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的「煮字」和「潑墨」生涯

我的「煮字」和「潑墨」生涯

前言|年根了,奉獻我的四幅油畫,給大家拜年。關於我學畫的故事將在今後的日子慢慢展開。

好朋友李泓冰聽說我和幾個朋友開了「一群文畫人」公號,她打算寫點什麼,那就評點一下我的年畫吧。我欣然答應,能讓報社的大才女點評是件幸事。沒想到她居然洋洋洒洒地寫了這個解讀,我哪有這麼高大上,不過是一個平實低調的人而已。過往的一切已經翻篇兒。好吧,就用李泓冰的解讀做我開篇的開場白吧,讓更多的人了解我的「煮字」和「潑墨」生涯。

——孟曉雲

慈|油畫|2017年作

年味漸濃|油畫|2018年作

年味漸濃草稿|炭筆|2018年作

披紅|油畫| 2017年作

胖嫂開懷|油畫| 2018年作

好花無處不芬芳

——試讀孟曉雲的字與畫

文|李泓冰

看著眼前年味甚濃的「胖嫂」、以及那些偏遠的「窮娃」在畫布上淳樸的笑容,我在想像拿著畫筆的曉雲學姐,在創造他們時的心境……不知怎地,有四句詩浮上心頭:

但須後事爭前事,也或他鄉勝故鄉。

尋覓英雄用武地,好花無處不芬芳。

這幾句詩,是曉雲姐在記者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胡楊淚》的主人公錢宗仁所寫。從某種角度,她和錢宗仁是同一類人,英雄用武,好花芬芳,不拘領域不擇地方;前塵後繼,他鄉故鄉,時時令人驚喜,總是閃著動人的光芒。

在我眼裡,小雲姐一直是個傳奇。

讀大學的時候,讀到署名孟曉雲的報告文學《胡楊淚》。那種震撼,不亞於高中時讀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在文革甚至文革結束之初,他們書寫的知識分子個體的悲酸命運,讓正往知識分子目標攀爬的我,戳中心靈,也懸起許多從前不曾細想的問號,各種為什麼……

《胡楊淚》孟曉雲 著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

《胡楊淚》的主人公,才華絕世,僅僅因為出身富農,便終其一生求學無門,放逐大漠,受盡侮辱和損害。極左的、僵化的、冰冷的人和體制,千方百計阻撓他有任何可能的幸福,陷害他於絕望之境。同時,也有善良而正直的人為他奔走呼號,據理力爭,讓他儘可能有施展才華的機會。而最後那隻讓錢宗仁得見天日並命運逆轉的溫厚的手,就來自孟曉雲。

可以說,這篇報告文學,再一次讓國人正視,即便文革結束,即便改革大幕已經拉開,仍有一股強大而頑固的力量,在摧折中國知識分子。原遼寧省委書記李荒讀了《胡楊淚》痛心疾首:「左」的思想埋沒和摧毀人才,現行人事制度的某些方面又在壓制人才。時任中組部副部長的李銳在人民日報撰文《請讀〈胡楊淚〉——有關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和組織人事制度改革問題》,指出我們黨大徹大悟,提出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政策,這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基石。

在我不認識曉雲姐的時候,她已經是業界傳奇。當初,法拉奇和孟曉雲,就是我選擇讀新聞的兩個榜樣。

幸運的是,我居然有幸成為曉雲姐的同事。

慢慢就了解得多些了。曉雲姐一直沉潛在地火深處,奮力打撈高貴的靈魂,不獨錢宗仁,也不獨知識分子,還有改革先驅的市委書記、心繫百姓的退休幹部、商場打滾的個體戶、賽場揚威的運動員以及中學生群體……

她塑造了一個鮮活的人物長廊,一個個在泥濘和坎坷中倔強的靈魂。從「文革」到改革,國家在重生,很多人的命運也在重生,曉雲把筆觸對準他們,因為她的心裡也奔突著地火,她把對改革時代的愛重與激情,一筆一筆地描進她的人物。我想,她的所有努力,就和錢宗仁一樣:「希望我們現行的政策穩定,哪怕是半個世紀也好。」

略熟了一些,就發現曉雲姐毫無大腕的架子,相當接地氣,聊天時不用字詞兒,都是大白話,話題也很家常。比如我懷孕的時候路遇,她如三姑六婆般端詳著我,說肚子尖尖的,肯定生男孩子,讓我頗覺溫暖——雖然她猜錯了,哈哈!

