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國政治學系訪學反思:中國人真的太重視吃什麼了

美國政治學系訪學反思:中國人真的太重視吃什麼了

話說,俺在賓州州立大學政治學系「訪學」已經一個月有餘了。說訪學其實不很準確。大部分從國家留基委獲得資助出來訪學的同學,基本上都是旁聽生吧。說自己是訪問學者,那就太不好意思了。

我一開始選了四門課程,覺得不上白不上,多上點不吃虧,反正是免費的嘛。一個月不到,扛不住了。這邊課程的每次閱讀量在5到6篇30頁到50頁左右的文獻,方法課除外,但也有作業。其中一門課程的閱讀量在8到12篇。不可能每門課都讀得那麼用心,就算吃喝拉撒睡大概也就是剛好能完成,也就是囫圇吞棗的那種。

上星期反思了一下,果斷退掉了閱讀量最大且和我研究最不相關的一門。現在剩了三節課,一周大概15到20篇文獻,然後再寫點小作業什麼的,是一個比較合理的做法。

選這麼多課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沒太搞清楚出來到底要來幹啥。其實我一直知道自己想在這裡收穫什麼,但還是情不自禁的劍走偏鋒。

選課的事,就此打住。這篇文字只是想記下來一些學習過程中的小細節。

午飯算什麼

我們中國人真的太重視吃什麼了,我到這邊了才知道這真是一個壞毛病。我現在想想,我們的師生在吃飯上花的時間實在太多了。課上少花點時間想吃什麼,課後少約一些,中國社會科學都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我沒有說謊。

這邊的學生看起來似乎是不吃午飯的,老師也是如此。但從課程安排上就可以看出來。這邊課程裡面中午根本沒有安排吃飯時間,課程時間都是連著的。我周二上課從上午十點上到下午五點三十,中間沒有一分鐘休息時間,三個小時的課程的話,中間會有七八分鐘的休息,由上課老師來定,不然都是接著上。剛來的時候,我上完課肚子都餓扁了,特別難受。

所以,這些老師和學生午飯都是腫么吃的呢?他們還是會吃午飯的,但沒有固定的時間概念。有的老師和學生帶便當過來,在系裡面的微波爐裡面熱一下,然後就在辦公室吃了,估計都不用十分鐘時間。有的同學會帶一些沙拉啊,餅乾啊,水果啊,上課過程中拿出來,邊吃邊上。有一次上課,一枚同學帶來味道很濃的便當,吃完之後打了一個目前為止最隆重的嗝。然而並不尷尬。

中午飯點經常有講座,部分老師也會帶飯到講座現場,邊聽邊吃。這在國內是很難看到的畫面。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這麼解決,學校也有食堂,但飯點都是人山人海,特別是那些本科生,就在食堂邊吃飯邊看書,太鬧騰,反正我是不太樂意去。至於他們晚飯吃什麼,我就不太清楚了。這裡能吃的東西,其實也有很多。

我們祖宗給我們這麼一個能吃愛吃花時間吃的文化,我覺得真是糟粕,特別是年輕人啊,什麼文章都沒有,課都還沒有下呢,就想著吃什麼了,然後猶豫很久,是五角場香天下呢,還是南區的阿康,或是北區的麻辣燙呢。

吃出啥了嗎,除了變成個胖子和懶人,哈。

手機不拍照

我在復旦的時候,很喜歡聽講座,也很喜歡拍照片,然後傳到朋友圈裡面去曬,感覺像是做了一件多大的事呢?

