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上古文明的輝煌,幾人知呢?

中國上古文明的輝煌,幾人知呢?

中國古代的一個朝代。根據文獻記載和古代傳說,隨著中國原始氏族社會組織的解體,聚居在中原地區黃河中下游兩岸的夏部族,通過與周圍地區其他部族聯盟的形式,先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代王朝,史稱夏,其統治時間約從公元前23或前22世紀。

夏的起源與發展,大家都知道,大禹是功不可沒的,夏部族處於原始氏族社會階段的主要活動區域和夏王朝的統治中心地帶,大致西起今河南省西部與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與山東省交界處,北入河北省,這一區域的中心是中嶽嵩山及其周圍的伊、洛水流域、濟水流域和水與汝水上古名崇山,先秦與漢代及以後的人們,在考證和追述夏人的活動區域時,多將其與崇山及周圍地區相聯繫。

如稱夏禹為「崇禹」;禹的父親鯀稱為「崇伯鯀」,在現今河南省關於夏代都城遺址或其他遺址所在地的文獻記載與傳說,如有「禹都填陽翟」等,中國傳統文獻中關於夏朝的記載較多。在河南省西部發現的二里頭文化具備了屬於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條件,但一直未能出土類似安陽殷墟甲骨卜辭的文字記載。許多中外歷史學家認為,斟鄩(河南洛陽偃師夏都二里頭遺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是夏朝都城的遺迹。

司馬遷記載「夏」是姒姓夏後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個氏族組成的部落的名號,以「夏後」為首,因此建立夏朝後就以部落名為國號, 夏朝是在原始社會制度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唐朝張守節則認為「夏」是大禹受封在陽翟為「夏伯」後而得名。「夏」是從「有夏之居」、「大夏」地名演變為部落名,遂成為國名, 這便是不少歷史學家認為的中國世襲王朝的起始。

據史書記載,在夏後氏建立之前,曾出現過夏部族與周圍其他部族之間爭奪聯盟首領的頻繁戰爭。夏部族大約是在中國古史傳說中的顓頊以後逐漸興起的。有不少古代文獻均把夏族追溯到顓頊。 其中《史記·夏本紀》與《大戴禮記·帝系》稱鯀為顓頊之子,但很多文獻都說鯀是顓頊的玄孫(五世孫) 黃帝次子曰昌意,生顓頊,顓頊之子名鯀,鯀之子名叫禹,為夏後啟(即夏啟)父, 這些記述表明,夏族很有可能是顓頊部落的一支後裔,是黃帝後裔顓頊高陽氏與炎帝的一支共工氏通婚形成的一個部落,夏部落一開始居住於渭水中下游,後東遷至晉南、豫西伊洛流域。

從很早的古代起,聚居在黃河兩岸的夏部族,就已經以農業生產作為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之一,到了夏代,農業有了明顯的進步,水利是農業的基礎,大禹由於治水很有成果,於是當時的夏部族聚居於中原地區,即今河南省和山西省南部,也有人認為主要在今伊洛河流域,所以,中原地區相當繁榮。

禹治水以導為主,依據地勢高低排除積水和疏浪滯淤,使原來的沼澤「地」改變成「桑土」良田,結合河南地區的考古發據材料來看,原始氏族社會末期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早期的人們聚落遺址,還多分布在淺山區和丘酸地區河谷兩岸的台地上,而龍山文化中期與晚期的聚落遺址,不僅數量較前顯著增多,而且在靠近河岸兩側地勢比較低的地帶,特別是在河南豫東大平原地區,也多有分布。

由於禹治水有功和促進農業生產,夏部族勢力增強,社會生產力有了顯著的提高,這就為封建世襲制國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史記·夏本紀》記載禹治水時「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其刻苦精神得到後世傳頌,治水過程也促進了各部落族人的團結。

因此,夏朝建立的直接原因,很可能源自三皇五帝時代泛濫的黃河,由於洪災長期影響著周邊人民的生產生活,而大禹動員華夏各族展開的歷時二十年的治水工作不僅空前的團結了華夏先民,也極大的提升了自己的聲望。洪災得到根治後隨著生活環境的改善,首個統一王權的產生也就得以奠定。

禹治水有功,隨後舜又派禹去討伐三苗。禹屢敗三苗,將三苗驅趕到丹江與漢水流域,鞏固了君權。《墨子·非攻》中說道禹克三苗後,「別物上下,卿制大極,而神民不違,天下乃靜。」這說明禹在治水與討伐三苗勝利後,夏部族已成為部族聯盟首領。

我們中華人民真的很能幹,希望各位多多了解一下中國的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朝 的精彩文章:

漢朝時這一偉大的發明,改變了無數後人的生活
為何陳平可以青雲直上,是漢朝官場的不倒翁?

TAG: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