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80年代考魯美,報1萬收80,文化課擋住一批畫癖子

80年代考魯美,報1萬收80,文化課擋住一批畫癖子

【從月窗里到小河沿】

五歲以前,我家住在大西門天光電影院後面的月窗里,當時那個位置是一條通往天光電影院的大衚衕,另一頭是瀋陽酒廠和紅十字會醫院。路的一側是一趟一趟的平房,我們家就居住在其中;路的另一側偶爾有一些房子,我奶奶經常領著我從衚衕這頭走到那頭,看到有很多花兒、草兒、向日葵、各種植物……記憶不是很清晰了,大概是這種感覺。童年生活的這些印象促發了自己對繪畫的喜愛,從小就喜歡在紙上表達自己所見所想。

五六歲以後,我家從大西門搬到小河沿,具體的位置是在煤礦設計院和大南二小學附近。大南二小學的門前是一條小河,有一座木橋,過了橋就是煤礦設計院,從橋往東北方向走不遠就是動物園。那時的動物園裡面有說書的、唱戲的、雜耍的,還放映露天電影,一些學畫畫的學生也經常在這公園河邊寫生,這些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觀給我的觸動非常大,對我喜歡美術有很直接的影響。

【父親的抉擇】

父母對我的繪畫影響應該是很大的。我父親主管我的學習,他對我學美術的意見應該分成兩個階段,他其實是很矛盾的。

小的時候,他也非常喜歡我畫畫,而且在我畫的時候他也畫一些老虎啊、傢俱上的花兒、鳥兒啊,這些我記得很清楚。上學之後我特別貪玩,學習不是很認真,成績一直在班裡中間位置。我父親是六十年代大學畢業,學理工科的,對我的文化課非常重視,也期待我在這方面能有所發展。但是我在學習方面始終沒那麼大的熱情,相反在繪畫上的熱情越來越大。父親沒有直接反對過我畫畫,高中時候學習緊張,壓力大,他不會直接對我說,但我能感覺出他心裡的矛盾。

到後來他發現我對學習的熱情確實沒有對繪畫那麼大,這時又面臨高中的文理分班,是選擇學習文科還是理科,必須做出抉擇。父親希望我學理科,因為他是學理科的嘛,然後他對我這方面也能有一些幫助。但是我就願意學文科,因為考美術需要是學文科的,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產生了矛盾。最後他還是同意我學文科了,算是對我的第一步妥協。

學了文科之後沒到一年,然後我又是非要堅持學美術,開始去魯迅美術學院的美術班學習,每天很晚才回來,很辛苦。父親看我如此投入,也開始支持我學美術。他的這種支持不是他天天鼓勵我,而是信任我,一切都是由我來做主,不過多干預。不但讓我在藝術上有自己的想法和發展空間,包括以後生活道路,都有自己獨立選擇的自由。

高中時在北陵寫生留影

【魯美的畫班】

我們那時學習美術主要有幾個渠道,第一個就是在學校的美術組,美術老師業餘時間不定期組織繪畫活動或者培訓,第二個就是各個區有少年宮,學校推薦或者少年宮的選拔去學習,由少年宮更專業的老師來進行美術培訓。我從小學就一直在學校的美術班畫畫,偶爾也參加少年宮或學校間舉辦的畫展。

高中我學畫畫那幾年,魯迅美術學院成立了一個美術培訓班,那是我正式學習美術的一個很重要的地方。之前比我更大的一些學畫孩子可能還沒有這樣的地方,所以說魯迅美術學院成立這個美術班,對瀋陽市乃至整個東北地區很多美術愛好者來說都是一件大好事。現在的美術培訓機構很多,什麼美術班、美術學校、職業學校等等,當時沒有這麼多,也沒有一個確切的稱呼,大夥都習慣叫畫班。一個畫班都相當大,有上百人甚至幾百人在裡面學畫。

當年魯美的畫班就在這樓上 攝影/楊樹

魯迅美術學院的畫班在食堂上面,我們都叫大禮堂。魯美各個系的主力老師、教授都輪流在這裡講課,每天有三、四個老師輪流換,沒有固定安排,也就沒有一個老師是專門對你負責的。但好處是你可以得到不同老師的看法和指導,因為美術是一門感受力特彆強的藝術,這樣教學,營養會更全面更豐富。

