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老沔陽拜年習俗》《七分幫腔三分唱》《三伏潭中堂畫》《洛江河與深江站》《打蓮香》

《老沔陽拜年習俗》《七分幫腔三分唱》《三伏潭中堂畫》《洛江河與深江站》《打蓮香》

萬莉,著名青年歌手,華中師範大學音樂學院聲樂系講師、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生。第11屆青歌賽銅獎獲得者。

每逢春節來臨,人們以貼福字來寄託對新的一年的美好願望。但有的故意把福字倒貼,為的是討人家說句福到了的吉利話。

何謂五福臨門:即第一福是長壽,第二福是富』,第三福是康寧,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終。五福當中,最重要的是第四福——好德。

幾千年來,福在中國被演繹成了一種根深蒂固的文化,中國人民把一切美好的東西統統歸結為福,健康是福,平安是福,長壽是福,多子是福,吃虧也是福。好的消息是福音,好的居所是福地,好的相貌是福相,吃到好的東西是口福,娶個好老婆是艷福,連發胖也是發福。由此看來,福已經融入中國人的血液里,積澱在老百姓的骨髓里。

GIF

老沔陽拜年習俗

拜年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民間習俗,是人們相互表達新年祝福的一種方式。

關於「拜年」習俗的由來,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把它叫做「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裡,直到初一早晨,「年」飽餐後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

叩首致禮,謂之「拜年」。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因地域不同,各地的習俗也不盡相同。老沔陽的拜年習俗,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然後再去給同族的長輩拜年,最後是三五成群的聚集在一起給鄰里拜年,叫做「團拜」,可謂「遠親不如近鄰」好。

正月初二開始走親串友,分別到舅舅家、姑姑家、姨媽家去拜年。新婚夫婦到岳父母家的時間,一般選擇在初三、初四,叫做「初一初二拜父母,初三初四走丈母。」

古時拜年的方式很是講究。如給長輩拜年時,受拜的長輩坐堂屋裡,拜年者先對著神龕作揖,再跪下給受拜的長輩磕頭,起身作揖問好。這期間,受拜的長輩需拱手接禮,也送上祝福的話或送上「紅包」。給等輩人拜年,只要拱手問候就行了。

從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有獅子、龍燈、採蓮船挨家挨戶拜年習俗。如舞龍燈拜年,玩龍燈人先進堂屋拜主人家的香火,繞堂屋一周後,再說一些吉利的祝福語,主人便將事先準備好的紅包送進龍口中,稱為「打發」。其場面人山人海,鞭炮聲聲;一片和諧,其樂融融。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給重要親戚拜年,禮品則以點心、糖食、酒肉為主;給一般親朋拜年大多是「干茶」。在老沔陽,干茶並非指茶水,泛指小食品,如柿餅、酥餅、京果、麻棗、芝麻糖之類,用紙盒或紙包裝後叫干茶。也把吃麻頁子、荷葉子,吃荷包蛋叫做喝「濕茶」。喜事送「打發」,也叫丟「茶錢」。新姑娘端茶的習俗,現仍然時興,體現出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拜個早年」或「拜個晚年」之說,拜個早年也叫提前拜年,多是在年前;拜個晚年則是錯過了初一到十五的拜年時間,叫做「有心不為遲」。

過去拜年時的情景真的很令人懷念,那濃濃人情味最讓人難忘。現如今,物質豐富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拜年這一習俗依舊存在。倒是隨著手機和電腦的廣泛流行,發信息拜年已成為了一種十分便捷和流行的拜年形式,只是減少了人與人之間的正常的面對面的溝通,從而淡化了親情。

七分幫腔三分唱

我的家鄉位於「鄂中寶地、江漢明珠」的仙桃市(原沔陽縣),那裡美麗富饒、景色秀麗,湖泊星羅棋布,河網縱橫交錯,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也是聞名遐邇的「文化之鄉」。

