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對話META-工作室王碩:森之舞台,攀緣於自然之上

對話META-工作室王碩:森之舞台,攀緣於自然之上

全景 萬科松花湖度假區

吉林市松花湖風景區內的這座觀景台叫做森之舞台,於2016年冬建成,坐落在大青山頂,森林邊緣的山坡之上。這座不到三百平方米的建築被稱為「中國最高冷建築」、「自然的銀幕」,曾發佈於一條視頻,也受到當地度假區滑雪者的喜愛。有方對話META-工作室建築師王碩,一起來看看這座建築背後的故事。

外景 萬科松花湖度假區

有方:首先請您談談設計的靈感吧。

王碩:說起來比較有趣,平台形狀的靈感來自於一個小三角板。對於這個項目來說,如何得到最佳的去取景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本來我正在總平面圖上測量這個視野範圍的角度,三角板就這麼放在桌子上。後來覺得,就這樣吧。

外景蘇聖亮

有方:森之舞台基本上是在純自然環境中,功能也相對簡單,您在設計心態上會與其他項目有什麼不同嗎?

王碩:其實再單純的自然環境,我覺得它本身也是非常豐富的。人們通常會覺得城市裡的項目有很多複雜的制約因素,但是實際上換到自然環境里也是一樣:只是線索變得更加隱蔽了。設計師要去捕捉和選取周邊環境中很多細微的體驗:所處的高度,取景,視線,焦點和餘光所及範圍,還有遠景近景之間的關係;甚至於一天之中光線的變化,天氣的變化,是否暴露在空氣中……所以這座建築形體的基本出發點可能是簡單的,但通過上面木質平台和下面混凝土基座之間強烈的扭轉,以及很多形體上的細緻變化,會帶給來訪者一個空間體驗的序列,豐富而細膩。

但是在設計的初心上和城市類的項目不同是,我們希望在這裡面發生人為活動,它不光是促進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是讓人充分感受自然時時變幻的美,能夠和周邊自然發生更多的關聯。

外景 蘇聖亮

外景 萬科松花湖度假區

有方:整個設計到建成的過程是否順利?主要解決了什麼問題?

王碩:設計過程是比較順利的,業主方很早就充分的理解了我們的設計意圖,並且有充足的建造預算。建造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問題,是這個基地實際上是在接近山頂的地方,所以不同材料的運輸都成為制約因素 - 下部是鋼筋混凝土基座,上部是鋼結構及木質外圍護結構。商業混凝土車無法上山,所以只能在山上現場攪拌。鋼結構構件,大尺寸弧面玻璃的運輸,都是難題。好在整個項目的建造過程中,全程都有駐場的建築師,加上施工方的全力配合,這些建造上的難點,都得到了妥善及時的解決。

除了施工條件帶來的難度外,我們主要探索的問題就是兩種新的材料做法。一個是近幾年似乎頗受建築師鍾愛的木紋清水混凝土,但是我們要解決在這種高海拔山地溫差很大的條件下,通過什麼樣的方式能夠實現木紋清水效果,並且還有很多的雙曲弧牆面需要複雜的支模方式。我們在不同水灰比以及木模板處理方式上,打了十輪樣,反覆摸索最佳措施,最終整個基座的清水混凝土部分一次成型。更值得一提的是這整個平台層外圍的燒杉板木板瓦,這種技術起源於1000年前的日本,在中國我們問了很多木材處理廠家,是沒有人懂得如何做的。所以我們查閱了不少資料,跟木材處理的廠家進行了很多輪的研發試驗,最終製作出了效果令人滿意的燒杉板。

清水混凝土 蘇聖亮

燒杉板蘇聖亮

有方:完成後有什麼遺憾之處嗎?

