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隴上第一名流水梓先生家的春節回憶

隴上第一名流水梓先生家的春節回憶

1937年水天長、水天中在煦園水池邊合影

臘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但我們家祭灶卻是在二十四,據說是祖祖輩輩傳下的習慣。孩子們來說,祭灶活動中最有意思的是吃灶糖,那是一種麥芽糖,北京人稱之為「關東糖」便是。但蘭州的灶糖是白色長條狀,這種糖是脆的,如果在火邊烤熱,就變得又軟又粘。灶王爺終日坐鎮煙熏火燎的灶火之上,他吃起糖來肯定是極粘極軟的,這才能粘住他的口,免得向玉皇大帝彙報不利於下界人家的事成的小餅,此外無非香燭黃表之類祭灶時的祭品除了這種糖之外,還有一種用未發酵的面烙「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祭灶儀式從來由爸爸完成。禮成之後,我們圍住火護燒糖吃。媽媽還點起一支蠟燭,讓年幼的弟妹燒灶糖。

除夕前的四五天是全家最忙碌的時間,購置年貨,送禮收禮,書寫春聯、福字,準備過年穿的衣服。其中有不少事是由媽媽承擔的,我們除了礙手礙腳地看熱鬧,做「年菜」,「幫倒忙」之外,也做一些零碎事,像裁紅紙、用細磚灰擦銅質餐具、收拾香爐等。全園各處的香爐不下十來個,要用細篩把夾著香灰的細砂篩遍,主要是把燃殘的香梗篩出來。送禮收禮是讓大人們感到麻煩,小孩們覺得有趣的事。給什麼人送什麼禮,頗費父母親的斟酌。收別人的也使他們心煩。一般的年禮全是由各家的孩子或僕人送的。常見的成套禮品是由南貨店、醬園捆紮好的,由大盒點心餅乾、罐頭、瓶酒組成,放到地上足有兩三尺高的套禮,鮮艷閃亮,十分好看。但爸爸稱這東西為「傳家寶」,它們往往是從這家轉送到那家,傳來傳去,好看而不實用。當然也有講究的禮品,如從南方空運來的應時鮮花、整籃的柑桔、整隻的黃羊和大堆野雞、成對的金華火腿等等。蘭州過年常見的禮品還有產自青海的徨魚,這種魚肉質細嫩而無鱗,學名叫「裸鯉」。它們都是成對用冰凍在一起。裹著一層透明冰殼的魚,為蘭州市街增加了不少過年的情趣。最簡易的年禮就是一對冰魚和一捆韭黃,這是學生送給老師的標準年禮。

到了大年三十那天,一切都已準備就緒,媽媽帶領廚師做好的年菜已經一盤盤、一碗碗排放在「角子房」里,煎好的魚塊和夾沙肉、丸子分別放在大缸、大壇里。我們偷偷拿些出來,在園裡玩耍時當零食吃。臘月三十上午,爸爸也把大大小小的春聯寫好。春聯是他自撰的,常常是感時而發。1949年初的春節,他寫了一幅「先憂後樂,終和且平」的春聯貼到大門上,表示了他對當時的內戰與國共和談前景的展望。三十當夭,所有的春聯福字都已貼好,它們和遍布園內各個角落的「散錢子」,使蕭疏的園林頓添火熱的春意。到下午,「打扮」灶王爺的工作也告完成,天香爐和正房內的「龍鳳錢馬」都貼上,各色燈籠懸掛停當,「過年」終於開始了。到除夕傍晚時分,和藹可親的爸爸突然變得嚴峻起來,全家人都小聲說話、小心走路,孩子們不再亂跑亂跳,安靜地坐在凳子上看大人們忙碌。當爸爸覺得沒有什麼遺漏缺失時,便在長袍上加穿黑色馬褂,一系列祭祀活動便宣告開始。除夕和初一的祭祀活動是由爸爸主持的,他對這類形式重視且有興趣,常常對我們說「爾愛其羊,吾愛其禮」。

祭祀活動的開端是祭迎祖先,天黑以後,全體孩子每人持一根點燃的香,跟隨爸爸走出園門,在門外街上向東跪拜、焚香、燒紙、醉酒……之後,算是把祖先在天之靈迎接到家裡共度新年了。於是在上房裡再來一遍正式的祭祀,擺上各種供品,但都是清素的點心果品一類東西,不像許多人家以豬羊魚鴨作祭品。供桌上沒有祖先畫像或神主牌位,只把平時擺在那裡的紅木雕刻小屏翻過來,貼上紅紙,上寫「水氏三代宗親之位」。從父母親開始,按長幼依次跪拜。這時,夜空中遠遠近近傳來爆竹的鳴響。這是整個節日中最有神聖莊嚴氣氛的時候。大概這時候每一個中國人都思索和感受到曾在久遠年月里艱難生活過的祖先與自己的聯繫,這種聯繫從精神到肉體,綿延不絕。而最具體地延續這種承嗣關係的形式便是大年夜的祭祀。

20世紀50年代以後,持續數千年的年夜活動只剩下大吃大喝。物質的突出和精神的消失,使我常作「禮崩樂壞」的嘆息。

祭禮結束後,全家吃年夜飯。我們的年夜飯比較簡單,是各種冷盤和「長面」,這種極細長的麵條是媽媽早就做好的。它的特色在用多種佐料做成的操予湯。飯後,孩子們按長幼依次向父母行禮辭歲,然後興奮地等候發給壓歲錢。我們的壓歲錢在今天的兒童看來,無疑是十分微薄的。我們家從來沒有給小孩零用錢之說,所以壓歲錢成為絕無僅有的偉大進項。拿到壓歲錢時,是晚上10點鐘之前,我們沒有守歲玩牌的習慣。孩子們抱上媽媽準備的新衣新鞋,回到各自的房間去睡覺。