仙桃市民間文藝形式豐富多彩,其流行的傳統戲劇、曲藝種類很多,戲劇類主要有沔陽花鼓戲、沔陽皮影戲等一些劇種,曲藝類(鼓曲)如沔陽漁鼓;三棒鼓、民間小曲等,就連湖北道情也是在沔陽漁鼓的基礎上,創新發展起來的一種新曲藝品種。仙桃民間文藝精彩紛呈,鄉音、鄉韻、鄉情濃厚,藝人們活躍在鄉里民間,極大地豐富了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口道盡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說的就是民間傳統藝術皮影戲。沔陽皮影戲俗稱「皮影子」,是用燈光照射牛皮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它以沔陽漁鼓行腔,與當地的方言、民歌、小曲結合形成,後在江漢平原等縣市廣泛流行。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迄今已有300餘年的歷史。走進有著「戲窩子」之譽的仙桃鄉鎮,在當地仍流傳著這樣的歌謠:「看牛皮、熬眼皮、半夜回家撞鼓皮,老婆挨眉捏啞脾」,沔陽皮影戲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沔陽皮影戲由藝人一邊操縱影人一邊兼說白演唱,並配以鑼鼓等樂器伴奏,真可謂「三尺白布當戲台,幾人敲打唱起來」。沔陽皮影戲藝人們精湛的表演技藝,配以粗獷高亢的唱腔,獨具風格。

沔陽皮影戲的唱腔以歌腔、漁鼓腔為主。歌腔皮影中的「雞鳴腔」源於東周時期的楚國《四面楚歌》,是我國傳統音樂中的「活化石」。漁鼓腔出自舊時藝人的乞討唱曲,調式多樣,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深受歷代人民群眾喜愛。

沔陽皮影雕刻材料用的是上等黃牛皮,雕刻人物長70至80厘米,正派人物用陽刻手法,花臉、丑角等用陰刻手法,各行當臉譜造型和行頭源於戲劇,依據人物不同性格,臉著五色:紅忠勇、綠善戰、黑憨直、黃幹練、白奸臣,且文影戲裝一隻手,武影戲裝兩隻手,雕刻工藝總體上講究圓潤,既要有裝飾美,也要充分體現誇張、浪漫的手法。

沔陽皮影戲分為文戲、武戲和文武戲三種,文戲以唱功見長,武戲則以打鬥場面為主,文武戲雙線並進。

皮影戲種類繁多,區別主要在聲腔和劇目方面。沔陽皮影戲「雞鳴腔」節奏明快悠揚,極富水鄉韻味。其演唱的劇目多達300多個,這些「劇本」實際上只有劇目的條文,在表演時全靠藝人根據歷史故事展開情節和刻畫人物,唱、做、念、打,渾然一體,其口頭文學藝術形式是沔陽皮影戲的主要特徵。

有關皮影戲之淵源,《漢書》里記載著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傳說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一日大臣李少翁出門,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於地栩栩如生。李少翁便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塗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杆。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觀看。

江漢平原皮影戲已被列為傳統戲劇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江漢平原皮影戲尤以沔陽皮影戲最為著名。沔陽皮影戲飽汲老沔陽文化滋養,在漫長的歲月里,歷經沿革,不斷更新,已成為民間藝術獨具魅力的一朵奇葩,並在多次民俗演出中獲獎,獲得好評。

信筆寫來,以上只是本篇文章的「序言」而已,下面的文字才是「七分幫腔三分唱」具體內容。

街道村頭台搭,一塊白布不大,一盞油燈高掛,鑼鼓喧嘩,觀眾一片黑壓。

我家住農村,兒時老家的文化活動非常貧乏,由於皮影戲在我的家鄉特別盛行,那時候的春節,大隊都要請唱皮影戲。古色古香的傳統藝術,我非常地喜歡,百看不厭。因此在腦海里留下了許多關於皮影戲的美好記憶。

上世紀六十年代家鄉沒有電,所以唱皮影子用的是夜壺裝滿煤油後點燃照明。我和小夥伴們爬上戲台後的柱子,觀看皮影藝人的演出。藝人們在幕布後面,根據不同劇情,一邊操縱著皮影子,包括做行、卧、跪、整冠、提袍、甩袖等動作,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可謂靈活自如,栩栩如生,讓人由衷的佩服和羨慕。