曉雲姐退休了。我初聞時很覺遺憾,感覺一個時代似乎正在落幕,那個我們熱愛的80年代,漸漸和曉雲姐們一同無聲地離開人們的視線了。

然而,傳奇終究是傳奇。曉雲姐讓所有人都跌了眼鏡。她重回公眾視線,這一次不是「煮字」,而是「潑墨」。

幾年前,孟曉雲「夢的顏色」主題油畫展在北京新聞大廈藝術館舉行。展覽分為「地震兒童眾生相」「留守兒童眾生相」「城市少年兒童眾生相」「青春期的自拍」「老照片」「自畫像及其他」等系列,共有作品70餘幅。

第一次看她的畫,實在驚異:一個人的才華原來可以如此四處綻放啊!她畫汶川大地震中的孩子、留守兒童、白血病女孩……孩子的苦難最是令人觸目驚心,而她的筆端,濃烈的色彩中,處處透著沉靜的關愛和悲憫。兒童的眼神總是清澈乾淨,愛笑,好奇,依戀。即便眼神有驚恐,有不解,也會在哀愁中感到愛的芬芳。

好花無處不芬芳。正是呢!

其實,也許連曉雲姐起初也不知道她的才華究竟可以蔓延到哪裡。人才就是這樣的,不管命運把她扔到哪片土地,都會倔強地開出最驚艷的花兒。

錢宗仁如此,本科考取精密儀器專業的他,因為不準上大學,他成了遠近聞名的木工、漆工,文藝創作也是一把好手,還自創過「漢字筆順號碼檢字法」,後來進了人民日報,又曾努力做一個好記者……

孟曉雲也是如此,「煮字」亦或」潑墨」,是她審視人生、表達思想的不同載體而已,境界一以貫之。她以一如既往的「平民視角」,關注底層、關注那些被苦難折磨的靈魂,她不是居高臨下、降尊紆貴的貴族式俯視,她直接依偎在這些靈魂身邊,眼睛相互凝視,喁喁細語,直叩對方心靈深處,敲下深藏那裡的寶石結晶,一粒一粒捧在手心,讓從來無人注視的鹽鹼地的小草小苗,被陽光細細撫摸,盡情照拂。甚至連技巧,都是一以貫之的。寫作的時候,她關注的細節有畫面感;畫畫的時候,每一幅每一筆也讓人彷彿能「聽」到慈悲的話外音。

也許,初畫的時候,曉雲姐還頗有些拘謹。這畢竟是她不太熟悉的領域,她在摸索這塊土地的「邊界」。多年的記者生涯或會是一種局限,但也給了她更寬廣的視野和高度。有80年代思想解放的底氣,她從來不怕突破自己。有朋友勸她,人物肖像難畫,不妨從簡單處著墨。她倔強,偏偏主攻人物畫。這些年,畫風愈發獨特了,讓人一看便亮堂。還是那些草根人物,在她的筆下卻都美妙地誇張變形,她滿是尊重也滿是頑皮的想像力,在畫布上放大了這些人物也許自己都不明了的美和善——比如她的「年味漸濃」系列,比如可愛淳樸的胖嫂們。

她的畫作,與她的報告文學一樣,充滿暖意,打動讀者的無非是真善美,是崇高和關懷,說的形象些,就是總能撞擊到讀者心中最柔軟的地方,讓人總能看到生機,看到希望,看到屬於80年代的人文關懷。

嗯,曉雲姐拿起畫筆的時候,畫的是苦哈哈的人兒,心裡卻洋溢著色彩繽紛的春天吧!

(作者系人民日報上海分社副社長)

— END —

逢周一、三、五更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群文畫人 的精彩文章:

一群文畫人的故事

TAG:一群文畫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