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逢年過節的必要性#F1520

逢年過節的必要性#F1520


逢年過節的必要性#F1520

神權遠去,民族逐漸興起

一)身份認同

中世紀尾聲的一個重要標誌,是人們逐漸不再為「神靈」而鬥爭了。

在整個中世紀,敵我認同的最主要劃分是「信仰」。

你信基督教,猶太教,還是伊斯蘭教。

是這個教派,還是那個教派。

這個分支,還是那個分支。

歐洲人最重視的一個詞,是「異教徒」。

凡是異教徒,那就是敵人。同為基督教國家,彼此就是兄弟。

只要你信耶穌,

則一個黑人摩爾人,在拜占庭榮登高位,難度是不大的。

在中國,類似的概念,是「忠君」。

郭靖和金輪法王的爭奪,金庸寫郭襄「各為其主」。

蒙宋戰爭,其實是蒙古大汗和宋理宗之間的戰爭。

當時的行規,叫做「食君之祿,忠君之事」。

只要朝廷給了你官爵,你就是臣子。做臣子,必須一生一世。誓死不渝。

但是只要沒吃過明祿。象顧炎武,查伊璜,這種人降清,那是一點心理負擔都沒有的。

* 參見王陶陶對明末,和日本侵華戰爭的分析。

中世紀尾聲的一個重要標誌,隨著「識字率」的上升,「啟蒙運動」的推行,無神論開天闢地。

人們逐漸認識,「神靈」是不存在的。為了虛幻的宗教和神諭,而去拼死拼活,是很不值得的。

神靈逐漸遠去,民族主義興起

既然大家不是為神靈的旨意而爭鬥,那自然就可以追逐一些更現實的東西。

最直接,最直觀,就是「過得舒服」。

什麼叫「過得舒服」,在楓葉國CalgaryMuseum的牆上,刻著這樣一行字:

我們只會奮死捍衛,我們珍視的東西。

我們只會珍視,我們熟悉的東西。

我們只會熟悉,我們接觸的東西。

人類要分「遠近親疏」。譬如在「小年夜」這種日子。你一看,家裡包起了餃子,烙起了餡餅,拿一支二尺長的大蔥,蘸一點濃醬,卷大餅吃。

不用懷疑,您就是山東人!

然後你再打開電視,看一段春晚。

曲藝節目,說一段「俺山東有個英雄,關公戰秦瓊」。

你心裡滿滿的,這是回到家鄉了。

當人類不再需要為「神靈」而戰鬥,他們自然根據「習性喜好」,抱團成為了小團體。

遠近親疏,是最強大的紐帶。珍視共同的生活~勞動~習慣,語言~玩耍~文化。

我們看歐洲歷史,有一個令人矚目的現象。

一直到1715AD,路易十四「太陽王」的年代,歐洲的強權是什麼。

是法國,西班牙,奧地利。

尤其是法國,作為絕對的強權,實力佔到歐洲40%以上。

德意志呢,作為一個「地理名詞」,不存在的。

你讓一個十八世紀的「政治學家」做預測,他猜一百次,想破頭,也猜不到「德意志」會突然崛起。

簡直說非洲54個國家,突然統一起來,凝聚成一個10億人口工業化大帝國。

我們今天站在三百年後,我們知道「法國」並沒有形成強權。

相反的,高盧雄雞從拿破崙1815之後,就再也沒有打過勝仗。

一戰,二戰,被人揍得象豬頭一樣。

哪怕今天,歐洲的「主導人」也絕對不是法蘭西,默媽媽才是絕對的女王。德國是歐洲軸心Axis。

德國是怎樣崛起的?

身份認同感!

