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史札記】生命的厚度

【讀史札記】生命的厚度

【走近經典,走進深度閱讀】

生命的厚度

——《史記.伯夷列傳》讀書札記

永州市李達中學172班 呂璐璐

09

星期五

2018年2月

《伯夷列傳》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文言文,收錄於《史記卷六十一·伯夷列傳第一》。該篇是伯夷和叔齊的合傳,冠《史記》列傳之首。在這篇列傳中,作者以「考信於六藝,折衷於孔子」的史料處理原則,於大量論贊之中,夾敘了伯夷、叔齊的簡短事迹。他們先是拒絕接受王位,讓國出逃;武王伐紂的時候,又以仁義叩馬而諫;等到天下宗周之後,又恥食周粟,採薇而食,作歌明志,於是餓死在首陽山上。作者極力頌揚他們積仁潔行、清風高節的崇高品格,抒發了作者的諸多感慨。

司馬遷

(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讀史札記】

在《史記·伯夷列傳》中提到「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絜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穅不厭,而卒蚤夭。」,「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堂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從這些話中可以看出,現實中天道與人事總是相違的。所謂天道與人事相違,便是指惡者安逸享樂,富裕優厚,累世不絕,而善者遭遇的災禍卻數不勝數。

那麼,在這樣的現實中,我們還需要做一個善良、行善積德的人嗎?

需要,我們當然需要。當我們去做行善積德的事時,往往感到放鬆舒心的是我們自己的良心。羅曼·羅蘭曾經說過:「一個人如能讓自己經常維持像孩子一般純潔的心靈,用樂觀的心態做事,用善良的心腸待人,光明坦白,他的人生一定比別人快樂得多。」無論現實如何,無論意外會在哪天發生,但至少我們的心是純凈的,我們已經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最好的自己。

在做一個真正的自己,一個善良、行善積德的自己後,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天道與人事相違的現實,體現人生價值呢?

生活在天道與人事相違的現實中,我們無法去改變現實,便只能順應天道。我們只有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盡自己的全力去完成自己的夢想,實現自己的大志,為社會作出貢獻,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生命的價值不會被生與死所左右。

讓我們縱觀歷史的長河,有多少英雄豪傑對生死早已淡然。在歷史上有名的「百日維新」 變法運動中,譚嗣同在變法失敗後,他沒有到日本避難,而最終遭遇殺身之禍。他是愚昧嗎?不是,他只是甘願為變法流血犧牲,以喚起民族覺醒,讓人怎能不讚歎他是一位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呢?致遠艦管帶鄧世昌還對他的士兵說:「人誰無死?但願我們死得其所,死得值!」在甲午中日戰爭中,鄧世昌的「致遠號」 為了掩護旗艦定遠首創過重,想要撞沉吉野,不料被敵艦炮彈擊中,發生爆炸。鄧世昌投海自盡。他是活得不耐煩嗎?當然不是,他為國捐軀,用鮮血捍衛祖國。

他們雖然失去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卻現實了自己的人生價值。生與死在他們眼中早就算不了什麼。

那些殘害忠良、凶暴殘忍、胡作非為的小人,即使能夠萬壽無疆,那也是徒勞。他們終究會遭到世人的唾棄。他們這一生、這一世,都在做著違背自己良心的事,這些事會令他們每天提心弔膽的,走不出無盡的黑暗與痛苦。自然,他們的人生毫無價值,枉費了來這世間一遭。

生命誠然可貴,但是如果只是庸庸碌碌終其一生,縱然是長命百歲又如何?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卡說過,生命如同寓言,其價值不在長短,而在內容。既然,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活著,就要儘力去現實自己的人生價值,讓這一生不白活。若是死,也要像鄧世昌擁有思想和生命的厚度。所以,價值無關生死長短,關乎生命的厚度。

張老師點評

《伯夷列傳》中藉助夷、齊善行,和所謂暴戾兇殘、橫行天下的盜跖做比照;以操行不軌,違法犯禁的人和審慎小心、有崇高正義感的人做比照,指出惡者安逸享樂,富裕優厚,累世不絕;而善者遭遇的災禍卻不可勝數。讓人倍感困惑,面對天道與人事相違背的現實,我們將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是順應時勢,是隨波逐流,還是不忘初心,堅守自我?呂璐璐的這篇讀書筆記給出了一個很肯定的回答,人活一世,要活出生命的價值。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人之一生,不過百年,死則與草木同腐,奄忽隨化,一切不留,惟名可以傳世,故君子以榮名為寶。名在如人在,雖隔千百世,可以風儀如生,居游增人慨慕,馨咳亦成想像。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芝蘭悅讀 的精彩文章:

【讀史札記】迷路的小孩

TAG:芝蘭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