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康熙年間瓷器款識的變化

康熙年間瓷器款識的變化

康熙早期,朝廷對於瓷器上書寫「大清康熙年制」款識加以禁止,這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有關。康熙是我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歷時61年。康熙時代瓷器上的款識也多種多樣。譬如,官窯款多以「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兩行或是三行青花楷書款,到康熙晚期,又出現少量的篆書款識。再如,康熙前期還常見干支紀念款,「康熙辛亥中和堂制」便是康熙十年生產的瓷器。至於御用的琺琅彩器上面紙書寫「康熙御制」四字楷書料款。

不過,康熙早期的官窯瓷器,多半是沒有年款的,民窯儘管落有康熙年款,但是好景不長。觀復博物館館長馬未都先生在他的「馬未都說收藏瓷器篇」一書中這樣認為:「康熙早期的瓷器很少寫款。原因是康熙認為瓷器上不能寫款,寫了款如果打碎了不吉利,不讓寫。」上述所言確有史料記載。

康熙十六年,江西浮梁縣令張齊仲下令:「禁鎮戶於瓷器上書寫年號及聖賢字跡,以免破殘。」現在來看,這條禁令至少透露出兩條信息:一是,在此之前,窯工畫匠是可以在瓷器上書寫「大清康熙年制」款識的;二是,當時朝廷認為書寫「大清康熙年制」款識的瓷器一旦破碎,是件很不吉利的事情,要加以禁止。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禁忌,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有關。

眾所周知,康熙一朝早期,國亂不斷,其中又以「三蕃之亂」為最。所謂「三蕃」,以清初鎮守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為首,加上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及其子尚之信,由於他們都是蕃王,故稱為「三蕃」。漸漸形成了強大的地方割據勢力,成為康熙皇帝的心腹大患。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帝終於下決心「撤蕃」。

同年是十一月,吳三桂率先在雲南反叛。之後,福建的耿精忠、廣東的尚之信也相距反叛,一時間大清帝國危在旦夕。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月耿精忠在青軍強大攻勢下被迫投降;轉年,尚之信投降;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吳三桂死,其部將擁立其孫吳世璠繼位,退居雲貴地區,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軍攻破昆明,吳世璠自殺「三藩」之亂中被平息。

浮梁縣令張齊仲下令禁止在瓷器上書寫年號及聖賢字跡是康熙十六年,正值清廷平定三藩之時。彼時,大清江山破碎的危機尚未度過,不允許在瓷器上書寫康熙年號的款時已免破殘的做法雖然現在看來很迷信,當時也在情理之中。人們通常說,政治往往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實例。

等到康熙中晚期,內憂外患或減少或平息,江山日趨穩固,豁然、大度、自信也就自然從各個方面浮現,使用「大清康熙年制」款識的瓷器也多了起來。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廷正式於江西景德鎮御器廠開始燒造御用瓷器。康熙官窯款多以青花鈷料書寫,其次為琺琅彩款印款,刻制的款識較少。青花書寫款的青花呈色純凈明艷,深沉於透明釉之下,如同書寫於胎骨之上。

有意思的是,與之並行的民窯中卻出現了大量書寫明朝年號的所謂寄託款。馬未都先生在《馬未都說收藏瓷器篇》一書中認為,康熙的很多瓷器上有一個特殊的現象,書寫大量的寄託款比如寫「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這三個朝代寫的最多。這在我們的想像中是犯大忌的,讀歷史的人都知道,清朝的文字獄非常厲害,尤其在康熙一朝,大量漢人提出「反清復明」。當時你要有一絲反清復明的傾向,就被殺頭了。可實際上寫的款卻都是前朝的款,為什麼就能網開一面呢?原因是當時政府認為對知識分子還是應該在某個地方有一個宣洩口,不能逼得太緊,所以瓷器上允許寫前朝的款,寄託漢人的情思。

滿清王朝對漢族一直保持著相當的戒心,這種戒備心理在瓷器生產上也不例外。而瓷器上允許書寫「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和「大明嘉靖年制」等款識,是因為瓷器容易破碎,象徵著明朝江山破碎不能再來。

康熙一朝是清盛世的開啟,遂成為後世的追逐目標。到了清朝中晚期,模仿康熙並採用康熙款式的瓷器,層出不窮,其中又以光緒年間為最。光緒是清代在位時間第三長的皇帝,然而此時國家已經積貧積弱,內憂外患不斷,不甘衰落的王朝渴望帝國的復興,為此許多窯工畫匠也已模仿康熙年間的瓷器為榮。然而,即便能從形式上模仿出來,也可以書寫上「康熙年制」的款識,但是時過境遷,卻再無康熙年間瓷器的神韻。後來在收藏界,人們通常把光緒朝模仿康熙朝的瓷器稱之為「小康仿老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熙 的精彩文章:

她是康熙的小貴人,女兒是固倫公主,卻因女婿被晉封嬪位
吳三桂和康熙角力,皇帝完敗,吳三桂削反,不削也反,你怎麼看?

TAG:康熙 |