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博物館裡迎大年

博物館裡迎大年

《定名與相知:博物館參觀記》 揚之水 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年1月出版

《考古四記: 田野中的歷史人生》 鄭嘉勵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7年12月出版

《北京的隱秘角落》 陸波 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8年1月出版

春節馬上就要到了,除了走親訪友,我們還能做什麼呢?要不一起逛「博物館」吧!不必受於時間的限制,打開幾本特別的書,叫一聲「芝麻開門」,就會發現裡面有很多寶藏。今天,就請三位書作者給我們作導覽,開啟新春的博物館之旅!——編者

A

與揚之水共赴一場

博物館之約

70餘家博物館,400餘張文物圖片,名物研究學者揚之水《定名與相知:博物館參觀記》一書,將帶我們走進文物的「繁華光影」。跟著揚之水逛博物館,看見的不僅僅是文物——在她筆下,器物的美、時間的印記、歷史的片段,生活的詩意……翩然交織,蔚然成歌。

走進文物的繁華世界

首先解釋一下書名,「定名與相知」是揚之水在名物研究中不斷重複的詞,「定名」針對「物」而言;「相知」,則須出入於「物」與「詩」之間,以此打通二者之聯繫。

揚之水以散文之筆,呈文物之實。書中所含十一篇文章均為她在各地博物館觀展所得,或文房用具,或金銀首飾,或花結綬帶,或家居用器……70餘家博物館,400餘幅器物照片,從定名到相知,一步步引領讀者走進各館文物的繁華世界。

揚之水,原名趙麗雅,1986年至1996年擔任《讀書》編輯。1996年起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開始深入研究文物考古,用考古學的成果來研究文學作品,著有《先秦詩文史》《中國古代金銀首飾》(三卷)、《棔柿樓集》(十卷)等。自從事名物研究以來,揚之水幾乎一年四季都在博物館裡。在友人眼裡:揚之水不是在博物館,就是在去博物館的路上。

關於本書的內容,揚之水在後記中做了詳細的介紹。她說,名物研究是傳統訓詁學的一支,微言一克,千鈞之重,是她久放在心裡的治學目標,自己從未放棄尋「微」的努力,收入《定名與相知:博物館參觀記》的篇章依然是尋「微」。

例如,常州武進村前鄉南宋墓出土器物的定名,是揚之水關注多年的問題。她曾幾番前往觀摩實物,不斷刷新自己的認識。收在書里的《常州武進村前鄉南宋墓出土器物叢考》以及所附《內家香獲見記:〈天香·賦龍涎香〉與周密的收藏》,是她對以往考證的一個小結。

發現於無錫的明華復誠夫婦墓與明黃鉞家族墓,是揚之水十幾年前入手金銀首飾研究之後,即十分留心的一批實物材料,從舊館到新館,她幾度往觀展陳,歸來寫就《無錫博物院觀摩散記》。

《「繁華到底」:明藩王墓出土金銀首飾叢考》,可以說是她追蹤觀展的結果。起因是2013底,揚之水在南京博物院參觀「金色中國:中國古代金器大展」時,看到蘄春縣博物館藏一批出自荊藩王墓的金銀首飾,不論造型還是題材都是未曾經見。她認為展中首飾及紋樣的定名似有未妥,因此轉年又特地往武漢博物館參觀這批文物的專題展「金黃璀璨的夕唱:蘄春明代荊王府墓出土金·銀·玉器」。同年初夏,再往黃石博物館參觀「荊王府珍寶展」,最終在友朋幫助下與蘄春縣博物館結緣,得以手撫實物,仔細觀察,為之重新定名,並受館方委託,促成它在浙江省博物館以全新面貌展出。

揚之水在書中還講了很多故事,無法一一列出。只要跟著她逛下去,定能有許多收穫。

讀物之後仍然需要讀書

揚之水表示,現在參觀博物館已經成為潮流,她已經不只一次在報紙標題上看到「看展去」,這三個字其實是她原來想寫的一本書。還有人說,看展覽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但她從來不喜歡趕潮流,所以坦率地說,她是走在這個潮流前面的。因為20年前,她從問學開始,老師的許多授課就是在博物館裡。

那時是一邊閱讀圖錄,一邊到博物館實物求證自己的閱讀判斷,這樣做下來非常有收穫,體會到博物館參觀的種種好處。20年來從國內到境外,從東南亞到歐洲、北美,她跑了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同時逐漸把參觀展覽作為擴展見聞、搜集資料的直接方法。

逛了這麼多年博物館,揚之水比較說,國外的博物館最受關注的是美術,如繪畫、雕塑等等。參觀者主要追求藝術的滋養,到那裡去感受藝術,甚至拿著畫架在油畫面前臨摹。世界各大博物館,比如大英博物館、盧浮宮、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都是以他者的器物為多,這裡有各種各樣的歷史原因。

國內的大小博物館正好相反,收藏品幾乎都是自家物而沒有他者,這種藏品結構,使它成為參觀者直接了解傳統文化的一種途徑。文物彙集於博物館,把考古報告變成了立體的,但展品往往脫離當日環境,雖然展板會提供很多背景資料,而且有講解員的解讀。但這些都要通過我們自己消化、理解和辨認,因此讀物之後仍然需要讀書。