學費最早的時候我印象是五塊錢一節課,後來漲到十塊錢。收學費是在班級最後面有一張桌子,一個老師每天在那裡賣票收費。你想買多少節課就找老師買多少票,比如我要買十節課,一節課十塊錢,就是一百塊錢,二十節課就是買二十張票。我們每個人都有一本票,每天上一節課就交一張票,不來就不交。

畫班裡的學生來自五湖四海,也有魯美老師的孩子和家屬,都和我們一樣學習。選擇班級層次也不是老師給你定,你覺得自己應該從初級開始,就報初級班;你覺得水平中等,就報中級班。

學習過程中,學生和學生之間影響是很大的,因為大家的水平差不多,如果離你距離最近的同學突然畫得很精彩,你的感受力就增強了,表現在自己的作品上也會有很大提高。老師這時的作用就是保持你不出太大的毛病,在繪畫技術上不走偏。

【同學,你的畫賣不】

上這樣的畫班,一般來說學生都是利用自已業餘時間。我報的班是5點半鐘上課,三個小時,8點半下課。我讀的那個中學是普通中學,很少能考上大學本科,老師覺得能通過學習美術考上大學,也算是件很光榮的事,於是就照顧我,其他同學放學後還要上晚自習,我就可以去學美術了。

我在學校是4點多放學,把書包放家就騎車去魯美,大概需要一個小時,這樣在來回的路上就是二個小時,晚上到家都得九、十點鐘,每天如此。冬天的時候路上不是雪就是冰,非常滑,搭在路上的時間更長。我們一起學畫的同學有一個方向的,一起回家,有時十個八個,有時三個五個。大傢伙騎著車,背著畫板,邊走邊嘮,雖然每天辛苦,但也挺快樂的。經常畫板上還釘著剛畫完的畫,夜裡離老遠看著很鮮亮。有時過路的就搭訕:「同學,你是學畫畫的?……你的畫賣不賣?」我們都不好意思拿畫賣錢,就回答:「不賣!」然後大家一片鬨笑。

【教育理念的差異】

當時的美術教育理念與現在是有區別。那個時候是學習蘇聯模式,其實現在也一直再延續這種模式,只是產生了一些分歧不那麼堅定了。當時那些老師都是蘇聯繪畫的方式——馬克西莫夫的教學方式。繪畫體系在認知上是很堅定的,不像現在有各種流派和說法的糾結。

在教學的指導方針上,也與現在有很大區別。過去老師只負責教你繪畫基本能力和美學修養的訓練,這是根本的東西。現在呢,根本的東西變成了怎麼能讓孩子快速掌握一種技能,怎麼畫能最快,最能得分,耳朵怎麼畫,鼻子怎麼畫,最後組成一個肖像。這就有了更大的近利性和目的性。我們那個時候老師不會解釋高考怎麼考,如何在高考中得分,很簡單,你來學的是美術,首先是美,第二是術,就這麼兩個概念。

我們當時進步速度遠遠沒有現在孩子快,現在的孩子講究速成,老師先把一套東西給消化吸收,總結提煉成最精鍊的東西,讓孩子在最短的時間內理解,然後馬上表現出來,教十個孩子,畫成一個樣,他的目的就達到了。而我們那個時候,十個孩子畫出十個樣來。

現在的應試教育雖然能應付考試,但考試之後呢?未來很長時間的美術道路,你怎麼解決自己的美術修養和對美的認知?我們那個時候從骨子裡一直在美的環節上不斷去學習探索,不斷地推翻自己,再往前前進。

【想要簡章得先寄作品】

當時社會上信息交流不是很發達,了解信息的渠道很複雜,不像現在有手機,有微信。對於一個不是美術世家的孩子,想學美術,報考什麼院校,怎麼參加考試,這些實際問題都不是很簡單的。後來到畫班去學畫畫,接觸很多學美術的孩子,大家一交流,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接下來就是報考了,要搜集各個院校的招生簡章。那時候主要通過寫信,給對方學校寫申請,索要招生簡章。申請的時候,有的院校要求看看學生的專業水平,有的是要素描,有的是要色彩,把作品拍成照片也寄過去。學校審核你的作品,通過了才給你發簡章。你寄信的時候還要帶一個空信封,寫上自己的地址,貼上郵票。學校的簡章材料就用你提供的空信封郵寄給你,學校是不會免費給你郵寄的。

