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文學名家筆下的春節

文學名家筆下的春節

文學名家筆下的春節

對於中國人來說,一年之中所有節日里,春節是最大的。春節是辭舊歲迎新年的日子,在那些傳統的儀式和規矩中充滿了敬畏與守望的意味。過年,是國人共同分享的記憶,從傳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處於不同時空中的作家對於春節有著怎樣的體驗和觀察。在梁實秋、魯迅、老舍、豐子愷、沈從文、莫言等文學名家的妙筆之下,過年的場景更具有了獨特的意蘊。

梁實秋:過年

我小時候並不特別喜歡過年,除夕要守歲,不過十二點不能睡覺,這對於一個習於早睡的孩子是一種煎熬。前庭後院掛滿了燈籠,又是宮燈,又是紗燈,燭光輝煌,地上鋪了芝麻秸兒,踩上去咯咯吱吱響,這一切當然有趣,可是寒風凜冽,吹得小臉兒通紅,也就很不舒服。炕桌上呼盧喝雉,沒有孩子的份。壓歲錢不是白拿,要叩頭如搗蒜。大廳上供著祖先的影像,長輩指點曰:「這是你的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雖然都是岸然道貌微露慈祥,我尚不能領略慎終追遠的意義。「姑娘愛花小子要炮……」我卻怕那大麻雷子、二踢腳子。別人放鞭炮,我躲在屋裡捂著耳朵。每人分一包雜拌兒,哼,看那桃脯、蜜棗沾上的一層灰塵,怎好往嘴裡送?年夜飯照例是特別豐盛的。大年初幾不動刀,大家歇工,所以年菜事實上即是大鍋菜。大鍋的燉肉,加上粉絲是一味,加上蘑菇又是一味;大鍋的燉雞,加上冬筍是一味,加上番薯又是一味,都放在特大號的鍋、罐子、盆子里,此後隨取隨吃,大概歷十餘日不得罄,事實上是天天打掃剩菜。滿缸的饅頭,滿缸的腌白菜,滿缸的咸疙瘩,不知道什麼時候才可以見底。芥末堆兒、素麵筋、十香菜比較地受歡迎。除夕夜,一交子時,煮餑餑端上來了。我困得低枝倒掛,哪有胃口去吃?胡亂吃兩個,倒頭便睡,不知東方之既白。

梁實秋生於1903年,親歷了晚清和民國之交北京的社會生活,他在《過年》一文中對中國傳統過年習俗進行了回憶。很多人都是童年時期最愛過年,梁先生則說自己是小時候不喜歡過年,因為除夕要守歲,「這對於一個習於早睡的孩子是一種煎熬」。所以,他在文中對當時年俗的描寫是以一種幽默調侃的口吻展開的,這些風趣的「吐槽」令人讀來不禁莞爾。

魯迅:過年

今年上海的過舊年,比去年熱鬧。

文字上和口頭上的稱呼,往往有些不同:或者謂之「廢歷」,輕之也;或者謂之「古歷」,愛之也。但對於這「歷」的待遇是一樣的:結賬,祀神,祭祖,放鞭炮,打馬將,拜年,「恭喜發財」!

雖過年而不停刊的報章上,也已經有了感慨;但是,感慨而已,到底勝不過事實。有些英雄的作家,也曾經叫人終年奮發,悲憤,紀念。但是,叫而已矣,到底也勝不過事實。中國的可哀的紀念太多了,這照例至少應該沉默;可喜的紀念也不算少,然而又怕有「反動分子乘機搗亂」,所以大家的高興也不能發揚。幾經防遏,幾經淘汰,什麼佳節都被絞死,於是就覺得只有這僅存殘喘的「廢歷」或「古歷」還是自家的東西,更加可愛了。那就格外的慶賀——這是不能以「封建的余意」一句話,輕輕了事的。

叫人整年的悲憤,勞作的英雄們,一定是自己毫不知道悲憤,勞作的人物。在實際上,悲憤者和勞作者,是時時需要休息和高興的。古埃及的奴隸們,有時也會冷然一笑。這是蔑視一切的笑。不懂得這笑的意義者,只有主子和自安於奴才生活,而勞作較少,並且失了悲憤的奴才。我不過舊曆年已經二十三年了,這回卻連放了三夜的花爆,使隔壁的外國人也「噓」了起來:這卻和花爆都成了我一年中僅有的高興。