揚之水說,她做名物學的核心就是關心一件事物的始末原流,它怎麼發生、怎麼發展,這個變化經過怎樣的歷史淘洗,最後成為這個樣子。比如談宋代的文物,要用宋人的話來說。不管是花鳥還是動物,還是各種場景,都要用當時的話,這個非常難,也是她寫作最費心力的部分。《定名與相知:博物館參觀記》濃縮了她對研究對象的理解,是經過很多思考、看了很多東西才說出來的話。

B

在田野領略

考古工作魅力

與揚之水逛完70餘家博物館後,讓我們跟隨考古學家鄭嘉勵一起去尋找被歲月埋藏在大地之下的秘密。

鄭嘉勵可不是那種古板嚴肅的考古學者,他因感性而有趣味的文字,被人親切地稱為「考古界網紅」。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名物研究學者揚之水對鄭嘉勵這樣評價:他的本職工作是考古,但一起聊天的時候,往往都是聽他談「文學」,甚至是很專業的「咬文嚼字」,而通常很有道理,教人不能不服。

鄭嘉勵,1972年出生於浙江省玉環縣。1991至1995年,就讀於廈門大學歷史系考古學專業。1995年7月,進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至今,從事浙江地區宋元考古、瓷窯址考古的調查、發掘與研究,2010年被聘為研究館員。除了諸多專業著作外,鄭嘉勵業餘從事雜文寫作,結集出版有《考古的另一面》,既為個人抒情遣懷,也為考古工作者與大眾之間情感、趣味和思想的連接。

最新出版的《考古四記:田野中的歷史人生》一書,展現了鄭嘉勵多年的求索與漫遊之旅,回到田野考察現場,讓讀者全面地領略考古工作的魅力。全書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還原了第一線的發掘場景,讓讀者切實感受考古工作艱辛之中的樂趣。第二部分《行路記》,以考古工作為線索,展現了多地的特色風物和世事變遷,既有遊記散文的感性氣息,也具有田野調查筆記的理性氣質。第三部分《品物記》,探析古迹,展現器物之美,以及古人造物的匠心獨運。第四部分《懷人記》,以淡筆寫濃情,追憶了那些無法忘卻的人,如「望之儼然,即之也溫」的恩師、兢兢業業的同事、考古現場的考古技工等,透出對人間溫情與善意的珍惜。

這些看似主題各異的作品,兼具學術韻味與田野氣息,將一位考古工作者多年的心路歷程和發現之旅,清晰而完整地予以呈現。

C

追尋老北京隱秘角落

作為多個朝代的都城,北京留存下來的歷史古迹很多,但也有一些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歷史變遷中消失了,只留下一個名字。作為地道的北京人,陸波用《北京的隱秘角落》一書,為讀者呈現了一個生動的老北京。

陸波的本職工作是律師,她198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律系,1990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1992年起做執業律師,長期為京城某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工作之餘,陸波尤愛寫文史類文章,現為騰訊·大家專欄簽約作者。

在《北京的隱秘角落》中,陸波以自己的目光去追尋定慧寺、宜芸館、藍靛廠、保福寺、櫻桃溝等「隱秘角落」的歷史足跡,講述那些在歷史上留下或深或淺印記的人們的故事,試圖將大時代與小事件勾連起來。在她筆下,有「北大南門外那條穿越歷史的神秘通道」,也有「保福寺橋下歷史的草蛇灰線」,還有「北京人心心念的大隆福寺廟會」……陸波在舊址中傾聽古都往事心聲,在遺迹里尋找帝王古剎運命,有考據,有辨析,她撥開歷史霧靄,把北京老城款款道來,揭示了那些被遺忘的或不為人們所知的歷史。

她的重心在於兩個方面:其一,考察北京城隱秘角落的文物遺存,重要的不是它們自身的前世今生,更多的是圍繞這些因緣起合而隱藏於更深處的人與事,可能是帝王將相,可能是草根平民,那一份真摯的血肉人生是她最想挖掘的;其二,盡量呈現業已不存在的「老北京」,雖然滄海桑田、面目全非,但陸波試圖用文字來闡釋物轉星移的變遷。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評論家、作家李敬澤評價,陸波自己就是一支考古隊和勘測隊,她在這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現代大都市的縫隙間,勘探歷史的沉積。由此她獲得一種感受、認知和想像的能力,使城市空間獲得深邃的時間縱深。人世紛紛,如戲如走馬燈,我們原來和那些君王、僧侶、公主和奇士同在一個舞台上。陸波以律師的明察和縝密、詩人的體貼和激情,令日常的城市地理圖景經受一種來自歷史的震驚:那是莽蒼蒼千山萬水,是路迢迢鐵馬秋風。

(本版撰文 李福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圳晚報 的精彩文章:

沒有中國遊客 巴厘島快撐不住了
伊萬里,海上瓷路幾萬里

TAG:深圳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