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份關於煮餃子的科學實驗報告

一份關於煮餃子的科學實驗報告

春節將至,北方胖友們又該包餃子煮餃子了!

作為一隻「南漂」的北方鵝,今年回家,我突然對我媽煮餃子的繁瑣步驟產生了懷疑:

鍋里要下鹽,水要燒開才能下餃子,下餃子之後又要盯著它沸騰之後澆冷水,澆足三次才能出鍋……

小時候都看著我媽這樣煮,似乎天經地義。可是我在宿舍里偷偷用小煮鍋煮速凍餃子,扔下去煮幾分鐘撈起來,也沒覺著有啥區別啊?

我媽對我的疑問嗤之以鼻:「你懂啥,這樣才不會煮太久,水一直沸騰會把餃子皮煮破的!」

……可是,我那麼煮速凍餃子,也沒有煮破過又是怎麼回事?

作為嚴謹的理科生,我決定用實驗證據反駁我媽。

餃の奧義!修鍊!

實驗設計

鍋里加足量水,煮速凍餃子和手工餃子各一隻,不採用任何加鹽點冷水的操作,全程中火保持沸騰,觀察餃子何時會破皮。

GIF

實驗結果

時間過去了整整49分鐘,兩隻餃子的麵皮變都得非常軟,內部空氣將皮撐薄,但依然沒有破。

為什麼在49分鐘停止實驗了呢?——因為這兩隻餃子,把卡式爐熬斷了氣......

對於煮餃子這件事來說,49分鐘已然喪心病狂,可以說明,皮的厚薄度正常,包得好好的餃子,如果鍋里加了足夠多的水,避免外力作用導致破損,它是不會單純因為「水一直沸騰」就自己破掉的。

我拿著實驗報告去找我媽:「媽,你把餃子煮破是因為一鍋里餃子放太多了吧……」

我媽手裡一塊麻將牌飛出來直擊我腦門:「一天天凈跟我倆抬杠!加鹽點冷水煮,餃子皮才筋道!」

好了,「筋道」這麼玄學的概念,該怎麼用科學原理驗證呢?

我翻找了一堆文獻,發現關鍵問題在於——

澱粉糊化

*參考文獻:強濤, 潘利生, 石玉, 梁娟. 小麥澱粉糊化特性研究[J]. 西安工業大學學報, 2007, 27(3): 256-259

放到餃子皮上來理解,就是餃子皮入水煮後,由生變熟再變爛的過程。

用圖說話,也就是從這樣:

到這樣:

最後變成這樣:

這期間,餃子皮的口感、透明度都會變化,而冷卻後回生變硬的現象,就是澱粉再結晶的過程。

而澱粉糊化是否恰到好處,是餃子皮是否煮得筋道的一大關鍵所在。(當然,麵粉的蛋白質含量等等也是影響因素,但這些因素在和面時就已經決定了,此處暫不討論。)

1 | 點冷水

從這個角度來審視「點冷水」這一操作,倒真有些道理。

理論上講,點冷水降低溫度,可以延緩餃子皮的糊化速度,進而避免它過快變爛;另外,按知乎er慕容道南的說法,餃子皮這種澱粉高分子複合材料,在加熱過程中突然加入冷水,會使得結晶區增加,餃子皮就變得更加筋道。

理論歸理論,但操作起來有頗多問題——怎樣才算點冷水?多冷算冷水?多少餃子點多少冷水?

我媽忙著打麻將不理我,我只好仿照她的做法,煮餃子時隨意撒了點冷水。同時煮了另一鍋不點冷水的餃子作為對比:

GIF

(雖然我也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

重新沸騰三次之後,餃子煮好了。撈出鍋一嘗.....怎麼感覺和沒點過冷水的餃子沒什麼差別啊?

不過,為了排除我手殘這一因素帶來的影響,我決定把「點冷水」這個操作單拿出來,在極限環境下建個模,探究一下這方法到底管不管用。

餃の奧義!冰水考驗!

既然建模,就把「點」、「冷水」這兩個條件都放大到極限。冷水改成0°C的冰水混合物,代替充滿玄學的「點」這一動作,我直接把餃子撈出來泡在了冰水裡。

實驗設計

一鍋煮八隻餃子,沸騰後打撈其中固定四隻,迅速浸入0度的冰水,再迅速放回鍋里繼續加熱。重複三次後,撈出進行對比。

實驗結果

沒泡過冰水的餃子設為A組,泡過冰水的設為B組,拿給我媽的牌友們盲品,她們一致認為:B組的餃子吃起來更筋道。

啊!我媽誠不欺我!

不過問題又來了,煮餃子過冰水這種方法,管用雖然管用,可是誰會在煮餃子的時候在旁邊放一碗冰水候著呢?有沒有能出效果,手殘黨也適用的日常「點冷水」方案?

