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8年,蘋果、Facebook、Twitter和用戶面臨的重大危機

2018年,蘋果、Facebook、Twitter和用戶面臨的重大危機

編者按:無論是好是壞,2018年都是在歷史性的政治轉變中開始的。在美國、歐洲和其他地方,2016年的選舉結果始料未及,令人大跌眼鏡。而本文將探討未來科技世界可能會出現的變化,我們遲早都要面對這些改變。而從這些改變中,我們可以窺一斑而見全豹,看看這些日益強大、日漸自私的企業及其產品的未來。Designlab發表於Medium網站,原文3 Product Design Predictions for 2018


1. 蘋果公司的身份危機 

我們的第一個預測是蘋果公司的身份危機問題。有人可能會認為蘋果公司的商業奇蹟在喬布斯時代之後就已經結束了——但是庫克在其任期內的種種爭議也同樣吸引人。

庫克在2011年接手的蘋果已然不同於1997年喬布斯重返的那個蘋果。在喬布斯重返蘋果那會兒,整個公司正困難重重;相比之下,庫克接手的蘋果已然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最成功的公司之一,不僅擁有近乎完美的產品,還擁有最忠實的客戶群。

所以為什麼要預言蘋果會在2018年出現身份危機呢?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首先,庫克任期內有些愚蠢的決定。別誤解我們的意思——蘋果公司向來都對高價失敗的產品有執念。還記得20周年紀念版的Mac嗎?說實話每次播出《辛普森一家》裡面Homer設計了一輛車的那一集,我就會想起它。

20周年紀念版的Mac與Homer設計的車

「hockey puck」——可愛,但沒用

但是別以為這些都是庫克時代的專利,其實即使是在喬布斯時代,蘋果也出過敗筆,包括1998年發布的臭名昭著的「hockey puck」蘋果滑鼠。然後還有第一代的塑料MacBook,它們先是褪色,然後變成了碎片(沒錯,就是字面意思上的碎片),故而榮獲「破碎本」的榮譽稱號。

購入2006款MacBook的人都說:這是他們的一大敗筆

在庫克時代,還有一些愚蠢的設計決定,包括必須倒過來才能充電的滑鼠,而給iPhone安裝充電外殼,則看起來就像一個惡搞產品,手機看上去大腹便便,宛如懷孕。

iPhone 6的官方供電保護殼,呵呵

2015年的蘋果魔術滑鼠2,再呵呵

直到最近,人們才有可能以正常的心態和幽默的方式來正視這些奇葩玩意兒,主要是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它們沒那麼重要了。但在過去的一年裡,蘋果貌似越來越走偏了。

首先蘋果已經默認了它的市場定位,並開始系統地將其產品定位為普通競爭者的高端替代品。這包括大幅提高其旗艦產品的價格。頂配MacBook Pro售價超過4000美元,硬碟容量為2TB,而其最新產品iPhone X的起價為999美元。

如果這個戰略的提出不是伴隨著一系列令人尷尬的產品設計失誤的話,其實定位還是不錯的。2016年和2017年的MacBook Pro,在屏幕和鍵盤設計和質量方面都有大量的問題。然後再加上一些奇怪的設計——比如加了一個基本沒用的觸控條和一個超大尺寸的觸控板——身為用戶的你就會開始懷疑這究竟是什麼情況。

2016款MacBook Pro——內里並沒有外表看上去那樣優秀

iPhone X的詭異之處在於那個「劉海」,我懷疑很多人由此對蘋果走上了「粉轉黑」的道路。但是在千篇一律的全屏手機面前,這會是一個把自己與其他產品區分開來的策略嗎?這個就不得而知了。

不過更有可能打擊iPhone X聲譽的是FaceID的安全隱患,再加上過高的定價,可能解釋了為什麼這款手機的銷量放緩以及傳出停產的消息。

iPhone X

簡而言之,蘋果公司已經認為自己高人一等。但硬體和軟體缺陷為這種定位打上了問號,特別是考慮到個人電腦和安卓產品的質量在過去五年顯著提高。對比之下,蘋果公司這種「德不配位」的表現令情形變得日益尷尬了起來。