在我上小學的時候正值「文革」,學校讀書氣氛不好,所以晚上看了皮影戲後,從家裡找來黃版紙帶到學校,在課堂上偷著去剪、用彩筆去畫皮影子,去學唱皮影子,好在老師布置的背誦《語錄》的作業我能夠完成。有一次被老師發現了,當然是沒收。

那時的我也只是會哼幾句皮影戲中漁鼓腔。漁鼓腔(又稱筒子腔),曲牌種類和音調,各有各自的韻味及特點。句型分十字句、七字句、五五七五字句或五五七字,格韻絕高,通常是一韻到底。

家鄉的歌腔皮影是皮影唱腔中的一種,其尾聲幫腔是皮影藝人採用通順河兩岸民間流傳的《薅草歌》中的「一領一合」改編而來,帶有濃厚的鄉土風味。歌腔一般為二人演唱,其中一人以表唱「正面」人物為主,一人以表唱「反面」人物為主,其餘的人來幫腔。因此沔陽皮影戲有「七分幫腔三分唱」之說。家鄉高河皮影的歌腔最具特徵,獨具一格。

七十年代中葉,我在生產隊參加勞動,有一年的春節,村長安排時任團支書的我和村婦女主任請皮影班子來表演,我負責組織搭台、安排機房供電等事情,婦女主任負責皮影師傅就餐、住宿等內務。

皮影戲開鑼了,人們從四面八方像潮水般湧來,戲台前已經被擠得水泄不通。演出內容自然是說古唱今,演繹歷代盛衰興亡等朝戲。記憶中,那次演出請的是高河皮影戲班子,一共演了5場,我是每場都上台,美其名曰是代表村委會去放鞭炮送喝彩,實際上是為了近距離的去觀看演出。由於自己與師傅們熟悉,有時拿起師傅們的二胡去充當南郭先生,但絕不去操京胡,因京胡是「上手」,自己實在是沒有那個演奏水平。有時胡亂地去幫腔,別人的聲音是細膩柔婉,而我的聲音不堪入耳,根本不著調。一曲漁鼓悲腔,當師傅們唱到高潮處,他們情緒起伏跌宕,淚盈滿眶,劇情扣人心弦,如泣如訴,台下的人給他們熱烈鼓掌,也到了我放鞭炮送喝彩的最佳時刻。幾夜的皮影戲演出,村民們大飽眼福,也讓我過足了皮影戲癮。

沔陽皮影戲,七分幫腔三分唱。所謂幫腔,即台上一人主唱,多人在台後合著唱,用以襯托演員的唱腔,烘托氣氛,鑼鼓幫腔熱鬧,演員幫腔優美。沔陽皮影戲幫腔只幫唱唱詞中最後一個字,往往是主唱還沒有去唱出來,幫腔根據詞的韻腳去悟出入聲,根據曲調且大聲唱出。

如沔陽皮影戲《三門街.探監》徐文炳一段唱詞:兒死莫哭啞,勸娘要裝傻,來生兒願變犬馬,報答我的媽。「媽」就是要幫唱的字。

幾十年前,皮影戲曾經是民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受到熱捧。如今,皮影戲在琴聲燈影里漸行漸遠。皮影的消失,關鍵是在皮影唱腔和表演上的「落後」,目前皮影演出也只是作為遺產傳承在進行,導致市場不大。

沔陽皮影戲,走過了曲曲折折的發展歷程,其文化價值更需要受到人們的尊重。但願沔陽皮影在許多熱愛優秀民間藝術人士的努力下,迎來它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能夠被世代傳承!

三伏潭中堂畫

中堂畫,顧名思義,就是居民家中在正堂(堂屋)沖著正門的牆壁正中央懸掛的裝飾畫,體現家庭文化品位和雅趣,反映民間的禁忌信仰。內容多為山水花鳥、梅蘭竹菊、壽星佛道、松鶴延年等。左右加幅文意吉祥,符合......

