對紙醉金迷,而能目中無物,淡然而笑;是面對名色利誘,而能不為所動,心端身正;是身在俗世紅塵,卻能在心中種菊修籬,怡情養性,純凈自我,不為情困,不為物役,不為誘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然而清歡,在現代人的生活中已經難以尋覓,似乎也不那麼容易被人們所品味和體會了。林清玄先生在《清歡》中寫道:「生在這個時代,……眼要清歡,找不到青山綠水;耳要清歡,找不到寧靜和諧;鼻要清歡,找不到乾淨空氣;舌要清歡,找不到蓼茸蒿筍;身要清歡,找不到清涼凈土;意要清歡,找不到智慧明心。……現代人的歡樂,是到油煙爆起、衛生堪慮的啤酒屋去吃炒蟋蟀;是到黑天暗地、不見天日的卡拉OK去亂唱一氣;是到鄉村野店、胡亂搭成的土雞山莊去豪飲一番;以及到狹小的房間里做方城之戲,永遠重複著摸牌的一個動作……」這是林清玄先生對現代生活切膚之痛的深刻描述,所以他對清歡如饑似渴。他深有感觸地說:當一個人可以品味出野菜的清香勝過了山珍海味,或者一個人在路邊的石頭裡看出比鑽石更引人的滋味,或者一個人聽林間鳥鳴的聲音感受到比提籠遛鳥更令人感動,或者甚至於體會了靜靜品一壺烏龍茶比起在喧鬧的晚宴中更能清洗心靈……他就懂得了「清歡」。可見,清歡是一種人生的境界。
川端康成在其散文代表作《花未眠》中說: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自然美也是如此,要感受到真正的自然美需要孤寂恬淡的心境。其實,清歡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越是品讀名家的文字,你便越能感受到清歡所帶給他們的益思與感悟:那是生命的沉澱、人生的修鍊、境界的升華,是一種能讓人洞明世事的力量。讀林徽因,使我真正理解了「等待一場奼紫嫣紅的花事,是幸福;與喜歡的人在陽光下築夢,是幸福;守著一段冷暖交織的光陰慢慢變老,亦是幸福」的「幸福觀」。正因為她懂得清歡,細小的滿足便能讓她幸福快樂;讀楊絳,使我懂得了她所崇尚和踐行的「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的處世態度。正因為她獨守清歡,忍受著失女喪夫的莫大哀痛,在生命的晚年又默默地奉獻了多部著作,益發獲得世人的尊崇;讀張曉風,使我更加明白再也沒有比「樹在,山在,大地在,歲月在,我在」這樣更好的世界了。正因為她心有清歡,只要歲月靜美,萬物安好,便覺得是人間最好的時節;讀林清玄,使我深切領悟了「第一流的人物看白雲雖是至美,卻不想擁有,只想心領神會」的清明的心境。正因為他領會清歡,洞察世事,從容生活,做好自己,從而活出了瀟洒的人生……雖然他們甘於孤寂,欣享恬淡,但卻都收穫了人生的豐盈,正可謂「人間有味是清歡」。
清歡何在?毫無疑問,在人們的心中。佛曰:六根清凈。意為遠離煩惱、沒有任何慾念的境界(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這種境界,一般的凡夫俗子達不到。不過我以為,減少煩惱,沒有任何雜念、邪念的心靈清歡的境界,常人通過努力恐怕還是可以期望的。我們唯有好好打掃自己的心地,不斷提升精神境界,給生活做減法,努力擺脫名韁利索的束縛,才有可能不被外物所驅使,逐步走向心靈清歡的境界。在五濁俗世中,生活越簡單,心境便會越清明,清歡就會離我們越近。人生最有滋味的時刻,或許不在於飛黃騰達、錦上添花時的萬人矚目、眾所羨慕,也不在於迎來送往、觥籌交錯時的左右逢源、八面玲瓏,而在於心靈鬆綁、人生解壓、生命減負時的那種無拘無束、輕鬆自在的精神狀態,在於那份問心無愧、心安理得安享天地清歡的通透、明凈的心境。清歡,源於內心的淡定從容、曠達自適,是一種做人的風範,一種人生的追求,更是一種生命的本色。守住清歡,自然心境高潔;擁有清歡,顯然正氣充盈。
「山中宰相」陶弘景《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詩云:「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其實,有時候白雲並不只是繚繞在蔥鬱的山嶺,而是飄逸在人們曠達的心頭。一個人能否活得安然自在,享受人間或者說人生至味——清歡,真的無關乎身在何處,而在於能否覓得一方寧靜的心靈凈土,這恐怕也是這首詩對現代人的啟示吧。
當然,今天我們讚賞和崇尚清歡,並不是要離塵出世、隱居山林,拒食人間煙火。而是希望人們,特別是所謂的公僕們,面對喧囂浮躁的社會,能夠擁有平和的心態,淡定的情緒,益世的情懷,敬業的精神,盡責的本領,少一些勞民的作秀,多一些惠民的實幹;少一些虛偽的逢迎,多一些真誠的擔當。得意時不盡歡,想到成功只是新征程的開始;失意時不喪氣,懂得挫折也是一筆豐厚的財富。進則能廉潔自律,服務人民;退則能完善自我,利益眾生。須知,即便是清歡的歌詠者蘇東坡,當年也沒有完全走進山林、忘卻人間。政治上,他雖然屢次三番地遭受打擊排擠,然而為官一任,卻總能造福一方:任杭州太守時,他帶領民眾疏浚西湖,築堤種柳,美化環境,改善民生;任徐州太守時,黃河決堤,水淹蒼生,他身先士卒,率領民眾抗洪搶險,保境安民;即使晚年被貶謫到僻遠蠻荒之地的儋州,他也矢志不渝,仍然不顧年邁之身,無私地將自己所掌握的優秀文化與先進的農耕生產生活技術悉心傳播、奉獻給黎族同胞,以造福於民為己之樂。在蘇東坡身上,清歡所蘊涵和體現的是一種至高的精神境界。
世事紛繁,光陰倏忽,我們何不拋卻縈繞在心頭的妄想雜念,簡單生活,從容處世,儘力做好能當其責的工作,盡情欣賞山川大地的風姿,悉心品味詩詞書畫的神韻,愜意享受靜謐美好的時光?興緻所至,大可欣然慨嘆:「人間至味是清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湖雜誌 的精彩文章:

TAG:太湖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