在「神權」時代,Deutsch恐怕是最不幸的民族。

他33%的人口信新教,32%的人口信天主教,其次還有東正教,德魯伊,奧丁神教等一堆亂七八糟的教。

3000W人口,歐洲第一大單一民族,混得連維京人都不如。

四分五裂,互相內戰。

瑞典的開國君王,古斯塔夫。當時全瑞典只有80W人口,他居然可以拉扯出一支23W人的常備軍。

靠的是什麼,德國宗教內戰。

一半的德國人,出錢養活瑞典主子。象遼國皇帝一樣侍養著他。

一半的德國人,他可以搶。

因為如此豐功偉績,瑞典一躍成為北歐強權,世界一級。古斯塔夫後人,迄今仍是瑞典皇帝。

德國是怎樣崛起的呢。

德語。

工業革命以後,「神權」時代不再。

當德國人靜下心以後,共同的文化和豬肘香腸,使得他們成了同一民族。

「漢薩聯盟」幾乎是一開始,就把法蘭西排斥在外的。自始至終所有的談判,無非是老大普魯士,還是奧地利。

為什麼,因為大家操的都是德語。和「法語區」尿不到一起去。

德國人從最初的關稅聯盟,到此後的軍事聯盟,再到政治聯盟。

最終俾斯麥從「統一戰爭」中脫穎而出。德意志大帝國浴血重生。令歐洲,乃至世界顫抖。

沒有黑森林秘境文化,就不會有德意志。

所有講德語的人,就是德國的天然邊界。

二)中華帝國

和一般人理解的不同。「中華民族」其實是一個很「新」的詞。

《義勇軍進行曲》創作於1935年,而「中華民族」這詞創造於1902年。創造者:梁啟超。

20世紀初,中國也處於「劇烈現代化」,放眼看世界的年代。

是「忠君」君權天授,向民族主義國家轉型的年代。

「國體」之策,該如何走,眾說紛紜。有了五大臣歐洲考察之行。

載澤的奏摺,經過了外包外包再外包,槍手槍手再槍手。

最終慈禧太后看到的版本,卻是「亂黨」梁啟超寫的。

在1900年代,中國的「地方離心主義」是非常非常嚴重的。

某些意義上講,中國和土崩瓦解的奧斯曼帝國,奧匈帝國,並沒有什麼二樣。

都是靠「蘇丹忠誠」凝聚起來的旗幟。

彼此臣民之間,並沒有什麼好感,也沒有什麼交往的。

「冬川豆」曾經撰寫過文章,1900年之際,一個廣東人聽大鑼大鼓,吃粵菜喝煲湯,住騎樓。

哪怕和隔壁鄰省的「江西老表」相比,二者的差異也是巨大,方言都無法溝通。

如果你再進一步,把廣東和山東,甚至黑龍江,新疆相比。

再膽大的小說家,也不敢寫他們血濃於水。

除了文化上的差異,更嚴重是「心理」上的隔閡。

「民國史」目前是很少教了。如果你還能翻到民國史的話,你就會看到「聯省自治」有多受歡迎。喊得最凶的,居然還是孫文那個逆賊。

除此之外,「晉人治晉」「浙人治浙」「川人治川」也是百萬高頻詞。

鄉民的向心力,到省會為止。

部分連省會,都沒有齊心。

整個事件的轉折點,當然是太祖了。

「中華民族」經歷了一百年的不幸,之後的一百年,其實是極度幸運的民族。

因為幾個偉人,中華民族被保留了下來。960萬平方公里,沒有分崩離析。

保留了最大的本土。

而太祖帶給了中國幾十年的和平。在和平期間,就可以做一件事:

「鐵路」

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是中國第一次從國家層面調度資源。

大批的工程師北上,大批的幹部南下。

上海交通大學,被拆成西安交大。「八大院」更被拆零十幾間。

隨著這些精英在全國的「再分散」。中央吏治,而非地方吏治,終於站穩了腳跟。

其次太宗,又是一個極其幸運的人。

太宗迎來了「生產力的大發展」。

所謂「春運」,有學者嗤之以鼻。什麼春運,不存在的!

1960年代,1970年代,為什麼全國沒有「春運難題」。

為什麼到1980年代,反而爆發開來了。

因為以前,技術上根本做不到。

古代「進京趕考」,路上就要走大半年。到了京城,乾脆找一家破巷子住下來。沒有取得功名,就不用回家了。

古代人不想「春運」么,沒那麼矯情。

是因為1960~1970年代,根本沒有這個鐵路運力。想也不要想。

一旦出門打工,就想好五六年別回家吧。

正是因為鐵路運能的大發展,才能有幾千萬人出門打工。

才會觸發「春運難題」。

我們知道,在21世紀,中國的「工業化進程」是非常驚人的。

高速公路,高難度隧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建設。以至於「高速通路通車」,甚至都不再成為一條新聞。

