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師生同題,時評大放送(9):韓寒與反智主義

師生同題,時評大放送(9):韓寒與反智主義

談韓寒與現代教育

2018年1月8日,退學十八年的韓寒在微博突然發文,感慨退學是一件失敗的事。可韓寒失敗了,反智主義失敗了嗎?韓寒失敗了,應試教育勝利了嗎?韓寒失敗了,現代教育合理了嗎?

筆者認為,韓寒承認退學的失敗與上述三問的答案本質上風馬牛不相及:韓寒退學無論失不失敗,這一行為本身並不反智——據韓寒自己所說:「退學後,一周就要去好幾次陝西南路地鐵站的季風書園買書,回來看書、看電影、寫東西、遠行採風」,可見他退學之後仍在堅持著自己的學習,並不是一味反對學習的反智主義;同時,韓寒退學這一行為本身便是應試教育一些不足的表現,這一失敗一樣與應試教育勝利與否毫無干係;最後,韓寒承認自己的失敗,並不能直接促進現代教育的發展,也和現代教育是否合理無關。

那韓寒為什麼要承認自己退學的失敗呢?個人原因就在他的微博里:「退學是一件很失敗的事情,說明我在一項挑戰里不能勝任,只能退出,這不值得學習。值得學習的永遠是學習兩個字本身。」於是就一目了然了:韓寒承認失敗,不過是他對自己無法同時堅持應試教育和自我發展的反思;還有一些社會原因,我們是可以從他的微博里看出來的:韓寒在年輕人中可以說是人盡皆知,這一龐大的群體給的不止是引導他們的權利,還有引導他們積極發展的義務。而韓寒的退學,雖說在本質上與反智主義並無關係,但無疑是助長了反智主義的囂張氣焰。所以在韓寒更加廣泛地觀察社會後並做出反思後,他選擇了承認自己的失敗,去撲滅反智主義的囂張氣焰。(韓寒:「我當然也覺得很委屈,誰說讀書無用了,我在學校外學的還不比在學校里的少呢。」)

讓我們把時間倒回十九年前,那時的韓寒在首屆全國新概念作文比賽中奪得一等獎後,卻因七科掛科而留級。這件事被報道後,直接引發了全社會對素質教育政策和「全才?專才?」問題的討論。毫無疑問,這個問題放在現在已不再令人「敬而遠之」。可無疑,韓寒的那次留級和那場討論,可以看作我國現代教育建設的「引子」。同年,國務院明確提出,實施「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2001年,教育部啟動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到2009年秋,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全面實施新課程;而在這期間的2003年,教育部開始推行現今高考生幾乎無人不知的環節:自主招生。

回到韓寒與現代教育。韓寒在自己的文章里已提到,退學這件事焦點不在讀書無用論,而在於「應試教育」與「個性發展」的衝突:「社會要全才還是專才」。無疑,現今社會已給我們交出了答卷:無論是誰,義務教育的內容必須要掌握成「全才」;而義務教育之後的高中,學生在能完成應試教育的正常學業的同時,可以通過自主招生等渠道,實現高校對學生個人發展的評估,以達到公正、自由兼顧的教育目的;至於更為寬鬆的大學,那更是看個人所謀求的發展道路了。

於是我們再來回答那三個問題:反智主義沒有失敗,但不再如此猖狂;應試教育沒有勝利,但它找到了素質教育一夥伴;現代教育仍不合理,但正在發展。至於韓寒是否失敗,筆者認為,退學可能是失敗的一件事,但無論如何,他找到了自己的道路。在這一角度,他應當是成功的了。(作者HZJ)

反智主義的錯謬

近日,韓寒的一次反水,重創反智主義。作為特殊的個案,韓寒退學了,人生成功了,一鳴驚人了。他拿自己成功當武器攻擊中國教育,而且一呼百應,應者如雲。一時間,讀書無用論的隊伍日益龐大,反智主義大軍的力量日漸強盛。可這畢竟是一條「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路,多少紛紛效仿的學生是在走彎路,多少已悔改的人只恨當初。對於這興盛的思潮,我們只能給予荒謬二字。