浙江美術學院1989年的招生簡章

我手頭留著幾個招生簡章呢,當時是我爸給我寫的信,給我郵寄的。郵回來的就是自己寫的那個信封,裡面有招生簡章,還有申請表兒。有中央工藝、浙江美院、天津紡織學院。實際最後我都沒報,也沒去考,就只報考魯美了。所以,這幾個簡章和信封兒就一直留下了。這幾所學校當時都是很優秀的學校,有的比魯美要高一個層次。現在,好像這幾個學校都不在了。中央工藝歸清華了;浙美呢,現在叫中國美院;天津紡織我就不太知道了。

【80:10000】

我參加過兩次藝考,88年和89年。89年那次,我記得魯美每個專業都得有一千多考生。你象繪畫系,有國畫、版畫、油畫、雕塑等專業,工藝系有裝潢、環藝、染織、服裝、攝影等專業,差不多十多個本科專業,有一萬多考生報名。最後錄取的就很少了,繪畫系每個專業也就三、五個,別的系每個專業七、八個,魯美每年也就收80來人,有一萬多人競爭。師範系招收的人數多點,我記得是120人,相應報考的人數不清楚,我估計也得是這個比例。那個年代遼瀋地區有美術專業的院校只有魯美、大連輕工等幾個,比較少,所以能考取是不太容易的。魯美雖然是面向全國招生,但考生也主要是東北三省一區的,山海關以南的考生幾乎沒有。

考試地點就在魯美,利用禮堂或者食堂,實在安排不開的就利用花窖等零散地方當考場。我們參加考試的拿著考號在校園裡站成排,由各個考區的老師領著去考場。考生被分成一組一組的,在考場用隔斷隔開進行考試。

【連考三年「馬賽」】

我藝考那年的素描和色彩考題是畫「馬賽」石膏像,這個題目連續考了三年。可能有兩點原因,一個是你只要具備了一定的美學修養和美術技能,畫的好的永遠畫的好,畫的不好的永遠也畫不好。考美術用不著押題。第二點,可能是魯迅美術學院的教具數量有限,一場考試,馬賽石膏像要準備上百個,估計它的倉庫里只有馬賽像有那麼多,換一個題目就要上一批新的教具,投資也是巨大的,所以連續考了三年馬賽。

現在對美術專業考生的培養目的不一樣了,我們那個時候作為常識性美學培訓和技能培訓同等重要,所以在考試出題方面無所謂。如果換到現在,美術培訓大都是應試教育,那麼題目好幾年不變,培訓機構的老師就會告訴你馬賽應該怎麼畫,眼睛怎麼畫,鼻子怎麼畫,把得分點全都灌輸給學生。這種功利性的培訓就會造成考生作品沒有太大區別,所以我們那個時代與現在的教育目的不同,出題方式也就不一樣。

【設計蛋糕盒】

我那時候藝考的時間安排與現在沒有太大區別,上午素描,下午色彩,第二天加試一個專業,之後錄取前有一個複試。現在你要考一個專業,很早就得學習專業課,因為競爭越來越激烈,學習越來越系統化,規模化。我那時候專業加試就是考試前老師給講一講,大概怎麼個繪製過程、工藝過程,都是簡單地了解一下。

魯美畢業展上的留影

我考裝潢,加試的是現場設計。我用兩年才考上的,第一年1988年,我應屆,出的題是設計百花洗衣粉的包裝袋,我著急要和同學去玩,上面兩個元素,一個是重量單位,另一個什麼元素忘了,都沒寫,所以分就低了,落榜在專業課上。第二年考了一個圓形蛋糕盒的設計,我就很專業了,我考了最高分98分。

現在是文化課和專業課各佔一定比例,相加按總分排名,當時的評分不一樣,文化課夠線看專業課的排名,文化課過420分,有一個特殊的加分,其他的過線就可以,280分和380分差別不大,就看專業課的排名,所以上來的學生專業還是超強的,因為主要看專業成績。

【栽在文化課上】

在我之前五、六年,文化課分數要求更低。從我那個年代開始,文化課的分數要求一年比一年高,單憑畫畫好,想考上一個理想的學校變得越來越不現實。因為招收的人少,報考的人多,那些在專業課和文化課都很優秀的考生比比皆是,所以兩方面都優秀,才有可能考上理想的院校。

