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吏史 戰國篇
004
上一節講了春秋戰國人員的特點,就是,人員比較雜,流動性很強。
隨著周室的衰敗,各個諸侯國的國君權柄漸強。
「世卿世祿」制也漸漸的被官吏任命制所取代。
以前的國君和大臣之間由宗室關係,慢慢地演變成了君臣主僕關係。
而伴隨這個關係轉變的就是官員制度的變化。
這一點其實在歷朝歷代的開國時期都是一樣。
初創時,條件所限,大家穿一條褲子,睡一張床,你喝酒我吃肉。
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
慢慢局面打開了,就是一個坐著,其他的站著;
一個吃肉,剩下的喝湯;我的是我的,你的還是我的;
等級制度由此而生。
共患難易,共富貴難!
古今同理。
在當時,官員的選拔制度已經有了多樣性。
主要的有薦舉、學校、遊說自薦、招賢、軍功、任子、吏胥 這幾類。
喝口水,慢慢說。
薦舉是當時比較主要的選官途徑;
比較著名的有齊桓公時鮑叔牙推薦管仲,
秦穆公時公孫枝推薦百里奚
尤其說一下百里奚,以一個奴隸的身份做了秦國的丞相。
這在當時也是極其罕有的。
百里奚也不負重望。輔佐秦穆公,秦孝公兩朝,
為後面的商鞅變法打下基礎。
每當看到這裡,都會感慨一下。
秦國開放如此,當有天下。
前任朱相,近50歲還是副科,帶著右派帽子。
總設計師不次拔擢,他也不負所托,所做功績,世人蒙惠至今。
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行後,發現薦舉制是比較有效的。
慢慢的成為一種制度,規定地方上的官員有向中央舉薦官員的職責,
這也是兩漢魏晉時期的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的來源之一。
有薦舉就有遊說和自薦,很多人遊走於各大權貴,宗室之間。
不停的推薦自己,所謂的諸子百家,百花爭艷,百花齊放。
希望能以平生所學,售予帝王家。
那是一個中國歷史上野花盛開的時代。
有點類似於現在創業者拉風投,天使輪,A輪,B輪,X輪。
直至敲鐘上市,走向人生巔峰。
當時比較大的風險投資家有四個,
魏國信陵君魏無忌,
楚國春申君黃歇,
齊國孟嘗君田文,
趙國平原君趙勝,
他們很是投資了幾個績優股,風光顯赫一時。
正所謂:
我們沒有決定人選的權利,但是我們有推薦人選的能力。
只要選的都是我們的人,選哪個,又有什麼分別。
真有道理!
學校在西周就已經有發端了,官學在當時稱為太學。
很多人通過進官學而取得做官的權利。
戰國比較著名的有齊國的「稷下學宮」,裡面的學生包吃包住,
還給生活費,建立者就是那個「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齊威王。
裡面的大佬有 孟子,鄒子,申子,荀子;
容納的學派有 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陰陽五行家、縱橫、兵家。。。。
國君也經常去參加教學活動。
稷下學宮代表了戰國時期學術的最高峰。
到了春秋戰國以後,除官學之外,開始慢慢出現了私學。
最有名的就是「孔子門生三千,其賢者七十二」。
但是私學的學生不能直接做官,還是要通過薦舉或者遊說自薦取得官職。
人脈,還是人脈。
私學是非常重要的,等到了經歷了王朝動蕩,尤其是五胡亂華之後的東晉時期,官學已經衰落。文化傳承大部分都由私學承擔。
由「學在官府」轉向了「學在民間」。
這一點,到了兩漢魏晉時再講。
至於招賢,任子,吏胥從字面上就能看出大致意思,具體的就不說了。
要說的是軍功。
戰國時期,諸侯林立,要想欺負別人同時不被人欺負,就要靠武力。
因此,各個諸侯國都很重視軍隊的建設,加重軍功的賞賜。
在差不多同一時期,魏,趙,楚,秦都開始了改革,
魏趙改革一時還領先秦國。
但是秦國執行力最強,堅持時間最久,最重軍功,
因而武功最著,繼而奄有四海。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秦國重用刀筆吏治國。
制定嚴刑峻法,賞以高官厚祿,不空談,來真的。
年初報預算,年末查決算。按照條款來。
簡單粗暴,直接有效。
這種用刀筆吏治國在短期內能爆發的能力是驚人的。
類似後世的德,日一二戰期間開動國家機器,窮兵黷武。
就像一個弓弦一樣,不停地拉,短時間內能壓榨出最大能量。
但後果也是很嚴重的,耗盡了所有能量而沒有休息的話,短時間內就會走向滅亡。
後世的統治者汲取秦朝的教訓,在統治手法上是做了改進的。
那就是打右燈,向左走!
外儒內法!
尊以儒術,施以法家。
以文化道德來緩和階級矛盾,
以法律制度來維護階級利益。
階級利益這張皮是不能變的,
至於上面長什麼毛都不重要。
所謂「忠孝禮義廉恥信」,
需要哪個用哪個,只要能蓋住這張皮就行。
即便是漢武帝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還是這個套路沒有變。
小公司談執行,大公司談文化,異曲同工。
一直如此,從未變過!


TAG:光明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