讀書如何無用,論者不過無知。古人為何讀書,為明理,為修身。書又豈止是書本,更是智慧傳承,是民族精神。讀書為個人提供又豈僅是知識。不讀書,怎能學習前輩世代積累成體系化的知識;不讀書,怎能少走人生的彎路,明白社會的法則;不讀書,怎能了解歷史、心懷家國成為利於社會進步的人,而社會不進步百姓又如何會幸福?且不說孫權勸學,連皇帝都要讀書,你為何不讀書?若讀書無用,為何梁啟超倡導「開民智」;為何文革結束要恢復高考改革教育;為何國際競爭下要重視教育提高文化軟實力。那些認為讀書無用的人啊,無知至極。

教育如何僵化,退學大都不智。每個社會都有其特點,那些天天流著口水羨慕國外教育的人也沒親身經歷過別國的教育到底如何。天天叫囂著中國教育體制化、僵化的人也沒認真思索過中國教育的進步。大學的門檻已比幾十年前要低,高考也不再是千軍萬馬要擠過的顫顫巍巍的獨木橋,它平直了、寬闊了。義務教育不停地完善著,素質教育不斷地發展著;孩子上學的機會越來越平等,學生的各方面的能力越來越強;各項創新型活動、競賽如雨後春筍,鼓勵著學生探索課本之外的知識;社會的環境寬鬆了,通往羅馬的道路越來越多……這如何是僵化,鼓吹退學是何等不智!退一萬步講,有個例,有天才,常規的教育也許會限制才能的發展,退學也許是更好的選擇,但全社會都是愛因斯坦,都是喬布斯?憤世嫉俗的、自命不凡的一番攻擊教育而後退學的人,豈非不智之舉?

韓寒風潮衰退,反智主義式微,卻仍有人執迷不悟、不知悔改,仍舉著破舊的旗杆,揮動著千瘡百孔的旗幟。我們反感他們也憐憫他們:將美好的青春獻給了空虛,更希望他們早日悔悟,重歸正道——反智主義終究是個錯誤,錯得離譜,錯得荒唐。(作者 勞拉)

反智主義之我見

說起韓寒,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標籤是作家,第二個就是退學。當年韓寒因為退學成為了反智主義的代表性人物,一時引得厭學學子紛紛效仿,社會上掀起一股反智主義的風潮。而就在最近,韓寒在微博上發文章表示,自己當年退學是一件很失敗的事情,並隨後髮長文讚揚中國的教育,實在讓人有些費解。我認為,反智主義確實應該被糾正了。

有一位網友在韓寒的文章下評論這樣一句話:「叫囂著應試教育沒用的就是在斬斷普通人往上爬的唯一大道。」我很贊同他的觀點。對於普通人家的孩子來說,沒有優越的家庭條件,沒有可以享受的生活資源,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去達到自己的目標,過上自己想過的生活。他們唯有努力學習,取得好成績,才能讓自己的未來光明。反智主義不過是給了厭學的學子不學習的理由罷了。

反智主義的錯誤之二,在於看不到學校教育好的一面,僅僅從壞的一面入手大肆反對,實際上是非常偏激的。退學成功的例子寥寥無幾。相反的,通過學校教育而取得成功的人,則比比皆是。如今的大企業家、大富豪們,沒有幾個學歷是低的。近期在烏鎮舉辦的互聯網大會曝出了一張「飯桌照」,桌上人士皆為互聯網界大咖,身價都是以億為單位的。要是以為他們僅僅是一群會賺錢的生意人,那你就錯了。學歷「偏差」的,就是馬化騰,畢業於深圳大學。其餘各個學霸,有畢業於清華大學的,有畢業於南開大學的,還有畢業於耶魯大學的。既會賺錢又有才華,這才是人生贏家的標配。韓寒個人的成功,並不能代表離開學校教育就是好的。對於韓寒來說,成功是機遇加上努力,並不是因為退學。