王碩:其實去年這個建築是沒有徹底完工的,因為已經進入了滑雪季,所以施工必須暫停了。很多細節都沒有達達到最終的完成度,所以今年夏天又繼續完成了一些工作,並進行了一些整改。到今年的雪季之前,剩下的問題基本都解決了。除了幾塊玻璃的轉角處理有些小遺憾,在物理層面上都充分的實現了設計的意圖。

當然,作為一個以研究為驅動力的事務所,我希望能更多的參與到建築的「後使用狀態研究( Post-occupancy Study )」中來,比如在基座的底層,我們設計了一個服務於來訪雪友的小零售空間,這個空間怎麼能更好的結合旁邊的休息階梯座位利用起來。平台層更有170平米,在過去的一年中進行了不少的活動,不僅作為建築師,也作為對空間使用能起到積極引導作用的空間激活者,我們希望讓空間通過被使用,能夠進一步的發展,為各類可能發生的活動提供更好的靈活複合的空間新原型。

夜景蘇聖亮

有方:觀景台與滑雪者之間會產生什麼互動?

王碩:萬科在松花湖附近的這個山地的景區,就是一個以滑雪為主的一個度假區,從2014年開始,短短几年間,就一躍成為中國冬季滑雪最重要的目的地,每年吸引數十萬雪友前來。而森之舞台,就緊貼著從山頂下來的一條高級道(G1)旁。所以從這條雪道往下滑的人,首先都會在視線和空間上和舞台發生互動,然後被好奇心驅使,他們大都會進入這個觀景台,一上到平台層就被眼前的松花湖大全景深深震撼。很多雪友在這裡很亢奮,擺出各種 「高難度姿勢」拍照。而且山頂和松花湖天氣變化很快,即使一天之中,湖景也會有很多變化,冬天運氣好還能看到「霧凇」奇觀。

外景 萬科松花湖

度假區室內 曹世彪

室內蘇聖亮

有方:建築材料上用到了燒杉板這種比較特別的材質,您是怎麼考慮的?

王碩:幾年前去芬蘭的時候,看到有一些山裡的房子,外立面的木板使用這樣處理方式 - 芬蘭建築師朋友稱其為「tarring」。並說起非常適合用在極寒的山區,作為一種室外暴露木材的處理方式非常耐候,可以保持七八十年不會壞。我在最初考慮這個懸挑平台外圍護結構的時候,因為需要一種輕質而耐候性又非常好的材料,所以我就想到了這種木材的處理方式。後來經過一些研究,發現這個技術其實是起源於1000年前的日本,有個好聽的名稱叫做「燒杉板」 (Shou-Sugi-Ban)。

另外一個選擇建築主體材料時的考慮就是,我希望這個舞台能夠和旁邊緊鄰的蒙古櫟樹林有一種材料上的對話。燒杉板的表面經過烈火灼燒,是一種碳化後很暗但又有光澤的質感,能夠反射周圍的光線氛圍。並且木板表皮肌理皸裂開的狀態,實際上和樹皮紋路有一定共通性。所以這個建築,在由遠及近的過程中,它會和周圍的樹林,有一種不斷變化而又不斷深入的回應。這又回到了它的主題上,也就是為什麼叫做「森之舞台」。

外景蘇聖亮

細部蘇聖亮

森之舞台挑戰了表達與體驗的既定一致性,將粗礪的材料物質性和富於感觀體驗的空間形態融於一體。通過對建築體的扭轉、直線與雙曲線牆面不斷轉換等方式,塑造著觀者細微的感受差異。觀景層上,松花湖的湖景和蜿蜒山林橫陳眼前,呈現出大自然令人窒息的美。森之舞台不僅是一個觀景平台,也是一個可以靈活用於活動、聚會、展覽和工作坊的空間。它希望激發人們更多地探索自然,發掘人與自然的關係。而森之舞台本身,也將成為自然的一部分。

場地

總平面

入口層平面

一層平面

剖面圖

立面圖

項目信息:

地點:吉林

功能:觀景台

甲方:萬科松花湖度假區

設計團隊:王碩,張婧,曹世彪,姜碩,楊尚智

時期:2016年3月-2016年11月

面積:277平方米

結構諮詢:劉笠川,趙東卓

照明諮詢:韓曉偉

攝影:蘇聖亮,曹世彪,萬科松花湖度假區

編輯| 魏唐辰希(實習生)

校對| 原源

版權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方空間 的精彩文章:

14家北京年輕建築事務所的2017年
光合之家:一個屋檐下/行一建築

TAG:有方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