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尋幽探微:中國的傳統春聯為什麼選用紅紙

尋幽探微:中國的傳統春聯為什麼選用紅紙

《山海經》是中國先秦古籍,明確記載,從先秦之前,中國民間過年就有懸掛桃符意在祈福滅禍的習俗。

春聯能辟邪得從桃木說起,據《山海經》記載,夸父追日臨死前將神木拋出,化成了一片桃林,因為離太陽最近,吸取陽氣精華,所以桃木自古以來就被稱為「神木」。

尋幽探微:中國的傳統春聯為什麼選用紅紙

人們為什麼把桃木刻成了桃符?《山海經》記載,在東海東少山上住著神荼、鬱壘二位神仙,手持桃枝,專司捉妖拿邪。

尋幽探微:中國的傳統春聯為什麼選用紅紙

因為天下百鬼都畏懼這兄弟倆,於是人們就用能夠辟邪的桃木做成小木板,刻上神荼、鬱壘的雕像,或刻上他們的名字做成了「桃符」,掛在門兩旁,以壓邪祛鬼,意在祈福滅禍。這種習俗持續了一千多年沒有增加新內容。

尋幽探微:中國的傳統春聯為什麼選用紅紙

那麼,「桃符」在歷史的長河裡經過了那些演變呢?

其實「桃符」就是春聯和門神畫的前身。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的世界最早的春聯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這副春聯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卷號為斯坦因0610)上,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723年),較後蜀主孟昶的題聯早240年。「三陽始布;四序初開」打破了「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的世界紀錄,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早的春聯。

但是,敦煌遺書僅僅記載了「三陽」春聯的內容,並沒有說明原內容的載體。根據史料,人們最早把聯語題於桃木板上首創,是在五代時期(907年—960年)。

尋幽探微:中國的傳統春聯為什麼選用紅紙

(桃木木質細膩,木體清香,適合雕刻)

據《宋史蜀世家》記載,五代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後蜀主孟昶宮殿誕生了在桃木板材上書寫的、中國最早出現的第二副春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以此為標誌,「桃符」上面由對偶語句書寫出無言「心聲」——「桃符」發生了第一次的創新。由於「桃符」成為春聯語言的載體,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從王安石詩中「千門萬戶」「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中推測,

新年盛況用去好多桃木。

到了明代,人們才始用紅紙代替桃木板,出現現代所見的春聯。

尋幽探微:中國的傳統春聯為什麼選用紅紙

為什麼用紅紙代替桃木板呢?

有一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貼春聯民間普遍,「總把新桃換舊符」,由於桃木材料是有限的(總不能夠竭澤而漁吧),隨著春聯的普及,導致桃木材料緊缺。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在一年的除夕前頒布御旨,要求南京的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來迎接新年,老百姓買不起桃木,只能夠靈機一動,選擇廉價代替品了。

桃木板材是偏紅色的,人們開始用紅紙(宋朝竹紙已經大為盛行)取代桃木來寫春聯——「桃符」材質發生了第二次創新。

尋幽探微:中國的傳統春聯為什麼選用紅紙

春聯用紅紙是漢人的傳統風俗,而滿族人早期賤紅尚白(冬天易於遊獵)。清宮廷春聯用白紙,藍邊包於外,紅條鑲於內。但滿人入關久遠,深受漢文化影響,此風俗在民國後漸漸消失。

紅紙黑字的春聯成為中華民族過春節的名片。宋代王安石由衷感嘆"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今日我們也自豪吟哦, 春聯紅火年相似,今年揮毫賦新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張侃侃談歷史 的精彩文章:

南極洲四周被三大洋所包圍,為什麼還是地球上最乾燥的大陸
同樣是海冰為啥有區別:北極因紐特人說甜,我渤海漁民說咸

TAG:老張侃侃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