就個體而言,退學也並非完全不可,但是一定要建立在自覺、努力、有目標的基礎上。一位學生,在成績很好的情況下故意在高考中違規,只為求零分。他說,因為高一的時候讀了韓寒的書,明白自己不想成為一個體制內的機器。多年過去,他卻後悔了,重新拿起書本讀書學習,稱要再次參加高考。與之相反,江西學子從學校退學後到北大旁聽了11年,因為他想成為像沈從文那樣的大作家。他最後有沒有成為大作家我並不知道,但我卻知道他一定比上一個人過的好,因為他自覺、努力、有目標。

總之,反智主義過於偏激,大多學子聽從反智主義退學之後都後悔了,所以及時糾正反智主義是很有必要的。(作者 彤彤)

試論反智主義,從韓寒反水說起

近日,韓寒在微博上發言感慨「退學是一件很失敗的事情」,而後又在長文《我所理解的教育》中指出,教育和學習是不容討論的,優秀的人必然愛學習,這在網路上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無疑,韓寒的這一舉動,極大地打擊了反智主義,加速了其消亡。

你可能會問:「什麼是反智主義?」。或許你沒有聽過反智主義,但你一定聽說過讀書無用論。反智主義就是其實質,讀書無用論就是反智主義的外在表現,兩者互為表裡,均否定了學習和學校教育。在他們的支持者看來,學校的應試教育不僅沒用而且浪費時間,像數學什麼的只要學到初二就夠了,因為買菜根本用不到函數。

是的,買菜確實用不到函數,這一點,我並不否認。但是,炮彈的彈道計算要不要用到函數?衛星的發射升空,軌道變換要不要用到函數?計算機數據的處理要不要用到函數?可以說,在任何高精尖的領域,不僅初二的數學不夠用,甚至是高二,大二的數學也不夠用。一個人的數學只夠買菜,這沒什麼,但如果一個國家的人學數學都只是為了去買菜,那這個國家肯定有問題。

你也許會說:我只想要財富,高精尖的領域與我無關,所以我選擇退學。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你或許會舉出韓寒,喬布斯,比爾蓋茨的例子,他們均從學校中退出,並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前者是優秀的文學家,後者是科技界的領頭人物。但,你只看到了他們退學的一面,卻沒看到,在韓寒退學前,他拿了多個作文競賽的大獎;喬布斯退學前,他做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蘋果電腦,比爾蓋茨退學前,他已經成為了小有名望的軟體製作者,他們都非常確信,自己有獨特的目標,而且有能力去做。不過,你又有什麼呢?你有什麼可以去退學的資本呢?

又有人會說:「某某老闆大字不識一個,憑著一腔熱血,創出了自己的一片天,成為了百萬富翁。他們的條件比我還差,目標未必比我明確,為什麼我不能成功呢?」我想說,他們之所以能成功,大多是因為在那個年代,「遍地是黃金」,政府大力扶持,外資大量進入,需求日漸增長,只要敢做,大多都會成功。不過,時移世易,現在中國的經濟增長放緩,市場日漸飽和,很難再找到當年那種快速致富的通道。現在最有可能改變個人命運的,就是學習。

最後,我想重申,成功的人必然優秀,優秀的人必然愛學習。只是一味地抱著少數人的例子的人,最後什麼都得不到。(作者 PY)

必須遏制「反智主義」集體無意識的泛濫

韓寒在大陸一向被大眾視為「反智主義」的標杆和旗手。然而不久之前,韓寒卻發表文章對於他的種種行為及「反智主義」進行反思,一時間引起軒然大波。「反智主義」為何泛濫?筆者認為集體無意識在背後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余秋雨先生曾對集體無意識做過如下詮釋:「數千年的集體選擇沉澱成了集體無意識。」集體無意識以社會結構作為其存在的支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不容小覷的作用。中華民族在過去的數千年中一直是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恰逢時代變革、政體變遷,民族在封建專制制度下所產生的集體無意識由於慣性影響到了今天。這種「反智主義」的集體無意識之所以泛濫,是因為有如下三種原因。