年初一凌晨四時左右,我們在由疏而密的爆竹聲中醒來,穿上新衣,從自己住房向上房集中。園裡高低遠近的亭台屋廊,各色燈籠都已點燃。它們照亮那些楹聯、匾額,照亮周圍的樹叢和屋檐。寂靜的園林處處閃動著紅色和黃色的燭光,只有此時此地才可能有這種幽寂中的輝煌。

清晨五點,我們在爸爸帶領下來到鎖閉的大門內。朝著大門擺好香爐和拜墊,行「祭門』禮。爸爸焚香、化表、奠酒、跪拜。然後點燃「萬字頭」長串鞭炮,在鞭炮轟鳴中由兩個人緩緩拉開沉重的大門。這時,等候在門口的賣水人路天佑快步擔進兩桶清水。他當然要得到數目可觀的獎賞。遠遠超過我們的壓歲錢:

祭門禮之後。由大門口向內依次祭拜土地神、馬廄神、井神(據說它是龍王的化身)、和新院上房裡供奉的三世佛。最後回到上房階前「天香爐」之前。這裡有一個「天地眾神之位」,方桌上擺著香爐,點燃著明亮的蠟燭,又有一盞很大的酥油燈。為了防風,有一方長三四尺的燈籠狀紙框在四周圍罩著。在這裡祭拜天地眾神之後,回到屋內祭祖,媽媽也加入我們的禮拜行列,每人向「三代宗親」磕三個頭。這時天空才泛出微熹的晨光,敬神祭祖告一段落。

從除夕晚上開始變得嚴肅的父親又高興起來,全家便在歡歡喜喜的氣氛中相互拜年。拜年和辭歲的次序不同。先由全體小孩向父母磕頭,再由最小的弟弟向七個哥哥姐姐一一鞠躬,此後由妹妹向她以上的六個人鞠躬·,一最後是二哥向大哥鞠躬,拜年活動於茲完成。最小的弟弟鞠的躬最多,每次拜年結束。大家都說他鞠躬都鞠暈了。全家人拜年結束時天還沒有亮,這時已經有早起的親戚朋友登門拜年了。爸爸向拜年的客人敬酒,我們則抓緊時間吃餃子、放爆竹。當彩燈熄滅,太陽升起時,壽山堂前翠柏樹下一片爆竹的碎屑,我覺得這比遍地落英更可愛。

到大年初一的中午,拜年的客人川流不息,其中主要是爸爸的學生和同事。三叔和姨姨家的人都到煦園來歡聚,這許多穿著新衣的小孩,在園中追逐玩耍,爬上屋頂平台。我們做各種喜歡的遊戲,其中有一項是拿出各人的「兵器」打仗。這些兵器.不是一般的兒童玩具,而是精工細做類似舊戲舞台上所用的兵器道具。其中最漂亮也保存最好的是三哥的「青龍堰月刀」。我們舞槍弄鞭,弟弟揮舞著雙錘,模仿京戲『』八大鎚」中的陣勢,嘴裡念著鑼鼓點,年幼的妹妹口齒還不甚清楚,但她常喊一句「四面八方黑風飄」!引得我們大笑不止。

「小年大十五」,正月十五元宵節是蘭州城內外最熱鬧的日子。太平鼓的聲音像悶雷一樣,從早到晚,時遠時近,農民的社火隊從四鄉進城表演。有一年,一支社火隊異想天開地走進煦園。園內鑼鼓喧天,他們在壽山堂前跑旱船、踩高蹺。他們大概是想看看久已聞名的水家花園。表演結束之後,「船姑娘」、「竹馬子」、「瘋婆娘』從神奇的角色恢復為日常生活里的青年男女。他們成為裝扮奇特的客人。收起鑼鼓旗蟠。邊看邊講,指指劃劃,在園內繞行一周後才離開。

元宵節夜晚,煦園把所有的彩燈都掛了出來。廳堂走廊的柱上,掛著長方條形紗燈,上面畫著楚、漢相爭的故事;在屋檐下,掛著幾十個方形紗燈,每個燈的四面以《詩經》「幽風」為題,描繪著農耕蠶桑生活場面。大紅燈籠則四個一組地懸掛在每個廳堂的門前。如果爸爸興緻好,他就辦起燈謎會,所有的燈謎是他自編的,其中也有二哥所制。這種家庭燈謎會除了孩子們參加,也請來幾位熟悉的年長朋友。但爸爸的燈謎往往太難,我們在燈下走來走去,仰首觀望,能揭下紙條領到爸爸準備好的一份獎品是太不容易了。例如一一「Mr·胡適」打四子句一,謎底是「先生將何之?』』;掛出一隻梨,打四子句一,誰也無法解開此謎,最後請爸爸「放虎」,他摘下梨就吃—「吾豈袍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當元宵燈火闌珊,媽媽催我們去睡覺時,我心裡醞釀多日的若有所失感變得如此明顯。剛剛過去的歡樂為心煩意亂所代替,盼望了一年的過年竟然無影無蹤地逝去了。我們又要準備學校里乏味的假期作業。在孩子們心裡,一年四季,寒來暑住,煦園的生活真是變化無窮,只有巍巍南山,似乎永恆不變地俯瞰著我們。

GIF

選自《煦園春秋 水梓和他的家世》

煦園作者:水天中

萬家燈火,共聚佳節

西北古籍

甘肅五涼

主編:高國祥

審核:王飛 丁軍

技術支持:楊玉貴

編輯:袁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甘肅古籍文獻整理編譯 的精彩文章:

原碑被大火焚毀,珍貴的東漢隸書《三老趙寬碑》拓本

TAG:甘肅古籍文獻整理編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