中堂畫,顧名思義,就是居民家中在正堂(堂屋)沖著正門的牆壁正中央懸掛的裝飾畫,體現家庭文化品位和雅趣,反映民間的禁忌信仰。內容多為山水花鳥、梅蘭竹菊、壽星佛道、松鶴延年等。左右加幅文意吉祥,符合此中堂畫內容,或手寫、或裱糊的對聯。

掛中堂畫,也是當地的風俗習慣,居民家中掛中堂畫歷史悠久。掛中堂早在清朝中、晚期就開始時興,那時,只有官宦富豪和書香門第,才用來裝潢高堂雅室。到民國年間,比較富裕的人家也開始慕其雅而仿效。但大多是手工裝裱的。上世紀80代中堂畫發展到用玻璃鑲制。

過去家中堂屋上席的牆壁處也做有神龕,是用來放置菩薩雕像和祖宗靈牌的,也是磕頭敬神的地方。神龕的上面就是掛中堂畫的位置。由從貼的是「天地國親師」到張貼毛主席像,按時代的發展而改變。掛紙畫裱糊的中堂畫最流行的時間,算起來也就是從上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的。

掛中堂畫,根據個性愛好的不同而選擇不同題材。做生意的以財神菩薩為多,家裡有老人的以壽星為多,文化人以山水花鳥為多,但在我地流行的最為多的是數「白雲黃鶴」了。誰都知道武漢的黃鶴樓,誰都喜歡黃鶴樓。

上世紀七十年代,三伏潭鎮文化站辦有裱糊廠,職工就是文化站花鼓、皮影戲劇團的演員,他們在影劇院邊學戲、邊演出,邊裱糊中堂畫,意欲拯救中堂畫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在文化站站長蔡銀庭領導下,三伏潭農村文化事業搞得紅紅火火,有聲有色。花鼓戲唱到監利的新溝嘴,皮影子演到上海市。中堂畫銷往全國各地,武漢各大百貨公司都賣有三伏潭裱糊廠生產的中堂畫,很受歡迎,供不應求。

「三分畫,七分裱」,裝裱字畫簡稱裱畫。當時的裱畫是從年畫印刷廠,採購來紙畫和軸頭,然後以手工進行裱糊。其流程大致為:將要裱糊的畫沿邊裁剪整齊,背面塗上特製糨糊,畫與襯紙粘貼在一起,裝飾邊條,且做好防霉、防蛀處理。等裱畫晾乾後,上下再安裝上軸頭。裱畫的上端,所用的細方木杆為天桿,下端粗圓的木杆為地桿,加固完畢後就形成了手卷,繫上尼龍線,套上簡單的包裝,就算完成了。平時不掛時,就可以捲起來收好,到了過年過節,則輕輕地吐開掛上,非常方便,一幅自己喜歡的中堂畫可用上好多年。

雕匠怕瞄匠。上世紀八十年代,三伏潭及周邊地區的文化人受之熏陶,無師自通。一般都會字畫裱糊,如給老人祝壽書寫的大「壽」字,過春節畫的雀對,毛筆書法古詩詞等,都是自己去裱糊,沒有特製糨糊,就用麵糊;沒有軸頭,就用麻梗代替。壞了,手工裱糊很容易修復。裱糊,極大地豐富了當地農村的文化生活。

文化的傳承並不是一成不變,「傳承」二字,更在於承。當人們追溯一個地方、一種文化傳統的淵源的時候,而傳統的東西仍置身於歷史與現代的選擇之中。

洛江河與深江站

洛江河之古

洛江河是蘆洑河的支流。據《讀史方輿紀要》記載:「通順河本漢水支流,自潛江分支至蘆洑河。南流至潛江城之北,又分為二支,其南支為洛江河」。

《嘉靖沔陽志》也記載了洛江河的流向:「自蘆洑播於排沙,經深江,經剅河,經范溉關,經栗林嘴,經麻港,經南灣至黃荊口,入上帳湖,東匯於白湖」。洛江河雖早已淤塞,但河道尚有蹤跡可尋。