第一,公眾對於高端知識分子與「社會精英」們的排斥心理。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受生產力的限制,過去、現在乃至將來,人類社會中都無法做到絕對公平。社會中必然存在著呈階梯狀分布的社會階層,而階層越向上人數則越少,所以屬於中下層的公民數量往往占多數。高等階層很多時候是由高尖端知識分子所組成,因此公眾在一般情況下對於高端知識分子是有排斥心理的。這就是韓寒一發表有關「反智主義」的文章或有人對高尖端知識分子抨擊時會取得巨大的關注度的原因之一。這正是一種「反智主義」集體無意識泛濫的表現。

第二,不少受這種集體無意識所影響的公眾未能分清「偶然不是必然」。由於中國巨大的人口基數,即便是小概率事件也頻頻發生。但是,在媒體刻意的強調偶然的時候卻忽略了其背後渺茫的實現或被複制的概率。不少人以「韓寒退學之後卻仍然成為成功人士」為例,企圖以此證明「中國教育是失敗的」這一錯誤的觀點。他們忽視了中國教育所培育出的眾多國家棟樑和人才,試圖以一個偶然事件將中國教育的一切功績抹殺,這正是「反智主義」集體無意識泛濫的結果。

第三,公眾在事實面前選擇性失明。隨著網路的發展,社會資訊和信息在以指數爆炸的趨勢迅速普及和傳播。媒體在面對海量的信息時為博人眼球不惜犧牲消息的真實性,以獲取點擊量,這導致了公眾的選擇性失明。韓寒在退學之前就已成為一名備受關注的作家,而不少網友和媒體卻試圖顛倒因果,將「韓寒退學」這一與「韓寒成為作家」這兩件本身並沒有直接因果關係的事連接起來,以此證明「反智主義」的正確,甚至還有些人刻意忽略主人公在其成功背後所做出的努力與付出。這是「反智主義」集體無意識泛濫的主觀因素。

因此,政府應正確引導輿論方向,糾偏「反智主義」這一錯誤傾向,遏制「反智主義」集體無意識的泛濫。(作者 QZX)

駁反智主義對中國教育的全盤否定

反智主義是人類文明社會均有的一股逆流,不獨中國所特有。追溯歷史,中國封建社會的愚民政策,歐洲啟蒙運動和文藝復興之前的中世紀黑暗,皆有反智主義的影子。就中國當代而言,反智主義主要盛行於社會中下層,卻以個別知識精英為代言人。如少年成名的作家和賽車手韓寒,曾一度被反智主義者奉為偶像。少年時期的韓寒口無遮攔,其言行多有反智主義的濃厚色彩。

日前,韓寒卻「畫風突轉」,連發兩篇博文,坦承當年「退學是一件失敗的事」,並對中國當代教育稱讚有加。愚以為,韓寒兩篇博文的主要觀點是比較理性和客觀的。他的「反水」,從某種程度上宣告了反智主義的窮途末路。

當代中國的反智主義,在教育領域主要表現為對中國體制內教育的全盤否定。他們認為,中國的教育「毀人不倦」,教的全是些無用的東西,學生不僅不能學到真正的智慧,還被扼殺了創造力,變成了書獃子。如韓寒曾聲稱「數學學到初二就夠了」等。

仔細辨別,反智主義者大體可以分為兩個群體:一個是下層,一個是中下層。前者一般來說文化層次是非常低的,他們往往以一技之長維持生計,過著自認為還不錯的日子。他們完全認識不到讀書的價值和重要性。正如培根所言:「有一技之長者鄙讀書。」他們目光短淺,只能看到實用的生活技能帶來的經濟利益,看不到作為長期投資的讀書,所能帶來的更大的經濟利益,和對人的素質全面提升的綜合效用。作為家長,他們對孩子的學習不重視,甚至不支持,甚至會慫恿孩子輟學打工或做小生意等。這是典型的小農意識和小市民心態。