魯迅先生對於舊曆年的態度似乎非常平淡。1934年,他在《過年》中說,「我不過舊曆年已經二十三年了,這回卻連放了三夜的花爆。」可見,魯迅先生對於舊曆年一向是很冷淡的,如1934年一般的過年的興緻在他的一生中也是極少的。

老舍:北京的春節

過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來,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須把春聯貼好,必須大掃除一次,名曰掃房。必須把肉、雞、魚、青菜、年糕什麼的都預備充足,至少足夠吃用一個星期的——按老習慣,鋪戶多數,關五天門,到正月初六才開張。假若不預備下幾天的吃食,臨時不容易補充。

還有,舊社會裡的老媽媽們,講究在除夕把一切該切出來的東西都切出來,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動刀,動刀剪是不吉利的。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過它也表現了我們確是愛和平的人,在一歲之首連切菜刀都不願動一動。

除夕真熱鬧。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門外貼好紅紅的對聯,屋裡貼好各色的年畫,哪一家都燈火通宵,不許間斷,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祭祖。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麼人睡覺,而都要守歲。

元旦(這裡指正月初一)的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擠滿了人;元旦,鋪戶都上著板子,門前堆著昨夜燃放的爆竹紙皮,全城都在休息。多數的鋪戶在初六開張,又放鞭炮,從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聲不絕。雖然開了張,可是除了賣吃食與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鋪子,大家並不很忙,鋪中的夥計們還可以輪流著去逛廟、逛天橋和聽戲。

作為老北京人的代表,老舍先生對於老北京的年俗是如數家珍。1951年,他專門寫了一篇《北京的春節》,來描寫北京春節前後的日程、吃食、禮儀等,充滿京味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老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

豐子愷:過年

年初一上午忙著招待拜年的客人。街上擠滿了穿新衣服的農民,男女老幼,熙熙攘攘,吃燒賣,上酒館,買花紙(即年畫),看戲法,到處擁擠。初二開始,鎮上的親友來往拜年。我父親戴著紅纓帽子,穿著外套,帶著跟班出門。同時也有穿禮服的到我家拜年。如果不遇,就留下一張紅片子。父親死後,母親叫我也穿著禮服去拜年。我實在很不高興。因為一個十一二歲的孩子穿禮服上街,大家注目,有譏笑的,也有嘆羨的,叫我非常難受。現在回想,母親也是一片苦心。她不管科舉已廢,還希望我將來也中個舉人,重振家業,所以把我如此打扮,聊以慰情。

正月初四,晚上接財神。別的事情排場大小不定,獨有接財神,家家鄭重其事,而且越是貧寒之家,排場越是體面。大概他們想:敬神可以邀得神的恩寵,今後讓他們發財。

初五以後,過年的事基本結束,但是拜年,吃年酒,酬謝往還,也很熱鬧。廚房裡年菜很多,客人來,搬出就是。但是到了正月半,也就差不多吃完了。所以有一句話:「拜年拜到正月半,爛溏雞屎炒青菜。」我的父親不愛吃肉,喜歡吃素。所以我們家裡,大年夜就燒好一大缸蘿蔔絲油豆腐,油很重,滋味很好。每餐盛出一碗來,放在鍋子里一熱,便是最好的飯菜。我至今還忘不了那種好滋味。但是讓家裡人燒起來,總不及童年時的好吃,怪哉!

正月十五,在古代是一個元宵佳節,然而賽燈之事,久已廢止,只有市上賣些兔子燈、蝴蝶燈等,聊以應名而已。二十日,各店照常開門做生意,學堂也開學,過年也就結束。

豐子愷先生的漫畫一向以意境雋永而聞名,他在散文《過年》中對春節的回憶也充滿了樸實的生活氣息,通過簡潔的敘述讓我們感悟到那個年代春節特有的氛圍。

沈從文:憶湘西過年

我生長的家鄉是湘西邊上一個居民不到一萬戶的小縣城,但是獅子龍燈焰火,半世紀前在湘西各縣卻極著名。逢年過節,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燈。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燈」,只是全城敲鑼打鼓各處玩去。白天多大鑼大鼓在橋頭上表演戲水,或在八九張方桌上盤旋。晚上則在燈火下玩蚌殼精,用細樂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燒燈」,主要比賽轉到另一方面,看誰家焰火出眾超群。