在過去的幾周內,該公司的定位與它所提供的服務之間的不匹配,在MacOS High Sierra附帶的災難性缺陷中暴露得淋漓盡致。系統存在著的漏洞甚至允許任何人都可以在沒有密碼的情況下登錄到任何Mac系統,茲事一出,輿論嘩然。蘋果也立即發布緊急補丁並向用戶道歉。但是,這種錯誤即使在廉價產品中也是不可原諒的。這一事件發生在MacOS的一個重大更新中,而該公司居然還把自己樹立業內的一個道德典範。

但蘋果依舊有能力扭轉頹勢,當然這不是輕易努力就可以解決的問題。這些事件展現了蘋果公司內部的許多問題——例如,預發布和軟體測試的質量控制不足,還有更重要的:對用戶需求的無知。

2018年,蘋果如果想要保住自己的地位,並為其高昂的價格給出合理的「解釋」,那麼它需要回歸到以用戶為中心的產品設計,並重新專註於產品執行。但更有可能發生的是另一些糟糕的產品繼續被發布出來,以及令人尷尬的安全問題,從而就像我們預測的那樣,引發一場身份危機。


就本文而言,我們將「第一波」社交媒體定義為Facebook和Twitter——當然,在此之前,MySpace等社交媒體先鋒也出現了。

如果你像我一樣,在過去十年的大部分時間裡都不想卻又不得不使用社交媒體,你可能很難相信Facebook或Twitter會消亡。但是沒有什麼是永恆的,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這些服務已經過時了。

它們在千禧一代中最受歡迎,這些人在21世紀頭十年的時候就成年了,他們很高興能有這麼一種簡單的方法來與他們親朋好友聯繫保持聯繫。另外,Facebook還提供了一種簡單的方式讓老年人與遠方的朋友和家人聯繫。

然而,這些平台對後千禧一代幾乎很少有吸引力,因為這些平台功能有限,越來越不能滿足年輕人們的需要了。年輕人們已經轉而使用Snapchat和WhatsApp等能提供加密服務的社交應用,以獲得更安全、更細微的服務體驗。後千禧一代更熟知數據驅動的這個世界,並且很容易給Facebook上的友誼打上「毫無意義」的標籤。

當然,Facebook也不是沒有試圖利用新的應用奪回青少年和年輕人市場,也試圖通過收購Instagram和提供其他已經使用的服務來吸引年輕用戶,但由於應者寥寥,這些努力最後都不了了之。

除此之外,高度程式化的社交媒體也存在著越來越多的危險。許多人都表明了這類擔憂,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為了回應2016年美國大選期間,部分用戶通過社交平台傳播虛假和植入新聞故事的行為。但實際上遠遠不止於此。

更重要的是,批評家們注意到這一事實,即正是第一波社交媒體平台設計的核心部分會造成認知超載、心理成癮和強迫性分享等不良後果。眾所周知,科技界的許多知名人士限制他們孩子花在社交媒體上的時間,甚至還將孩子送去沒有屏幕(社交媒體的代表)的學校,這恐怕也是同與日益擴張、無孔不入的科技做鬥爭所表明的姿態。

前不久在達沃斯峰會上,億萬富翁索羅斯表示:

礦業和石油公司破壞物理環境,社交媒體公司破壞社會環境。這非常令人擔憂,因為社交媒體公司會影響人們的想法和行為,而人們甚至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這對民主的運作產生了深遠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在選舉的完整性方面。

同樣在去年年底,於2011年去職的Facebook前高管Chamath Palihapitiya,對自己在公司擴張中所扮演的角色表示遺憾:

我們所創造的靠短期的多巴胺驅動的反饋迴路正在破壞社會的運作方式。沒有合作,不實信息,信任缺失。

……

這不是簡單的俄羅斯廣告的問題,這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要知道,它正侵蝕著人與人之間行為的核心基礎。

更不要說用戶還為這些社交巨頭免費貢獻了大量的個人數據。即使是《經濟學人》這樣立場並不激烈的雜誌,也在質問當前科技巨頭們是否應該為它們目前免費使用的數據向用戶們支付費用。