東距深江十里和二十里處的洛江河之處,分別有石牌鋪和磚字鋪。鋪之設,始於元。這說明在元以前的若干年代,就有洛江河。

 深江站的由來

深江站,因洛江河得名。遠在隋唐時期,官路置驛,在此設過驛站。至今人們都習慣叫它深江站。

所謂站,就是驛站。它是國家為了「通達邊情,布宣號令」的一項交通設施。深江稱站,也稱驛。《嘉靖沔陽志》七註:「正德中,都御史秦金奏復置(指剅河),省,深江驛入焉。」深江驛站是下接漢沔、也是上抵荊襄之中途的一個重要站口。

深江站,又是行政村名。元沔陽為府,明初改為州,轄三十八村,深江站便被排列第二。

清康熙、雍正年間,深江站街全長七華里,有當鋪、湖南會館、東嶽廟、財神廟、永豐寺、福德寺等,景緻誘人。於是人們總結出「深江四景」:即永豐廟台、東嶽雙槐、卜垸大樹、喻水馮橋。深江與潛江的交接之處,有深江市城界坊。

鄉貫南黃村

過去僧道寫疏,襄河南一帶,大都要寫「湖北省天門縣南黃村幾十幾都。」實際上是我們祖先在清朝時候的籍貫,或叫「鄉貫」。那麼,南黃村又是怎麼回事呢?南黃就是深江。《嘉靖沔陽志》以沔城為中心,給「深江」和「南黃」定距離,都是「北九十里」,可見兩者同指一地。南黃村的所轄範圍,當比原來的毛咀區還要大得多。正因為這個村大,它的下屬單位「都」就分得很細了。

襄南常見的有二十七都、二十九都、三十二都,以三十二都為最多。(沔陽州是分「里」不分「都」的:如西范里、南池裡、深江里、六十里等)。

深江市又是沔陽州轄十九市之一。南黃排列第五。至今深江村的一、二、三組的庄垸土地(通訊地址),前面都冠有「深江市」。有人不相信「深江市」的「市」是「市鎮」之「市」,以為是「寺廟」之「寺」的誤寫;可深江寺廟雖多,卻沒有深江寺。歷史上有「南黃市」,人們冠以同名,順理成章的說成「深江市」。

半夜起來下揚州 天亮還在屋山頭

洛江河深江段上有距排沙下十里的嶓冢(「嶓冢」來自《尚書》「嶓冢導漾,東流入於漢」之義)土地;下有距剅河上二十里的嶓冢廟。洛江河靠深江站南邊,常走官船,橫貫東西。清朝乾隆年間,深江站下街一個姓戴的官員,買舟東下至揚州,半夜上船,經古垸、榨灣到了韓場的劉家潭,已繞越了二十華里。天亮一看,只有五華里的深江還是燈火輝煌。老爺感慨地說:「半夜起來下揚州,天亮還在屋山頭。」足以說明洛江河煙波浩淼,迂迴曲折。

沔陽州有二十九渡之說,洛江河的深江段附近有黑流渡、剅河、漁泛等,深江亦在其中。深江渡口,在清中葉以前相當繁盛,處於要衝地位。

打蓮香

正月新年蓮香打

二月里來風箏扎

三月清明墳上掛

四月秧苗田中插

五月龍船下河壩

六月扇子手中拿

七月死神走千家

八月十五守月花

九月重陽美酒灑

十月霜打草不發

冬月大雪紛紛下

臘月來把年豬殺

蓮香舞又稱打蓮廂。表演者多是以藝謀生女子。表演時,手握一根約3尺長的竹棍,棍上挖有數孔,孔內裝有能滑動的銅錢或金屬片,舞者用竹棍兩頭有節奏地輪番在肩、背、手、腿等處敲打,碰撞作響,邊舞邊唱。

作者思鄉遠夢,原名張才富,湖北仙桃人,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自由投稿人。曾任教師,企業負責人等職,現任某公司圖書編輯。苦戀文學,自嘆不如,但留下了一個終生難捨的夢!多年來,在報刊雜誌、網路上發表小說、詩歌、散文、報告文學等作品。此個人微信平台發文除註明出處的文章外,均為原創。如需轉載、鏈接、引用,或以任何形式改動,須先獲得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伏 的精彩文章:

三伏天種苦瓜高產小技巧看過來!
陳妍希三伏天穿衛衣,這種時尚潮流,你能接受嗎?

TAG:三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