另一個群體文化層次較高,他們接受過較為系統的體制內教育,甚至有大專或更高的文化程度。他們如果是失意者,則某種程度上是被自己所受的學校教育的弊端給戕害了,社會適應能力差;如果是得志者,則當初一定是平庸或失敗的學生,到社會打拚後成為相對勝出者(street smart).於是他們從經驗主義出發,對學校教育或恨之入骨,或不屑一顧。

這個文化層次稍高的反智主義群體,本質並不反對學校教育,他們反對的是中國的學校教育,對西方的教育膜拜不已。事實上,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日益普及,我們足不出國,通過豐富的網路信息,也能對西方教育的整體情況有個大概的了解。眾所周知,中國當今的教育,無論教育的內容體系,還是教育的方式,都師從西方。只是結合中國的傳統和國情,師從之後慢慢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特色。客觀的講,當今的中西方教育各有特色,各有優勢,也各有不足和弊端。英美教育是西方教育成功的典範,然而奧巴馬任上對全美中學生講話的時候,也曾鼓勵美帝騷年們,學好STEM課程,像中國一樣出更多的工程技術人才;英國更是由政府出資,派出大量教師到上海等中國基礎教育發達地區來取經。那些對中國教育全面唱衰,對西方教育膜拜不已的人,難道都是選擇性失明患者嗎?

要證明反智主義者對中國教育的全盤否定之錯誤,在今天,應該是不難的事情。我們可以做一個整體的邏輯推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和科技領域的大幅度提升,應該是個不爭的事實。而經濟的騰飛和科技進步的背後,必然是大量的人才支撐。人才何來?當然主要靠學校教育的培養和輸送。如果說中國當代的教育整體上是失敗乃至徹底失敗的,如何解釋經濟和科技方面的成功呢?

反智主義者種種奇葩觀點中,有一種似是而非,頗具代表性和迷惑性,他們認為知識不等於智慧,中國的教育只注重知識灌輸,並不能真正學到智慧。那麼什麼是智慧?許多反智主義者轉身埋首於中國古代的十三經中去尋找,並自信滿滿的得意的說:「看,這就是智慧。」又有反智主義者指著社會說:智慧只能從社會歷練中獲得。

不容否認,知識的確未必等於智慧,但智慧是否可以排斥知識?答案是否定的。再說了,數理化等揭示自然奧秘的知識是知識,那些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儒家經典,難道就不是知識?社會是複雜的,多元的。就個體而言,你完全可以選擇做一個「民科」層級的國學宣揚者;也可以做一個有一技之長的普通公民;甚至可以像韓寒那樣成為某個非技術領域的明星級人物。那你當然「數學學到初二就夠了」。甚至都不用學到初二。可是就整個中國社會、中華民族而言,各個領域都需要充足的專業人員和專家級人才。韓寒開賽車,數學只需要學到初二;但設計和製造賽車的人,數學學到初二夠嗎?而如果沒有體制內學校從小學到大學的系列的現代知識(含科技)體系的教育,中國現代社會正常運轉所需的大量技術人才和非技術專業人才從何而來?難不成要讓中國回歸到500年前男耕女織的農耕時代么?

「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當今的世界,從中國到西方,已經進入工業化或後工業化時代,早不是農耕或游牧民族的時代了。現代教育,必然與現代社會同步。那些反對現代教育的反智主義者鼓吹讀書無用論,如果不是別有用心的慫恿,就是真正的冥頑不化和愚不可及。社會和時代,是不可能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

當然,我們批判反智主義對中國教育的唱衰,不等於我們無視問題。有問題,所以要學習,要改革。但這一切,一定是建立在對學校教育的整體肯定的前提之下的。反之,全盤否定我們的教育,既與事實現狀不符,也於學習西方教育的長處、革除我們教育的不足和弊端,無任何裨益。(Lion)

2018-02-1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身體健康,才是最好的年終獎!
為什麼小蛙總不回來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