餃の奧義!進擊的冷水

實驗設計

一鍋煮六隻餃子,沸騰後用漏勺撈起其中固定三隻,均勻沖淋冷水,再放回鍋里,重複三次後,起鍋對比餃子的區別。

GIF

實驗結果

再次盲測,意外驚喜——和冰水浸泡的效果相差無幾,明顯比沒點過冷水的餃子要筋道。

在鍋里,沸騰的水會讓餃子四處亂跑,很難保證水能夠均勻點到餃子上。煮餃子新手如果使用這種傳統方式,最好向長輩討教一下手法,盡量讓每隻餃子都受到冷水的恩澤。

而對於手殘黨來說,用漏勺架住餃子,再進行冷水澆淋,就更容易均勻地照顧到每隻餃子啦。

另外,「點冷水」還有一個附加的好處,能讓餃子湯不要暴沸,防止溢鍋。然而古人說得好,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如果只為了防止溢鍋,其實關小火就可以解決啦。

為了保證實驗結果的準確性,我又重複了幾次,結果都是一致的。在這個過程中,還有意外收穫:

剛出鍋的餃子溫度很高,水汽也沒散盡,筋道不筋道其實很難嘗出來。隨著溫度慢慢降低(當然不是涼透)之後,點過冷水和沒點過的餃子區別就會漸趨明顯。

所以說,網上點冷水黨和不點冷水黨吵了那麼多年也沒吵出結果,問題可能出在這裡?

2 | 加鹽

鹽類對於澱粉糊化的作用,一直有不少爭議。1980年的一篇研究(Wootton and Bamunuarachchi 1980)稱,9%濃度的氯化鈉可以使小麥澱粉的糊化溫度升高,但6%濃度則會使其糊化焓值降低。不過,實踐出真知,鍋中見分曉,煮一下就知道了!

餃の奧義!鹽從天降!

實驗設計

一鍋2升的水,加入10克食鹽,水開後投入6隻餃子,五分鐘後撈起。另一鍋餃子沒加鹽,其它條件相同,作為對照組。

實驗結果

效果很明顯,餃子皮果然筋道了!

被我拉來打下手的表弟很興奮,靈光一現:「那再多加點鹽豈不是會更筋道?」然後,他往鍋里撒了一大把鹽——

實驗結果:太咸了。

為了讓這類生活不能自理的胖友得到更清晰的煮餃子指引,我調整鹽量,進行多次實驗,結論是:每一升水加入3g食鹽,就能對餃子皮的口感產生積極作用;加入5g食鹽,餃子皮就嘗得出鹹味,再往上,對不少人來說就會偏咸。

我還為大家進行了換算:圖中是一個常見尺寸的調料小勺,這樣一勺食鹽大概是4g,所以大概每一升水加入一小調料勺的食鹽,就能給餃子的口感帶來正向加成!

3 | 攪拌

研究完了讓餃子皮變筋道的各種方法,還是繞不開攪拌這一關——餃子皮煮得再筋道,架不住人家在下鍋之前就永結同心啊。

廚房老手如我媽,用鏟子加上多年修鍊的內功,就能順利將鍋里的餃子分離開來。但手殘如我,一不小心就能把餃子皮戳破,因此需要一種更溫柔的道具來攪拌柔弱的餃子。

何物柔弱如餃子?

思前想後,靈感的燈泡又在我頭頂驟然亮起:餃子自己!

於是這次的解決方式異常簡單:搖動整隻鍋,讓餃子們自己玩碰碰車。

GIF

親測有效。十秒鐘的地動山搖後,在沒損傷任何一隻餃子的前提下,我成功拆散了所有手拉手的餃子。

但還得提醒一句,搖動時務必保證鍋內的水不太滿,小心沸水溢出燙到手,別問我是怎麼知道的。

4 | 番外

冷水下鍋還是沸水下鍋?

手工餃子要沸水下鍋,算是常識了。冷水下鍋容易導致餃子互相黏連和黏鍋,加熱時間過長也容易煮爛餃子皮。

但如今速凍餃子大行其道,也有不少人認為,速凍餃子需要冷水下鍋,為了讓水和餃子一起熱起來,可以避免餃子皮早早熟透,而餡料還是夾生的尷尬情況。

以我們煮了這麼多鍋餃子的經驗,其實質量過關的速凍餃子,冷水和沸水下鍋差別不太明顯。

沸水下鍋時,皮捏合的部分偶爾會有輕微白芯,但影響不大,多煮一會就好了。而冷水下鍋,如果爐灶的火力不夠強,把水加熱至沸騰的時間太長,也可能把餃子皮泡爛(但並不會輕易煮成片兒湯)。所以,根據爐灶和餃子情況(以及自己偷懶的程度)來選就好。

5 | 總結

結合我媽的智慧和實驗的結論,我終於開發出一套科學可靠的煮餃子流程:

祝您吃得開心,胖得愉快,新年快樂!

文 | 劉早上好

圖 | 鹵咸,Min

設計 | 屁屁

編輯 | 穗穗

想看更多FoodLab實驗報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實驗 的精彩文章:

新趨勢 官方「票據」區塊鏈實驗性平台已上線,但還有不足
智能金融再加碼 中科院自動化所聯合玖富成立聯合實驗室

TAG:實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