我照例憑頑童資格,和百十個大小頑童,追隨隊伍各處走去,和大夥在炮仗焰火中消磨。玩燈的不僅要憑氣力,還得要勇敢。為表示英雄無畏,每當場坪中焰火上升時,白光直瀉數丈,有的還大吼如雷,這些人卻不管是「震天雷」還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陣,迎面奮勇而前。我們年紀小,還無資格參與這種劇烈活動,只能趁熱鬧在旁吶喊助威。

最後集中到各會館前點驗傢伙散場時,正街上江西人開的南貨店、布店,福建人開的煙鋪,已經放鞭炮燒開門紙迎財神,家住對河的年輕苗族女人,也挑著豆豉蘿蔔絲擔子上街叫賣了。有了這個玩燈燒燈經驗底子,長大後讀宋代詠燈節事的詩詞,便覺得相當面熟,體會也比較深刻。

沈從文的創作常以家鄉湘西為背景,以至於他已成為湘西的一個文化符號。對於湘西的年俗,沈從文先生也在《憶湘西過年》中進行了回憶。

莫言:過去的年

年夜裡的餃子是包進了錢的,我家原來一直包清朝時的銅錢,但包了銅錢的餃子有一股濃烈的銅銹氣,無法下咽,等於浪費了一個珍貴的餃子,後來就改用硬幣了。現在想起來,那硬幣也髒得厲害,但當時我們根本想不到這樣奢侈的問題。我們盼望著能從餃子里吃出一個硬幣,這是歸自己所有的財產啊,至於吃到帶錢餃子的吉利,孩子們並不在意。有一些孝順兒媳白天包餃子時就在餃子皮上做了記號,夜裡盛餃子時,就給公公婆婆的碗里盛上了帶錢的,藉以博得老人的歡喜。有一年我為了吃到帶錢的餃子,一口氣吃了三碗,錢沒吃到,結果把胃撐壞了,差點要了小命。

過年時還有一件趣事不能不提,那就是裝財神和接財神。往往是你一家人剛剛圍桌吃餃子時,大門外就起了響亮的歌唱聲:財神到,財神到,過新年,放鞭炮。快答覆,快答覆,你家年年蓋瓦屋。快點拿,快點拿,金子銀子往家爬……聽到門外財神的歌唱聲,母親就盛上半碗餃子,讓男孩送出去。扮財神的,都是叫花子。他們提著瓦罐,有的提著竹籃,站在寒風裡,等待著人們的施捨。這是叫花子們的黃金時刻,無論多麼吝嗇的人家,這時候也不會舍不出那半碗餃子。那時候我很想扮一次財神,但家長不同意。我母親說過一個叫花子扮財神的故事,說一個叫花子,大年夜裡提著一個瓦罐去挨家討要,討了餃子就往瓦罐里放,感覺到已經要了很多,想回家將百家餃子熱熱自己也過個好年,待到回家一看,小瓦罐的底兒不知何時凍掉了,只有一個餃子凍在了瓦罐的邊緣上。叫花子不由得長嘆一聲,感嘆自己多舛命運實在是糟糕,連一瓦罐餃子都擔不上。

現在,如果願意,餃子可以天天吃,沒有了吃的吸引,過年的興趣就去了大半,人到中年,更感到時光的難留,每過一次年,就好像敲響了一次警鐘。沒有美食的誘惑、沒有神秘的氣氛、沒有純潔的童心,就沒有過年的樂趣,但這年還是得過下去,為了孩子。我們所懷念的那種過年,現在的孩子不感興趣,他們自有他們的歡樂的年。

莫言在《過去的年》中回憶起幼時吃餃子、裝財神和接財神的趣事,今昔對比,感嘆如今年味的減少,神秘感不在,表達了對過去年味的懷念。

詩歌中的春節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 王安石《元日》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 王灣《次北固山下》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 高適《除夜作》

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孟浩然《田家元日》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 文天祥《除夜》

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孔尚任《甲午元旦》

歷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 —— 葉顒《已酉新正》

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 陸遊《除夜雪》

本文據人民網、騰訊文化、網路資料綜合整理,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免責聲明:「課道」旨在幫助更多的老師、家長和孩子,分享更多教育資訊,尊重原創並對原創者的文章表示肯定和感謝,相關文章均來自網路搜索,某些文章無法找到詳細作者以明確出處請見諒。原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處理,我們將立即更正和刪除相關內容。本公眾號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課道 的精彩文章:

替孩子存下吧,很難找全的!家長都不一定會的知識!

TAG:課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