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朝的秘密立儲

清朝的秘密立儲

清朝的秘密立儲

古代王位繼承,自從周公在3000多年前制定嫡長子繼承製後,基本上蕭規曹隨,沒有什麼重大的變化。但是這種立長不立賢、立嫡不立庶的宗法制度也帶來諸多弊病,比如德才不備、治國無能、父子相妒、兄弟忌狠,等等。

清朝統治者入關以前,滿族首領努爾哈赤於白山黑水之間創立的軍政一體化的八旗組織,有點類似於古羅馬的貴族共和制。努爾哈赤雖自稱大汗,但凡重大事項,包括立儲大事,均須由分掌八旗的八個首領,即和碩貝勒(也叫固山貝勒)集體決定、共治國政。由於權力的更迭,八個和碩貝勒又集中在四個和碩貝勒。隨著戰時瞬息萬變的局勢發展,這種「一汗之虛」的體制日顯笨拙低效。

皇太極即位後,為了突出一汗獨尊的地位,於1636年改革體制,改金為清,換汗為帝,加強皇權。那時,皇帝繼位、貴族內鬥、紛爭結果、妥協為上,常是一方幼主登基、他方攝政輔政。順治帝繼位頭七年,幾乎所有軍國大事,均操縱於攝政王多爾袞之手。康熙嗣位後,改一人攝政為四人輔政,並由皇族宗親從旁監督。輔政攝政一字之差,可皇權卻大大加強,攝政意指代理而輔政則為輔助。

1675年,康熙決定仿效漢制,立嫡長子為皇太子,結果皇帝太子、太子諸子,矛盾重重、鬥爭激烈。直到雍正元年(1723年),立儲改為由皇帝將選定的繼承人名字,親寫密封,藏於匣內,放在大內乾清宮正中最高處「正大光明」匾之後。待老皇帝故世,取下當眾驗明,確立新皇帝。這種秘密立儲法,即由皇帝選定太子,事先寫好名字,放置於匾內。這樣既防止了立儲之爭又確保了皇帝選定太子的決定權,總結了滿族祖宗繼承的經驗教訓,發揮了歷代王朝繼承製的長處,不失為皇權繼承製的優選法。

編輯:版權歸屬原作者所有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胤文脈之旅 的精彩文章:

16世紀英國最偉大的剩女-伊麗莎白女王
中世紀歐洲有趣的悖論

TAG:華胤文脈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