但在這邊政治學系,講座也很多,聽講座的雖然基本都是系裡面的老師和學生,也是不少,基本都能坐滿。講座的水平,提問的水準當然不說。

但有一個重要的差別是,這邊的老師和學生不拍照片。這麼高清的蘋果拍照神器都浪費了。我頭一次聽講座還想拍個照片呢。居然沒有一個人拿出手機來拍東西。我自己也從眾了,不好意思拍了。乖乖聽講座。

我倒是沒有問到底是什麼原因,大家都不拍照。我估計是一種心照不宣的文化吧。一種可能是大家覺得講座是用來聽的,問的,不是用來拍的,秀的。另一種可能是不拍照是對主講人的尊重,對她肖像權的尊重,對她知識產權的尊重。或者兩種都有。

對這個事情呢,我覺得拍照並無不妥,但是要入鄉隨俗,不得放肆。即可。有的講座,大家都是很熟悉的,拍照讓講座變得更好玩兒,也不至於拍個照就是不好好聽講座的表現。當然,未經允許拍照傳播主講人的idea,那不好。

他們很優秀

賓州州立大學政治學系其實在美國也是很棒的系,特別是他們的研究生教育,並不比頂尖學校差。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的共同主編,Journalof Public Opinion的主編,Journal of Conflict Management and Peace Science的主編和Journalof Politics 前主編都在這裡,師資力量和研究實力但非常強。自然他們學生也不會差,比如我辦公室有兩個小夥伴,已有Political Analysis的發表。

所以,我自己也會免不了觀察這些小夥伴。

我覺得有兩點很不一樣。簡單拿國內的博士和美國的博士比是不太公平的。至少我們政治學科不太好比。我們的方法訓練差距太大,我們土博士要發英文文章和他們比較就更難了。我們不可能在他們的系統存活,他們也不太會到我們系統來搶飯碗(當然也有可能,但人太少了吧)。

他們的方法訓練非常系統,但有一定的片面性。一般說來從入門到精通四五門課程是有的,當然你不需要全部都上。有人叫你案例研究嗎?大概沒有,他們自己估計也不認這一套。他們也有研究設計課。但像唐老師的這樣好研究設計課,估計是沒有的。定量為王,這也不能怪他們,整個美國市場的導向都是這樣的,不搞定量很難有工作。還好,我上課的老師來看,對研究中的理論和機制還是比較重視的,雖然他們不教你理論,也不教你找機制。

這個文字還是不能寫太多,我還有半噸文獻要讀。他們的學習熱情比我們高嗎?這個不好說,我們大部分的課並不需要學習熱情,因為比較水,很好混的。這邊的話,要混比較難,就業形勢,同類競爭,壓力大得很,混就是完蛋。我不太看得出來出來Passion這種東西,或許也不需要,但基本上都在認真讀書。

我們中國

總而言之,我們的系統有差距,他們的系統有些歪了,進入一種路徑依賴的量化強化之中,漸漸在失去對多元化的包容。但你想想,兩個系統要有拼接的話,我們必須會一些他們擅長的東西,我自己也在向這個方向努力。

我們超越他們?別自欺欺人了。國內最優秀的政治學博士畢業生,比起這邊最優秀的畢業生,那就…。我都說了,這麼比較不公平。

我們有機會在他們沒有足夠重視,但其實也很重要的領域做出一些前沿的工作(不是超越,是他們不做這個或知識積累並不多),比如說在某些區域或問題研究上,非洲,東南亞?

以及,我們確實有機會,或許還來得及,不走入純粹的定量依賴的一個系統裡面去。但是我們也需要大量能夠做好定量研究的人。然後就不要定性的啦?都說啦一元化是錯的方向。

或許是美國政治學科發展太完善了吧,你足夠優秀,然後也可以成為普通的一份子。卓越但總覺得少點什麼。

在中國,還充滿可能。

但真的,特別是學政治學的小夥伴,不要花那麼多時間在吃飯這件小事上了。這才是我們最需要向美國人學習的地方。

PS:特別感謝我導師唐世平老師的《研究設計》、鄭宇老師《國際政治經濟學》、李輝老師《定量分析導論》和鄭冰島老師《定量論文討論》四門課程。這些課程讓我在這邊上課的時候還不至於跟不上。

[本文首發於作者公號(讀博士的振乾同學),原題:「在美國政治學系訪學的幾個細節」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美國否認提供擊落俄軍機導彈,擔憂其流入黑市威脅國際民航
安倍發表新年施政演說:修憲、促朝棄核以及要改善與中國關係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