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閱藏是一種修行法門

閱藏是一種修行法門

閱藏分享100、閱藏是一種修行法門

1、誦經是修行

閱藏不僅是學習,它本身就是修行,而且是最根本的修行。每部佛經都在明示受持讀誦的功德,而且歷代都有眾多誦經感應的事迹,現在參與閱藏的人也都感受到每日誦讀佛經的法喜。

《壇經》說:「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讚歎,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可見,持誦《金剛經》也是禪宗的修行法門。

印光法師也說:「經典乃三世諸佛之師,如來法身舍利,亦當作真佛看,不可作紙墨等看。對經像時,當如忠臣之奉聖主,孝子之讀遺囑。能如是,則無業障而不消,無福慧而不足矣。」

「若欲隨分親得實益,必須至誠懇切,清凈三業。或先端坐少頃,凝定身心,然後拜佛朗誦,或止默閱。或拜佛後端坐少頃,然後開經。必須端身正坐,如對聖容,親聆圓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別,從首至尾,一直閱去,無論若文若義,一概不加理會。如是閱經,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證實相法。即根機鈍劣,亦可以消除業障,增長福慧。」

這樣誦讀佛經就是一種修行法門了。

2、閱藏進至圓滿的修行

《攝大乘論》講聞思修三種熏習。印光法師說的「不敢起一念分別,從首至尾,一直閱去,無論若文若義,一概不加理會。」這種方法屬於聞熏習,放棄意識思維,不讓意識成為擋在佛說與阿賴耶識之間的障礙,讓佛法沒有阻礙的熏入阿賴耶識,達到最好的聞熏效果。

實際上誦經過程中不可能全無分別。每個字的讀音總要分別吧,也不可能誦完什麼都不理解,什麼都不記得。所以分別總是有的,所謂不起分別是不刻意尋思分別經文意思。自然呈現的理解和記憶還是有的,理解和記憶積累到一定程度會逐漸貫通,這樣就從聞熏習進入到思熏習。

理解的意義在於用意識思維持續熏習阿賴耶識(思熏習)。聞熏習是聽聞或讀誦時在熏習,停止誦讀後熏習也停止,不能產生持續的熏習效果。即便是背誦下來,仍然是背的時候在熏習,停止背誦則熏習停止。只有真正理解和接受,認識到佛所說法真實不虛,佛經的道理成為自己的思想,才能脫離聽聞靠思維熏習,也叫如理作意。如果只是部分理解和接受,就會出現有時會按佛法思維,有時又回到世間思維,佛法思維不能成片。只有全面理解諸經宗旨並融會貫通,才能觸處無礙,遇到任何事情都能用佛法順通,進而發現生活中的每件事都在印證佛法,從而隨時隨地所思所想都在熏習,這才是圓滿的思熏習。

系統閱藏的價值在於從聞熏習進至思熏習,最終圓滿思熏習。開始是誦經時在修行,進而不誦經時也在修行,乃至隨時隨地所思索所想都在修行。

3、心地用功是最根本的修行

有人可能會問:「難道念一念、想一想就是修行了?不用干點什麼嗎?」問出這個問題說明他還是世間思維,沒理解心地用功的道理。

世間做事都遵循這樣一種模式:理論指導實踐,實踐中再完善理論,如此循環遞進。幾乎所有事都符合此模式,人們很難想像還有別的可能。

此模式背後的觀念是實踐和思想是兩回事,思想只能指導實踐,思想本身不是實踐。實踐不是心裡想想就算了,必須身體力行才叫實踐。心再怎麼想也轉不了物,必須實踐才能有實際的改變。背後的根本觀念是心外有法,心外有境。

這種觀念投射到修行上,就是認為不能想想就算修行,必須身體力行才叫修行。比如很多人認為必須打坐、拜懺、念佛才是修行,閱讀佛經則不算。深層觀念還是認為思想是虛的,外物是實的,必須有心外實踐才能得道。說到底就是認為心外有道,沒有脫離外道見。

佛教修行根本上不同於一切世間法。佛教講五蘊皆空,道不在心外,修行全是修心。修心就是轉變觀念,是通過聞思修由淺入深地轉變觀念。故閱讀佛經本身不僅是修行,而且是最根本的修行,打坐拜懺反到是輔助,若無正見攝持甚至不一定屬於佛法。佛法的根本是正見,八正道以正見為首,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都是在落實深化正見。而正見從讀誦佛經中來。

有人會問,難道僅僅轉變觀念就算修行了?不錯,除了轉變觀念你還想有什麼呢?世間一切都從無明緣起,所謂「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無明就是愚痴,愚痴就是錯誤觀念。除了轉變觀念,你還想要點什麼都在無明中。世間唯一有真實意義的事就是轉變錯誤觀念,破無明而覺悟。所以不要小看讀經,讀經才能轉變錯誤觀念,這才是最根本的修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眾閱藏 的精彩文章:

修菩薩道要通的第一關,此經也和禪宗有關
佛示現說法次第

TAG:大眾閱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