我身邊有很多常年畫,畫的好,常年考,考不上的,我們叫他們畫癖子。這些畫癖子文化課不好,繪畫水平要遠遠超過被錄取的。那時候能應屆考上的都屬鳳毛麟爪,考六年七年的都有,不像現在的孩子很少為了自己的志向多考一年、兩年。

與畫畫的同學比我那時候文化課比較強,錄取分數線在300分左右,我考了386分。我記得當時大專的分數線是460分左右,但我考的386分在美術類專業方面算是高分,而且高出很多。我當時在高中上學也不太熱心,稀里糊塗的跟上就行,老師說的話左耳入右耳出,等專業課考試結束後才開始用功,瘋了一般學習文化課。還記得在家學習的場面,把縫紉機搬到床頭,左邊一摞歷史,右邊一摞地理,再一摞政治,都摞得老高。人要用心,效率非常高,一天半本書,連翻帶背突擊學習。用我媽的話說像傻了一樣,人完全在書里的狀態。我就用短暫的時間把文化課突擊到用我學美術的標準來說相當不錯的分數了。

現在的孩子考美術對文化課要求更高,還有外語等小分的要求。這個門檻也是挺難的,因為學美術的孩子對文化課都不怎麼認真。而且現在孩子自由度、個性比我們那個時代強得多,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殺下心去學習文化課。而且他們對文化課補習的逆反心情緒都非常大。可能這個孩子專業課挺好,而因為文化課名落孫山,這種情況是非常多的。

【自由繪畫人】

我從小就對繪畫非常感興趣,由於喜歡畫畫才考的魯迅美術學院。我報考的裝潢系,因為裝潢系分不低,能考上裝潢系是數一數二的學生,而且這個專業在當時還比較實用。但從個人情趣上來說,對繪畫的熱愛是沒有改變的,雖然在畢業工作後從事的是裝潢設計工作,但作為個人志向來說繪畫一直沒有扔,工作忙也好,累也好,總得有點個人時間和空間,有點個人情趣,可以通過來畫畫抒發一下。工作緊張時,一年畫幾幅,工作不忙時,繪畫工作量非常大,甚至超過職業畫家。

從社會角色定位角度來說,我肯定不是職業畫家,職業畫家會把主要時間用於繪畫,並且以繪畫作為生活的主要收入來源。從我畫畫的性質來看,我也不能界定我是職業畫家還是業餘畫家。而且畫家一詞只能是別人對你的尊稱,自己不好稱自己為畫家,我覺得稱呼自己自由繪畫人比較好。

我對自己繪畫沒有刻意的要求,第一,我不在專業機構里,不便做過多的評判,第二,也不指望靠繪畫來維持生活,所以就沒有必要強迫自己去做什麼。我的原則,一個是順應自然,一個是順應自己。現在都在談當代藝術與傳統藝術的糾結,我也產生了很多的糾結,我不想隨著潮流方向改變自己,我感覺得有一個過程吧,你得承認自己從這套體系中訓練出來的,審美標準從這裡面出來的,你想走向一個新的標準一個新的境地的話,必須把原來的道路走過一遍,走出去產生一個新的認識,產生一種新的語言,你才能很自然的把自己轉變到一個新的境地。如果不能很自然的轉變,我寧可不轉變,這是我對繪畫藝術風格和追求方面的本質的想法。

【感情與語言】

再有一個,從繪畫的方向上,我覺得要分成兩塊——情感的一塊和語言的一塊。情感的一塊像我畫的瀋陽的風景,小街小巷啊,包括故居啊,屬於一種情感的,不涉及繪畫的藝術理論,也不涉及它的風格,這就是一種情感的述說。第二塊是對語言的探索,不管畫周邊的景物,還是其他題材,最終都要落實到繪畫的語言上。對語言的提煉和創新也是我始終在思考的,這個語言不是給太普通的文藝愛好者看的,他可能感覺不到裡面的語言,但會感受到裡面的情感,而作為語言來說應該有更高追求。

作為藝術來說,語言的提煉,語言的轉換,語言的創新是很關鍵的,我也在不斷嘗試著用其他的方式,其他的題材,去嘗試繪畫的語言,對自己進行提煉,至於未來會走到什麼境地,我沒有想過。

口述/李旭 整理/楊景怡 關雯 河西 楊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瀋陽圖景 的精彩文章:

TAG:瀋陽圖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