所以2018年將成為一個轉折點,因為用戶會越來越意識到社交媒體平台的破壞性。而為了保住他們的市場地位,Facebook和Twitter這類第一波社交媒體需要回歸用戶體驗設計的基礎上,並重新定義2018年,用戶真正想要和需要的社交應用。

在未來的一年裡,我們至少有可能看到反對第一波社交媒體的傾向出現。用戶偏好將轉向更低的、准SMS的交互,這需要主動的參與,而不是被動的加入。特別是在擁有越來越多流動勞動力的世界裡,Slack等商業平台可以為社交網路的未來提供一個範例和模式。

Slack的界面

在這些平台出現後的十年里,一個重要的變化是用戶現在更願意為應用付費。對Spotify和Netflix的付費訂閱現在已經沒人大驚小怪了。

所以,即使社交媒體巨頭們用有十分龐大的用戶基礎,也不能掉以輕心。一旦時機成熟,或者有合適的新平台出現,我們就會看到短短數年內,原來的用戶就會大量轉移至更注重用戶體驗的產品中去,即便它們要求付費。


在2018年,用戶們將更加註重隱私和安全。在未來的一年裡,專家們認為,考慮到曾經出現過的那些病毒(如WannaCry),網路攻擊發生概率依然相當之大,這將影響英國國民醫療服務制度的電腦系統,導致一些服務關閉、一些緊急救護系統失效。而且去年電腦病毒迅速傳播的一個原因在於,計算機系統的補丁修復和升級都出現了問題,人們對此都過分掉以輕心了。

Webroot的工程和網路安全副總裁David Dufour在去年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在過去的一年裡,我們從未見過這樣的事情。像NotPetya和WannaCry這樣的病毒在全球範圍內攻城略地,劫持了大量的電腦,並不斷擴散,來勢洶洶。毫無疑問的是,這進一步證明了網路犯罪分子將繼續以越來越惡毒的方式利用同樣的漏洞,對我們展開接二連三的攻擊。儘管報紙的頭條新聞已經幫助用戶們了解了關於勒索軟體可能造成的破壞,但企業和消費者仍舊需要提高警惕,隨時隨地遵循基本的網路安全標準來保護自己的財產隱私等免遭損失。

個人用戶開始意識到他們需要而且能夠採取措施來保護他們的隱私、安全和身份免受不法分子的侵害,並且很快就會開始要求他們使用的設備和應用程序做出改進以滿足自身在這方面的要求。同樣,為了滿足用戶迫切的需求,應用提供公司可能會在這些領域加大改進力度,比如採取雙重驗證等手段來提高產品的安全性能。

無論如何,這都是任重道遠的一條路:目前谷歌的用戶中,只有不到10%的用戶採用了雙重驗證。不過到今年年底,我們將會看到,越來越多這樣的保護系統投入應用、擴大、普及,因為越來越多的網站、服務商開始全面支持身份驗證系統。

當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安全和隱私的風險的時候,第一波社交媒體平台的衰落速度也許將會被動地加快,這也不是不可能的。眾所周知,這些平台在涉及到它們怎麼使用用戶的個人數據的時候往往語焉不詳,模稜兩可,透明度極差。這一惡行同樣在用戶想知道如何刪除自己數據的時候表現的淋漓盡致。故而這樣的服務態度很有可能加塊其衰落的速度。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折射出來的是國家和國際治理以及監管層面的失敗。特別是在引入諸如歐盟數據保護條例等重要法律措施的情況下,我們也會看到立法者對科技公司如何使用收集的數據採取了一種聽之任之的不干涉態度。在未來一年,世界各地的立法機構可能會通過新的法律,要求更嚴格的數據標準和更大的用戶控制。在公眾對安全、隱私等問題上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之後,從前當局針對這類隱私侵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不負責行為應當有所收斂,並好好肩負起整頓和監管的責任來。

編譯部出品。

編輯:郝鵬程、王雅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熬夜、加班、脫髮成標配,「唯糯堂」用黃酒切入養生市場
「直覺機器」和「代數思維」,哪條路能走向通用人工智慧?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