而電力,超市,互聯網的進入,則以革命般的速度,把內地「偏僻」地級市,逐漸和整個中華帝國連接在了一起。

今天,哪怕你想去懷化的山間度個假。你也可以搞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而且到了當地,一樣有很好的五星級酒店。吃住租車加油都不用愁。

現代交通和人際交流,使得中華民族凝聚成了一個整體

參考閱讀:《對藏民來說,可樂的配方就跟香巴拉一樣神秘》

在1900年,一個廣東人和一個東北人見面,他們是完全無法交流的。

方言無法溝通,斗蛐蛐和滑雪,也是完全二個層面的話題。必然不親熱。

今天,他們二個人一見面,

談的都是迪麗熱巴。

三)共同感之建設

有一些妹子,她們對最新的黑人球星如數家珍,手機里關注著芭芭拉·史萃珊每日動態,身上佩戴著亮閃閃的配飾,交往的全是黑人小夥子。一開口,哎呀媽呀,滿沫子東北口音 ------論中國的「黑化」

我必須提醒各位的是,我們在不停「同化」四方蠻夷的同時,其他各種異質文明,也在不停地同化我們的國民。

「黃皮白心」早已是一個屢見不鮮的話題。意思是有這麼一批香蕉人,流著中國人的血,吃著中國人的菜,但內心卻是「效忠」於白人的。

他們自以為喝了二年洋墨水,從此以後不是中國人了。

凡事必提美國,什麼東西都是英國的好,老牌貴族就是文明高檔。

連Bally昨天被山東民企收購了都不知道。

基督教在中國的擴散到了什麼程度?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356208/answer/316328963

我們的文明,一直在分裂出「中日親善」人士。

下一次日本人打進來的時候,還是不愁漢奸的。

怎樣保護中華文明。使得我們依然團結,依然強大,凝固成一塊巨大整體。

是一個龐大的德意志帝國,而不是一小塊講波蘭語的,一小塊講丹麥語的,一小塊講匈牙利語的。

我舉個例子,請你說出「高中時期」還有印象的五位同學。

有時候,有些人和你做了三四年的同事。可是你們之間,交往平淡如水。

但是哪一天,你摔了一跤。他扶著你去醫務室,塗紅藥水,這事你卻可以記一輩子。

平淡的事情沒有記憶,

特殊的行為,才值得記錄

在歐洲幾乎所有的「小鎮」中,他們都樂衷於建築「市政廣場」。

其具體標誌,是中心一個噴水池。然後一個可以容納數千人的大廣場。

逢年過節,大家就在這裡載歌載舞。

如果每一戶都是分門獨立的農戶,則你永遠也培養不出「市民文化」。

詩歌,小說,藝術,哲學,商業,都無法發展。

你一定是需要一個「慶典式」的場景。人群要集聚。

在這一天/這一周,大家放下了手中的活,一般是農閑。

然後聚集在一起,互相交流,彼此熟悉,交個朋友,喝杯啤酒。討論古麗扎娜。

請婺劇下鄉團,唱上三天社戲。

於是魯迅有了濃濃的記憶,原來這就是鄉愁,寫下不朽的《社戲》。

稻花香里說豐年,這樣一段記憶,可以跟隨你一輩子。

我們只會捍衛,我們珍視的東西。

我們只會珍視,我們熟悉的東西。

我們只會熟悉,我們接觸的東西。

中國文化接觸得越多,你越是愛國。

框內是廣告。也是2017年「投資回報率」最高的項目,

不幸的是……從我頭上,搜颳去的。

原因是,去年三月「水庫論壇」開始接廣告。青年小龜,戴著眼鏡,奸兮兮地第一個找到我。

包下第一個廣告,而且打了八折,折扣後是28000元/主文。

然後這個傢伙,就是「拖延流」。一直拖著,遲遲不投。

靜待水庫論壇,粉絲數猛漲,影響力猛漲。

拖了近一年,「水庫論壇」訂閱已經超越370000人。「廣告報價」翻了好幾倍。

俺實在忍不住了,小龜啊,你個龜娃子春節前一定給我投掉!

這人長這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庫論壇 的精彩文章:

上海沒有錯失互聯網#F1480

TAG:水庫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