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琉璃咯嘣——記憶中的年味

琉璃咯嘣——記憶中的年味

點擊呂梁記協

老高不足8平米的作坊,身後的製作工藝的全部家當

「琉璃咯嘣」是明清以來漢族地區,特別是黃河流域,春節期間流行的特殊音樂玩具,與晉商活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具有濃郁民族色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西省呂梁市交城縣夏家營鎮覃村是「玻璃文化之鄉」也是「琉璃咯嘣」原始產地,距今已有四百年的生產歷史。 近年來頻臨失傳危境。正月初四筆者有幸拜訪了覃村琉璃咯嘣藝人高世俊。老高今年54歲,1988年自立爐火開始學藝,師從於交城當地老藝人丁保財、李二貨門下,由於高世俊勤奮好學,期間不斷創新,於2015年獨創了琉璃咯嘣「琉璃寶塔」「水煙袋」等,特別是春節期間由於訂單量較大,一年中作坊的火爐天天運轉,幾乎不間斷,兩位老師傅一天大概能生產700-800個"琉璃咯嘣,僅2015年老高的作坊銷售量突破50萬個,主要銷往黃河流域的陝西西安、河北邯鄲、河南、內蒙、甘肅等地。幾年前,產品曾跨洋出海,出口到英國和俄羅斯,據高老介紹:「琉璃咯嘣」的主要原料是廢舊玻璃,搗碎後加入銅屑、鐵屑等輔料,放在特製的坩堝中,在1000攝氏度的高溫下融化,融化玻璃的爐子是磚頭與黃土砌就的,製作過程不砌煙囪,不要鼓風,完全是家庭作坊的格局,待原料完全融化後,沾取溶液轉接到玻璃吹管上,然後邊吹邊利用自然下垂形成蛋形空管,將蛋形空管的末稍部吹成球形,並運用半熔半凝技術把圓球吹成葫蘆形,將葫蘆底部在平板上墩壓、試吹,最後從吹管上割下就完成了。「琉璃咯嘣」的製作過程看起來似乎簡單,但其中火候的掌握可就是個硬功夫。匠人通過對火候的控制生產出玻璃液,然後沾取熔液轉接到玻璃吹管上,邊吹邊利用自然下垂形成蛋形空管,將蛋形空管的末稍部吹成球形,並運用半熔半凝技術把圓球吹成葫蘆形,趁玻璃還軟,將葫蘆底部在一個微凸的平面上一摁,使底面找平。

未成型的咯嘣要燒制多節,需要多次進爐反覆加溫

老高的「吃飯傢伙」,吹管和剪刀

徒弟在旁邊默默地看著師傅每個動作要領

燒制間隙,老高總要點一支香煙,解解乏

每做完一件,老高都要試吹,保證質量一步到位

爐內、爐外齊上陣,連續燒制準備加工水煙袋的造型

高老生產的「琉璃咯嘣」樣式各異:寶塔形,也有葫蘆形、水煙袋、小茶杯等,且大小不一,最大的近一米,最小的不足5厘米。"琉璃咯嘣"大多是錘形的,寶塔形的就屬高檔,七級琉璃寶塔堪稱一絕。

老高在做「水煙袋」最後一道工序,旁邊徒弟在默默地學習

老高一絕「水煙袋成品」

琉璃咯嘣是玻璃製品,易碎,裝箱時要套上保護網

「琉璃咯嘣」歷史上在我國北方地區春節期間較為流行,特別是正月里廟會、社戲場所均有體現,具有濃郁的民族地方色彩,早在明代已經流行,尤其是晉商分布密集的地方,幾乎處處都有。名稱也有很多,晉中叫「咯嘣嘣」,晉西叫「響叮噹」,在幾百年的時間裡,"琉璃咯嘣"作為民眾喜聞樂見的音樂玩具,與對聯、年畫、剪紙等一起成為我國北方鄉土文化中一個代表性的符號。 在交城,民間有句童謠:「琉璃咯嘣嘣,打了歇心一陣陣」,「咯嘣」是玻璃做的,易碎,用力小了出不了聲,用力過大一不小心就吹破了。吹吸的時候很有講究,由於危險係數大,一般大人是不讓年幼的孩子玩。

正月訂單多,老高正接聽客戶電話

袖珍葫蘆形琉璃咯嘣也是老高的絕活

正月初三的街頭,擺攤售賣的琉璃咯嘣都是出自老高之手

由於日結月累高溫下作業,老高的手傷痕纍纍

目前,「琉璃咯嘣」由於工藝獨特,無法用機器製作,純手工的工藝局限了它的發展,使得這一傳統工藝更加地寶貴。傳統的「琉璃咯嘣」工藝已經面臨失傳的危險。為搶救這一珍貴遺產,交城縣成立了傳統玻璃工藝研究會進行挖掘整理,並已建成了位於交城縣田家山村「非遺」傳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背景音樂-

《節奏輕緩優美的曲子》

-攝影 撰文-

吳繼才

-本期編輯-

楊宇霞

-本期審核-

王磊

-作品來源-

《呂梁攝影》2016年第1期

呂梁記協 與您一路同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神鵰俠侶》:你聽說過大俠夢嗎?
老夫妻感動萬千網友這才是愛情最美的模樣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